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1926年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3
读书笔记——李大钊《史学要论》<正>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
早年留学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法律和经济。
在那里,他接触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也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191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新青年》、《少年周报》、《每周评论》及《晨钟报》的编辑。
191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有机会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大量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写作。
1920年任北大教授,曾在史学、经济、法律等系,以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院校讲授“唯物史观研究”、“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和“图书馆学”等课程。
同年,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遇害。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学术上,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北大讲学期间,他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
《史学要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李大钊在唯物史学方面的观点,它分为“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史学与其相关学问间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六个专题,涉及近代西方史学家、思想家的史学观念。
也正是因为有了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而正式的传播。
一,明确了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李大钊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
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经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
因此,“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二,阐明了史学研究的任务,李大钊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亦可完全认识的。
第一章简述法学的研究对象。
答: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如何划分法学体系?答: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这是就法学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
随着法律发展成为广泛而复杂的整体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法律部门的出现,产生了对法律体系进行解析型研究,即对法律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科学需要。
由此,出现了法学内部的分科。
然而,如何分科或依据什么标准分科,这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还没有一致的观点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第一,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
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或迟或早要有新的法学部门与之相应。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应用法学主要是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为什么说法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答:法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特殊联系。
这是因为:第一,在认识论上,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又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可以分为若干大类,每一类都包括一系列科学部门。
在不同的科学部门之间还有若干边缘科学。
各门科学都以特定客体作为研究对象。
各门科学以其研究对象的个性而互相区别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它们研究的对象的共性而互相联系,并一起构成科学体系或学科群。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马哲》 (2023 年最新版) 事业单位考试必看考点高频试题:1、单选题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 。
这一观点_____。
A : 夸大了物质运动B : 否认了相对静止C :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 : 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肯定了这一哲理。
2、单选题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_____。
A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B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D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道理,只有 B 项符合。
3、单选题淮河治理耗时 10 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人 600 多亿元巨资,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 GDP 发展观。
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_____。
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③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④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B【解析】题干中指出淮河治理成效不大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 GDP 发展观。
地方保护主义只重视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发展。
片面的GDP 发展观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
故本题选 B。
4、单选题下列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 : 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性C :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D : 三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重要特点之一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D【解析】三维性是空间的特点之一,但不属于时间的特点。
第1篇一、引言思想犯,是指那些持有或传播被视为违法或有害的思想观点的人。
在法律史上,思想犯的案例屡见不鲜,他们因言论自由、政治立场或宗教信仰等原因,遭到了法律的制裁。
本文将以罗莎·卢森堡为例,探讨法律史上思想犯的案例,分析其思想斗争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斗争背景1. 时代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工人阶级开始觉醒,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纷纷成立。
罗莎·卢森堡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2. 个人背景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1871-1919)是德国犹太裔社会主义者、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她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曾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
罗莎·卢森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她的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
三、罗莎·卢森堡的主要观点1. 马克思主义理论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拥护者。
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罗莎·卢森堡主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
她反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各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资本主义。
3. 社会民主主义罗莎·卢森堡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倡导者。
她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可以通过社会民主主义的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四、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斗争历程1. 被捕入狱1910年,罗莎·卢森堡因参与社会民主党的活动被捕入狱。
在狱中,她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撰写了《资本积累论》等重要著作。
2. 流亡生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莎·卢森堡被迫流亡到瑞士。
