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时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说课设计第3课时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先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加深了先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教材考虑到三年级先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用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形来学习,先生容易接受。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成绩的过程中,探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成绩。
2、过程与方法:引导先生经过操作、观察、考虑、归纳等一系列活动,把本人发现的计算规律说出来,使之自动构建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先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与探求,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教法、学法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先生的特点,我次要采用情景创想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交流等方法教学。
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这些方法及手腕,以激发先生的学习兴味,调动先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先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准绳。
学法:1. 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调动先生的各个器官去参与操作活动,按部就班的建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的知识建构。
2、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学习目标。
(6)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在中秋节你们喜欢吃甚么?(月饼)看图中的姐弟俩和你们一样,也爱吃月饼。
(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甚么数学信息?生: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5份。
1。
生:弟弟吃了1块,是这个月饼的52生:姐姐吃了2块,是这个月饼的5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成绩?生: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生:姐姐比弟弟多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师:这些成绩怎样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成绩。
纲要上第8课试讲教案第8课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本课时的主题和内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2) 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和相关的句型表达。
3) 了解中国家庭文化和价值观念。
2. 能力目标。
1) 能够用所学的句型和词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2) 能够听懂他人介绍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的相关信息。
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 家庭成员的称呼和相关句型表达。
2) 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2. 难点。
1) 学生对于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如何用中文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家庭成员,引导学生讨论家庭成员的称呼和关系。
2)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来引入新课。
2. 学习新知识。
1) 教师介绍家庭成员的称呼和相关句型表达,并进行示范和讲解。
2) 学生跟读并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语调。
3)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3.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 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互相介绍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2) 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编写小短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
4.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中国家庭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家庭的特点和传统。
2) 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用中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文章。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图片、视频。
3. 课堂练习。
4. 分组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中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情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并且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八课名曲欣赏教学内容:乐曲《胡桃夹子组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通过乐曲《胡桃夹子组曲》的欣赏,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舞剧情节的感受。
教学目标二:能正确听辨出乐曲中四个音乐主题的变化,并用比较法比较出音乐主题各自在旋律、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和力度上的不同。
教学目标三:能富有情感的哼唱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主题。
独立完成教材提出的综合活动要求。
教学重难点:一、能正确听辨出乐曲中四个音乐主题的变化,并用比较法比较出音乐主题各自在旋律、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和力度上的不同。
二、能富有情感的哼唱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主题。
独立完成教材提出的综合活动要求。
课时:二课时教学媒体: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有才华的作曲家。
1840年3月7日出生在佛根斯克一个贵族家庭里。
10岁开始学习钢琴。
柴可夫斯基的父亲希望儿子学法律,把他送进了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
柴可夫斯基从这个学校毕业后,到司法部工作,但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
1862年,他考进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
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1890年,柴可夫斯基得到梅克夫人的资助,使他得以摆脱沉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作曲。
柴可夫斯基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交响曲六部,其中以《第六(悲怆)交响曲》最为著名。
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都被列为世界最有名的协奏曲之列;他写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也是歌剧、舞剧里最受欢迎的剧目;管弦乐有《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室内乐包括有《如歌的行板》在内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作品有套曲《四季》;小提琴作品有《旋律》;大提琴作品有《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总之,柴可夫斯基在各种音乐体裁里都有名作,这在世界乐坛上是首屈一指的。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习作八》教案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并讲解内容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完成习作八并进行点评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单元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习作八,培养写作能力。
3.能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整理教材,准备习作八的复印件。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确保课堂环境整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谈论课文内容引入新课《习作八》,帮助学生进入学习
状态。
2.讲解:解释本单元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
3.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4.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第二课时
1.复习: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指导: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八,提醒他们注意写作要求和表达方式。
3.写作:让学生自主发挥,完成习作八,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点评:学生相互交换习作,并进行点评,互相学习和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习作八》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
然而,在写作环节,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存在表达不清晰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习作八》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會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列方程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列方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八课时,纵观整个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解决问题又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因此该部分不仅对于数学来讲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好这部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又打下基础,具有很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如下1、初步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应用题,能比较熟练的解方程。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题意、数量关系的能力。
