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13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00:00/05:50《高山流水》来自国学经典诵读网《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从整体结构上说,此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
“高山”部分运用双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大抓套同度按弦、低音区打弦等技法,描绘了高山的美丽景色:或群峰叠起,连绵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云端;或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或野果压枝,山花烂漫……同时,将高山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出来。
“流水”部分在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有机地加入了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巧,描绘了一泄千里的高山瀑布,也描绘了丁咚作响的山麓清泉:或云雾绕山,瀑挂前川;或涓涓流水,小桥人家;或一泻千里,声震寰宇;或细流潺潺,清澈透天……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弹奏《高山流水》,首先情感要投入,要具有想象力。
从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出发,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借曲抒情,以曲言志。
要带着这种情感,去处理作品,完成作品,让一个个带着情感的音符,从心底滚动而出。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山和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时至今日,当西方文化正在一点点地侵蚀古老东方文明的时候,当现代社会中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几乎荡然无存的时候,当我们言必称美国的时候,一曲《高山流水》还可以让我们回想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之版本比较作者:廖婧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的代表作,而即使同为山东筝派的传人,不同的演奏家们也有各自的演奏风格。
将高自成版的《高山流水》与赵玉斋版的《高山流水》进行分析比对,旨在以此为基点挖掘山东筝派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演奏山东筝曲。
关键词: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高自成;赵玉斋一、关于作品古琴曲《高山流水》在史书《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当中有描写到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这段故事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影响深远。
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体会内心意境的真谛。
其中,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以它特有的齐鲁韵味在筝坛上独树一帜。
而即使同为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在曲谱以及演奏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本文将以此为基点对赵玉斋以及高自成两位先生所演奏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有较多文章都对筝曲《高山流水》、山东筝曲的特点以及高自成与赵玉斋两位山东筝派泰斗级人物做过较深的研究,如魏军的《山东古筝名曲析解》与《高自成筝演奏艺术》,李雅谦的《从筝曲浅论山东筝派的风格特点》,高亮的《浅谈传统筝曲表现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赵玉斋与山东派艺术》、杨娜妮的《山东筝、筝曲及演奏特点》等,但在版本比较这块没有太多的文献。
因此,本文对于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的谱面以及演奏上做延伸比较。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由《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小曲连缀而成,在五十年代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在全国流传,大标题的含义与各曲内容并无关系,原各小标题却与音乐内容十分吻合。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姜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取材于典故“伯牙鼓琴遇知音”。
有多种谱本,其中浙江筝曲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流传较为广泛。
其曲调优美,韵味深长,八度,花指,刮奏等演奏技巧,描绘出一幅“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古筝曲;浙江;高山流水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4-01《高山流水》这首乐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这首曲子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且有着高超的琴艺,但是身为楚人却侍奉晋主。
有一次,他在路过汉江时,看见当时的景色,忽然有感而发,拿出琴开始弹奏,未曾料想到,一曲未了,却弹断了琴弦。
