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0 KB
- 文档页数:14
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部分学案【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3.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学习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36-38页全部内容,自主学习并思考下列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哪些省区?其中哪些地区尤为严重?2.什么是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荒漠化包括哪些?3.引起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4.全球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怎样?【合作探究】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南起秦岭,北面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的大部分和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南的一部分。
据此回答: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试根据图2-4进行解释。
3.“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巩固训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②大风频繁③降水较多,水蚀作用强烈④过度放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2.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无关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3.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 B.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C.热量条件由东向两逐渐递减 D.热量条件由西向东逐渐递减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③过度放牧,草场被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丘陵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表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必修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applelai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知识梳理】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它由、、、和组成。
反射弧必须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二、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的结构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三、兴奋的传导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通过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称为: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发生电位变化称为。
3、神经纤维上:兴奋传递方向的特点是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由、和组成。
2、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的,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释放,然后作用于上,与它的结合,引起其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的运输方式为整体来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为:从信号变为信号,再转为信号。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各级中枢的功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
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小脑,主要功能是,脑干,主要功能是,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
如果S区受损,会得,症状是能,不能。
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区受损。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学习是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进行。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象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的建立有关。
●.水平测试过关基础题请填写下图中横线所指示的结构名称。
1.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2.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则A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 .邻近的未兴奋部分表现为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C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D .兴奋部位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神经冲动在体内传导的途径是A .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B .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C .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D .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标点击】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重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的高级功能。
3、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结构】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单位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2 传出(运动) 2传入(感觉) 3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接受 ,产生并传导 。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1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或动物体对体内或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的应答。
反射的类型及特点:2.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树突轴突轴突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在,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三、兴奋的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 信号(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小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向的,由兴奋处传向 处;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 向的, 由上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向的。
神经元间的联系: 上一个神经元(1)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2)的 或 发生“接触”。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右图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右图 )1 2 3 轴突 A 未受刺激(静息)状态B 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C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 的 中枢 小脑:有维持 的中枢脑 下丘脑:有 调节中枢、 调节中枢等脑干:有许多维持 必要的中枢 (如: 中枢、 中枢等 脊髓:有调节 的 级中枢(如: 中枢等)按来源分为脑神经、脊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 、 、 等12.学习和记忆学习:神经系统不断接受 ,获得新的 、 和积累 的过程。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目标】1、能解释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并对其异常进行分析2、阐述兴奋的神经纤维传导机制与特点3、区分突触传递及于神经传导的不同4、兴奋传导方向(电流表指针偏转)、特点的判断分析与探究设计5、能说出人脑高级功能【复习线索】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基本功能单位→神经系统的功能(兴奋传导)→神经元内部兴奋传导→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神经系统的分区、分级调节【复习过程】一、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 、 和 三种方式,其中 起主要作用。
问题 1.神经系统由什么细胞构成?与普通的体细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1、结构 树突2、功能:能够接受刺激, ,并 。
问题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由什么结构来参与完成(结构基础)?与神经元的关系?(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的概念:它是指在 的参与下,动物和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提醒】 单细胞动物、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无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对应右图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1、 ,2、 ,3 ,4、 ,5、 。
思考:判断传入和传出神经的依据是什么?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身体的什么部位,有什么作用?问题3.写出反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路径。
如果反射弧中某一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能否完成,为什么?小结:反射弧中各部分功能与受损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② ④③① 神经元典例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有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 的形式传导,也叫 。
问题4. 神经纤维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如何传导?特点是什么?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活动:请在下面空白处画出箭头处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的变化,并注明兴奋传导方向。
必修III《稳态与环境》复习(二)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广州市第83中学童丽琴 tongliqin@【复习重点】1.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夯实基础】1.神经调节的基本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
2.兴奋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部位向部位传递,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部位向部位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____信号,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传递。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___________。
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兴奋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的内,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向相反方向传递。
(P19页)4.下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去示意图,在图中写出各标号名称,在方框用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
5.据图完成以下题目(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①代表传出神经B 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C M代表效应器D S代表感受器(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3)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治理措施。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掌握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探究材料】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探究材料】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如右图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4.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规律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三学案东安一中生物组编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学习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使用说明】1.要求,课前查阅教材和有关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完成时间要求,生物课前。
【自主学习】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的组成: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体液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2)内环境○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________(约90%)________血浆________ (约10%)________(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学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算法的基本思想(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 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计。
