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54 KB
- 文档页数:3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和诗境。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和诗境。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词鉴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湖阴先生的壁画,引起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兴趣。
简单介绍作者杨万里和背景。
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诗歌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短文,评价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湖阴先生壁画的图片和相关自然景观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提供《书湖阴先生壁》的全文,并附上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掌握诗中的基本意象和意境。
•能够对古诗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古诗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掌握诗中的基本意象和意境。
•感悟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象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含蓄性。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录音机或音响设备(播放古诗朗诵音频)•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五、第一课时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回顾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创设情境:展示湖阴先生壁的图片或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湖阴先生壁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入课题:《书湖阴先生壁》,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和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新词,自主学习。
•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的读音和书写。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尝试概括古诗的主要内容。
•分段教学:•第一段(前两句):描绘湖阴先生庭院的环境,突出“净”和“畦”的特点。
•第二段(后两句):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湖阴先生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学生分组讨论每段的大意,并派代表汇报。
•教师总结并板书每段的大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4. 深入品读感悟意境•引导学生逐句品读古诗,注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代表作。
2. 解析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含义。
3. 朗读并翻译全诗。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王安石,简单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讲解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意义。
3. 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
2. 分析诗人运用描写手法表现意境的方式,如对比、动静结合等。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诗歌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诗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深入理解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如关注意象、分析描写手法、体会情感等。
2. 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书湖阴先生壁》的分析和欣赏中。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理解和欣赏。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
(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18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浪淘沙》(其一)。
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3.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浪淘沙》(其一)。
四、教学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工具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九曲(qū)浪淘风簸(bǒ)南朝(cháo)净无苔(tái)畦(qí)绕(rào)闼(tà)◆着重辨形:“簸”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万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欣赏诗词,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领悟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湖阴先生壁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朗读诗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文内容,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感悟诗词意境,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学习背景教师介绍作者杨万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句,并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感悟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句理解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短文的写作和对诗句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让他们尝试仿写或创作以湖阴先生壁为题材的诗词。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禹偁的诗歌艺术。
学生能够了解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通过研究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培养史料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和意境。
2. 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使用的典故和隐喻的理解。
2. 湖阴先生生平和事迹的研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书湖阴先生壁》的全文和相关注释。
2. 教师准备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王禹偁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对王禹偁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思考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书湖阴先生壁》的主题和意境,强调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学生选择一幅湖阴先生的画作,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的情况,以及学生对湖阴先生画作的欣赏和分析作业。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努力程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第【2】篇〗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自学提示(四个明确)1、学习第二首古诗。
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3、会认生字词,会背、会正确默写古诗。
4、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预设:1、第二句学生不易理解诗意,诗句翻译不够连贯。
2、不能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解决办法预设: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
2、借用工具书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生齐读课文题目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生默记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读大声朗读古诗,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
(三)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四、先学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2、教师巡视,**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
五、后教(一)比读生字词语。
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茅檐畦排闼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二)比写生字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三)比读古诗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四)比理解诗意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2、齐读板书五当堂训练1、默写古诗2、评价书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第【3】篇〗——《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3篇《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1《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其一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其一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比喻与对偶巧妙结合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拟人、比喻与对偶巧妙结合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1、师:同学们,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而题写的诗常常会借眼前的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像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做题壁诗。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没有学过这种类型的诗呢?生预设:《题临安邸》。
师:是的,我们曾经学过林升的《题临安邸》,那么谁能来给大家背诵一下这首诗吗?师:背诵的可真流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题壁诗——《书湖阴先生壁》。
2.板书课题及作者,齐读课题。
3.解题并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林升的《题临安邸》这个标题的意思吗?师:对,是将诗写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又是将诗题写在哪里呢?哪个同学能不能告诉我?(明确: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王安石,他和湖阴先生又是什么关系呢?(生汇报)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1)师:老师这里也整理了关于作者王安石的资料。
请同学们齐读红色字体部分,老师读黑色字体部分。
(课件出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
诗人王安石在任宰相期间,主张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变法失败,受到打击后,便寄情于山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
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
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
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
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
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
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④护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
稻田,不使受到侵犯。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
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
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
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
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
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
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
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
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
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
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
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
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
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