其实,当他抚琴的时候,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一直在观望,他便走过去和那人交谈,在言谈话语之间,伯牙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其实修道很高,于是,他俩相谈甚欢。
这个人便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
随后,伯牙又开始弹琴,当琴声低沉有力的时候,子期说:“巍峨壮丽的高山绵延不绝”,当琴声清淡舒缓的时候,子期又说:“涓涓细淌的流水蜿蜒不断。
伯牙为遇到这样一位懂他的知音而感到非常的激动。
两人相约第二年再次相会。
可是,当俞伯牙如期来到相约地点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子期的身影,后经打听,才知道子期在不久前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弹琴一曲以告慰知音的亡灵,随后他砸断琴弦,发誓再也不弹琴。
自此之后,便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说法。
《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虽然名称相同,也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觅知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曲子,本文着重谈论的是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浅析与比较三大流派筝曲《高山流水》作者:殷瑞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源自同名古琴曲,现今广泛流传的《高山流水》主要有三种同名不同曲版本。
它们的音乐来源、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属于山东、河南、浙江三大筝派。
通过比较三首同名古筝曲在曲调、演奏技法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浅析三大古筝流派形成《高山流水》的背景,体现了三派筝曲《高山流水》的强烈地域性特色及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
这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作品的比较与分析对于理解我国地方筝曲的音乐特点和推动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关键词:高山流水;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比较古筝的历史已两千多年,从古代到近现代流传的乐曲多是中国传统筝曲,即右手弹旋律,左手滑、颤、按弦等。
在众多传统筝曲中,《高山流水》因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遇知音”故事而广泛流传。
当前知名的《高山流水》有三首异曲同名筝曲。
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虽同名,但相互之间的韵味、风格及旋律却大不相同,具有地方古筝派别的特色。
对三派《高山流水》的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传统地方筝曲的风格有深层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析《高山流水》这一作品,也为古筝演奏及爱好者学习传统筝曲起到一点益处。
一、筝曲《高山流水》的历史文化探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古琴家俞伯牙在船上弹琴时,遇见樵夫钟子期。
伯牙弹奏“高山”及“流水”景象时,子期都能领悟他表达的内容。
对此,伯牙很兴奋,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
子期去世,伯牙把琴摔坏,发誓再不碰琴,不会有子期一样听懂他音乐的人。
从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高山流水》最初是古琴曲,后来筝曲也出现以《高山流水》命名的乐曲。
古筝在千年来结合各地风土人情,逐渐形成极具地域特色、风格迥异的各流派,比如客家、山东等筝派。
经过流传发展,《高山流水》被主要分山东、河南、浙江三版。
尽管在题目上与古琴曲相同,但在音乐上却完全不同。
三大派筝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各具特色,却也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一定联系。
摘要摘要:本文讨论的是古筝版的《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广为流传,成为古筝的必弹曲目,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本论文便对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深入探讨,并从三种筝派来深入对《高山流水》进行欣赏,对其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为古筝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启发。
关键词:古筝曲; 《高山流水》;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一、绪论《高山流水》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曲作品,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宋代高山流水的传承与“高山流水”的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被艺术家们第一次用来相会。
学以致用,交朋友,从而形成“相识”的含义;浙江筝“高山流水”目前是我国最有影响力、最普遍的“高山流水”说法,由于其内容丰富、优美的委婉语,最符合古代音乐艺术和美学作品《高山流水》。
由于曲风的不同,歌曲分为山东、浙江、河南三个版本。
然而,这三个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名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古筝表演训练的探索对吸引有价值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音乐的传承。
