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人物和经典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4
1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理论)(9)主要论点: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人际学说的新观点:1)员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2)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提高生产率梅约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与工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2)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质等。
3归因理论(45)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内在:能力与努力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外在:任务难度与机遇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4.气质的类型、理论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51-54)气质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不可抑制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弱型1)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1)强平衡,高灵活。
(2)敏捷好动,易适应环境。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
泰罗(美): 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 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 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 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 (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组织行为学》主要章节学者及理论著作第一章1、科学管理-泰罗“科学管理之父”2、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学第一夫人3、甘特图(线条图)4、马科思.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组织理论之父)5、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提出经营六职能,管理5要素和14原则6、斯隆-提出事业部制组织结构7、明茨伯格—经理角色理论8、梅奥—人际关系理论9、麦格雷戈(X-Y理论);莫尔斯和洛西(超Y理论)10、詹姆士.汤普森-技术决定论第三章1、伦西斯·利克特—四种制度的组织理论2、乔治·霍曼斯的群体形成的理论3、卢因的群体动力论4、宝尔斯的群体中个体行为研究—交互作用过程分析论5、拜尔宾及其团队角色理论6、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和巴拉奇提出—影响生产效率与满意度的分析模型第四章1、领导行为理论以研究领导行为为主,主要研究领导者的风格和领导应起的作用入手。
代表性理论:1、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2、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2、领导权变理论重点是研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领导行为的有效性问题,权变理论将领导行为看过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实现目标的过程。
代表性理论:1.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2.菲德勒的“情境领导理论”;3.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参与理论”4.罗伯特.豪斯和伦斯.米切尔的途径-目标领导理论5.赫塞-布兰查德领导模型—情境领导理论或者领导生命周期理论6.威廉.大内—Z理论7.莱维特—信息沟通理论第六章1、类型(一)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所需要激励的方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五个层次2、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ERG奥尔德弗:三个层次3、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成就、权力、情谊4、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激励(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激励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达到激励1、挫折理论六类行为,坚持、对抗、放弃等2、强化理论斯金纳:强化控制人的行为3、归因理论-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结果会归结为不同归因,不同的归因影响人的态度(三)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1、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弗鲁姆:激励水平=目标效价*期望概率2、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来自比较(四)综合型激励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在接受激励中主要考虑的环节及心理发展过程第九章1、卡斯特的组织变革学说—组织变革应分为6个步骤2、沙恩—适应循环学说3、布雷德福—敏感性训练4、埃克尔斯——成功变革的八个前提条件5、伯纳德·泰勒—成功变革的八大战略6、库尔特·卢因变革的三个步骤:解冻、变革和重新冻结人性假设中的X理论、Y理论、X-Y理论及Z理论,整理对比。
组织行为学专家的100个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和团队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解决组织中的问题和发展组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将介绍组织行为学专家们一百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1. 龚化论龚化论是由龚自珍提出的,“各国学之大意,化而为我有用”是其核心思想,即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有助于自己的行为和成就的养料。
2. 统观性理论统观性理论是由斯科尔尼克提出的,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3. 学习曲线学习曲线是由柯特斯和琳达·希尔分别提出的。
学习曲线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反馈和实践,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4. 阻碍学习阻碍学习是由亚当斯和弗莱明三世提出的,认为企业中存在失误和问题时,往往是由于员工的阻碍学习行为引起的。
5. 人际感知人际感知是由泰勒和弗西提出的,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通过彼此的交流方式、姿态和语言等来感知对方的情感和认知。
6. 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选择与他人交往。
7.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由谢菲尔德等人提出的,认为一家企业的文化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共同构成的。
8. 管理回路管理回路是由阿金提出的,认为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纠错和调整,以确保组织在良性循环中运转。
9. 收入公平理论收入公平理论是由亚当斯提出的,认为一个人在参与相似的付出和工作时,应该得到相似的回报,否则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10. 技能发展周期技能发展周期是由哈维提出的,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技能时,会经历四个阶段:不知道、意识到、尝试和掌握。
11. 互利协作互利协作是由史密斯提出的,认为人们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是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是好员工吗?一一这取于他们的工作类型, 以及在评估绩效时是否考虑其道德内涵,对于需要谈判技能的工作和成功能带来实质效益的工作,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会十分的出色,而对于以下情况, 结果不能为手段辩护的工作, 行为有绝对的绩效标准 情绪卷入,与别人间接的相互作用时,他们的绩效水平会大打折扣。
科学管理之父一泰勒经营管理之父一法约尔组织管理之父一马克斯•韦伯 现代管理之父一彼得•德鲁克学习管理之父一班杜拉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最初源于对劳动生产力与劳资关系的关住。
主要的带便人物有:亚当 •斯密、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霍桑实验开始于 1924年结束于1932年,在一梅奥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者形成了“人际关系学派” 。
其主要思想是:把人由“经济人”看作“社会人” ,衙门有归属和尊重的要求不应该把员工看作是工作中的机器部件。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四个前提假设?1、行为的课预测性2、行为的因果性3、行为的多样性4、行为的可概括性 组织行为学兼用科学的静态和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如图:||检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1、全球化2、多元化3、边界模糊化4、技术创新5、应对“临 时性” 6、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于生活的冲突7、组织面临新的到的难题第二章霍兰德个人特质的分类? 1、社会型2、企业型3、常规型4、现实型5、调研型6、艺术型能力:反映了个人现有的能够完成给定要求的不同任务的技能。
能力包括两大类:体质能力和心理能力。
人格:是一个包含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 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组成。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