中文摘要权利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在现代社会,“权利”已经成为包含着对人之为人的平等尊重以及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普遍肯定。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权利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批判的继承了前人权利思想中的合理性因素,科学考察了权利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使权利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国外对马克思权利思想的研究的重点是权利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价值分析。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法学、法哲学的视角居多,在政治哲学领域相对较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权利意识有了普遍的提升,需要探寻当前我国的权利思想与马克思权利观之间的理论逻辑,进而挖掘马克思权利理论的当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从政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权利观,必须回答权利的起源、权利的价值以及权利的实现方式等问题。
本文沿着马克思权利观的历史生成的线索,探寻马克思的权利观与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权利思想之间的理论渊源,分析马克思权利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以及这一思想历经的两个发展阶段。
本文详细阐释了马克思的权利观的政治哲学基础、马克思权利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分析马克思权利观中关于权利与权力、权利与民主、权利与平等的关系,形成权力是权利的保障,民主是实现权利的目的和手段,平等是实现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核心的基本结论,进而概括出马克思权利观历史性、社会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研究马克思的权利观,需要立足中国现实,探寻马克思权利观对中国的当代启示。
以权利维护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权利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权力保障体系;以权利塑造公民,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权利观;政治哲学AbstractRights issue has been the major issu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modern society, "Rights" has become a human person contains the equality of respect and the value of human subjectivity generally accepted.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ism, Rights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a scientific explanation, Starting from the materialism of Marx, Inherited the right to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previous Rational Factors,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 tha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theory of rights.The rights of foreign ideas of Marx focused on the rights of the theory of logical thinking and value analysis. Our research in this area of law, the majority view of legal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relatively small. As China's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rights of people with common sense to enhance the need to explore the rights of our country and Marx's theory of logic between the right to view, and then tap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theory of rights for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Marx's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right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origin of the right to answer, the right way to achieve the value and rights issues. Must first be right along the Marxist view of history leads generated, the right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Marx and appeared in human history between the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origins rights, the right view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economic conditions, 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this idea has been through two stages of development. Second, the right to requir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ist concept of the righ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concept of the rights and powers in respect of rights, rights and democracy, rights and equal relationship, the formation of power is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democracy The purpose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s and means to achieve equal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unified core of the basic conclusions, and then generalize the concept of Marx's historical rights, social, and critical features. Finally, must be based on China's realities, the right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Marx'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Rights-safeguarding democrac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to the right to restrict the power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power security system; to shape the civil rights, civic awareness of socialist culture, promo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 Marx; on Conception of Right; Political Philosophy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110 —专题研究1918—1926年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陈子远*
内容摘要 1918—1926年间,中国知识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从方法论和具体学说两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初步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也由此发轫。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传播过程中与当时其他法律观念相互激荡,在对法律本体问题、法律与权利及自由、法律与国家政权及民主政治等主要方面、多个问题的认识上,具有以中国政治文化整合西方法律观念进而建构工具主义法律观和革命法政话语的鲜明时代特征。由于改造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经济说和阶级论,旨在证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正当性。这顺应了当时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的趋势,却也强化了法为治具的观念。返本以开新,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沉淀的以人为本位的权利观和民主为导向的权力观等有益的法律文化元素,值得当今继续启蒙和实践。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法律文化元素 人本主义 民主政治
参考布哈林的理解,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是在方法论意义上运用马克思学说,二是以马克思的具体思想解释社会现象并循其理路适时发展。布氏本人就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论”“政权论”“过渡时代国家法律变化”等问题。○1
法律史研究重在变与不变之际。○2马克思的历史观、经济说、阶级论等所蕴含的法律观念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以《新青年》为主要文化阵地的著者名家张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巨旗,对其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学习和自主性重构,对于此后泛起的国民革命热潮居功至伟。○3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1918年7月,到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的1926年7月,中国知识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从方法论和具体学说两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初步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也由此发轫。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5M580683)的阶段性成果。○1