如果我们想对中国古典民间音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必须这类经久不衰的作品。
在其中获得经验与灵感,毕竟这样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传承了几千年。
这三种古筝使高山流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是因为它们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古筝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韵味,才使得古筝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文化,是历史积攒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我们艺术创作与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鉴赏中探寻对于《高山流水》的深入理解和继承才是本文的重点。
二、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一)醇厚质朴的历史底蕴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与筝曲《高山流水》一脉相承,俞伯牙与钟子期见面时,伯牙用琴声制造出高山大河的气势,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用琴声中流淌的水之态,钟子期又感叹道:“洋洋兮若江河”。
各派筝曲《高山流水》的比较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古筝不断受到各地民俗、语言影响,并广泛吸纳民间音乐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音乐风格、演奏技法和地方色彩的流派。
《高山流水》作为我国民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筝曲之一,共有三个地方性版本,分别为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这三个版本无论是乐曲内容还是音乐风格均存在较大差异。
《高山流水》原为古琴曲,相传为伯牙所创,而筝曲《高山流水》则是艺人在民间音乐的“母曲”基础上加以整合改编而创作的,所以从纯粹的音乐角度讲,筝曲和琴曲之间并无实质性的联系。
然而,三个地方性的筝曲均被作者冠以“高山流水”之名,足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对“伯牙子期”典故的共同联想,也可以说明三个筝派的《高山流水》虽然乐曲不同、风格各异,但其内在精神却是契合的。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高自成先生改编《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小曲形成的联奏,在出版的乐谱中注明“此曲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创作而成”。
可见,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是从我国民间传统曲乐“老八板”发展来的。
高自成先生将原曲进行了结构上的变动,添加引子,删去与整个乐曲意境不甚吻合的部分,并在旋律和演奏技法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质。
比如,在《琴韵》这一部分的前面加上了庄重的和弦,以表现“高山”之巍峨雄壮,同时使用古筝的“花指”技法,对行云流水、山涧瀑布进行模拟,而在演奏中又运用托、劈、挑等技法,形象地表现出清风回荡于林间的效果,最后又用大指加花奏出欢畅的主旋律,使音乐的艺术形象与高山流水的自然形象有机地融为一体。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是曹东扶先生所作,称“大调曲子”或“板头曲”。
此曲既能独奏又能和其他乐曲合奏,极具河南地方特色。
从总体上看,该曲以河南传统的“流水十六板”为基础,同时又加入明显的创新,如对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内容进行了扩充、紧缩或加花,使之突破了传统板头曲的束缚,与主题更为吻合,艺术表现更加充分。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流水》受到民俗的影响,表现得十分优美淡雅。
受地方创新理念的影响,它与山东、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大不相同。
它突破了民间乐曲的桎梏,展现了民间乐曲的魅力。
(二)技法特点不同1、山东派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因此也称四段曲。
第一首《琴韵》,音区多为低音区,演奏上主要是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和音色。
第二首《风摆翠竹》,演奏技法上运用右手托劈,左手按弦和揉弦,音乐轻巧而有活力,体现风吹翠竹时的形态。
第三首《夜静銮铃》,演奏时快速托劈和中指配合使用加上花指的运用,别有一番风味。
《书韵》这一首主要是指法上以抹和托为主。
山东筝派演奏时,左手的揉按刚柔并蓄,大手指使用频繁且十分有力,演奏风格淳朴典雅。
2、河南派河南派《高山流水》节奏清新明快。
是在民间《老六板》的板头曲中取材而来。
民间艺人在初次见面时为了表示互相尊重和深厚的友谊,常常会演奏此曲。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演奏上也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经过不断地变换弹奏,乐曲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具有非常强烈和震撼的效果。
其中,左手滑按、滑颤、大颤等技法十分有特点,右手的快速托劈与左手的润色相辅相成。
3、浙江派浙江筝派主要演奏特点是“大指摇”、“夹弹”、“提弦”“快四点”等技法,并且借鉴了琵琶、扬琴、三弦还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
浙江筝派《高山流水》其风格和曲调都更符合大部分人的品位,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热情优美。
在曲子表现的最开始,右手横跨三个八度,既显示了山的尊严,也显示了水的清澈。
在歌曲的中间,右手像水一样光滑,左手像山一样低沉。
在乐曲后面部分,花指在不断流淌的水中撞上了高高的山势。
