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习二090617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个有理数的章节学习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下在有理数这章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1、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2、相反数、数轴与绝对值的意义及运用3、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4、有理数运算中常用到的运算律及计算技巧5、科学记数法与近似数二、知识讲解1、做一做(1)某种瓜子的单价为16元/千克,则n千克需要 _____元;(16n)(2)小刚上学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若小刚到学校的路程为s千米,则他上学需走________小时。
(5s ) (3)钢笔每支a 元,铅笔每枝支b 元,买2支钢笔和3支铅笔共需__________元。
(23a b +)在前面的研究中,出现了16n 、5s、23a b +等式子,我们称它们为代数式. 代数式:由数和字母用运算符号连接所成的式子. 注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规范写法(1)b a ⨯通常写作ab b a 或⋅; (2)aa 11通常写作÷ (3)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如:3a ⨯通常写作3a (4)带分数一般写成假分数.如:a a 56511通常写作⨯(5)所写代数式如果有单位,在写答案时,应带上单位,若是乘除关系,单位名称应写在式子后面,如12akg ,若是加减关系,式子必须用括号括起来,再写上单位名称,如()a b +h.3、列代数式: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含有数、字母及运算符号表示出来,就是列代数式. 4、列代数式的步骤:(1)抓住关键词,理解其意义; (2)明确运算顺序;(3)概括原题,正确使用括号. 5、求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给出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叫做求代数式的值。
6、求代数式值的方法(1)直接求值法:先代入,即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后计算,即按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结果,运算时既要分清运算种类,又要注意运算顺序,代入时通常有两种情况,即单独代入和整体代入.(2)化简求值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式子,不能直接代入求值时,要经过化简整理,才能求出代数式的值. 考点/易错点1代数式的特点:(1)代数式是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一般来讲,这里的运算是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 如,23a b +(2)单独的一个字母或一个数也是代数式;如,a ,-15,0(3)代数式中不含“=”、“>”、“<” 、“≠”等符号。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
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
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教材的处理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技能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2.数学思考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1.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第十七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一第2试2006年4月16日 上午10∶30至10∶30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a 和b 是满足ab ≠0的有理数,现有四个命题:①422+-b a 的相反数是422+-b a;②a -b 的相反数是a 的相反数与b 的相反数的差;③ab 的相反数是a 的相反数和b 的相反数的乘积;④ab 的倒数是a 的倒数和b 的倒数的乘积.其中真命题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在下面的图形中,不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 (A )(B )(C )(D )3.在代数式xy 2中,x 与y 的值各减少25%,则该代数式的值减少了( ) (A )50%(B )75%(C )6427(D )6437 4.若a <b <0<c <a ,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b +c +d 一定是正数 (B )d +c -a -b 可能是负数 (C )d -c -b -a 一定是正数 (D )c -d -b -a 一定是正数5.在图1中,DA =DB =DC ,则x 的值是( )(A )10 (B )20 (C )30 (D )40 6.已知a ,b ,c 都是整数,m =|a +b |+|b -c |+|a -c |,那么( )(A )m 一定是奇数 (B )m 一定是偶数(C )仅当a ,b ,c 同奇偶时,m 是偶数 (D )m 的奇偶性不能确定 7.三角形三边的长a ,b ,c 都是整数,且[a ,b ,c ]=60,(a ,b )=4,(b ,c )=3.(注:[a ,b ,c ]表示a ,b ,c 的最小公倍数,(a ,b )表示a ,b 的最大公约数),则a +b +c 的最小值是( ) (A )30 (B )31 (C )32 (D )338.如图2,矩形ABCD 由3×4个小正方形组成.此图中,不是正方形的矩形有( ) (A )40个 (B )38个 (C )36个 (D )34个9.设[a ]是有理数,用[a ]表示不超过a 的最大整数,如[1.7]=1,[-1]=-1,[0]=0,[-1.2]=-2,则在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a ]=0 (B )[a ]+[-a ]等于0或-1 (C )[a ]+[-a ]≠0 (D )[a ]+[-a ]等于0或110.On the number axis ,there are two points A and B corresponding to numbers 7 and b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is less than 10.Let m =5-2b ,then the range of the value of m is ( )(A )-1<m <39 (B )-39<m <1 (C )-29<m <11 (D )-11<m <29(英汉字典:number axis 数轴;point 点;corresponding to 对应于…;respectively 分别地;distance 距离;less than 小于;value 值;range 范围)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121-265+3121-42019+5301-64241+7561-87271+9901=_______.12.若m +n -p =0,则⎪⎭⎫⎝⎛⎪⎪⎭⎫ ⎝⎛⎪⎪⎭⎫ ⎝⎛n m p p m n p n m 111111---+-的值等于______.13.图3是一个小区的街道图,A 、B 、C 、…X 、Y 、Z 是道路交叉的17个路口,站在任一路口都可以沿直线看到这个路口的所有街道.现要使岗哨们能看到小区的所有街道,那么,最少要设__________个岗哨. 14.如果m -m1=-3,那么m 3-31m =____________.AB C D图2图3A BCDE FGNQ H P SX Y Z RM图115.⎪⎭⎫ ⎝⎛⎪⎭⎫ ⎝⎛⎪⎭⎫ ⎝⎛⎪⎭⎫ ⎝⎛⎪⎭⎫ ⎝⎛⎪⎭⎫ ⎝⎛2006112005111007111006111005111004112006200554321------+++++++ =__________.16.乒乓球比赛结束后,将若干个乒乓球发给优胜者.取其中的一半加半个发给第一名;取余下的一半加半个发给第二名;又取余下的一半加半个发给第三名;再取余下的一半加半个发给第四名;最后取余下的一半加半个发给第五名,乒乓球正好全部发完.这些乒乓球共有______个. 17.有甲、乙、丙、丁四人,每三个人的平均年龄加上余下一人的年龄之和分别为29,23,21和17岁,则这四人中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的差是__________岁.18.初一(2)班的同学站成一排,他们先自左向右从“1”开始报数,然后又自右向左从“1”开始报数,结果发现两次报数时,报“20”的两名同学之间(包括这两名同学)恰有15人,则全班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9.2m +2006+2m (m 是正整数)的末位数字是__________.20.Assume that a ,b ,c ,d are all integers ,and four equations (a -2b )x =1,(b -3c )y =1,(c -4d )z=1,w +100=d have always solutions x ,y ,z ,w of positive numbers respectively ,then the minimum of a is ____________.(英汉词典:to assume 假设;integer 整数;equation 方程;solution (方程的)解;positive 正的;respectively 分别地;minimum 最小值)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0分,第22、23题15分共40分)要求:写出推算过程. 21.(1)证明:奇数的平方被8除余1.(2)请你进一步证明:2006不能表示为10个奇数的平方之和.22.如图4所示,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E 是AC 的中点,O 是BE 的中点.连结AO 并延长交BC 于D ,连结CO 并延长交AB 于F .求四边形BDOF 的面积.23.老师带着两名学生到离学校33千米远的博物馆参观.老师乘一辆摩托车,速度25千米/小时.这辆摩托车后座可带乘一名学生,带人后速度为20千米/小时.学生步行的速度为5千米/小时.