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格式:docx
- 大小:19.15 KB
- 文档页数:3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其特征是高浓度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本文报道了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病例。
病例患者为一名29岁男性,入院时主诉胸痛、胸闷、气短,持续时间约1小时。
患者并无明显诱因,自述其近期有心悸、头晕的症状。
患者有家族史,其父亲和叔叔均患有冠心病。
体格检查时,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血压为140/90 mmHg,心率为90次/分钟。
听诊心脏有第三心音,并有部分肺部啰音。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总胆固醇(TC)为8.0 mmol/L、甘油三酯(TG)为2.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0 mmol/L、LDL-C为6.0 mmol/L。
心肌酶谱检测显示CK-MB为40 U/L,心肌肌钙蛋白(cTnI)为2.5 ng/mL。
心电图显示ST段呈损伤型抬高,T 波倒置。
冠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有中重度狭窄,右冠状动脉正常。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立即接受了急诊溶栓治疗,并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心肌酶谱下降。
在稳定后,患者接受了冠脉支架植入术。
术后,患者继续接受降脂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和饮食控制。
随访期间,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作。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应该高度怀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可能性。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极其重要。
降脂治疗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脂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
除药物治疗外,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omega-3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等。
胆固醇代谢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和药物治疗胆固醇是一种脂类化合物,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过高的血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胆固醇的代谢和调控是非常复杂的,它与环境、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有关。
本文旨在介绍胆固醇代谢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以及目前的药物治疗。
一、胆固醇代谢的基本原理人体内的胆固醇大部分是由肝脏合成的,同时也通过饮食、吸收、转运等途径进入体内。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两种关键的载脂蛋白。
LDL-C是“坏胆固醇”,在血管壁内沉积,并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HDL-C是“好胆固醇”,它能够从LDL-C或其他组织中收集过剩的胆固醇,并将其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
胆固醇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
在人体内,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而LDL受体则是胆固醇转运的关键受体。
当细胞需要更多的胆固醇时,或是血浆中LDL-C浓度过高时,细胞表面的LDL受体会识别并结合LDL-C,然后通过内吞作用将其吞噬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浆中LDL-C浓度。
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通常由于LDL受体的缺失或异常导致血浆中LDL-C水平升高。
FH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等,患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FH的遗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情况下,每个子代都有50%的几率继承FH基因,从而导致LDL受体的功能异常。
而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情况下,父母亲中的一个携带有FH基因,每个子代都有25%的几率患病。
三、药物治疗目前,针对FH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浆中的LDL-C水平,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中CM增加,主要是甘油三酯(TG)升高,而总胆固醇(TC)可正常或轻度增加,较为罕见。
IIa型高脂蛋白血症:仅LDL增加,TC升高,TG正常,临床常见。
II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均增加,LDL-C>
3.65mmol/L(130mg/dl),TC和TG均升高,临床常见。
II型高脂蛋白血症。
又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β脂蛋白血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TC和TG均明显升高,很少见。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增加,血脂测定呈TG水平明显增高,TC 正常或偏高。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CM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脂测定TC和TG 均升高,但以TG升高为主。
简易分型法将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
简述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脂血症的分型及其特征。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血脂水平的高低将高脂血症分为三
种类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其中Ⅰ型高脂血症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主要特征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过多,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较高,但不伴有赘肉形成和胰岛素抵抗。
Ⅱ型高脂血症分为两种亚型,Ⅱa型和Ⅱb型。
Ⅱa型主要特征是低密度脂蛋白过多和高胆固醇血症,常伴有赘肉形成和胰岛素抵抗;Ⅱb型主要特征是低密度脂蛋白过多和高三酰甘油血症,常伴有赘肉形成和胰岛素抵抗。
