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第三章地图制图综合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七章地图综合(generalization)(地图概括):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等地理特点、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以概括的、抽象的形式,把制图对象(空间信息)中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信息提取出来,把次要的、非本质的信息舍去形成新的空间概念或知识的过程。
影响地图综合的主要因素(重点)一、地图用途的影响,地图的用途和主题是地图综合的主导因素(目的综合)二、地图比例尺的影响三、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影响四、数据形式和质量的影响五、地图符号(图解限制)的影响: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三要素直接影响地图的负载量,并制约着综合的程度。
§7-3 地图综合的主要方法(重点)一、地图内容的取舍:分为类别取舍和级别取舍两种情况,即有两个取舍的概念。
类别选取:指在资料地图中选取有关的、重要的、本质的事物或现象表示到新编地图上来,而舍去其无关的、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不将其表示到新编地图上。
级别选取:指在同一类对象中选取主要的、等级高的要素,舍弃次要的、等级低的要素。
地图内容选取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选取程度,选取标准,选取顺序二、制图对象的概括(化简)1.地物形状的概括(外部轮廓的简化和内部结构的简化)2.数量特征的概括(可通过数量分级的减少进行对象数量特征的概括。
其结果:表现为数量标志由详细变得概略。
)3.质量特征的概括:指决定物体性质的特征。
三、地物的位移: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以符号表示的各个物体之间相互压盖,模糊了相互间的关系(甚至无法正确表达),需采用图解的方法加以正确处理,即采用“位移”的方法。
基本原则:尽量保持自然地理要素和重要的地物位置正确;移动人文地理要素和其它次要地物的位置。
实质:经过概括后的地图:以概括、抽象的形式,表示出制图区域最主要的事物和最本质的特征。
制图对象的概括(化简):指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化简。
形状化简:是去掉轮廓形状碎部,保留或夸大重要特征;数量和质量特征的化简:就是减少分类、分级的概念。
第一章地图学概论一、判断题1、地图、航空像片、风景画都具有可量测性。
×2、地图上表示各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地图符号系统来实现的。
√3、地图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核心。
√4、地图上通常用地图符号的图形、色彩的变化来表示事物的质量特征;用地图符号的尺寸变化来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
√5、1:150万普通地图称为地形图。
×6、普通地图是以表示某一项或几项要素为主的地图。
×7、高程基准面和理论深度基准面是重合的。
×8、海洋部分的水深是根据"平均海水面"自上而下计算的。
×9、山头等高线与凹地等高线相套,则相套的两条等高线同高。
√10、石油输出图中,主要采用的表示方法是运动线法。
√11、在计算机制图的条件下,地图原图编绘和地图出版准备仍有严格界限。
×12、地图制作的方法通常为实测成图和数字制图。
×13、编绘成图的主要过程可分为编辑准备、编绘、清绘、制印四个步骤。
√二、选择题1、现代地图学体系由理论地图、地图制图学和_应用地图学_ 三大部分组成。
a、地图的分析b、地图制印学c、应用地图学2、地图按内容分类,可分为____b_____ 和专题地图。
a、地形图b、普通地图c、专门地图3、地图的内容包括____c______。
a、地理要素、自然要素、数学要素b、数学要素、自然要素、图外要素c、数学要素、图形要素、图外要素4、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包括___b_______ 。
a、数学要素、专题要素、图外要素b、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外要素c. 地理要素、专题要素、图外要素5、水系可分为_____a____ 。
a 、海洋要素和陆地水系b 、河流,井、泉,湖泊c 、海岸,海底地貌6、地形图上蓝色表示____a______ 。
a 、水系b 、植被c 、地物7、土壤图的主要表示方法是_____a_____ 。
a、质别底色法b、范围法c、分区统计图表法8、数字化的主要两种方式为___c_______。
地图学复习要点归纳第⼀章地图与地图学1.地图的基本特征:具有特定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地球曲⾯到地图平⾯的转换;采⽤符号系统表⽰地物或现象——表现信息的语⾔⼯具对信息进⾏综合(制图综合)——解决复杂的海量信息和有限的平⾯容量的⽭盾2.地图的定义:地图是空间信息的载体,是将空间信息按特定的数学法则定位于平⾯,并经科学提炼和有机概括后以符号化的形式描述在平⾯上地图形。
3.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数学要素是地图数学法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决定了地图上物体的分布位置。
(1)坐标⽹:地理坐标⽹:我们常说的经纬度就是⼀种地理坐标,它标定了物体在地球椭球⾯上的位置,可约略认为是物体在地球表⾯上的位置;平⾯直⾓坐标⽹:在⼤⽐例尺地形图上,还绘有棋盘状的⽅格⽹,俗称“⽅⾥⽹”,是地图上的平⾯直⾓坐标⽹,主要⽤于图上快速判定物体间的距离。
(2)⽐例尺:⽐例尺是指地图上线段长度与相应的实地长度之⽐,它标志着地图模型的缩放程度,通过它,我们才能将图上量测的距离换算为实地的距离。
