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隆回二中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计算教案 湘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2.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千米。
2.可见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判断1.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2.宇宙是有限的,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可见宇宙”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①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1)银河系主要有恒星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1)太阳系(读上图)①中心天体:太阳。
②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③八颗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④小行星:数量众多,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特征: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
(3)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判断1.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2.陨石是天体。
(×)3.总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1)表现: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天体。
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其轴线上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地球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具有以下地理意义:1.日出日落现象:地球自转使得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占领天空,再到地平线下沉落,形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不同地区由于经度的不同,观察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也不同,形成了地球各个地方时间的差异。
例如,当太阳升起时,处于相对太阳背面的地方,则为日落的时刻。
2.地球时间: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其公转速度的30倍左右,因此自转的影响使得我们对时间的测量有了基础。
国际标准时间以本初子午线附近的格林威治所在地的时间为基准,其他时区则相对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进行偏差修正。
这样的时间帮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统一的时间处理。
3.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处于阳光照射下,造成了昼夜的交替。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都会经历大约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黑夜。
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钟,也为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节奏。
4.等经线的划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每个点在不同时间都处于不同的黄经,即子午线与地球自转轴相交的圆环。
根据时区的设立,地球表面的经线可以被划分为24个等经线,每一个时区覆盖着15度的经线,从而进行时间统一5.赤道附近气候: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在赤道附近产生了两个昼夜一样长的季节,导致了赤道地区气候的一些特点。
赤道地区的昼夜相对平衡,温度相对较高,气候较为炎热。
总而言之,地球自转对于地球表面的时间、气候、分布等地理现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地球自转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差异,并能够进行时间、气候的统一处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4 -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 7 -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 12 - 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 - 14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物质世界的整体。
2.可观测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
其半径约137亿光年。
3.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1)天体: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错误!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错误!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26 ′×4=93°44′,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1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二中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
的地球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计算
姓名: 班级: 组别: 组号:
【复习目标】
1、理解地方时的产生及相关时间计算。
2、理解区时的划分及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的划分。
【复习过程】
一、地方时:
A.地方时的产生:因经度 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
差1 小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 时相同。
1)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 分钟。
2)“东早 西迟 ”(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表现为时间值大
3)“异加 同减 ”——求相隔经度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
则两者相减,一东一西,则相加。)
B.地方时的计算: 4)“东加 西减 ”——求地方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边,
则在已知时间的基础上加上相隔时间;在西边,则减去相隔
时间)
5)利用数轴计算;注意大月与小月;平年与闰年。
1)晨线与赤道交点:6点 。
2)昏线与赤道交点:18点 。
C.特殊地点的地方时: 3)太阳直射点: 12点 。
4)子夜所在经线: 24点或0点 。
◆对应练习:
1、“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我国某观测船正位于180N、280W的位置执行观测任务,此时观测船所在的当地时间
和观测船上钟表指示时间分别为( )
A.9月26日7时02分, 9月25日21时10分
B.9月25日11时18分, 9月25日21时10分
C.9月25日11时10分, 9月24日21时10分
D.9月26日7时10分, 9月26日21时10分
2、已知甲的经度为123°E,地方时为12:40。
(1)、求乙地160°E的地方时为15点8分; 12°W的丙地地方时为3点40分
(2)、已知丁地地方时为16:20,则丁地的经度为 178°E
二、区时:
A.时区的划分: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3600),即一小时转过经度150。因此,国际
上规定,每隔15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
7.50至东经7.50,划分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
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0,
合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
2
线上的地方时,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中国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
B.时区的计算:已知地点经度÷150,把结果“四舍五入”。
C.区时的计算:与地方时的计算相似。
◆对应练习:在北京时间8点20分时 ( )
①东经1300的地方时是9点 ②东经1300的地方时是7点40分 ③东经1300的地方
时正好等于区时 ④东经1050的区时为7点20分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三、日期变更:
自然分界线:0 时或 24 时所在经线。
A.日期变更线:
人为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 180°经线。
B.日期变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 一天;自西十二区向东
十二区越过日界线日期加 一天。
◆对应练习:下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形,阴影部分是4月30日,表示北京时间5月
1日14时的是( A )
A B C D
巩固练习:
1.小明同学利用暑假赴日本旅游,并拍摄了一幅富士山风景照,照片上显示出的
拍照时间为8时15分(北京时间)。小明拍摄照片时,东京正值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D.晚上
2.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就是北京时间 ②北京时间只适用于北京市
③东八区的区时就是“北京时间” ④东经120°的地方时就是“北京时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有关经度相同地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出时刻相同 B、线速度相同 C、季节相同 D、地方时相同
4.121°E比东经120°E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晚日出 D.地方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