最后,用泛音收尾,表现出像水滴石一样清澈柔和的感觉。
《高山流水》已有很多谱本在民间流传,其中散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浙江武林派的筝曲,旋律变化无穷,充满韵味。
(三)艺术风格不同《高山流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琴曲。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摘要中国有许多非常古老的乐器,它们具有华夏文化的传统特色,古筝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古筝至今仍较完整地传承着其艺术流派。
其中,山东、浙江和河南古筝流派不仅是中国古筝最古老的流派之一,而且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中国古筝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的着手点是,通过比较分析山东、浙江和河南筝流派的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分析各派的风格特点及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高山流水》比较研究代表版本筝曲Comparative study of Zheng song "good friend" on behalf of versionAbstractChina guzheng is one of the nation's oldest 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Fortunately, China Zheng still relatively complete inheritance with the genre of art. Among them, Shandong, Zhejiang, Henan guzheng school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oldest schools in the Chinese zither, but also has ve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On behalf of the tracks and successor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art in Chinese. Therefore,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handong, Zhejiang and Henan Zheng school representative song "mountain and flowing water". Analysis the factions of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of the background.Key words:Zheng song;"Good friend";Representative version;comparative stud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前言 (4)一、《高山流水》历史文化源头 (4)二、山东、浙江和河南三大筝派《高山流水》 (5)(一)山东筝派《高山流水》 (5)(二)浙江筝派《高山流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河南筝派《高山流水》 (7)(四)各筝派《高山流水》风格特点 (8)三、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产生背景比较 (10)(一)山东筝派 (10)(二)浙江筝派 (10)(三)河南筝派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2)前言筝,是一种弹拨乐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其起源很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筝就开始流行于秦地,距离今天应该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因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行如流水的美妙音色,古往今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的不同区域,古筝都变得流行起来,结合于当地的风土人情的特点,以每个区域的民间音乐特点为参照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点,爱好古筝的音乐者喜欢在古筝乐中添加一些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其自身的创作以及当地音乐的突出特色,渐渐地,古筝艺术也分为了不同的派别,它们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节奏特色、弹奏技巧和不同的地域特色。
一般筝派被分为南北二派,其中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就是北派筝的主要代表。
山东、河南两地相邻,都处于黄河流域,其风俗、语言、生活习惯较为接近,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存在某些联系。
但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在艺术风格上却各具鲜明的地方色彩,成为了独具特色、影响力很大的重要地方流派。
这其中的成因笔者希望能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流派传统筝曲的弹奏基本是“泛泛而弹”,缺乏地方特色,在弹奏风格相近的筝曲时,音韵特点也难以把握,这些都是因为对筝艺流派文化传统认识的缺乏。
