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5.85 KB
- 文档页数: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主题和题材。
其中,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备受关注。
《花腰新娘》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彝族文化的影片,通过讲述女主角阿花成长的故事,探讨了少数民族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本文将分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过程,并探讨其所体现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文化传统。
首先,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是多维的,主要塑造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阿花、阿丽和老妈子。
其中,阿花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也是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少数民族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逃离了传统封建家庭的束缚,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阿丽是阿花的青梅竹马和朋友,她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成为一名演员。
而老妈子则代表了传统封建家庭中的大众思想,她对阿花的思想解放持有负面的态度,试图将她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
其次,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还体现了社会性别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特点。
阿花作为女性形象,展现了彝族女性的独立和坚韧精神。
她非常勇敢地挑战了传统的彝族观念,拒绝了由父母安排的婚姻,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
电影通过展示阿花从一个依附于传统的少女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的过程,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主见。
此外,电影还揭示了少数民族女性在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阿花作为一个彝族女性,经常面临着不同文化冲突和歧视,尤其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内外环境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这一点揭示了社会对少数民族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呼吁社会更加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
同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彝族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和女性角色设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花腰新娘》讲述了彝族女性出嫁时要承受身份转变的传统。
在电影中,阿花在面对极端保守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时,选择了勇敢地挑战传统,寻求自由与平等。
从《花腰新娘》看花腰彝的民俗
陈丽湘;李娜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8)001
【摘要】电影<花腰新娘>充分地展示了花腰彝的民情风俗,文章从影视中传统民俗的体现论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影视之间的矛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传统民俗的发展作出设想.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陈丽湘;李娜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 [J], 庞小条
2.宗教视野下花腰彝民俗体育的依附形式与内涵特征 [J], 汪雄;普春旺;吕金江
3.浅论中国影视与民俗的互动关系——以电影《花腰新娘》为例 [J], 李佼佼
4.《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再现 [J], 贾玉洁
