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4.02 KB
- 文档页数:5
第20卷第1期2021年1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Vol.20 JOURNALOFBEIJINGPOLYTECHNICCOLLEGE Jan.2021高职公共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策略孙川1赵俊梅2葛媛娣1(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北京100042;2.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100042)摘要:为深入推进高职公共英语精晶课程建设,通过梳理高职公共英语精晶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其特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现阶段,高职公共英语精晶课程具有学习环境泛在化、学习内容分层化、学习资源共享化等特点,但存在共享率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为此,提出示范引领、开放共享、团队合作、贴合时代等高职公共英语精晶课程建设策略#关键词:精晶课程;公共英语;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58(2021)01-92-04DOI:10.3969/j.issn.1671-6558.2021.01.022Problemt and Strategiet in Constrrction of Excellent GeneralEnglish Cocrse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SUN Chuan1ZHAO Junmei2GE Yuandi1(1-School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e,Beijing100042,China;2-Teaching DepaWment of Ideolocical and Political Theow Courses,Beijing Polytechno Colle/e,Beijing100042,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fi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一qutity general English courses in higher vvcational colle/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nalyze s i t s characteW s ti c-,point 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fowvard covesponding strate/ies.At present,the general English excellent couwes in higher vvcational ao e ge6haveiheahaoaaieoiiia6orubiquiiou6eeaoningenvioonmeni,hieoaoahiaaeeeaoningaonieniand6haoed le/rning resources,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shaWng rate,uneven qutity and un/m/y updating. Therefore,this paper puts fowvard the constmc/on stm//y of general English excellent course in higher vvcational colle/es,such as demonstration leading,open shaWng,team cooperation,and adapting to the/rn/-Key wordt:excellent course;general English;curWculum constmc/on收稿日期:2020-10-12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教指委第二期“全国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课题”QOISBJOOIZA)$作者简介:孙川(1984—),女,吉林辽源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1孙川,等:高职公共英语精晶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策略930引言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进公共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探讨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摘要】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性。
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结合,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等。
为此,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结合,进行评估与优化,确保教学质量。
未来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
建设精品课程不仅具有必要性,也是提升学生成长和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现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实践结合,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课程评估,优化,必要性,发展方向,学生成长,影响力。
1. 引言1.1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生物化学知识。
精品课程建设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还可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高课程评估与优化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为高职院校生物化学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学生听讲的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
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个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学校的生物化学教师水平不够高,需要加强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王桂云李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2期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对高等院校所起的作用,接着详细地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多年来教学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等院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9-03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se,OER)是近年来各国高校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是指不受版权限制的或者是在知识产权协议下发布,可供他人免费使用或者复制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它包括整门课程、课程资料、模块、课本、视频、测试、软件,以及其他任何用于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或者技术。
各国高校中最有代表性的OER是开放课程(Open CourseWare,OCW),是指在网上可以免费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描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在线测试、网络课堂、教学录像等。
中国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开放课程,它是由国家发起,覆盖面广,对中国高校课程建设影响面大,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可以推动高校树立品牌战略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
通过精品课建设的示范效应,逐步提高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水平。
然而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完善和发展作为永恒主题贯穿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
为此,探讨如何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院校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对一所高等学校而言,是否拥有一系列反映学科前沿的高水平的精品课程,是衡量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荀大勇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07期摘要:中等专业学校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及资料的建设,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文章结合实际,从精品课共享使用、动态维护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作者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精品课程;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11-001一、中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
只有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近年来各中职校加大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1.课程的使用问题在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各中职校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申报。
一旦申报成功,许多精品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其后续的使用和推广上,缺乏一个系统、规划的有效方案,精品课程也就沦为了一种摆设,往往只发挥了评审作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价值,更谈不上共享和推广了。
2.课程的维护问题许多中职校在精品课程评审成功后,就结束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打开精品课程网站,许多的课程大同小异,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似曾相识,立项以后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及时在平台发布与更新,甚至有的网站没人维护,还关闭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平台维护存在问题。
3.团队的合作问题在精品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依靠本人经验,制作课件和教案,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多数是多人参与,利用统一的格式,各自分章节开发,最终合并劳动成果,相互之间缺少沟通。
更重要的是缺少和企业、行业的交流,没有企业专家的参与,开发出的资源和课程,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精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作者:刘凤华薛守庆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4期摘要:目前,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几年来的推广实验显示,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申报结果,轻课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轻内容重形式、使用推广不足等问题。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要抓好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近几年来,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受到高度关注,各种研究理论层出不穷,并由此带来全国各类各级精品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建设,教育系统申报各级精品课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学校精品课程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似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备受关注。
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深层问题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比如,一些学校对申报完成的精品课程疏于管理和维护,也缺乏后续有效资金的支持,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起不到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
就此,对近几年来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精品课程本身问题1.存在重申报结果轻课程建设的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在教学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建设一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和辐射引导性课程。
因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重点就是确定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以优秀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内容总结起来的结果。
