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语言功能与语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43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浅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者:赵琦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18期【摘要】美国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者非常推崇的众多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其主要理论的简析,以求在今后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一理论。
【关键词】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9-02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尤金 A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是西方翻译理论界以及语言学界的先锋。
奈达通过多年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翻译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里厄“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在60年代末,奈达与查尔斯.泰伯合著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并在书中正是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西方翻译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1.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种理论,但他更强调后者。
因为在现实翻译中,“形式对等”非常少见。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翻译所涉及的变量又很多,例如源语的信度,类型,翻译目的等,因此奈达认为在翻译中没有源语与目的语完全对等的情况。
所以人们在翻译中能够做到的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使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与结构与源语接近,并能够更好的传达源语所要表达的信息。
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期望达到一种境界即目的语受众所接收到译文信息后的反应与源语受众接收到原文信息后的反应大致相同(Nida,1964)。
与以往提出的翻译理论相比,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同时强调目的语的读者应该理解源语读者对源文的反应,并以源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来理解译文。
这就向译者提出基本的翻译要求:1.正确传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
2.译语通顺,表达形式恰当。
3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在接受信息后产生基本相同的反应。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对中西方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尤金奈达句法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他提出了"对等原则"(Equivalence)在翻译领域的理论。
尤金·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功能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等。
在句法对等方面,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概念。
动态对等强调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相同的意思和功能,而形式对等则强调在句法结构上的相似或对应。
他认为在翻译中,可以通过调整句法结构和词序等手段,使得目标语的表达更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语境,从而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总的来说,尤金·奈达的句法对等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传达意思和功能,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应。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翻译更贴近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
奈达(EuguneA.Nida)的理论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突出代表。
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
他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正因为有了他,美国翻译研究领域才有了自己的“明星”,美国翻译理论也得以在二战后不断呈现后来居上的状态。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介绍到中国,并成为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谭载喜1999,xv-xxi第一阶段: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或描写语言阶段(1943-1959)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现象和词法现象,特别是关于《圣经》的翻译研究,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者Edward Sapir, L. Bloomfield 等的影响。
通过借鉴乔姆斯基转化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使自己的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阶段(1959-1969)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64年他出版了重要专著《翻译科学探索》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该理论传入中国,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影响日益显现,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翻译界讨论的焦点,众多学者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学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且运用该理论对多个文本如科技文本、商务文本、广告文本、法律文本、外宣文本、新闻文本等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优越性,还详细解释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具有优势的原因等。
本文选取2000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论文、研究综述等,通过分析和总结来揭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以及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标签:奈达功能对等翻译中国接受一、引言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
1943年他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并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从事有关主持翻译的工作。
他的学术焦点在于《圣经》的翻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通过对《圣经》的翻译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还出版了几部影响世界的翻译著作,如: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在这些著作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如: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翻译的四步式(分析、转换、重构和验证)。
他还提出了“核心句”的重要概念,指各种语言在核心结构上的一致性大于在表层结构上的一致性。
在诸多理论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对世界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界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尤其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
三十余年来,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一直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
中国翻译界的众多学者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中国的翻译现状进行了有效结合。
本文主要通过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程度以及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同时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于中国翻译界产生的影响。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外语学家约翰·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视为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基于语言、社会、文化等跨学科的思想,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和文体特征,注重原文的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批判性地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以及新的翻译方法,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反对将翻译视为一种“文本对照”的传统观念,而是倡导从文化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把原语文化转换为目标语文化的活动。
奈达宣称“翻译不是一种文字狗,而是一种文字艺术”,把翻译看作对原文的创造性重组,而非对原文的单一重复。
他认为,翻译的任务是补充原文,使原文的思想成分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达到一种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效果。
因此,奈达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意群”概念,将翻译视为一种综合考虑宏观素材、原文文体特征、译文读者要求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关联翻译的过程。
奈达翻译理论把翻译从盲目的文本对照解放出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原文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
奈达认为,翻译必须重新创造原文的意义,把原文的思想成分传达给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而不是仅仅复制原文的形式。
所以,翻译时需要考虑原文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文化习俗、思维习惯、概念表达等。
在翻译中,应该考量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以达到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以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是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