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8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整理了小学五班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理解三个新单词,能写出三个新单词。
能正确读写《长征》等单词;(2)动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读懂诗歌,感受毛泽东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
2. 课文讲解: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二万五千英里长征的艰辛历程,赞扬了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韵诗。
这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幕一个句子和四句,由头对、颏对、颈对和尾对组成。
第一联以总指挥的豪爽话语、豪言壮语、高楼大厦、诗词,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不畏艰险的英雄精神。
下巴关节承接"千山'。
首先用"战栗'和"壮阔'的夸张手法来表达山的危险,然后用"小浪'和"泥丸'的比方来描述山的渺小,用"克制'的手法来表现红军的伟大。
它的颈部连接着一万个水。
"暖'和"冷'不仅可以描述天气状况,还可以写出心理感受。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一程。
"千万里雪'翻越岷山,其实比"千姿百态'的武陵山、乌蒙山更难。
但此时,胜利在望,心情愉悦,"喜悦'发自内心,暴风雪过境的眼神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以《开放的面孔》作为结语,写出了红军翻越雪山后的欢乐状态,同时也预示着长征的圆满胜利。
整首诗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格调高雅、笔法雄浑。
它不仅总体上雄浑有力,节奏强劲,而且在小调、抑扬顿挫上细腻细腻。
这首诗的对仗很工整,词也很准确。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7页的《七律长征》诗歌及课后练习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感悟长征精神;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分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长征精神;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征的艰苦卓绝,学习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长征精神;学会生字、新词。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表现出的长征精神,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长征故事,引入本课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生字、新词。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讲解生字、新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七律长征》2. 生字、新词:略3. 诗歌韵律、节奏:略4. 长征精神: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
答案:略2. 拓展作业:了解长征途中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