(3)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点是地图测量和绘制时的控制基础,只出现在⼤⽐例尺地形图上。
每个点都有准确的平⾯坐标和地⾯⾼程,是确定周围地物的控制和依据。
地理要素是地图内容的主体部分。
它表⽰了图区范围内各种⾃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联系及变化状况,是地图使⽤者阅读的⽬标和主要信息。
辅助要素是⼀些帮助我们阅读和使⽤地图的⼯具,类似于产品的使⽤说明。
包括地图名称、图例、制作和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
4.地图分类(1)按照内容的不同,地图家庭有两⼤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各种基本地理要素(⽔系、地貌、⼟质、植被、居民地、交通⽹、境界等)齐全,且内容详细程度相对均衡,能满⾜多⽅⾯的应⽤需求,因⽽也是最基本的地图,是制作专题地图的基础地图。
专题地图:重在表⽰某⼀种或⼏种专题要素,这些作为地图主题的要素通常⽐普通地图中详细得多,包含了普通地图上所没有⽽属于专业领域特殊需要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地图: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裴秀制图六体:“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3、裴秀制图六体的解释:分率为比例;准望为方位;道里为路程里数;高下(高程)、方邪(曲折)、迂直(迂回)是地形、道路形状对里程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
2、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3、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4、大地经纬度: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表示。
5、大地经度: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
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6、大地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7、地心经纬度:即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地心经度同大地经度,地心纬度是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和椭球中心连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y 。
在大地测量学中,常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
8、大地控制网:大地控制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
包括具有精确测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典型的具有控制意义的点,它是测制地图的基础。
9、平面控制网:采用平面控制测量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即大地经度(L)和大地纬度(B)。
其主要方法是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
10、三角测量:在平面上选择一系列控制点,建立三角网,经测量由已知推算未知。
第一章地图学概论一、判断题1、地图、航空像片、风景画都具有可量测性。
×2、地图上表示各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地图符号系统来实现的。
√3、地图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核心。
√4、地图上通常用地图符号的图形、色彩的变化来表示事物的质量特征;用地图符号的尺寸变化来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
√5、1:150万普通地图称为地形图。
×6、普通地图是以表示某一项或几项要素为主的地图。
×7、高程基准面和理论深度基准面是重合的。
×8、海洋部分的水深是根据"平均海水面"自上而下计算的。
×9、山头等高线与凹地等高线相套,则相套的两条等高线同高。
√10、石油输出图中,主要采用的表示方法是运动线法。
√11、在计算机制图的条件下,地图原图编绘和地图出版准备仍有严格界限。
×12、地图制作的方法通常为实测成图和数字制图。
×13、编绘成图的主要过程可分为编辑准备、编绘、清绘、制印四个步骤。
√二、选择题1、现代地图学体系由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_应用地图学_ 三大部分组成。
a、地图的分析b、地图制印学c、应用地图学2、地图按内容分类,可分为____b_____ 和专题地图。
a、地形图b、普通地图c、专门地图3、地图的内容包括____c______。
a、地理要素、自然要素、数学要素b、数学要素、自然要素、图外要素c、数学要素、图形要素、图外要素4、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包括___b_______ 。
a、数学要素、专题要素、图外要素b、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外要素c. 地理要素、专题要素、图外要素5、水系可分为_____a____ 。
a 、海洋要素和陆地水系b 、河流,井、泉,湖泊c 、海岸,海底地貌6、地形图上蓝色表示____a______ 。
a 、水系b 、植被c 、地物7、土壤图的主要表示方法是_____a_____ 。
a、质别底色法b、范围法c、分区统计图表法8、数字化的主要两种方式为___c_______。