Ⅲ型高脂血症为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主要特征是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过高和比较低的胆固醇水平,常伴有肝脏和脾脏肿大。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它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以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病例简介患者陈先生,30岁,体检时发现总胆固醇水平为7.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为5.6mmol/L,高于正常值。
家族史中父亲、祖父均有早年患冠心病的病史。
患者平时生活规律,不抽烟、不饮酒,运动量适中,饮食以清淡为主,但未接受过规范化的降脂治疗。
近期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伴有胸闷、气促,就诊急诊科。
ECG示急性心肌梗死,即刻转入心内科急诊抢救。
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家族史及心电图结果,患者被确诊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一种或多种遗传突变引起的,导致体内LDL-C清除功能下降,血浆中的LDL-C不能被有效清除,从而导致血中LDL-C浓度持续升高。
而患者的家族史中有早年患冠心病的病例,进一步提示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可能性。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而产生的急性心脏病。
AM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血管疾病,预后取决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PCI是通过在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并扩张血管以恢复血流,对AMI患者具有最佳的远期预后和严重心肌损害的修复价值。
PCI术后,患者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如肝素、阿司匹林、普拉达西林)等药物治疗,并接受了规范化的降脂治疗。
根据患者的家族史和血脂水平,医生建议患者在出院后接受规范化的降脂治疗,如常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饮食控制、适量的有氧运动等。
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家族遗传风险因素的全面评估和家庭成员的相关体格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y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
临床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往往表现为血脂异常,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早期冠心病等。
本文报告了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
该患者为一名30岁的男性,主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患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家族史,父亲和兄弟都曾患过冠心病。
患者平时生活习惯不良,饮食高脂高盐,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体格检查发现,该患者血压为150/90mmHg,脉搏为80次/分,心律齐。
胸部听诊发现心音削弱,胸部X线片显示心脏影增大。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显示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
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进一步检查发现他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LDL-C水平达到8.5mmol/L,总胆固醇(TC)水平为11.2mmol/L,甘油三酯(TG)水平为3.6mmol/L。
他的血糖水平、血尿酸水平和肾功能均正常。
该患者接受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包括血栓溶解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随后,他开始接受降脂治疗。
由于他的FH病情严重,常规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接受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并加入其他降脂药物,如贝特类药物。
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逐渐下降,TC 水平降至5.1 mmol/L,LDL-C 水平降至2.8 mmol/L。
患者也改变了生活习惯,开始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饮食调整,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和血压监测。
随访1年后,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再次发作的心脏事件。
本病例提示,在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早期筛查和积极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患者需要进行定期血脂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片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脏病变。
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人群发生比例为1:500,其特征为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常常超过61毫摩尔/升,伴肌腱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
病因是由于肝脏表面特异性的LDI-受体数目减少或缺乏,导致肝脏对血循环中LDL-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下降,进而引起血循环中LDL-胆固醇的水平升高。
根据I-DL受体的数目,分为两种类型: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上极其罕见,发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这类患者由于LDL受体缺乏,出生后不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很高,一般在18.l~31.1毫摩尔/升之间。
随年龄的增长,可以在身体的许多部位发生皮肤黄色瘤和肌位黄色瘤。
大多数患者在40岁以前就有严重而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颈动脉、骼动脉、股动脉等都会受累,甚至患儿3岁时就死于心肌梗塞。
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上并不少见。
这类患者LDL受体数目仅为正常数目的一半,故其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大部分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最终可达9.1~12.9毫摩尔/升,伴有皮肤黄色瘤和肌位黄色瘤的发生。
患者常常过早发生冠心病,男性患者通常在40~50岁出现冠心病症状,而女
性患者则大约比男性迟10年发生。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本文报道了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患者是一位26岁的男性,主诉胸闷、心慌、气短已有1小时。