加强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能力,共同获得知识。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体验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而如何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又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我探索完成本节课知识我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教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检查旧知,复习导入通过几个简单的方程来引起学生对以前学的知识来进行回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掌握的是否扎实。
(二)、新知探究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
所以新知探究的部分我将从生活中水位警戒线,超出部分,与实际水位的关系引出本节的知识,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基本要求,所以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小组讨论是他们交流经验的主要形式。
有收有放,才会让课堂依然掌握在教师的手里。
(三)、巩固新知获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才能让学生记住知识,所以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里让学生去做一做,动手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
欢迎你加入全国初中生物教师研讨1000人群群号:3第一节生命的起源一、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提示了生命的起源与原始地球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
同时,介绍了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以及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就,以便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二、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介绍自然界现存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现存的各种生物,既是地球上原始生命化学进化的原因,又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解决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主要采用依据设计的问题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
在教法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先感性后理性、先讨论后结论的顺序,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之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了解米勒的实验与结果。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形成客观的抽象思维方法。
4.通过讨论,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同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来的,生命是物质的。
2.通过介绍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2.教学难点(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原始生命的生命活动特点。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方法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2、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相关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米勒实验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会本单元要求的交际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
(3)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荷叶母亲》、《万年牢》和《尊严》。
2. 生字词:根据课文,筛选出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并进行分类整理。
3. 交际口语: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本单元的交际口语话题,并进行情景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
(3)交际口语的表达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内涵的挖掘与情感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合作学习法: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感恩的价值观。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安排8课时,分别为:1. 第一课时:学习《古诗两首》2. 第二课时:学习《荷叶母亲》3. 第三课时:学习《万年牢》4. 第四课时:学习《尊严》5. 第五课时:生字词复习与测试6. 第六课时:交际口语练习7. 第七课时:课文内容复习与测试8. 第八课时: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介绍该教学计划旨在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课程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导和课时安排。
本文档将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八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和应用数学基本原理和概念;- 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数学兴趣和研究动力;-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单元:整式的加减- 教学内容:整数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课时安排:共计12课时第二单元:平方根与实数- 教学内容:平方根定理、实数的性质及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共计10课时第三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和图形的坐标及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第四单元: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 教学内容:因式分解方法、整式乘法及相关应用- 课时安排:共计16课时第五单元:一次函数-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写法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共计18课时第六单元:线性方程组的解-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课时安排:共计16课时第七单元: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统计方法、概率计算及相关应用- 课时安排:共计12课时第八单元:变量与方程- 教学内容:变量的概念与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 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进展和理解程度,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课堂小测验和作业- 平时表现评价- 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希望以上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能够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课程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协助,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谢谢!*请注意,以上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具体安排以学校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为准。
*。
一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刘军课时编号:003第四课时练习二备课时间:2008年2月18日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
(课本第7~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8、7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20根小棒、十几减9的口算卡片。
教学进程:一、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
13-8= 8+9= 16-7= 14-7=15-7= 12-2=12-8= 4+7=二、导入激趣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小红花,哪一位小朋友表现得好,他就可以得到红花作为奖励。
看看这节课谁最出色,得到的红花最多。
三、练习1、夺☆比赛。
(第2、4题)师:本次夺☆比赛分成两道大题,每做对一道编号:04一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刘军课时编号:004第五课时十几减几备课时间:2008年2月19日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课本第7~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几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小红花。
教学进程:一、复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师:今天,小兔子带着她的好朋友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去摘蘑菇。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文档五篇夜间飞行的秘密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14 个常用字。
教学难点: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一.回顾前文1.回顾前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中所学习的提问策略。
2.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质疑导入1.根据题目质疑2.解决质疑,了解文章内容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1.学习“蝙蝠”(1)读准字音(2)介绍资料2.学习“雷达”(1)了解雷达(2)组词利用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2)读准本课生词即使敏锐障碍物证明研究驾驶荧光屏4.学习多音字“系”(1)了解“系”的字理(2)结合语境读准字音①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很多绳子,绳子上系着很多铃铛。
②这点小磕碰,没关系。
3)理解“横七竖八”的意思5.区分形近字“蝇、绳”6.指导书写1)明确重点字的关键笔画2)细致指导生字“即”、“横”、“系”(3)书写生字四.再读课文,初步质疑1.再读课文,填写问题清单梳理问题清单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2)从课文的写法提问3)联系生活经验提问2.了解内容解决“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1)解决问题2)变换表达方式回答问题3.总结归纳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角度提问。
五.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要写的字。
2.从不同角度思考,健全提问。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回顾全文1.巩固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完成学习单第一题2)订正,修改2.朗读词语蝙蝠敏锐即使蚊蝇证明铃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二.梳理问题,巩固策略1.回顾从不同角度明确提出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