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材内容基本分析本册教材的内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主要是在重视学生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材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为线索,让学生了解有关声、光、热等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
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八年级物理上册 2.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2、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情境导入】风声、雨声、雷声,倾诉着大自然神秘莫测的豪迈;歌声、笑声、读书声,抒写着人类美好生活的画卷。
我们生活在声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
我们从声音中获取各种信息,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带着你的好奇和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秘的世界中去。
【学习任务】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自主学习】一、声的产生活动1:观察课本27页弹筝图、图2、1-1和2、1-1的四幅图这些图说明: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选填发声、声音)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
填一填:1、声是由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活动2:阅读课本28页“声音的传播”部分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的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活动3:阅读课本29页“声速”部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和)填一填: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
、、都可传声。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选填﹥、﹤或﹦)。
2、声是以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15℃时,声速是。
4、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有。
【合作探究】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它们分别属于、、(选填固体、液体、气体)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例2:①P28图2、1-5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发声,能传播声音。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重点与难点】1.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理解温度的概念。
【设问导读】1.自然界中水有哪些“化身”?2.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状态: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用一定体积。
345度678(1(2(3(49.1的铁是态,酒精是态,氧是2.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表示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3.常用的温标是___________,这样规定的:为0度,把4.冰的温度很低,为-75.如图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是、、。
6.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
王红同学的实验小组在探究“水的温度变化”时,三位同学观察温度计的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
7.体温计使用后消毒方法正确的是()A.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B.放在沸水中煮C.用医用酒精擦拭D.用清水冲洗8.阳光下,有甲、乙两盆水,里面都有冰块,其中甲盆中的冰块大,乙盆中的冰块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水的温度高B.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水的温度低C.甲盆水的温度等于乙盆水的温度D.无法判断【巩固练习】1.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D.广州市冬季最冷的温度3.既没有一定体积有没有一定形状是下列哪种物质的正确描述()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固、液、气都行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B.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的C.温度计每次使用前都要放在沸水中消毒D.人体口腔的正常温度一定为37℃5.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A.扫地时尘土飞扬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D.高温下铁块变成铁水6.下列关于0℃的水和0℃的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水比0℃的冰温度高B.0℃的冰和0℃的水温度一样C.0℃的冰比0℃的水冷D.无法比较7.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希望你喜欢物理(1课时)执教教学目标1、从物理现象中体验物理的乐趣,知道物理的内容与方法。
2、了解物理学发展史。
重点从物理现象中体验物理的乐趣难点了解物理学发展史教具演示电源,尖端放电器学生用梳子与头发摩擦起电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阅读P1的诗歌,介绍“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了解物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二、物理学发展史1、远古时代以刀耕火种等简单机械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
2、17-18世纪:蒸汽时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
3、19世纪:电气时代麦克斯韦、法拉第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成功地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
4、20世界:核能、计算机及空间技术新能源、航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知道原子能不仅能作为武器(原子弹等),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能源。
从中了解到物理学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起前进的。
而人类社会的变革往往是由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的。
21世纪,中国的宇宙飞船也飞出地球,走向太空。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还有赖于同学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三.思考与作业名校课堂四板书一、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二、物理学发展史1、远古时代2、17-18世纪:蒸汽时代3、19世纪:电气时代4、20世界:核能、计算机及空间技术课题第二节测量长度与时间(2课时)执教教学目标1.学会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难点学会正确读数和单位换算教具演示刻度尺,千分尺,皮尺,螺旋测微器,秒表。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思考课本P8图1-16的问题,引出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有个公认标准量作为比较依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苏科版)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 6.交流合作 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P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3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5.5 点击新材料【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纳米材料,了解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2.知道常见的半导体材料,了解半导体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3.知道什么叫超导,了解超导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的“全碳气凝胶”固体材料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
已知某飞机采用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需要合金 1.2×105kg,若采用“全碳气凝胶”代替合金材料,只需要“全碳气凝胶”60kg,可见新材料的应用意义重大,今天我们一起点击新材料,了解新材料的特殊属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纳米材料自主阅读教材P12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纳米是长度单位,大小为10-9米(10-9m)。
2.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知识链接:纳米颗粒具有优良的光、力、电、热、磁性质,应用前景极为广泛。
预计纳米技术将超过计算机工业,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时代的核心。
到那时,纳米电子学将用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可以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技术,现在几吨重的卫星将可被制成仅有几克;微型机器人可进入人体血管进行工作。
纳米技术将使人类进一步掌握物质的规律。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教师点评。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关于纳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为nmB.人们在纳米尺度内发现很多新的现象,给技术带来很多新进展C.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D.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与纳米技术有关知识板块二半导体材料自主阅读教材P129~13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有些材料,它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这类材料被称为半导体材料。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
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①静电小实验②三原色陀螺一、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苏科版)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 6.交流合作 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P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3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第四课时丈量均匀速度 ( 实验教课设计)一、学习目标:1 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行程分解为若干段,丈量不一样阶段的运动速度。
2.经过实验丈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