要弹出“原汁原味”的传统筝曲,不但要了解各流派古筝艺术的本体性特征,而且要充分认识到流派筝乐与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关联,从不同的方面对古筝派别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高山流水》历史文化源头中国有很多筝乐作品都非常具有影响力,其中《高山流水》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曲名颇具中国古雅韵味,使人在未赏其曲先闻其名时,就已在脑海中浮现了一副优美的水墨画卷,源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最早被记载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到了明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名叫冯梦龙,他对这个典故进行了整理,并加以充实,变成了口头上的文章,录入《警世通言》之中,从此流传非常广泛。
《高山流水》,最早的时候原本是一首古琴曲,到了唐代的时候,分成了两首曲目,即为《高山》和《流水》。
到了宋代之后,又分成了十二段,《高山》占四段,《流水》占八段。
如今,我们熟悉的《高山流水》,实际上,是把《流水》重新演绎了,模拟性的描写只作为辅助,咏物抒情才是主基调,在模拟表现江河奔流的同时,更多的是把大自然的现象赋予情感,描写和展现一种精神境界。
由于曲调和风格不同,这首曲子有分为三个版本,分别为山东、浙江以及河南三种,然而,这三个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其名字一样,但是曲子就不同了,和古琴曲的差别也非常之大。
二、山东、浙江和河南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一)山东筝派《高山流水》对于山东筝派来说,《高山流水》主要在山东郓城一带比较流行,在古筝爱好者相聚时必会演奏该曲,先前的时候,有一种中速“流水板”,这是一种乐器小合奏,是由王殿玉先生指导的,在这个合奏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古筝,所以才这样取的名字。
《夜静奎铃》,是一首古筝曲,高自成先生演奏;王殿玉先生演奏了胡琴,取名为《流水》;而扬琴,则是张为昭先生演奏而成的,名曰《流水》。
目前在山东,《高山流水》有三个比较流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由高自成先生编曲演奏的,在50年代中期,周总理提出意见对该曲做了一些修改,其原本有一个组织构造,为山东大板套曲,此次对其进行了改动,加入了引子,去掉了最后一首,也就是《书韵》,同时修改了旋律,增加了加花,改动之后乐曲更加优美、有韵味;第二个版本,是赵玉斋先生编奏的,他是高自成先生的师弟,他是把四手单独的曲子进行组合而成;第三个版本,是韩庭贵先生编奏的,他也是高自成先生的师弟,他这个版本变化不大,也是删去了最后一首《书韵》,同时增加引子,加入结尾。
但让人遗憾的是,在市面上,这个版本的曲谱已经基本见不到了,也许只能找到一些影像资料。
这时因为,早起的古筝技艺传授都是口头传达,本人加以琢磨。
这三个版本,都是属于山东筝派,其改编的母体相同,都是老八板。
对于它们的韵味来说,依然属于山东的地方韵味,但是对其加工改编的时候,依然参照了很多个人的理解,以及改编者的生活阅历,因而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
如图所示本文中,分析了赵玉斋先生的版本。
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与其它派别比起来,特点非常鲜明,其篇幅基本是最大的。
对于不同的小曲,都能演奏成别具一格的乐曲,甚至还可以组合成《高山流水》。
这四首筝曲,它们的调式是同宫调式,编奏创作时参照的对象为八板体。
对于单独的曲子,都包括八个乐句,还有三十四个小节,十八拍的个数为六个,又被叫做六十八板。
这种结构的山东筝曲是再无二家的。
如图,“书韵”为第四小曲,包括八个乐句。
(二)浙江筝派《高山流水》之于浙江筝派,《高山流水》是其代表曲目。
这首曲子以一首笛曲为素材,后来发展到一些民间音乐之中,由王粪之先生改编,其构架也是八板体,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该地区的《高山流水》韵律婉转细致,更有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是G宫D微调。
曲子的前一半,运用两个大撮,都是八度的,由mi, sol, la三个音为主的音程展开演奏,将五声音阶的调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曲风温婉秀丽,描绘秀丽山川;后面的一半曲子,根据不同的音符、历音来演奏,曲调非常温和柔美,表现出高耸的山峰与呼啦啦的水流交相辉映。
在结构这一方面也有突破,不再是八板体的小节数量,而且末尾的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图所示,经以上分析可知,两首不一样的《高山流水》,它们的旋律差别极大,但是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第一点是表现在板体结构上,都是根据老八板来进行变化,第二点表现为它们都会受到其它乐曲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都是通过演奏《高山流水》,来对高山和流水的情景进行表征。
以此来抒发内心渴望知音的情感。
同时又由分析可知,同一首《高山流水》,对于山东筝派而言,在许多方面与八板体更为接近,演奏时比较豪放,在演奏手法上,最主要的是右手大拇指的使用;对于浙江筝派,其与八板体相关的方面不多,只有句式的整体框架,其它的注重的是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反应,演奏时主要为清弹,韵味婉转淡雅,与南方地区的民间乐曲的曲调有关。
(三)河南筝派《高山流水》河南筝,中心点为南阳,扩散到整个河南地区,都比较流行。
河南被称作“中州”,因此,河南古筝曲子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中州古调”。
河南筝派的发展,是以“大调曲子”为基础。
“大调曲子”,是一种说唱艺术,又称“鼓子曲”,是以汁梁小曲为基础,融合北方地区的各声腔曲牌的精华,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它在洛阳和南阳等地区发展流传。
到了后来,除了南阳的鼓子曲还存在而且不断发展,其它地区的鼓子曲都渐渐没落了。
为有别于“小调曲”而称“大调曲子,,或“南阳大调曲子”,延续至今。
它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两种,即为三弦和古筝,有时也会有其它的乐器加入其中。
河南的大调曲子,民间音乐底蕴深厚,它促进了河南古筝艺术的发展,河南现在的古筝曲子,大部分与大调曲子存在一定的关系。
河南筝派的地域面积很大,发展较好,其主要传承分布在南阳、遂平等地。
20世纪初,古筝最早在遂平推广开来,是由魏子酞进行推广的,他技艺精湛,文化水平高,是一位民间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