参见[苏联]布哈林:《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郑超麟译,载《新青年》1926年第11卷第3号,中国书店2011年版,
第285页;[苏联]布哈林:《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续)》,郑超麟译,载《新青年》1926年第11卷第4号,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383页。下引《新青年》皆同一版本,注释从简,只在涉及有关思想观念年份时参照。○2
诚如台湾学者黄源盛先生言:“法制历史的迷人处,在变与不变之间。”参见黄源盛:《晚清民国禁革人口买卖再探》,载《法
治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2期。○3
金观涛、刘青峰等学者对中国近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观念史研究表明,当今多数法律术语在“五四”前后思想启蒙时期都
有其吸收、学习和重构过程。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1918—1926年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11 —当前,完善国家治理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寄予厚望。时隔百年,中国社会犹闻民智未开不宜开放民权的陈词滥调,殊不知民主实践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公民教育。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名刊《新青年》所载数十位作者的百余篇论著为基础资料,探讨1918—1926年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或称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分析其主要观点,思考其何以如是,阐发其启示为何。
一、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撮要析证先要明确的是,本着文章开头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并不全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在那个问题与主义丛出的年代,不少知识人都接触过多种主义,他们中一部分人成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成员或党员,如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季、李汉俊、蒋侠僧、蔡和森、瞿秋白等;也有一部分人先后加入了不同政党,如戴季陶、周佛海等。1918年7月,陈独秀言及中国当时的政治问题,称“国家现象,往往随学说为转移”,较早重视学说理论对国家现象的影响。○4同年10月,李大钊在解释Bolshevism时称其为“革命的社会主义”,认为“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他们的目的,在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5此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念伴随马克思的历史观、经济说、阶级论等传入中国。1918—1926年间,中国知识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其主要观点可综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法律本体问题的认识,二是对法律与权利、法律与自由的认识,三是对法律与国家政权、法律与民主政治的认识。
(一)对法律本体问题的认识在对法律本体问题的认识方面,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一是法律的产生或来源问题,二是法律的性质问题,三是法律的功能或作用问题,四是法律的善恶问题,五是法律之间的竞争问题。在法律的产生或来源问题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主要有强权说、阶级压迫说、选举人意志说。(1)强权说。即认为法律来自于强权,是强权的产物。陈独秀1920年9月发表的《谈政治》一文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法律观,认为“没有强权便没有法律”。○6这等于是说强权创造了法律。
(2)阶级压迫说。即认为法律源于阶级压迫的需要。李达1921年6月在《马克思派社会主义》中对列宁所说法律源于阶级压迫的需要这一观点表示了认同。○7(3)选举人意志说。即认为法律产生于有选举权的人的多数意志。陈独秀1921年8月撰文称:“社会上有选举权的人多数意思,决定几条必要的法律,好维持社会上公共的安宁秩序。”○8
在法律的性质问题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主要有国家意志说、强权说、权力说、社会公
○4
参见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1号,第3页。
○5
参见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载《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号,第366页。
○6
参见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1号,第1-4页。
○7
参见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载《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2号,第134-137页。
○8
参见陈独秀:《讨论无政府主义》,载《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4号,第346-347、353、359-361页。法治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5期
— 112 —约说。最初是对具体法律如宪法性质的认识。1919年2月,陈独秀公开表达了对宪法性质的认识,他认为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这意味着民权和自由需要通过宪法规定和保障的人民的权利或国民权利来实现。陈氏称:“所谓民权,所谓自由,莫不以国法上人民之权利为其的解,为之保障。立宪共和倘不建筑于国民权利之上,尚有何价值可言?此所以欧洲学者或称宪法为国民权利之证券也。”○9
这一认识明显受了西方学者的影响。(1)国家意志说。即认为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是特定阶级或党派的权力所造成的国家意志。在此意义上,陈独秀认为国家、权利、法律三者只是名称不同,其实是同质的。○10(2)强权说。即认为法律的本质是强权。法律既非永久真理,也不代表“国民总意”,其存废取决于特定阶级或政党所造就的国家权力的变化。所以,陈独秀虽承认法律的威权却不认可其神圣。○11陈氏认为资产阶级并不担心“自由社会的学说”而是恐惧“阶级战争的学说”,主张“利用法律的强权”防控资产阶级的惰性和侵夺,并矫正他们的习惯与思想。○12似乎已有用革命的霹雳雷霆改造旧政治的想法。(3)权力说。与强权说相近,该说认为法律是少数人的权力。张崧年认为法律是社会上居于优势地位者的一种重要权力。世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却知道这些人可以代表社会。○13(4)社会公约说。陈独秀1921年8月主张将法律看作“全社会众人的公约”,这一观点明显受到了西洋社会契约论的影响。○14此外,从政治伦理和道德评价层面说,法律不应具有掠夺性。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是通过革命创造“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15关于法律的非掠夺性的表述,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对需要什么样的法律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法律的功能或作用问题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主要有构造说、保护说、保护和制裁说。(1)构造说。即认为法律具有构造政治国家的功能。陈独秀批评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强权和法律的理由时称:“没有法律还有什么政治国家。”他认为法律与强权、国家、政治是一体四面。○16(2)保护说。即认为法律具有保护社会制度的作用。这也是陈独秀批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根本废除法律的一个重要理由。任何时代的社会制度都需要依靠法律去保护,即便无政府时代也如此。○17(3)保护和制裁说。该说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一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秩序和自由,二是制裁侵害上述利益、秩序、自由的行为。如陈独秀1921年8月所称:“保护社会公共的安宁利益及制裁侵犯他人法律上的自由。”○18
在法律是否有罪恶以及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主要有恶法非法说、法无善恶说。这些认识仍然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1)恶法非法说。陈独秀对护法运动的价值不以为然,主张跳出约法文本看其实施效果。他以当时的《治安警察条例》和《出版法》对人民出版和集会自由的束缚为例简要分析后认为,与其制定约法名义上授予人民广泛的权利而在实施中又以紧急状态之名克减,不如反思约法时为侵犯人民权利预留的豁口是否具有原罪。言语间似有恶法非法的认
○9
参见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载《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2号,第120页。
○10
参见陈独秀:《对于时局的我见》,载《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1号,第29-30页。
○11 参见前引○10
,陈独秀文,第29-30页。
○12 参见前引○6
,陈独秀文,第1-4页。
○13
参见张崧年:《社会》,载《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3号,第320-321页。
○14 参见前引○8
,陈独秀文,第346-347、353、359-361页。
○15 参见前引○6
,陈独秀文,第6-8页。
○16 参见前引○6
,陈独秀文,第1-4页。
○17
参见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载《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3号,第241页。
○18 参见前引○8
,陈独秀文,第346-347、353、359-3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