5.在休闲审美中实现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r——峨山大棚租花腰彝服饰中剪纸和刺绣的传承解析 [J], 刘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花腰傣女装造型的韵律美少数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分析花腰傣女装服饰造型中的韵律美感,从而增进对服饰造型中形式美法则的领悟。
标签:花腰傣韵律美服装造型中圖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04-0286-01韵律在服装上的运用手法是多样的,通过饰物、图案、纽扣等位置大小、聚散、重复、交错等方式形成点的韵律,通过服装的褶皱、轮廓线、衣摆线、结构线等线条的疏密、长短、粗细形成线的韵律,通过面积大小和分割方式形成面的韵律,通过服装色彩的搭配、对比、渐变形成色彩的韵律。
由此可见,在服装中运用韵律美,不仅符合美学法则更为服装造型增加了情趣和感染力。
一、花腰傣女装与韵律美女子花腰傣服饰精美、色彩明艳,着重装饰胸、腰、腹部,又以絢丽的腰带缠绕在腰间,所以被世人称为“花腰傣”。
花腰傣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支,服饰造型基本相似,局部装饰略有不同。
花腰傣每一类型服饰的部件多达十余种,包括头饰、内衣、外衣、筒裙、围腰、腰带、裹腿、银饰、竹编斗笠、秧箩等,而且每一种又有五六件,穿戴这些服饰的过程就是一次美的过程[1]。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女子服装层层叠叠的穿着方式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勤劳财富的象征,而花腰傣女子服饰的重叠穿戴错落有致,更将服装的韵律美感发挥淋漓。
1.服饰造型的韵律美花腰傣女装造型上体现出韵律美。
从服装本身造型上看,花腰傣女装大致由外衣、内褂、下裳组成。
外衣短小,无领无钮,长度仅过胸前,而袖子形态细长,长度至手腕处。
内褂为贴身直领无袖,右襟内褂,长度刚好及腹部。
外松内紧、外短内长的错落方式使得女子上身造型挺拔婀娜。
花腰傣女装的下裳由腰带(围腰)、筒裙、和绑腿组成。
筒裙为A字长筒裙,筒裙必须自上而下穿着,并将筒裙的左边向上提,折别至腰间,再用细长的彩色腰带系紧筒裙,使筒裙的裙边出现倾斜,打破了原有的横向规律。
筒裙通常是三条叠穿,穿着后极富有动感和层次美感。
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80——服饰艺术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文/庞小条影片花腰新娘对花腰彝服饰作了丰富展示,别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富有寓意的图案和繁冗的饰品等,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追求.服饰是解读一个民族的符码.绚丽多彩的花腰彝服饰,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蕴含着花腰彝族对美的创造和追求.2005年由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曾在电影界掀起一股热潮,也在云南风靡一时.此后,在2009年9月2日至8日的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上,《花腰新娘》作为开幕影片被再次搬上银幕.而该片在故事开端便表明它是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的——"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从石屏县向北走,车行数十公里之后,就到了风景秀丽的哨;中镇.当地人告诉我们.要了解花腰彝文化,最好的选择是去慕善村.于是.我们就带着梦寐以求的心情踏上了寻找美人之美"的"金竹"之旅.慕善在当地彝语中意为"金竹故"慕善寨"又名"金竹寨".第一次到慕善村的人.留下的最特殊的印象应该就是花腰彝居住的土掌房.远远望去.慕善村依山而建,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庄重厚实,带着几分神秘.同时我们还看到每户门口都有序地堆放着木柴.摆放极为整齐.看上去就像是实物艺术作品.让你有触摸一下以辨别真假的;中动.当地人说,门前柴火堆放的多少以及是否整齐美观.是判断该户人家是否勤快能干的标志.走进慕善村发现,花腰彝姑娘们大红的衣服仿佛盛开的马缨花,靓丽得让人炫目.一花腰彝服饰概述"花腰源自尼苏,尼苏源自彝族",花腰自称尼苏泼,也有写作聂苏泼"与其他地区彝族自称诺苏,"乃苏,"纳苏相同,花腰是一种别称,主要是对石屏龙武和哨;中一带的尼苏泼女子的称谓——因其全身穿着鲜艳夺目的以红色为主调的花服饰,且婚嫁时女方以"花腰带"为信物故被称为"花腰.花腰彝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花",尤其是女,I'lN饰.以红图1影片中凤美所佩戴的头饰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其形似铠甲,是由古代箭服铠甲演遗貌.制作整套花腰彝服饰是一项_}服饰除银饰外其余全靠手工精制币彝服饰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完一生只做一套这样的服装.这也是圭精湛的工艺.