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物科学与农业(二)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11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xx大学xx校区动物科学系草业教研室xx二00八年2月25日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2、牧草的特征特性;3、牧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主要牧草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5、牧草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原理(青贮)。
(二)能力技能方面1、掌握主要牧草栽培的全程技术;2、掌握青贮的一般技术和操作方法;3、掌握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一)使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饲草生产学》(董宽虎主编,第一版)为教材。
实验指导书采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草业教研室编写的《牧草栽培及草地学实习指导》(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45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9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1学时)2、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3、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学时)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学时)5、前景展望(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饲草的概念2、了解饲草生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饲草的概念2、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4、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5、前景展望第二章农学基础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2学时)6学时)(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2、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3、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难点: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空气五、矿质营养元素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主要性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二、施肥的原则及方法第三章种子与播种(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牧草种子的特点(2学时)2、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2学时)3、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2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种子的概念和牧草种子的特点2、种子的品质要求3、了解一般种子处理方法4、掌握牧草播种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品质要求难点:牧草播种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种子的特点1、种子的涵义2、种子的特点(二)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1、普通贮藏法2、密封贮藏法3、低温除湿贮藏法(三)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1、种子的品质要求2、种子的处理3、播种第四章牧草品种选择及繁殖方式(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种与品种的区别(0.5学时)2、牧草品种的选择(0.5学时)3、品种的繁殖方式(0.5学时)4、牧草引种(1学时)5、杂种优势(0.5学时)6、田间试验(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2、熟悉牧草繁殖技术3、田间试验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难点:田间试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种与品种的区别(二)牧草品种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三)品种的繁殖方式1、原种生产2、原种的繁殖3、加速繁殖的方法四、牧草引种(一)引种的概念(二)引种的原理(三)引种的程序五、杂种优势六、田间试验(一)田间试验的任务(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三)田间试验遵循的三个原则(四)试验地的选择(五)试验设计第五章主要牧草栽培及利用(10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黑麦草(1学时)2、苇状羊茅、玉米(1学时)3、鸭茅(1学时)4、狼尾草(1学时)5、牛鞭草(1学时)6、苏丹草(1学时)7、三叶草属牧草(1学时)8、毛苕子(1学时)9、紫云英(1学时)10、紫花苜蓿(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牧草的的植物学特征2、了解主要牧草生物学特性3、掌握主要牧草栽培技术4、掌握主要牧草利用方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难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多花黑麦草第二节苇状羊茅、玉米第三节鸭茅第四节狼尾草第五节牛鞭草第六节苏丹草第七节三叶草属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第八节毛苕子第九节紫云英第十节紫花苜蓿第六章牧草混播技术(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混播的优越性:(0.5学时)2、牧草混播的原理(1学时)3、混播牧草的原则(1学时)4、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学时)5、混播牧草的方法(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其原理2、掌握混播牧草组合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重点:混播牧草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便于收获和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的危害(二)牧草混播的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三)混播牧草的原则1、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2、混播牧草组合比例(四)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按单播量计算混播牧草播种量2、根据利用年限确定播种量(五)混播牧草的方法第七章间作、套作、复种和休闲(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复种(1学时)2、轮作(1学时)3、间作(0.5学时)4、套作(0.5学时)5、连作(0.5学时)6、休闲(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南方牧草的套作以及粮草间作、轮作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牧草的间作、套作、轮作方式难点:掌握南方农区粮草间作、套作、轮作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复种2、间作3、套作4、轮作5、连作6、休闲第八章青贮饲料及其调制(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青贮的意义(0.5学时)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1学时)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添加剂青贮(1学时)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