但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程中,不少学校更看重的是精品课程的荣誉性。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增加校绩,树立形象,不顾自己的师资队伍质量、数量,临时拼凑高职称、高学历队伍,盲目地申请精品课程,为了“精品”而建设“精品”。
从而忽视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提高发展教学质量,培养和培育高素质人才。
从而造成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外在形式,而轻视其本身的意义,因此,精品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价值。
1 / 5
当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http:
高校网培论坛)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培养一大
批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是经济
社会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校扩招也就成为顺应这一要求和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应然措施(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在校生人
数为800万,2006年招生数为540万,在校生数为2500万),但扩招后面临
的教育教学资源不足致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
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陆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
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教育
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
知》(教高[2001]5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
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
法》(教高[200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
见》(教高[2005]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
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
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一系列文件。精品
课程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2003-2007年已经批准
国家精品课程1798门,其中普通本科课程1275门、高职高专课程414门、网
络课程49门、军队(含武警)课程60门)。这对保证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
量以及缓解因高校扩招而引起的教学资源不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因
错误理解国家政策、评审标准相对笼统(目前只有本科和高职高专两种标准,
缺乏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的分类研究)等因素的存在也
导致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当前各级精品课
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精品而精品,重形式,轻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
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
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显然这里所界定的“五个一流”准确的表述了
2 / 5
国家在政策上对所谓“精品”内涵的界定,即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
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
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
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理应成为建设的基
础和重心,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价值是其价值的核心所在。但遗憾的
是,在当前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却偏离了这一导向。
各级部门,尤其是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国家
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
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而仅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
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申报、轻建设、重包装、走过场、为精品
而精品、为评审而造假。一旦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
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2、精品课程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不相符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大众化速度的加快,这一发展的趋向是
健康的,也正朝着良性发展的轨迹运行。发展过程中也正逐渐区分出高等教育
的层级性,各级各类高校因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规格有别,从而在课程设
置上应相应地有所侧重和区别。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理应区分于应用型高
校,高职教育亦区分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程必须立足于
这一实际而对所谓精品的内涵做出相应区分。课程设置必须与学校的定位和人
才培养规格相吻合。所谓精品课程也应区分出应有的层级特性。所以在精品课
程建设的过程中理应打造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真正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真正效用性的优质课程。
当前我国的各级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很少关注这一事实,而只是技术化地解
读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的指标,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量化和信息化,
在方法和手段上片面追求技术化和形式化,其结果淡化了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
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作用,走向了知识型教育加技术型教育的误区,从而很难
保证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3 / 5
3、已有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平衡,也未能形成精品课程——精品专业
——特色学科建设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体系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切入点,也是精品专业的具体体
现,任何一个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
核心就是课程体系,只有有了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的课程体系,才
有可能产生精品的专业,而特色学科的凝炼必须有精品专业为支撑。无论是专
业建设还是学科建设都必须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因此要打造精品专业和热
色学科都必须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长远规划。而精品课程的含义并不仅仅是上
好一门课,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
材、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体系和仪器设备及实训基地等建设的一项系统工
程。
正因如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良性与否也应该与学科分布是否相适应为
衡量标准。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明显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
象。从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处长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学科分布情况来
看,在127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工学为397门,理学为243门分别占总数的
31.14%,
19.1%,理工类合计占
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为187门,合计
占
14.6%[2]
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
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这应
引起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构建适合各级各类高校课程设置特点的精品课程
评审标准
4 / 5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切实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而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直接对精品课程建设起着导向作用,也是精
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各级各
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国家在制定评审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当前高等教育
中存在的层级现象。对研究型高校和教学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精品课程的评
审标准应作出区分。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要能反映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方向,引导高校和教师在申报精品课程中注重内涵发展,凸显课程建设在人才
培养中的效能作用。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应进行分类分层制定。从而真正确保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
2、开放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的
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高校应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
施办法》(教高[2003]3号)中关于课程运行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课程资源和教
学过程两个方面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并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应免费向全国开放,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发
挥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单
纯的课堂教学问题。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内涵的科学界定,涵盖了师资队伍、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各
级各类学校要从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高度重视精品课
程建设,并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当中,并制定切实可
行,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实施方案。各专业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科
学制定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当中。力争
在较端时间内着力打造几门具有自身特点的精品课程,并由这些精品课程支撑
起自身的精品专业。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淀,在政策的导向上,应注重营造有
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条件和氛围,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甚至是配额式
的建设。重要的是,精品课程不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应视为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
5 / 5
环节,只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
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和优质资源的共享,最终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
育公平,这也正是精品课程的价值所在。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
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2]其数据统计来源于
2008年4月22日高教司吴爱华处长在教育部精品课程专题培训会议上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报告。(作者徐兆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