整套花腰彝服饰才显花腰彝服饰都是男简文繁男子服饰中花腰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庄人的定情信物.影片《花腰新娘》中要退婚,也恰恰佐证了这一点.花腰的事情.所以凤美阿爹说:丢死人老脸呢."二影片花腰新:花腰彝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较为显着的特征住在石屏北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式创造了极其丰富和绚丽多彩的民族腰彝女性的服饰风化最具魅力.(一)影片中女主人公凤美的N,f镜头描述1在凤美与阿龙结婚仪服饰艺术——81一影片中凤美所穿的肚兜图4花腰彝女子送给心上人的花腰带摄影者:李珊图5影片中花腰彝族毕摩的服饰.此盛装是花腰彝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在喜庆节日穿戴的一有民族特色的艳丽服饰,它由头帕,大襟衫,领褂,缠腰习腰带,肚兜,花边黑裤,绣花鞋等10种配件组成.而花娘穿上这套盛装,既显得俏丽高贵又能突显女性的妖娆服饰看点:头饰.花腰彝的头饰是整个服饰艺术的点睛之所处位置最为醒目突出,因此.制作得也尤为精美别致.帽巾为主体,而帽巾是由一块长8O余厘米,宽约4O厘米的折叠而成,为突出折叠后的立体效果.通常用多层布料缝使其戴在头部可以竖立起来犹如展翅高飞的雄鹰.在帽端,即帽头和帽尾绣有不同的图案帽头正中绣有一朵凤,左右各配4朵小乌花,俗称"八乌朝凤":帽尾部分折叠于头部最高部位,十分显眼,因此,该部分是整个帽子刺主体——先用七色布条从中间分为两半,两边各绣一朵马或牡丹花,周边绣斜形窗格花纹两边皆以五颜六色的刺茂线流苏,绒线球以及银泡装饰.造型夸张有趣.色彩绚丽,同时,花腰彝人喜爱佩戴大银耳环,我们由此可以领略攫彝人独特的审美喜好.如图1.图2.镜头描述2.那晚凤美在明白阿龙家人让自己归家时.便龙打了起来.片中所要表现的凤美是一个野性十足的花腰子,以至于最后把阿龙打伤了,也因此打伤了他的心.所龙把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此刻的凤美十分恼怒兜肚拎着领褂便出来了……眼饰看点:兜肚.兜肚上窄下宽形似梯形,布料色彩常为或蓝色.镶配一定量的色彩布条,从上到下绣满刺绣纹样.系有长带子,方便于脖颈穿套,穿戴时兜肚部分从内衣于胸前齐小腹,盖住腹部裤子打折处并露出绣花部分.肚兜上经过图案化处理的马缨花纹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装饰效果,所绣花瓣的形状和色彩都做了简化处理,并采用了对称的构图法,仅仅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干净的色块就表现出了绽放的马缨花那种鲜艳,热烈的感觉.这种处理手法干净利落花瓣的色块与衣襟底色对比强烈.使得马缨花与其他花纹图案层次分开.跳到一个更加显眼的层面上来.也使得整件肚兜更有立体感.如图3.(二)影片中男主人公阿龙的服饰分析镜头描述:片中凤美送给阿龙的定情信物——花腰带.如图4.服饰看点:花腰带.长短视其腰围,带头左配布纽带,右配银环扣.其制作工序较为繁琐,属附加衣饰,功能较强.其用途主要是遮盖系腰的无花部位,为其添姿增色.花腰彝的腰饰通常是由大花腰带和小花腰带组成且以大花腰带为主体.大花腰带是由布条缝成的中空可翻转的扭布长带,颜色多为黑, 白,蓝,绿等色,两端各绣有4O厘米的刺绣图案.这些图案一般是以马缨花,梨片花,石榴花,桃子花等为主,也有部分或全部刺绣几何纹样的.而小花腰带作为腰饰的同时也是花腰彝女子的定情信物,花腰彝姑娘一旦对某小伙子有意便会赠送此物,因此其做工尤为精良通身刺绣有各种图案,在两端接口约10厘米左右钉有银泡.并按照十颗一行的原则.两端各钉五行共1∞颗,以为百年好合.(三)影片中毕摩的服饰分析镜头描述:片中为阿龙和凤美新婚念经祈福的人——毕摩毕摩.彝语音译,俗称呗玛".毕"为"念经"之意,"摩"是"有知识的长者",他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其文化职能则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82——服饰艺术图6花腰彝女子的"雄鹰冠"绘制者:美丽花腰——阿龙图7正在舞龙的花腰彝妇女摄影者:陆定福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学,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曰,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他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而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就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笔者在探访中了解到,彝族的毕摩在石屏只有五十多个花腰彝中的毕摩就更少7,并不是每个村子都有其中我所走访的慕善村人就以本村有毕摩而自豪.该村毕摩老人也因此很忙,因为附近较小的一些没有毕摩的村寨遇到节日,庆典,祭祀等活动都会邀请他去诵经祷告,祈福.服饰看点:花腰彝"毕摩"服饰,如图5俗称"宗师法衣".在法帽顶有一个小葫芦(在远古洪荒年代,彝族始祖阿普笃姆兄妹俩为了躲避洪水灾难,骑上了神仙赐予的装有五谷种子的大葫芦.一直随洪水漂移直到被一棵马缨花大树挡住了,才幸免于灾难.从此.葫芦便成了彝族先民崇拜的对象,而马缨花也成为了彝族的族花).