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2.20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
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
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
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等急性症状恢复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
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发热等急性症状恢复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面疗效肯定。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应用阿司匹林(asp)可显著缩短kd病程,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为观察不同剂量ivig对kd疗效的影响,我院2004~2008年对6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不同剂量ivig治疗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4~2008年收治小儿川崎病64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05~11岁,平均39岁。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基本病情相同,具有可比性。
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a组32例采用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32例采用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
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 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一)作者:胡女元余永芳黄健瑜【关键词】静脉注射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3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G─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0.4g/kg.d,连用4~5d。
对比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1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 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1g/kg组明显优于IVIG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IVIG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免疫球蛋白类;静脉内;冠状动脉病变AnalysisofTreatingKawasakiDiseasewith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ectoftreatingKawasakidiseasewithdifferentIVIGdosage.Method:93patientsweredividedinto2groupswithdifferentdosageforthetreatment:thedosageofGroupAwasI VIG1g/kgonlyonce,thedosageofGroupBwasIVIG0.4g/kg.deveryday,lasting4~5days.Result:CADwaseffectivelypreventedbyeither1g/kgor0.4g/kg.d(lasting4~5days)ofIVIGwithin10daysaftertheonsetoftheillness.Ontheremissionofacutephrasesymptoms,ther egimenof1g/kgIVIGwasobviouslybetterthantheoneof0.4g/kg.dIVIG.Conclusion:1g/kgIVIGisaneffectiveandeconomicdosageforthetreatmentofKawasakidisease.Keywords:Mucocutoneouslymphnodesyndrome;Immunoglobulins;Intravenous;Coronaryarterydis ease1984年FurushoK首先提出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能减少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1〕。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研究背景
川崎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的神经系统毛病,一般病因为单基因突变导致机体缺乏或缺乏α-凝结蛋白(α-TTP)蛋白,从而影响血栓形成,已有报道表明丙种球蛋白(AIP)是α-TTP蛋白的替代物,并表明AIP可用于改善血栓形成,减少再出血,因此重要探讨AIP 治疗能够给川崎病患儿带来怎样的效果?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临床对象为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某医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本研究选取2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临床诊断分两组,每组11人,一组给予高剂量AIP治疗,一组给予每日低剂量AIP治疗。
高剂量组给予150μg/Kg每日,低剂量组每日给予
30μg/Kg,两组释放后观察1周,每月观察一次血液报告,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报告差异变化。
结果
观察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患者血液报告改变不大,但高剂量组的报告改变更显著,其中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M)等血液指标明显改变。
两组治疗均没有出现副作用。
结论
本研究证实AIP治疗能有效改善川崎病患儿血液报告,特别是高剂量组患儿报告特别显著,并且两组治疗都没有出现副作用,可为治疗川崎病患儿提供新思路。
然而本研究受限于小样本量,仍需进一步对大样本量的患者进行研究,从而加强集体抗疗效果。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朱春;朱利华【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06(18)6【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的剂量、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 方法将8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不同的IVGG治疗方案分为A、B、C 3组.A组32例,常规应用IVGG 0.4g·kg-1·d-1,qd,连用5d,静滴;B组20例,应用IVGG 1.0g·kg-1·d-1,qd,连用2d,静滴;C组28例,应用IVGG 2.0g·kg-1·d-1冲击量单剂,静滴.3组均联合应用阿斯匹林片抗凝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结果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但IVGG大剂量1.0g·kg-1·d-1(连用2d)或2.0g·kg-1·d-1(单剂)对缩短热程、降低血沉和血C-反应蛋白(CRP)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静滴0.4g·kg-1·d-1(连用5d),而单剂2.0g/·kg-1·d-1与1.0g·kg-1·d-1连用2d相比,前者血沉、CRP恢复更快. 结论 IVGG治疗川崎病急性期的疗效与所用方案有关,并存在浓度效应关系.单剂冲击量的血浆浓度在2.0g/kg时,对川崎病急性期主要指标均有最佳控制效应.3种疗法对防治心血管并发症作用确切.【总页数】2页(P401-402)【作者】朱春;朱利华【作者单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宁波315012;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相关文献】1.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 [J], 姚小花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J], 李彩霞;邬胜勇3.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J], 杨雯4.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J], 张俊5.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J], 钱胜;刘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9期川崎病是由日本学者Tomisaku Kawasaki 发现的一种自限性血管炎[1]。
最初被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因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的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等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得名。
同时该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形成,进而出现心肌缺血,甚至猝死[2]。
治疗该疾病的要点是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早期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进一步的心脏损害,如不能早期有效控制病情而导致病情迁延,将极大危害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减少心脏损害的发生及缩短病程方面作用显著[4]。
目前有文献报道,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在该疾病的治疗上的疗效也不相同。
为探讨不同剂量的作用效果,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采用不同剂量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组(观察组)和小剂量组(对照组)。
观察组27例,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1.3)岁;发病平均病程(5.8士2.1)d。
对照组28例,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1.1)岁;发病平均病程(5.2±2.4)d。
两组患儿均表现为急性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等表现,均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标准确诊,两组患儿治疗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儿入组前和患儿家属详细说明治疗方法,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及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的患儿为排除对象[5]。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按照40mg/kg 给予阿司匹林,3次/d,口服。
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以2g/kg 静脉注射,2次/d;对照组以0.5g/kg静脉注射,2次/d。
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蔡书芳【摘要】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31例,两组均均采用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A组以1.0 g/(kg·d)的剂量进行治疗,B组则以2.0g/ (kg· d)的剂量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构成均好于A组,治疗后的免疫指标也均优于A组,P< 0.05,两组治疗后的评估指标间均有差异.结论注射用丙种球蛋白2.0g/ (kg·d)的剂量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对于此类患者的免疫状态也有更好的调节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6)031【总页数】3页(P110-112)【关键词】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不同剂量;川崎病【作者】蔡书芳【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川崎病是一类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小儿急性疾病,临床对于本病的重视程度较高,众多与本病相关的研究显示,此类患儿除表现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其他症状体征外,患儿的免疫状态指标,如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也处于异常的表达状态[1],因此这些指标均是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估指标。
本文中我们即就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比较,现将观察比较结果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31例。
A组的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0.4~10.2岁,平均年龄(4.0±0.5)岁,体温37.9℃~40.1℃,平均体温(39.3±0.6)℃,病程1.5~10.5 d,平均(5.9±0.6)d。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30T16:01:45.3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作者:王艳涛[导读] 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205)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
对照组实施静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且观察组实验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实验室指标,又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对比
川崎病又称之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血管病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常规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
经临床研究发现,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效果显著。
但在治疗过程中,剂量的多少存在较多争议。
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
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1±1.4)岁,病程2.2-15.2d,平均病程(10.5±2.1);观察组男26例、女14,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0±1.3)岁,病程2.4-15.5d,平均病程(10.6±2.5)。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以下数据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者;排除丙种球蛋白禁忌症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体征检查,确诊病情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口服给药,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后,根据其临床症状酌情减少此药物剂量。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静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治疗,将该药物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稀释后给药,开始滴速为20滴/min,如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可加快滴注速度,最快不可超过60滴/分;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治疗,稀释方法及滴速同对照组一致。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w。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血沉速度)、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出院后3个月)。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表示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组间采用t检验对比;采用%表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组间对比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