小学语文_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6.38 KB
- 文档页数:13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__,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__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__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目标:1、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__的语言和感情。
2、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__)。
四、重难点解决: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
既是高原生命的烈火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样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期之歌。
在进行第5——17段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分四个层次来细细品读。
第一,是对这部份文本的整体感受与欣赏。
我先让学生朗诵这几个自然段,找出文中显现了几回“好一个安塞腰鼓”。
然后,再读课文找一找“好”体此刻哪里。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
二、好在鼓声的庞大力量。
3、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4、好在变换的舞姿。
在朗诵体味那个环节,我还请学生找出你喜爱的语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那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
再加上朗诵训练,让学生了解了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到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受到了良好的成效。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
既是高原生命的烈火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样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期之歌。
在进行第5——17段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分四个层次来细细品读。
第一,是对这部份文本的整体感受与欣赏。
我先让学生朗诵这几个自然段,找出文中显现了几回“好一个安塞腰鼓”。
然后,再读课文找一找“好”体此刻哪里。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
二、好在鼓声的庞大力量。
3、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4、好在变换的舞姿。
在朗诵体味那个环节,我还请学生找出你喜爱的语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那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
再加上朗诵训练,让学生了解了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到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反思参考3)安塞腰鼓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尊重个性朗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
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
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
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叶老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
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14 安塞腰鼓14、《安塞腰鼓》预习单班级 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 我会识.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
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请家长给予评价。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 我会读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我会思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想,诗中描写了安塞腰鼓美在什么地方?把相关语句用横线在下面画出来,写写批注。
3.读不明白的?可以在旁边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4.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收集“安塞腰鼓”和作者的资料,利用你喜欢的方式处理信息,便于同老师和同学交流。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茂腾腾、燥热、飞溅、震撼、烧灼”等词的意思,借助排比句式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排比、比喻和叠字、叠词的妙处,并模仿语言范式进行创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欣赏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排比、比喻和叠字、叠词的妙处,并模仿语言范式进行创编。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字词的检查、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圈画,视频图片、感情朗读等方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借助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以及对课堂生成情况,利用评价做出精当的引导。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图片,通过系列图画以及文字资料,欣赏安塞腰鼓,获得初步感受。
14、《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14、《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多媒体演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等。
3、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突破]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14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4、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生字。
投影:(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1)自由读。
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
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安塞腰鼓》教案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三)、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第二课时(一)、揭题读题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二)、听,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1. 听录音,记下自己听到的声响。
【百度视频】《安塞腰鼓》课文范读录音/v_show/id_XNDkwMTU4ODY4.html2. 学生交流。
3. 在现场的作者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来。
4. 学生回答,师展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指生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说从同学的朗诵中听到了什么?(2)出示问题:“什么变成牛皮鼓面了?为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5)齐读。
5. 透过朗诵和鼓声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丰富的想像,言之成理即给予鼓励)生自由想象。
(三)读出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像描绘出了一幅气壮山河的雄伟画面,凭借自己的揣摩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文中作者也有对该画面的具体描绘,请找出来并比较自己的想像与作者的亲眼所见是否有所异同。