五因素模型:五因素为外向的、愉悦的、公正严谨的、情绪稳定的、思想开放的 组织中的四种人格特质? 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 3、自控4、自尊第三章知觉: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人名、理论、文献汇总绪论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里基·W·格里芬:人类行为、人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组织本身(多选)安德鲁·J·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一门学科陈国权: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关培兰: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 “科学管理理论”(第七章)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首先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梅奥:主持“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莱维特:《心理学年鉴》——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管理一大批人完成任务亨利·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 / “行政管理理论”(第七章)费德勒:权变理论,“有效的权变领导模式”罗伯特·豪斯:路径-目标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人”假设 / 需要层次理论埃德加·沙因:“复杂人”假设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托尔曼:目的性的行为主义赫尔: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新华生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强化理论个体行为海德:归因研究的创始人凯利:三要素理论罗特:控制源理论塔克曼、詹森:提出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化、执行、中止(多选)鲍姆加特纳、琼斯:间断-平衡模型第六章布朗:发现了冲突水平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冲突产生的根源:1.杜布林的分析——8种2.罗宾斯的分析——沟通、结构、个人因素3.纳尔逊和奎克——结构、个人因素★冲突管理策略:1.托马斯二维模式——合作性和坚持己见性2.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即“关心员工”“关心工作/ 管理方格理论(第六章)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权变系统理论代表人物:伍德沃德、斯托克、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多选)斯隆:提出组织结构类型—事业部制华尔顿:成员期望与组织之间存在6种差异迪尔、肯尼迪:组织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组织文化因素”理论刘光明:组织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霍夫斯坦德:文化差异理论帕斯卡尔、阿索斯:7S管理框架★领导行为理论:1.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弗莱西曼“关怀和定规”两个维度描述领导行为2.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第十一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 / 新华生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组织行为学孔乙己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以孔乙己为例,探讨组织行为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一、引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
在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沟通、领导力等。
孔乙己的形象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及其在组织中的表现1.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性格孤僻、善良、诚实,但这些特点也使他在组织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他对待朋友热心肠,愿意帮助他人,这种性格在组织中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
2.在组织中的表现在组织中,孔乙己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尽管地位较低,但始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身作则,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力量。
3.性格特点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在组织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他的诚实、负责和热心使他在组织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组织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孔乙己在组织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1.孔乙己的沟通方式孔乙己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他更注重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的沟通方式务实、诚恳,易于被人接受。
2.协作能力的表现孔乙己在组织中的协作能力表现出色。
他能够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为组织的整体目标努力奋斗。
3.沟通与协作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孔乙己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使组织内部的交流更加顺畅,提高了组织效率。
他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组织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四、孔乙己的领导力及其对组织的影响1.孔乙己的领导力特点尽管孔乙己地位不高,但他具有一定的领导力。
他的领导力体现在以身作则、善于倾听和关爱团队成员等方面。
2.领导力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孔乙己的领导力对组织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泰罗(美):
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吉尔布雷斯夫妇(美):
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
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
2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五.亨利-甘特(美):
1、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之一。
2、贡献:a.创制了“甘特图”;b.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c.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d.认为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服务”上。
3、主要著作:《劳动、工资与利润》、《工业领导》、《工作的组织》。
六.亨利-福特(美):
1、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人,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2、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作业线进行生产的一种理论。
3、于1914年开始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
4、主要著作:《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天和明天》、《前进》。
七.马科思-韦伯(德):
1、古典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组织理论之父”。
2、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3、主要著作:《新教的伦理》。
4、组织设计中的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目标和战略、技术状况、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人员素质。
八.亨利-法约尔(法):
1、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2、 1916年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
a.经营六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3、提出“法约尔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九.林德尔-厄威克(英):
提出了组织设计的8条指导原则。
十.哈罗德-孔茨(美):
丛林管理;提出了组织设计的15条基本原则。
“理性决策标准”
十一、斯隆(美):
1、事业部制(分权组织)的首创人之一,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
“斯隆模型”
事业部型首创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化学公司。
2、 1963年出版《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年代》一书。
3、 1921—1922年期间,提出了一种叫做“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散作业”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以后发展成为事业部制。
十二、亨利-明兹伯格(加拿大):
1、经理角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
2、主要著作:《经理工作的实质》、《组织的结构:研究的综合》。
3、经理担任的角色:(3类10种)
a.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b.信息方面——监督人、信息传播人、发言人。
c.决策方面——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十三、“霍桑试验”:
1、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旨在讨论影响人的积极性因素的一次试验,它是西方国家中企业管理行为学派早期研究的一项重要活动。
2、代表人物:梅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3、霍桑试验的两个阶段:
A. 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B. 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2004)
a.人是复杂的人;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士气的主要因素;
c.非正式组织影响着员工的行为;
d.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调动积极性。
4、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梅奥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1945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
十四、“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应变,没有什么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其主要内容为:
(一)企业的结构模式选择。
代表人:琼-伍德袄德(英);劳伦斯(美)
(二)管理方式的选择。
1、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X理论—Y理论”;
2、莫尔斯 & 洛希,提出了“超Y理论”。
(三)领导方式的选择。
十五、玛丽-福莱特(美):
1、美国女管理学家,把科学管理同行为科学联系起来的学者。
2、主要著作:《新国家》、《创造性的经验》、《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自由和协调》。
3、主张在组织中应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形势规律。
十六、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一)企业战略——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二)组织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