地图学复习整理第⼀篇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地图的基本特性1. 可量测性——特殊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例、尺地图定向)2. 直观性——地图语⾔(符号、注记、颜⾊)3. ⼀览性——制图综合(概括)⼆、地图的概念根据⼀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然和⼈⽂现象,使⽤地图语⾔,通过制图综合,缩⼩反映在平⾯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地图的分类1.普通地图: 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地表最基本的⾃然和⼈⽂现象的地图。
六⼤地理要素:⽔系、地貌、⼟质植被、居民地、交通⽹、境界、各种独⽴⽬标。
⼤⽐例尺地图:[1/10万,1〕中⽐例尺地图:(1/100万,1/10万)⼩⽐例尺地图:(0,1/100万]国家基本⽐例尺地图1:5千 1:1万 1:万 1:5万 1:10万 1:25万 1:50万 1:100万2.专题地图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种或⼏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
⾃然专题地图:地质图、地貌图等⼈⽂专题地图:政区图、⼈⼝图、经济图等其他专题地图:航空图、航海图、城市地图§地图的基本内容数学基础控制点、坐标⽹、⽐例尺和地图定向地理要素普通地图:⾃然和⼈⽂要素专题地图: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整饰要素外图廓、图名、图例、坡度尺、三北⽅向图解、⽂字⽐例尺、编图单位、编图时间和依据等。
§地图⽤途和基本功能⼆、地图的基本功能1.传输功能编图者(信息源)——⽤图者(⽬的地)2.信息载负功能空间信息载体:直接信息、间接信息3.模拟功能空间模型形象—符号模型:等⾼线4.认知功能空间认知:空间定位、格局、相互关系、时空变化等图形认知:数量和质量特征§地图的成图过程计算机地图制图的⼀般过程1.地图设计(根据要求收集资料,确定⽐例尺、投影,选择地图内容和表⽰⽅法……)2.数据输⼊(将作为制图资料的图形、图像、统计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形式,以数据库形式记录在计算机可存储介质上……)3.数据处理(加⼯处理数据,建⽴新编地图以数字形式表达的图形……)4.图形输出(将数字地图变成可视的模拟地图形式)第⼆篇地图的分幅与编号⼀、地图的分幅编图、印刷、保存、使⽤⽅便三、我国基本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顶点的编号怎么看分成1:10万时是3*3J-50/J50横列号 =[ 纬度/4°] + 1纵⾏号 = [ 经度/6°]+31 (东经)纵⾏号 =31- [ 经度/6°] (西经)[ ] 代表取整旧分幅编号法1:100万为基础J-501:50万 -A / B/ C / D1:25万 -[1]——[16]1:10万 -1——1441:10万为基础 J-50-51:5万 -A / B / C / D1:万 -B-1——4 (以1:5万为基础)1:1万 -(1)——(64)1:5千–(2)-A——D(以1:1万为基础)ppt图廓经度109°30’受不了啊,全部图解算了地图学的定义: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法。
地图学复习资料by wky第一章导论1.地图的基本矛盾:地图平面与地球曲面的矛盾;缩小、简化了的地图表面与实地复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制图综合:实地的物体、现象就是用符号也不可能全部描绘在缩小的地图上,势必要进行内容取舍、形状化简,这就是制图综合。
3.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图与实地这一对基本矛盾,地图的基本特征是由解决这一对基本矛盾而产生的,这就是构成地图数学基础的数学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地理基础的综合法则。
4.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符号系统的运用。
(也可概括为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并经过地图概括的地理信息载体。
)5.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指标、质量特性和动态变化;时间序列反映了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6.地图概括: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8.地图的内容:地图内容指我们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图形要素的总和,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
9.数学要素:是地图数学法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包括坐标网、比例尺和测量控制点等内容。
10.地理要素:是地图内容的主体部分。
它表示了图区范围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联系及变化状况,是地图使用者阅读的目标和主要信息。
11.辅助要素:是一些帮助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工具,类似于产品的使用说明。
包括地图名称、图例、制作和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
12.地图的分类:按地图表示的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地图表现形式分为模拟地图和电子地图;按地图的维数分为平面地图、立体地图和可进入地图;按地图的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尺地图;按地图的用途可分为民用图和军事用图;按地图的出版方式分为单张地图和地图集。