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师生三人同时出发后都到达博物馆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A B C DEFO 图4第十七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一 第2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提示: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 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假设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假设ab=1⇔ a 、b 互为倒数;假设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初一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3有理数的加减法1.4有理数的乘除法1.5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整式2.2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从算式到方程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多姿多彩的图形4.2直线、射线、线段4.3角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七章三角形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4课题学习镶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不等式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10.2直方图初一数学上下册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全等三角形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与全等三角形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十二章轴对称12.1轴对称12.2作轴对称图形12.3等腰三角形第十三章实数13.1平方根13.2立方根13.3实数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1变量与函数14.2一次函数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整式的乘法15.2乘法公式15.3整式的除法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16.1分式16.2分式的运算16.3分式方程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7.1反比例函数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9.1平行四边形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3梯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19.4重心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2数据的波动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初二数学上下册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计算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旋转对称性第二十四章圆24.1 圆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实验与探究П的估计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6.1二次函数及其图像26.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函数性质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27.2相似三角形27.3位似探索位似的性质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28.1锐角三角函数28.2解直角三角形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29.1投影29.2三视图初三数学上下册。
第十七讲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点精讲,标题加粗,正文宋体5号,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一、平面图形1、概念: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等。
2、常见的平面图形(1)多边形:多边形。
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
(2)圆:一条线段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图形。
(3)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叫做。
二、立体图形1、概念: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圆柱体。
2、常见的立体图形(1)柱体:A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B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围绕它旋转一周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集合体叫做圆柱。
(2)椎体:A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B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3)球体: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
(4)多面体:围成棱柱和棱锥的面都是平的面,想这样的立体图形叫做多面体。
三、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出三张所看到的图(分别叫做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这样就可以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四、展开图1、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有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把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后在平面上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称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2、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规律:A展开图全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正方体或长方体;B展开图中含有三角形时-----棱锥或棱柱;若展开图中含有2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三棱柱;若展开图中全是三角形(4个)-----三棱锥。
C展开图中含有圆和长方形-----圆柱;D展开图中含有扇形------圆锥。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1.1有序数对德育目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8条: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教学目标: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学情分析:七年级105班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很差,学习方法不恰当。
能称得上好一点的学生几乎不到十分之一,学困生面积很大,加之大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整天无所事事,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大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动笔写作业,更谈不上认真复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Array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二、新课讲授1、由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引入: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2)根据下面这个教室的平面图你能确定某同学的坐位吗?对于下面这个根据教师平面图写的通知,你明白它的意思吗?“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6)。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思考:(1)怎样确定教室里坐位的位置?(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吗?(2,4)和(4,2)在同一位置。
(3)假设我们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你在图书6 1-1上标出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同学的座位。
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总结与重点难点、公式总结+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册第一章有理数代数初步知识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 ;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 ,负数是:-a2-b ,非负数是:a2 ,非正数是:-a2 .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1.2有理数1.2.1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52千米,
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从乙地开往甲地的汽车每
小时行驶42千米,算一算,这两辆汽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
2.两车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两
车共行驶了这段路程的80%,甲汽车每小时比一汽车少行1/7,乙汽车每小时
行多少千米?
3.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甲出发10分钟后,乙从
B地出发到C地去送另一封信,乙出发10分钟后,丙发现甲乙把两份信拿颠
倒了,于是他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
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
地至少要用多少时间(不能影响甲乙的送信时间)?
1.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52千米,
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从乙地开往甲地的汽车每
小时行驶42千米,算一算,这两辆汽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
2.两车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两
车共行驶了这段路程的80%,甲汽车每小时比一汽车少行1/7,乙汽车每小时
行多少千米?
3.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甲出发10分钟后,乙从
B地出发到C地去送另一封信,乙出发10分钟后,丙发现甲乙把两份信拿颠
倒了,于是他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
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
地至少要用多少时间(不能影响甲乙的送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