葫芦上坐个神人"花腰称其为"图纳,即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呗玛",彝族人就是通过他来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帽檐上有六圣人,彝语为除呗色,是"图纳的弟子.六人各有神通."井猛"管地.精通米卜什冲"管天.通晓松毛卜:"吾领西"能预测吉凶.精通鸡骨卜:"玻哲"通晓彝文书理;"呗色"能推算日子:"阿通"懂病理,卜蛋卦.在法衣披风领口处,有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十条线同时还象征着十天干.十天干在彝族民间.俗称咒符".彝族也是一个崇拜龙虎的民族.自称"罗罗濮".宗师法衣的长袍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这便是彝族"龙虎崇拜的印记.在春耕到来之前,各村各寨都要举行祭龙"仪式,彝语称咪嘎好",祭祀天地,寨神,农神和自然保护神.祈祷神灵保护人畜安康,风调雨顺,获得丰收.毕摩的虎头鞋,鞋面绣虎.鞋头翘起,不但可以镇山.还可以驱邪.花腰彝人认为,虎是山大王.只要猛虎出没万物就得臣服,因此便以虎为图腾.以虎命族名.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花腰彝是一个典型的多神崇拜民族.而花腰彝服饰这流淌于指间的美丽.无处不散发着花腰彝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花腰彝服饰的审美观(一)花腰彝服饰造型别致花腰彝服饰造型结构独特.制作工艺复杂.在造型的设计上十分注重造型与装饰的结合,做到了既满足实用功能又兼顾装饰的审美需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把服饰的造型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语言来使用,而花腰彝的帽巾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装饰——帽巾由一块布料折叠而成,在穿戴时可以竖立起来.犹如展翅高飞的雄鹰,所以又称雄鹰冠".如图6,这种仿生的造型本身就极具装饰性,体现出了实用和装饰的有机融合.而在帽巾上以银泡,绒线球,绒线流苏,串珠作为纯装饰,转瞬之际便有清脆的声响和动静相济的韵律之美.(二)花腰彝服饰色彩斑斓一套服饰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色彩,而色彩也是民族服饰的灵魂,它最直接地体现了穿着者的审美观念.一般而言,民族服饰的色彩大多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情感民族认知等因素.花腰彝服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色大胆——红, 绿,黄,白,紫,黑等纯度极高的原色都被大量地应用于服饰之上彝族崇尚黑色.在他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中,黑色是高贵的象征,所以黑色成了彝族所有支系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花腰彝自称"尼苏人.而"尼在彝语中就是黑的意思,苏"则意为活泼.这种对本族群的自我定位体现在花腰彝服饰的色彩上,表现出了对比强烈,明快活泼的特点.花腰彝服饰的色彩以黑色或藏青色等为底色调.以红,蓝,绿,黑,白,青,紫等色为装饰性色彩.其中又以红色为主色基调,强调色彩在色相和明度上的对比.因此.花腰彝服饰在整体的色彩视觉上给人以"鲜艳明快,热烈活泼的感受,这些对比又通过黑色底色来进行调和,在明快热烈中不失庄重典雅.例如.花腰彝妇女的头饰一般是由红,黑,绿颜色的布料做底,然后在其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精美绝伦的花纹而服饰也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紫,黄等色.此外花腰彝服饰配色虽习惯用反差较大的对比色和色相明度极亮,纯度极强的暖色,但由于其服饰的底色一般为黑色,藏青色,因而服饰的整体效果虽亮丽却又不失沉稳.显得浓郁而庄重.如图7.花腰彝崇拜红色,源白于他们对火的崇拜红色被他们视为火焰的象征.红色意味着生命之色.同时也象征着彝族人火一般热情而勇敢的民族性格,故而红色被广泛应用在刺绣图案中.在实际操作中,为体现图案的层次和避免大量使用红色而产生视觉疲劳,他们对红色进行了明度,纯度渐变,或间以黄,蓝,绿等色进行了调和.进而丰富了服饰的色彩层次.同时又使服饰上的装饰图案显得更加鲜艳醒目,体现出浓重拙朴的矛盾美.这也就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装饰与自然,天然与雕饰的完美结合.(三)花腰彝服饰图案繁冗花腰彝服饰的装饰图案具有种类繁多,变化丰富和寓意深刻的特点这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整体来说,花腰彝服饰的装饰图案以具体纹样为主,兼有抽象纹样.花腰彝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彝族人民的生活愿望和神话传说.折射着整个彝族的历史,分支和迁徙的内容.寄托了花腰彝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部展示花腰彝族文化史的经典作品.