难点: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三、课前预习[情景材料]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学习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列空白:1.算法的概念算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2.算法的特点:(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__________,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________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3. __________的思想在算法设计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思想,也是数学中思考的一个重要思想。
“神经调节”学案广州市第83中学童丽琴tongliqin@2008.9一. 学习目标: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兴奋的传导和传递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脑的高级功能二. 知识网络构建: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新的电位变化――局部电流……①神经元(神经细胞)包括:胞体,树突(短的突起),轴突(长的突起)②神经元轴突外表大都裹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膜,构成一条神经。
(电线和电缆的关系)④兴奋:动物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___状态的过程。
⑤神经冲动: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又叫___________。
神经冲动产生的本质:外界刺激或局部电流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由K+外流变成Na+内流,所以膜电位就从静息态的外正内负变成活跃态的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产生的本质:受刺激的部分和未受刺激的部分之间有电位差。
例如:兴奋部外负内正,未兴奋部外正内负。
因此:在细胞外,电流从流向,在细胞内,电流从流向。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电流圈―――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局部电流――受刺激,释放――神经递质与的结合――突触后膜――新产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①神经元之间靠突触相连,突触包括(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膜)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②突触小体:多次分枝,每个分枝末端膨大,呈或,叫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里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扩散靠线粒体提供能量。
③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神经递质可以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对点练(2课时)题组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答案 B解析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2、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A.a、c、d、eB.a、b、c、d、eC.a、b、cD.b、c、d、e答案 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e是轴突,b、d是神经元的细胞体。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b、c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由于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d、e处也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a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因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
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化学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答案 D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
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4.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 A解析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项正确。
预习学案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 N0.5——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制定人张晓红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时间 2013-9-3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荒漠化的理解:1、发生地区:2、实质:3、原因:4、表现:5、影响荒漠化的含义:。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征:3、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干旱成因:景观特色(注意东西差异):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外力作用地表物质风力条件2、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多雨年:多年持续干旱:思考:(见课本17页)三、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荒漠化的发展。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 是人为因素所致。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另一方面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5方面)。
3、次生盐碱化:想一想:合作探究:(课本21页活动)第二课时一、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古代时期的荒漠化:2、近300年间:3、20世纪50年代以来:思考:(24页思考题)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二三荒漠化防治的原则:重点:2、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①在农作区②在牧区草原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2、①在绿洲外围②在绿洲前缘③在绿洲内部④在缺乏水源的地区3、①②③4、5、三.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⑴成功措施: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⑶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想一想:(26页活动)自主知识构建:讲授学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N0.6学案制定人张晓红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时间 2013-9-3第一课时一、荒漠化的含义:关键词: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位置:地形:干旱:外力作用包含荒漠化的:地表物质脆弱的生态环境潜在威胁:气候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思考(课本17页):(1)(2)三、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次生盐渍化:合作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分析由游牧业向定居牧业的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环境影响。
3、农牧之争可能产生哪些影响?4、解释图2.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巩固学案:1、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B .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C .气温随经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D .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2—3题:2.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 .草原B .苔原C .硬叶林D .针叶林3.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A .酸雨B .固体废弃物污染C .土地沙化D .臭氧层破坏4.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 .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 .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 .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5.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A .地表反射率下降B .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 .土壤盐碱度升高D .生物生产能力提高6.图甲所示生态景观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8.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A .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 .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 .全球CO2排放量增加图6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9至11题。
9.该地最可能属于A.燕山山脉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D.天山山脉10.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A.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C.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北坡海拔700米处11.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A.森林带B.森林—草原带 C.草原—荒漠带D.荒漠带读我国某区域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12~14题。
12.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的规律是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13.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呈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讲授学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N0.7——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制定人:张晓红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时间 2013-9-3第二课时一、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思考:(课本24页)(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与原则:2、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与重点:活动:(课本26页)1、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背景。
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2、防治的主要措施,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是什么?3、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借鉴。
巩固学案: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据此完成1—3题1、土地荒漠化包括:①土地沙漠化②石质荒漠化③次生盐渍化④土地污染⑤水土流失⑥沙尘暴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2、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有:①干旱地区②半干旱地区③半湿润地区④热带地区⑤两极地区⑥草原牧区⑦高山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③⑤⑦D、①②③3、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4、东胜、准格尔附近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垦B、过度樵采C、工矿开发D、水资源利用不当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据此回答5—7题5、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6、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面积超过1 600万公顷,占全国的9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西部地区水蚀严重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发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D、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9.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据此回答10-12题10.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A.6月 B.7月 C.8月 D.9月11.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12.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二、综合题:13.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
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1)题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属于( )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图中A 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_,B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地区天然植被类型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致该生态系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滥垦土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课后反思:参考答案思考:17页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