0.5学时)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青贮原理2、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3、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贮的一般方法难点:青贮品质鉴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青贮的意义(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目的(二)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一)青贮发酵过程(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一)青贮原料(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一)常规青贮(二)半干青贮技术(三)草捆青贮第五节添加剂青贮(一)发酵促进剂)(二)发酵抑制剂(三)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四)营养性添加剂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一)干草的优点(二)干制的原理(三)干制方法主要参考书:1.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高洪汶,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草业科学,1993(3):62~643.高野信雄.青贮饲料大全.酪农事情社,19704.韩建国主编.牧草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洪绂曾,任继周主编.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洪绂曾,任继周主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草业科学编辑部出版,2002.5增刊7.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8.缪应庭主编.饲料生产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0.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1.潘衍庆等.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苏加楷等.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13.孙吉雄主编.草地培育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王栋编著.牧草学通论,上,下篇.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015.王栋原著.任继周等修订.牧草学各论(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17.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第3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1.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2.认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3.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
一、未雨绸缪——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指人类根据植物病虫害__________,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的分布、______和危害趋势。
2.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类型________预测预报、________预测预报、________预测预报和__________预测预报。
3.病虫害控制的关键对病虫害预测后,能否及时准确地将__________传送给农林业生产者或相关植保机构,是病虫害控制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之一。
4.我国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组织系统以行政区划分为______、省、地市和县四级。
二、农作物与环境双赢的“保护神”——新型农药1.新型农药指具备环境和谐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______、广谱、高效、低毒、________、易分解、与环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农药。
2.生物农药利用______或生物成分制成的农药属于生物农药。
(1)种类:______农药、抗生素农药、____________、微生物活体农药和______疫苗。
(2)植物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________”,主要指来自植物的农药,也叫____________。
原料来源有:烟碱、鱼藤、茴蒿、苦参、楝素、百部、藜芦、羊角扭和印楝等。
(3)植物疫苗:能引起农作物的__________反应,提高农作物的“________”,使农作物能时刻做好准备,顶住病、虫袭击的农药。
如转基因菌制剂,可使植物获得抗虫或杀虫的能力。
3.新型化学农药______、低毒、________的新型农药。
三、巧用天敌防病虫——生物防治1.生物防治利用病虫害的______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就是生物防治。
2.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1)控制害虫的密度:控制有害生物的__________,使之不超过一定的阈值。
4.动物疫病防治-沪科教版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2.理解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环保、健康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1.动物疫病的种类与危害。
2.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动物疫病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2.动物疫病防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动物疫病的定义和分类。
2.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3.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方法和技术。
4.动物疫病防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动物疫病危害的视频,提高学生对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视程度。
2.介绍动物疫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教学主体(1) 动物疫病的种类与危害1.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疫病类型(例如,瘟疫、口蹄疫等)。
2.分析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疫病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方法1.讲解一些常见的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例如卫生防疫、兽药治疗等。
2.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最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3.探讨现代科技手段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例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
(3) 动物疫病防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1.简要介绍动物疫病防治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分析动物疫病防治措施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探讨协调发展的问题。
3. 教学总结与延伸1.给学生介绍一些动物保健知识,如何预防家畜癌症、病虫害等。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动物保护和环保行动中,提高学生环保、健康和安全意识。
六、教学评估1.通过听取学生课后的讨论、观察、测试等形式综合评估学生对动物疫病防治的掌握程度。