(教学反思参考1)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这样一种舞蹈艺术来写人,表现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高原人民活跃、旺盛的生命力,表现高原人民与贫困的生活顽强搏击,梦想、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
教学这篇课文,我有这样几方面的思考: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第6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3.以读为主。
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6自然段的排比句时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
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综观整堂课,自己激情地演绎着《安塞腰鼓》的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安塞腰鼓已进入了我的心中,在心中隆隆作响。
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第1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板书)。
【说教材】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这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本文是选入七年级下册的,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教什么呢?新课标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目标:“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鉴于此,我将“从关键句段入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学法】这篇像诗一样的散文被称为“奇文”,六年级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对安塞腰鼓有感觉,再对课文有感觉,对语句有感觉,最后,对表达有感觉。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默读、批注、交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说过程】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对腰鼓有感觉本节课我将以安塞腰鼓的视频作为导入,舞姿飞扬,鼓声阵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对课文有感觉接着,检查预习情况,一查写字,二查读文。
先全班听写黑板上这些词语(贴词),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段来朗读。
读书展示完毕,请学生用文中的话再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文本细读——对词句有感觉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紧扣一个“读”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17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展开探究。
你听,安塞腰鼓好在他的“鼓声响”(第9——11段)(板书):这鼓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读好“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6个生字,通过预习单的自主学习,根据《说文解字》从字源分析识记“骤”,理解骤雨等词语,读好并了解蓦然、戛然而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结合比喻,感受课文中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感受壮丽的语言美,背诵15自然段;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借助排比修辞,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3.小组合作,关注刘成章笔下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事物,感受作者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热爱,对黄土高原人豪迈乐观、坚强不屈品格的歌颂。
4.跨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书籍目录、民歌信天游,了解黄土高原的概况,感受作者刘成章带有陕北特色的创作风格,指导阅读《羊想云彩》整本书,感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导入1.同学们请看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祖国的大西北——黄土高原,一起来认识一下那里极具特色的安塞腰鼓。
2.图片上的鼓就是安塞腰鼓,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小介绍。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刘成章,走进课文,感受天下第一鼓的魅力。
齐读课题二、初读1.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谁来领读一下这些词语。
2.顺利通过了字音关,老师要听写几个词语,请你将听到的词语写在预习单的横线上,做好准备。
3.写完的同学对照大屏幕自行批改,在写的过程中,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粱:高粱成熟了可以加工成高粱米,看着这颗颗饱满的果实,我们一颗都不能浪费呀。
骤:还要注意哪个字?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你看,了解字的本意,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形。
在前期四线本的批改中,老师发现同学们把骤字写成了这个样子,请你对照书中的四线格,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请你拿出笔也在练写一个。
4.字词都掌握了,我们一起回想课文内容,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5.透过这样的画面,安塞腰鼓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你用学过的词语试着说一说。
(板书)6.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反复赞叹的安塞腰鼓,那就是——。
三、品读1.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安塞腰鼓,怎一个好字了得。
请大家默读5-17自然段,找出震撼你的语句,有感情朗读,说说好在哪里?2.生交流3.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自然段。
⑴谁来读一读(你读的很流利)⑵老师这样调整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你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就找出了课文的一个写法(板书——排比)⑶使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你能有气势的读一读吗?这样整齐的句式,不仅读起来节奏鲜明,更能加强语势,表达情感。
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⑷这些句子就安塞腰鼓都写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⑸老师比较喜欢这个句子,你们读懂了吗?什么是瞳仁?我们来看看其他知名作家对眼睛的描写,对照课文里的句子,你发现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
⑹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运用排比,融入想象把安塞腰鼓的气势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要赞叹一番:——好一个安塞腰鼓。
4.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和这段相似,不仅有整齐的排比,还有大胆的想象?请小组合作,找出这个自然段,交流体会。
同学们你们想象的场面是这个样子的吗?⑴看了这段视频,我想大家一定内心激动澎湃,恨不得自己也能跳上一段,所以,作者再次发出赞叹——⑵这一段写得太好了,值得我们镌刻在脑海中细细品味。
请大家结合画面,联系刚学过的句式和写法,尝试背诵这一段吧。
填空背诵如此恢弘的安塞腰鼓,真是——四、拓展阅读1.课文出了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还写了这些句子,你关注到了吗?2.这些句子都写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读读资料一,谈谈你的感受。
这里的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贫苦,但他们却能创造出这样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释放出这样奇伟磅礴的力量,说明了什么?板书:乐观,不屈3.其实,安塞腰鼓不也是这样带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事物吗?作者仅仅写安塞腰鼓吗?借安塞腰鼓赞扬了积极进取、粗犷乐观、顽强不屈的黄土高原人。