患者没有明显诱因,也没有既往罹患心脏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家族史。
但患者经检查发现其血脂指标异常,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总胆固醇:320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0mg/dL)。
患者还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立即进行急救。
心电图显示出ST段抬高,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均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随后,患者紧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冠脉闭塞。
经过紧急的血管成形术(PCI)治疗,患者的冠脉通畅恢复。
术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冠脉饱和度较低,存在冠脉痉挛的迹象。
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专用降脂药物(他汀类)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综合治疗。
患者还接受了心脏康复运动,以帮助他改善生活方式和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在随访期间,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患者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还参加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康复服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并管理自己的疾病。
综合治疗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也是常规治疗的一部分。
生活方式改变,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戒烟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加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和宣传。
家族成员应该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并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并享受更长寿命的健康生活。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它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很容易患上高胆固醇的问题。
高胆固醇不仅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虽然现代药物和治疗技术已经能够管理高血脂的状况,但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人仍然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所以,如何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基因治疗是一种备受期待的治疗方法。
首先,什么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高胆固醇症状,它是由LDLR(代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或APOB(代表载脂蛋白B基因)突变所引起的。
在正常的代谢情况下,LDLR和APOB这两种基因都是用来清除血液中的胆固醇,在人体中保持胆固醇水平适当的水平。
而当这两种基因发生突变时,人体会不能够有效地清除多余的胆固醇,从而导致胆固醇积聚,引起高血脂的问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通常是一种先天性的问题,所以即使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仍然会面临高胆固醇和其他相关风险的挑战。
现有的治疗方法和挑战:目前,人们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来管理和缓解高胆固醇的问题。
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运动和饮食管理等等。
然而,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而言,这些方法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和不良影响。
另外,使用这些方法也往往需要长期的持续治疗,药物的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现有的治疗方法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问题。
基因治疗:解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突破口基因治疗是一种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新技术,它的出现为消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带来了曙光。
基本治疗方法就是主动干预系统,让基因指南来代替人体的基因指南,从根本上防治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本上是由一两种基因突变所造成的,而基因治疗的作用就是通过改变这些基因,以期影响人体胆固醇水平的控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疾病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病理生理、血脂、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疾病导致血液胆固醇水平升高,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早期冠脉疾病风险,可分为多种类型,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最为常见。
症状体征其他症状和体征包括长期严重高胆固醇血症,在尚未发生急性冠脉事件中,与缺血性心脏病一致症状较为常见。
腱黄色瘤是诊断标准之一,但不是疾病病理特征。
临床表现一、体检结果存在角膜弓但不具有特异性,早期出现腱黄色瘤和结节性黄色瘤或黄斑瘤怀疑表现,有长期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病史。
二、腱黄色瘤是常见症状,跟腱、髌下和手伸肌腱等伸肌腱部位的腱黄色瘤合并显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具有特异性。
疾病描述早发冠脉疾病是最严重且可避免表现,可出现黄色瘤,发生于跟腱和手伸肌腱,多见于未经治疗成年患者,伸肌腱黄色瘤伴显著LDL-C 水平被认为是特异性表现。
杂合子和纯合子会导致总胆固醇和LDL-C升高,患者早发性冠脉疾病风险较高,早期诊断和积极管理降低LDL-C水平阻止或减缓冠脉粥样硬化进展。
杂合子患者胆固醇沉积在非血管组织中常见,角膜弓是常见发现,在>30岁患者中。
病理生理学五类突变:1类,导致LDL受体完全缺失无效等位基因;2类,涉及转运的等位基因缺陷,2a类,突变完全阻碍受体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2b类,突变部分阻碍受体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3类,有缺陷结合等位基因影响LDL结合,会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4类,内吞等位基因缺陷;5类,再循环等位基因缺陷。
血脂在没有高胆固醇血症继发性原因下,会出现严重LDL-C升高,HDL-C水平在参考范围内或略低,甘油三酯水平参考范围内或略升高。