2.对学生的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优秀学习案例作业•互动问答试题•相关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等。
绪论(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缓冲库:酸碱性、养分、氧化还原、污染物等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geosphere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地圈系统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三、土壤学的任务(一)合理利用土壤: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农药污染、肥料污染、“三废”污染(二)中低产土壤改良(三)基础理论研究。
1、土壤温室气体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与减缓途径的研究(重点是CH4、NxOy、CO2);2、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形成规律与防治途径研究;3、土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调控对策;4、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评价体系及恢复重建的研究;5、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6、不同地区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7、土壤与环境问题有关基础应用与开发项目的研究。
中图版高中生物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第一单元生物科学与农业巩固辅导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棚种植蔬菜时,若遇连续的阴雨天,补救的措施之一应该是白天夜晚适当降低温室的温度,以
保持农作物产量
B、为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应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C、为保存种子和蔬菜,应当将其放入低温、低氧、干燥的条件下储藏,这样能够降低细胞呼吸的速
率,减少细胞内有机物的损耗
D、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和对无机盐的吸收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不能影响酶活性的是( )
A、温度
B、pH
C、酶的抑制剂
D、酶的数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两个亲本亲缘关系必须比较近
B、诱变育种比较盲目,但可能会得到一些新品种
C、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个体都是不可育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生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饮食会使寄生虫发病的机会减少的是( )
A、干农活过程中,随手拿水果吃
B、饭前便后洗手
C、从商店买来的蔬菜,商场已经清洗过了,没必要再洗了
D、自己家的蔬菜没必要洗一洗,就可以生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现让黄色园粒和黄色皱粒两种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若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则后代出现双隐性个体的几率是( )
A、
B、。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本教材目录教材作为七年级生物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目录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关键。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课本教材的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四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的新任务科学·技术·社会生物圈Ⅱ号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科学·技术·社会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第二章细胞的生活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科学家的故事他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质核酸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科学·技术·社会“脱缰之马”癌细胞第三章细胞怎样产生物体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科学·技术·社会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生物学与文学寄予植物的情怀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科学·技术·社会无土栽培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大地的美容师——园艺师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科学·技术·社会节水农业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科学·技术·社会现代化温室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科学·技术·社会热带雨林地球的“肺”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生物科学与农业(二)
主讲:黄冈优秀生物教师 张孝中 一、知识概述 1、植物病虫害的种类; 2、植物害虫的生活史; 3、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4、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5、动物疫病的类型; 6、动物疫病的防治。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植物病虫害的种类 1、植物病害的种类 (1)病毒类:西瓜花叶病、甘薯花叶病、水稻黄矮病、油菜病毒病等。 (2)细菌类:黄瓜角斑病、棉花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3)真菌类:草莓白粉病、甜椒炭疽病、稻瘟病、小麦锈病、油菜菌核病等。 (4)寄生性种子植物:大豆菟丝子等。它的根、叶均严重退化,没有叶绿素,从寄主植物吸取水分和养分,失去了自己制造养分的功能。
(5)植物病原线虫:小麦粒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等。 2、常见植物害虫的种类(部分昆虫类) (1)直翅目:蝗虫、蝼蛄等。 (2)半翅目:蝽象、梨网蝽。 (3)同翅目:蚜虫、飞虱、叶蝉等。 (4)缨翅目:蓟马等。 (5)鞘翅目:金龟子、天牛等。 (6)鳞翅目:蛾类有水稻三化螟、地老虎、棉铃虫、豆天蛾等;蝶类有稻苞虫、菜粉蝶等。
(二)植物害虫的生活史 1、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形态差别很大,生活习性完全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如蛾、蝶、蜂、蝇等的发育。
2、不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和成虫形态差别不大,生活习性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蝗虫、叶蝉、飞虱、棉蚜等的发育。 (三)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1、概念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指人类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
2、内容 (1)发生期预测预报。对于迁区性害虫必须预测其迁出或迁入本地的时期。 (2)发生量预测预报。 (3)分布区预测预报:分布区域,发生面积,迁区方向、途径和降落地区的范围都要预测预报。
(4)危害程度预测预报。 (5)地方性、流行性病害及其发生区域的预测预报。 (四)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1、物理防治 ——用物理、机械等手段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常见的有:物理阻隔法、温度控制法、人工去除法、物理诱杀法、水旱轮作法等。
