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804.50 KB
- 文档页数:18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作者:苟洁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民族谚语的翻译工作自然备受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学派林立,观点各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点对现代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功能对等”是其理论核心,本文将以奈达的翻译理论解读谚语翻译。
关键词:功能对等谚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6-03谚语是民族的明镜。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将谚语形容是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谚语既反映了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也表达出某一民族文化的特性。
以英语和汉语而言,谚语是那些在普罗大众之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背后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
谚语是人们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国内的英汉谚语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许多的翻译学者十分重视谚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张培基是英汉谚语翻译研究的成就者之一。
对于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基础,曾给出十三个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意译,借译,省略翻译等。
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他也很看重两种不同谚语文化的各自语言特点。
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
后回国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工作。
他就曾表达过自己关于英汉谚语翻译的观点,他认为“英汉语多亏了文化对对言的特征形成谚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是汉语谚语很难翻译成英语的主要原因。
而国外的翻译主要注重四个共性,即表述上的理论性,结构上的完整性,目的上的针对性以及内容上的创建性。
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如何适当翻译英汉谚语是一个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问题。
[1]翻译中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助于保留原谚语的原汁原味,又可以科学严谨地给出谚语译本,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其他民族谚语本身所带有的语言魅力。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首先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 20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的应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齐鑫【摘要】本文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形式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差异以及举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英汉翻译 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鼻祖,主要倡导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翻译,1969年,他与塔伯合作完成了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动态对等,意义的分析、翻译的步骤等话题进行了阐述,书中提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 即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即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即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是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首先是意义上“最切近”,而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即形式对等。
所以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尽管功能对等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逐渐递变的概念,因为奈达认同内容和形式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冲突”而非总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奈达强调如果要确定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的对应,这是处理这种冲突的总体原则。
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文体,句法,篇章和词汇对等。
在实践中,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少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译者就需要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为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趋于对等。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着、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
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商标翻译文化等效处理1.引言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较大,也是我国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当前,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不同的地域社会和历史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障碍。
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翻译作品能够为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更为广泛的地域被流传,在翻译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翻译的等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力求在全世界市场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商标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商标的翻译便成为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地域文化、语言规律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成功地进入到某个国家的市场就必须注重产品商标的翻译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实例商标翻译的研究探析了文化等效翻译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2.等效翻译理论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即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的理论。
因此,在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一、本文概述1、简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在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评估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面对诸如词汇选择、句式调整、文化转换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而翻译理论则能够为译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原则和方法,帮助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决策。
翻译理论有助于评估翻译质量。
一个好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需要在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定的对等性。
而翻译理论则提供了一套评估标准,使我们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从而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翻译理论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其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翻译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和内涵,从而加深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因此,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标准,也为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了桥梁。
在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时,我们也需要从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出发,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2、引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广阔天地中,寻求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效表达一直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议题。
众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其中,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的内涵、应用和价值,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贡献在翻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
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
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基于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源语言(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功能目的,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译语(目标语言)的信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目的。
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则强调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似性,使译文与原文的表面形式尽量相似。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作者:葛南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尤金. 奈达—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及其主要的翻译核心理论“对等功能”。
本文主要结合具体事例阐明了翻译“对等功能”理论。
文章表明翻译工作者应该学习奈达的翻译理论成果及其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字:奈达翻译对等功能尤金. 奈达(Eugene A. Nida)出生于1914年。
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影响很大。
其中, 影响最大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一、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翻译观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是在1964 年,奈达将这个新的名词发表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
他总结了翻译《圣经》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圣经翻译中出现的两种基本倾向: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所谓动态对等翻译, 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之后,奈达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他提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针对意义和语体而言。
奈达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是在他与瓦德尔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与“动态对等”相比,“功能对等”则更具有说服力。
所谓语言的“功能”,就是指它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出不同的言语作用, 形形色色的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形式不可避免的会有所不同, 不是发音, 词条或语法知识不同, 就是表达形式或用法习惯不同, 当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功能。
奈达对于读者反应很在意,他在其理论中经常谈到这个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重视读者的反应是因为在他看来, 翻译是为以读者或者说言语接受者服务的, 要评判一个译文的好与不好, 首先要看读者对译文的翻译如何。
“功能对等”的灵活性很大, 对此,奈达也承认对等的程度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差异越大, 对等程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