LDL-C水平>250 mg/dL,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LDL-C>290-300mg/dL提示疾病。
当LDL-C>330mg/dL时或LDL-C水平高于第95百分位伴肌腱黄色瘤时可做出诊断,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考虑其他脂质紊乱。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疾病概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又称家族性高β脂蛋白血症。
临床特点是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FH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遗传性高脂血症,也是脂质代谢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可导致各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出现,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机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的特征,患者本身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数值异常超高,若为同合子患者时其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数值是正常人的4~6倍,通常LDL-C为500-1200mg/dL,甚至超过700mg/dL,但甘油三酯正常;也易于生命早期罹患心血管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表现本病最特征的临床表现为血LDL-C水平增高、黄色瘤、角膜弓和早发性冠心病。
纯合子的临床表现比杂合子严重得多。
FH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基因型,非遗传因素也对其有影响。
FH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带有相同突变,甚至属于同一家族的个体其临床表现差异也较大。
另外,非遗传因素如高龄、男性、吸烟、饮食等也可显著影响LDL水平,增加冠心病的发生。
1.高脂血症杂合子血浆胆固醇浓度通常是正常人的2~3倍,纯合子则较正常人高6~8倍。
前者介于300 mg/dL~400mg/dL,而后者介于600mg/dL~1,200mg/dL。
但也有些杂合子患者LDL-C增高不明显。
2.黄色瘤血浆LDL-C水平增高促使胆固醇在身体其他组织沉着。
沉积在肌腱者称肌腱黄色瘤,以跟腱和手部伸肌腱多见,为FH的特有表现;在肘部和膝下也易形成结节状黄色瘤;眼睑处可形成扁平状黄色瘤。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腱黄色瘤更常见。
3.角膜弓胆固醇在角膜浸润则形成角膜弓。
纯合子在10岁以前即可出现,杂合子多在30岁后出现。
角膜弓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高脂血症。
4.动脉粥样硬化纯合子FH多在10岁左右就出现冠心病的症状和体征,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易发生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心瓣膜和心内膜表面也可形成黄色瘤斑块,多在30岁以前死于心血管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报道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伴随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
患者李某,男性,36岁,因胸痛、气短伴出汗1小时入院。
患者既往健康史无特殊。
患者家族中无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
查体:T36.5℃,P84次/分,R18次/分,BP160/100mmHg。
心肺听诊无异常,肺部呼吸音清晰,腹部平软无压痛。
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入院后即行急救治疗,包括氧疗、血栓溶解、抗凝等治疗。
同时抽血检查血脂谱及相关检查。
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为8.9mmol/L,甘油三酯(TG)为3.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6.3mmol/L。
遗传代谢病筛查示肌酸激酶(MB)为96U/L(正常0-25U/L),肌红蛋白(TnI)为0.8ng/ml(正常0-0.04ng/ml)。
心肌酶谱示肌钙蛋白T(cTnT)为2.4ng/ml(正常<0.1ng/ml),心肌肌钙蛋白(MP)为135.4μg/L(正常0-24μg/L)。
结合患者的家族病史及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降脂治疗及心脏保护治疗。
一周后,再次抽血检查血脂及心肌肌钙蛋白。
患者血清TC为6.5mmol/L,TG为2.1mmol/L,HDL-C为1.2mmol/L,LDL-C为4.6mmol/L。
心肌酶谱示cTnT为1.2ng/ml,MP 为78.6μg/L。
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改变减轻。
出院后继续规范化用药,定期随访。
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
本文报道的患者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其血清脂肪异常明显,表现为高TC及LDL-C、低HDL-C。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活性亢进,引起合成及清除代谢功能紊乱,血浆胆固醇升高。
AHA 科学声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管理(2015 版)
2016-01-20 16:00 来源:丁香园作者:陈晓英字体大小-|+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科学声明,全文发表在
Circulation 杂志上。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指由于遗传基因异常所致的血脂代谢紊乱,具有家族聚集性的
特点,是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原因。FH 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可引起早期死亡。最早发现
的基因缺陷是 LDL 受体调节紊乱、功能受损。FH 家族史中未治疗成年人 LDL 水平 >190
mg/dL,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 160 mg/dL。杂合子 FH 在青年中期可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而
纯合子 FH 一般在童年或者青年早期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在该类患者中可通过提高 LDL 受体功能从而降低 LDL-C 水平,且能成功预防缺血性心脏病。
他汀和 PCSK9 调节 LDL 受体循环的药物均能起到这种效果。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诊断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很多患者在早期仅
仅接受调脂治疗,而忽略了其本身存在的基因问题。早期诊断杂合子 FH 和纯合子 FH 并
进行降 LDL-C 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缺血性心脏的发生,但目前并无有效的检查方法来
协助诊断,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家族史、LDL-C 水平来协助诊断。
病理改变
FH 最早是在 125 年前发现的,那时候人们把他定义为皮肤病,因为其常常表现为黄瘤、