因此作者说它好,说它是好一个安塞腰鼓!4.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安塞腰鼓,课文选自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这本散文中还写了许多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事物,我们读读目录,一定有所发现。
这片土地也生长了另一种民间文化——陕西民歌信天游。
5.自由选择阅读材料二或材料三,关注有地域特色的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刘成章就是这样一个生在黄土高原,长在黄土高原,歌颂黄土高原的作者,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大量带有当地特色的事物,借他们表达对这片土地、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他将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色融入散文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希望我们也像黄土高原人一样,释放生命的力量,去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安塞腰鼓。
附:板书设计火烈壮观场面排比奇伟磅礴写法14.安塞腰鼓想象豪放乐观后生坚韧不屈学情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俗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缺少对黄土高原及其地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
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为六年级学生,他们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对通过分析字源有一定基础,学生存在书写习惯的差异,个别学生错别字多。
本课生字书写上要注重形近字的辨析,可以借助字义来区分字形。
同时,“骤”字笔画较多,个别同学右下部件书写不够美观,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对比指导。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部分学生比较羞涩,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能够默读,捕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部分学生提炼关键词仍不够准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已经初步掌握,但对于中下学生仍要加强指导。
班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思维工具,可以借助表格、思维导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等)、概念图,梳理阅读内容,但对中下学生仍需加强方法指导。
班级学生热爱阅读,喜欢阅读故事类、科普类书籍,对小说比较感兴趣,古今中外的名著均有涉猎,能够深入阅读、乐于分享的学生达到半数,个别同学阅读面较窄。
效果分析本课《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是一位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家,课文不仅详细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场面、鼓声、舞姿等方面,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大气,更歌颂了黄土高原人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因此,本课的重难点不仅要让学生感受鼓之魅力,还要让学生体会人之气度。
本节课是《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六年级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有效的自主学习。
所以,识字写字环节,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得很好,能够做到将字音读准确,课堂听写学生也能将生字写正确。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骤”的字源,了解汉字文化,并在对比辨析中指导书写美观。
在落实本课重难点方面,学生对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修辞特点,融合想象,有感情读好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其气势磅礴。
同时,抓住写法上的特点,指导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当堂掌握。
在感受黄土高原人的坚韧、豪放的过程中,融入非连续性文本、书籍目录、歌词的阅读,让学生在多题材阅读的过程中,了解黄土高原有特色的事物,感受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生命支撑,感受刘成章独特的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家乡人的赞美。
在此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边学习边发现,边发现边感悟,实现了剖析文本和体悟情感的统一。
课后作业和练习反馈,引导学生关注刘成章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及其内涵,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赏析富有地域特色这一类作家的创作风格,高效梳理阅读内容,在阅读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散文作品过程中,进一步拓展阅读,提升了学生品读经典的阅读能力。
结合学校的作家进校园活动,推荐阅读了青岛作家张吉宙的《青草湾》,贴近学生生活,感受具有青岛特色地域文化,感受民风民俗之美。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本单元是借助民俗事物,如剪纸、腰鼓、民间故事,让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文化灿烂,感受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智慧信仰。
本课《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作者刘成章是一位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家,它的作品中书写了黄土高原人的真实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诗意地透露出对陕北的无比热爱。
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舞姿、后生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一脉贯通,相得益彰。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借用高粱、酸豆角、老南瓜等这样具有黄土高原特点的事物,把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现出黄土高原人的朴实、豪迈、元气淋漓、顽强不屈。
全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特点突出,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气势磅礴如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Array过气来。
强而有力的短句和工整多样的排比,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14.《安塞腰鼓》学习单一、检查预习二、跨界阅读,资料拓展资料一:非连续性文本拓展黄土高原,土壤较肥沃,土质疏松,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光照条件优越,但降水量少,农田水分亏缺严重,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多。
黄土高原主产小米,兼产莜(yóu)麦、高粱等杂粮,盛产苹果、梨、枣、杏、桃、核桃等。
近几十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肥力衰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高粱,秆较粗壮,直立,高3-5米,性喜温暖,抗旱、耐涝,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贫瘠土地也可种植。
高粱脱壳后即为高梁米,可用于煮饭、熬粥,如高粱饭。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沟壑(hè)山岭众多。
这里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苦,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善,但发展依然比较落后。
陕北人淳朴善良,为人正直,性格豪爽。
之美。
因此,本课的重难点不仅要让学生感受鼓之魅力,还要让学生体会人之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