3.知道个人看法的正确与否一定经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4.能写出比较完美的研究报告。
二.知识回首1. 均匀速度反应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竞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 物体做变速运动,前 10min 走了 3km,停止 5min 后,又以 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 5min 求; 前 10min 的均匀速度 ;(2) 整个行程的均匀速度?三.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 23 页内容达成以下问题。
丈量均匀速度时: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械:、、斜面、小车、金属片。
3. 丈量均匀速度需要丈量、物理量。
4 . 丈量行程需要,丈量时间需要。
5.丈量均匀速度步骤(二)小组合作研究:1.小组检查器械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迟缓的滑下。
)2.小组依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路程运动时间均匀速度S 1= t 1= v 1=S 2= t 2= v 2=3.剖析实验: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一样路段的均匀速度大小,相同吗?2.为何说到物体的均匀速度,必定要指明是哪段行程上的均匀速度?五.当堂检测: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如何利用这条跑道和腕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均匀速度?2.有一个量程为 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行程,卸除详细步骤。
六、达标训练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行程成正比 B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D.速度与行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2. 小明在“测小车的均匀速度”的试验中,设计了如图 6 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抵达A、B、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依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教师姓名: 审 核 人: 学生姓名: 年级
: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 目标 八年级计算较少,多为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解概念,熟悉概念,可以把知识和生活结合
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解题。
重点难 点预测 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物态变化、光学作图、凸透镜成像规律、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质量和密度的计算、v=s/t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计算 知识 清单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音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俗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传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规律 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规律 D.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 5.潜望镜观察的像是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6.甲、乙两块金属,它们的质量之比是2∶5,体积之比是1∶2,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 ) A.2∶5 B.1∶2 C.4∶5 D.5∶4 7.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被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B、测量过程中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C、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使横梁平衡 D、调节横梁平衡时,若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左调 8.下列关于成像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针孔照相机能得到倒立的像 B.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都是物体的虚像 C.有时摄影师让我们离他近些,是想让底片中的像更大 D.平面镜能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是因为像比物体离镜子更远 9.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C.幻灯机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11.下列成语涉及的光现象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反射 B.一叶障目——光的折射 C.猴子捞月——光的折射 D.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12.下列关于“冰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剥去纸,冰棍冒“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B.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C.剥去纸,过一会儿,冰棍开始“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D.冰棍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熔化现象 13.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来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 A.次声波 B.超声波 C.红光 D.红外线 14.小李用两支未甩过的准确的体温计测量同一病人的体温时,两支体温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37.8℃和38.5℃, 则病人的体温一定是( ) A. 37.8℃ B. 38.5℃ C. 不超过37.8℃ D. 在37.8℃和38.5℃之 15.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1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7.科研人员发现,将一种合金液添加到两金属块之间,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 A.初春,薄雾缥缈 B.盛夏,夜深露重 C.深秋,天降浓霜 D.寒冬,滴水成冰 18.下雪了,小宇从外面捧回一团雪放在杯子中,插入一支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的示数降到﹣6℃,他将杯子放在盛有许多热水的盆中,观察到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是( ) A.一直不变 B.先不变,后变大 C.一直变大 D.先变大后不变,后来又变大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科学之旅 编写人:贾红丽 审核组长: 李伟峰 时间:2016.8.21 【学习目标】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学法指导】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一、 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 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 ,以上现象属于 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 ,以上现象属于 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以上现象属于 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 ,以上现象属于 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 ,以上现象属于 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 ,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内容标准: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安排: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第2节 运动的描述„„„„„„„„„„„„„„„„1 第3节 运动的快慢„„„„„„„„„„„„„„„„2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1 章节复习测试„„„„„„„„„„„„„„„„2 第一节 时间的测量 编写人:贾红丽 审核组长: 李伟峰 时间:2016.8.23 【学习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学习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学习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学法指导】 讨论、实践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拓展】 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71.2mm B、1.712dm C、0.172km D、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D、都可能 8、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2nm B、2mm C、2cm D、2dm 9、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A、量出100页的厚度L B、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请将上述操作按合理的步骤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评价】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编写人:贾红丽 审核组长: 李伟峰 时间:2016.8.23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学习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学法指导】 讨论、实践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 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讨论:既然运动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是运动的? 归纳:(2)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物体__________。 由上面的内容归纳:(3)如何选择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拓展】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达标测评】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 A、竹排、青山 B、青山、江水 C、青山、竹排 D、江水、青山 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沙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 D、跳台 8、孝感谢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 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 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总结评价】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