黄斑瘤。但是在该类患者发现其伴随着早发的血管粥样硬化,Wilkinson 提出了遗传学说。
并随后被 Khachadurian 证实了,并且发现是 LDL 受体基因突变,导致 LDL 水平明显升高。
血脂中有 75% 是 LDL,并且 70% 是通过血浆 LDL 受体清除的。PCSK9 是肝脏内介导溶酶
体分解的多肽,可减少 LDL 受体循环回细胞表面和进一步分解。LDL 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
两类:LDL 受体缺失和 LDL 受体缺陷性突变。而其他基因的突变引起 LDL 受体功能缺陷也
可引起 FH。
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 APOB 基因缺陷、PCSK9 基因缺血均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尽管其
严重程度较轻。PCSK9 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使得 LDL 受体水平下降,从而导致 LDL-C 水平的升高。 FH 并不会影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
脂蛋白水平,但是后两者常常会受到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临床表现
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在临床上,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 LDL-C 水平 > 190 mg/d L 一般都会考虑该病,但是有时候
在 LDL-C 水平在 140 mg/dl 的儿童中也有确诊该病例的情况。且尸解中发现高 LDL-C 水平
可明显加剧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在 8~10 岁的 FH 患者中发现患者的颈动脉内中层厚度
明显厚于正常人。
成年患者常常可表现为肌腱黄斑和角膜弓,且常常在 20 余岁左右发生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
年轻患者的 FH 相关死亡风险明显高于老年 FH 患者。
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载脂蛋白水平同样加剧 FH 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
的发生率。载脂蛋白(a)>50 mg/dL 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FH 患者发生心脏病年
龄不一,研究发现 FH 患者如果没有其他并存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其发生 CAD 的风险相
对较低。
静息性心肌缺血是 CAD 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目前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杂合子 FH 患者进行
心肌缺血检测仍存在争议。在该类患者中进行运动负荷检测,发现约 20% FH 患者为阳性。
杂合子 FH 可加速 CAD 的发生,似乎有必要对该类患者进行运动负荷检测并评估其运动负
荷量,特别是在迟发诊断、青年期诊断、早发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中。
杂合子 FH 患者亚临床冠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较严重。且非钙化阻塞性斑块发生机率
较大。冠脉 CTA 可以检测斑块的混合成分,以及有无合并钙化、评估血管内膜疾病。FH 患
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时表现各异,可表现为早发心脏病,也可无症状。可通过血管影像学检
查或者运动负荷评估,对杂合子 FH 进行危险分层从而指导治疗强度。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 FH 通常指出生时检测到 LDL-C 水平升高 4 倍以上,导致胆固醇在肌腱、皮肤、血
管等部位沉积。严重患者甚至在早期可出现所有大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未经治疗的患者很
难活过 20 岁。纯合子 FH 患者在 10 岁以内可出现临床症状,早期通常表现为黄色瘤,
好发与拇指和食指之间, LDL-C 水平 > 500 mg/dL (13 mmol/L)。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高 LDL-C 水平持续时间成正比。该类患者通常死于早发心
肌梗死,除此之外,主动脉瓣狭窄及瓣上狭窄也是死亡的高危因素。故通常都需要主动脉瓣
置换和强化降脂治疗。无论有无症状,CTA 均能在该类患者检查到 CAD 的存在,同时也可
检测动脉斑块评估主动脉瓣膜上情况以及监测冠脉内膜狭窄程度。
由于瓣膜和瓣膜上区域受到血流动力学损害,即使 LDL-C 水平降低后,主动脉也可能存在
持续性损害。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评估主动脉瓣及瓣上情况。B 超可用于检测颈动脉
斑块和狭窄。
在纯合子 FH 患者中,CAD 风险相对较高且疾病进展迅速。临床医师在诊断该疾病的同时
需评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水平,特别是冠脉粥样硬化水平。
诊断
目前国际上需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进行正式诊断编码,将疾病分为纯合子 FH 、杂合子
FH 以及存在 FH 家族史。有了明确的疾病编码,可提高社会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及对患者的
追踪。有研究对患者的 LDL-C 水平、临床表现、CAD 家族史、DNA 标记进行评分,如若评
分 >5 则高度提示该病的可能。
FH 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所花的费用相对较高,同时在合并有肌腱黄色素瘤的患者中仅有
70%-80% 进行基因检测,而在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中检测率更低。故运用影像检查进行初步
筛查,筛查可疑患者进一步性基因检测,可提高基因检测率。
在儿童中,如若未进行基因筛查,可通过追查其阳性家族史和 LDL-C 水平 > 4 mmol/L 进行
诊断。但是需先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脂血症的原因,包括甲低、肾病综合征、阻塞性肝疾病、
高脂饮食。
检查
目前心血管风险指南指出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明显升高的 LDL-C 水平,但是没有被诊断为 FH。
对该类患者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指南是很有必要的,包括家族史检查,但是这会产生不菲的
费用。这可能会成为该疾病诊断的局限,宣传对 FH 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对 FH 进行基因咨询可提高患者对 FH 的认识。但是基因检测敏感性目前仍有待探究,部
分患者可表现为 FH 临床特征,但是基因检测却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故在临床上需跟患者
强调,并教育患者检测阴性并不代表患者并未患 FH 或不是因基因突变而引起高胆固醇血
症。
FH 并不会引起出生缺陷或者其他怀孕相关不良反应。宫内暴露在高 LDL-C 水平与新生儿早
发的血管改变相关。
治疗
FH 治疗跟 LDL-C 水平相关,而非基因异常情况或者其他临床症状。指南建议该类患者可在
8~10 岁时进行药物治疗。只有一些 LDL-C 水平明显升高且合并其他危险的患者需在更早
的年龄进行药物治疗。
现在,普伐他汀批准在 8 岁的儿童中使用,而其他的他汀药物批准在 10 岁以后开始使用。
早期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儿童中并无明确的目标水平。是否将 LDL-C<100 或 130 mg/dL,
或者降低 LDL-C 50% 水平仍无明确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