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语文课标中对高年段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再来看教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七律·长征》是第一篇。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联系背景想开去的方法,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体会情感,感受一代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三、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
其中“逶迤”“磅礴”是读音易错的生字,区别易混淆字:“崖”“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专项训练,引入新课出示毛泽东诗句,1分钟背诵。
谁来背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他能正确流利背诵,请给他掌声。
XXX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同学能记得这么清楚,可真了不起。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请齐读课题,点间隔号的停顿。
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古诗文1.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 绝句(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1.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2. 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3. 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云崖.(yá) 等闲.(xián)
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
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
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
二、比一比,再组词。
证()涯()岷()丸()
证()崖()眠()执()
二、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B
二、证明征用天涯山崖岷山睡眠丸子执着
三、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这首诗的颈联是,。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___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1.等闲:寻常,平常。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