数字制图名词解释:1、地图: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3、地理信息可视化理论:研究地图信息的符号化、图形化、形象化及直观性的处理、表达、传递及解译的理论。
4、遥感制图学:研究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制作地图或修正地图的学科。
5、计算机制图学: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电子仪器为制图工具,研究地图制图方法的学科。
6、大地水准面:假想将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延伸到大陆内部,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与地球比较接近的形体,其表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7、参考椭球体:因为地球重力场是不规则的,所以大地水准面是不规则的,是一个复杂的曲面,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处理测量成果而采用的一种与地球大小、形状最接近并具有一定参数的地球椭球叫做参考椭球,也叫参考椭球体,参考椭球的表面称为参考椭球面。
8、1980西安坐标系:自1980年开始采用 GRS 1975(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IUGG 1975 推荐)新参考椭球体系,并确定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为“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9、2000坐标系:这是我国当前最新的国家大地坐标系,英文名称为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英文缩写为CGCS2000。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位于包含大气与海洋的地球质量中心,坐标轴指向与国际上定义的一致。
采用新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将使我国定位结果精度由原坐标系的几十米提高到厘米级,标志我国大地坐标系建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10.WGS84:是为GPS 全球定位系统使用而建立的坐标系统。
通过遍布世界的卫星观测站观测到的坐标建立,其初次WGS84的精度为1-2m ,在1994年1月2号,通过10个观测站在GPS 测量方法上改正,得到了WGS84(G730)。
《地图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图与地图学1.1 地图学导学地图学是一门研究地图制作、地图内容、地图使用和地图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地图的历史、理论、技术和应用。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图的符号、投影、制图综合、地图表示和地图分析等。
1.2 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是一种图形表示,用于展示地球表面或任何其他对象的空间特征和属性。
地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地图展示对象的空间分布和位置关系。
- 符号系统:地图使用符号和色彩来表示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属性。
- 投影:地图将地球的三维表面转换为二维平面,需要使用特定的投影方法。
- 缩放比例:地图的缩放比例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1.3 地图的内容和分类地图的内容包括地理特征、行政区划、道路、水系、地貌、植被、人口等。
地图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 根据表示内容: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 根据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
- 根据投影方式:方位投影地图、圆柱投影地图、圆锥投影地图。
1.4 地图制作的基本方法地图制作包括以下基本方法:- 调查和收集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收集地图制作所需的地理信息。
- 制图综合: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和简化,以适应地图的比例尺和表示要求。
- 地图设计:确定地图的投影、符号系统、色彩方案和布局。
- 地图绘制:使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或手工绘制地图。
1.5 地图学的发展历史地图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
在古代,地图主要用于导航和探险。
中世纪时期,地图制作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现代地图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随着测量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地图制作变得更加精确和规模化。
当代地图学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图制作和分析。
1.6 地图学及其发展趋势地图学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地图制作和分析逐渐转向数字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