2、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优点: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 缺点:易造成环境污染、人畜中毒、天敌受害。 3、生物防治 (1)概念:——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常用的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性引诱治虫、以菌治病(如用春雷霉素防治纹枯病)等。
(2)基本策略:
(3)优点:有益生物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发挥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对病虫的控制作用强,不易使病虫很快产生抗性;对植物安全,不致引起残毒,有利于提高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对人畜安全,不致污染环境产生公害。
(4)缺点:技术要求较高,推广有困难。 4、新型农药的应用 (1)概念 新型农药是指具备环境和谐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安全、广谱、高效、低毒、无公害、易分解、与环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农药。 (2)种类 ①生物农药:植物农药、抗生素农药、昆虫信息素、微生物活体农药、植物疫苗等。
②新型化学农药:其特点是高效、低毒、低残留。 (五)动物疫病的类型 1、动物传染病 (1)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病毒,此外还有少数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真菌等。
(2)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动物寄生虫病 (1)常见寄生虫:原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和昆虫等。 (2)寄生虫病的危害:阻碍幼畜禽的生长发育,降低畜禽的抗病能力,降低畜禽的生产能力。因寄生虫病而废弃大量的肉及肉制品,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很多寄生虫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如日本血吸虫病、猪囊虫病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六)动物疫病的防治 1、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 2、严格控制传染源,严密封锁疫区; 3、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4、定期接种疫苗; 5、喂给抗菌类药物,保护易感动物; 6、口服、注射治疗药物; 7、深埋或烧毁病死动物尸体,并严格消毒。 - 返回 -
同步测试
选择题: 1、下列常见的植物病害中,由真菌引起的是( ) ①西瓜花叶病 ②水稻黄矮病 ③黄瓜角斑病 ④水稻白叶枯病 ⑤草莓白粉病 ⑥甜椒炭疽病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③⑤ 2、下列植物害虫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A.蝼蛄 B.地老虎 C.天牛 D.蜗牛 3、下列植物害虫中,其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的是( ) A.菜粉蝶 B.蝗虫 C.飞虱 D.棉蚜 4、农业生产中防治害虫的方法较多,下列属于物理防治的是( ) A.在水稻田中喷洒甲胺磷杀灭稻飞虱 B.采用水旱轮作法 C.在有棉铃虫的地里放养赤眼蜂 D.用敌敌畏杀死青菜害虫 5、下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 ①用白僵菌防治蛴螬 ②用黑光灯诱灭水稻害虫 ③用春雷霉素防治纹枯病 ④利用高温杀死土壤中的病虫 ⑤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6、防治鸡新城疫最有效的措施是( ) A.鸡舍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B.设施定期消毒,保持鸡舍整洁 C.发现病鸡,及时隔离、治疗 D.在饲养过程的不同阶段,给鸡接种相关疫苗 7、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内容主要有( ) ①发育进度预测预报 ②发生期预测预报 ③分布区预测预报 ④发生量预测预报 ⑤危害程度预测预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昆虫信息素可用于生产生物农药 B.烟碱是植物源杀虫剂的主要原料之一 C.生物农药都是低毒、无公害的 D.生物农药也有其弱点,不能完全替代化学农药 9、下列病害中,不属于传染性病害的是( ) A.骨质软化病 B.鸡瘟疫 C.猪喘气病 D.疯牛病 10、以下不属于植物病虫害预测的常用方法的是( ) A.发生期预测法 B.期距法 C.有效积温法 D.物侯法 显示提示 1、C ①②由病毒引起,③④由细菌引起,⑤⑥由真菌引起。
2、D 蜗牛属软体动物,不属于昆虫。 3、A 蝗虫、飞虱、蚜虫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4、B 5、C ②④属物理防治,①③⑤属生物防治。 6、D 接种疫苗是防治鸡新城疫的最有效措施,其它是辅助措施。 7、B 发育进度法是植物病虫害预测的常用方法之一,而不是预测预报的内容。即排除含①的选项。
8、C 生物农药也有高毒的,如烟碱、马前子碱就属于高毒物。 9、A 骨质软化病是因缺钙引起的,属于营养元素缺乏性的非传染性疾病。
10、A 发生期预测预报属于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内容,而不属于预测方法。
-END-
课外拓展
疫苗的类型 禽、畜用的疫苗(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疫苗所应用的病原微生物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经繁殖和处理后制成的制品,用以接种动物能产生相应的良好免疫力。
目前生产疫苗有两种方法,即传统方法和基因工程方法。 1、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用细菌或病毒培养液或含毒组织制成的疫苗。传统疫苗在防制畜禽传染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疫苗,主要是传统疫苗。传统疫苗,包括有如下主要的类型:
①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材料,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灭活苗又分为组织灭活苗(如猪瘟结晶紫疫苗)、培养物灭活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此种疫苗无毒、安全、疫苗性能稳定,易于保存和运输,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②弱毒疫苗:又称活疫苗,是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微的亚临床反应,但仍保存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丹毒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此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同样可以制备弱毒疫苗。
③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微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
④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如猪多价副伤寒死菌苗)。
⑤混合疫苗:即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根据病性特点,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配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可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⑥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如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用于预防各种品种猪的流行性腹泻症)。
⑦异源疫苗:指利用不同种微生物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如兔纤维瘤病毒疫苗能使其抵抗兔黏液瘤病),或用同一种中一种类型微生物中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如牛、羊接种猪型布氏杆菌弱毒菌苗后,能使牛和羊获得牛型和羊型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