在花腰彝服饰上常用的图案主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抽象的几何纹样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排列,常以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等形式存在.在信仰上.彝族具有火崇拜的特点.花腰彝作为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彝族支系.也沿袭着这一古老传统,他们对具体的火焰进行一定的抽象变形.在肩峰,下摆,袖口等部位都绣出各种造型的火焰纹.如图8中,在袖口部位刺绣的单独的火焰纹图案就是他们崇拜火的具体反映.花腰彝人有一种很强烈的夸富心态.这种心态反映在服饰上就表现为繁多的饰品表现在图案上就是繁杂的纹样.而每服饰艺术——83一当遇到重大节日.她们总是通过服饰品的繁冗来显示她们的富有.花腰彝服饰图案大多来源于生活,取自于自然.它们是花腰彝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中认识世界并和审美意趣相融合的产物.体现出了亲近自然的和谐之美.四,结语服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族群的象征也是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反映,因而它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审美观角度对花腰彝服饰进行了解读.从中可以窥见花腰彝服饰独特的审美特色,即造型别致美,色彩绚丽美,图案丰富美,饰物繁冗美,同时还融有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审美情趣,体现出审美多元化的特点.绚丽多彩的花腰彝服饰.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花腰彝人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蕴含着花腰彝族对美的创造和追求.参考文献【1]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l 【2]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李朝旺石屏彝族民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普梅笑花腰彝服饰的变化[J]河池学院,2007(08)[6】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2.C9(02)作者简介虎小条,云南艺术学院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实习编辑:张沛。
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花腰新娘这部影片以“舞龙”为明线,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向观众展现了民族气息浓郁的动人情节,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归家”这一世代风俗瓦解的过程;这是一部“爱、自电影以云南秀美的山水开场,山谷里回响的原生态民歌以及行走于山水之间的彝族马帮带我们走进云南花腰彝的别样世界;女主角凤美爬树摘果的镜头刻画了一个野蛮女孩的形象,这一鲜明的个性特点始终贯穿在影片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时代的她胆大淘气,长大后的她依旧俏皮活泼;影片画面有三次色调的转换;开头的灰色调,给人古老悠远之感,更真实的表现出故事的发展;随着凤美浮出湖面的灿烂一笑,画面质感瞬间富于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待到展现彝寨在“迎新世纪舞龙大赛”荣获金奖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是又一次转换为灰色调;结尾处再一次转换为彩色色调,一幅山、水、人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让我们对彝乡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凤美与阿龙的彝族传统婚礼与如今的西洋婚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少数民族风俗与服饰为我们献上了一场民族风情浓郁的视觉盛宴;原生态的彝族婚誓歌曲道出彝家的世代婚俗: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时,出入成双对,直到白头佬……“归家”的传统和彝乡年轻人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新婚之夜,阿龙不甚酒力,乡亲们的嘲笑伤了凤美的自尊,她举起酒杯,豪饮一番,这再一次加深了观众对凤美豪迈果敢的印象;因为醉酒,凤美爬进了新房;后一天早晨,当家里人看到新婚夫妇甜美酣睡时,都气急败坏,觉得非常丢脸;这是“归家”传统第一次遭到破坏;村里的“有钱人”阿聪给新婚夫妻送上了一台二十九寸的大彩电,乡亲们都觉着稀奇;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喜剧片,火塘静静地燃烧着,三世同堂的彝家此刻正享受着彩电带来的欢乐;然而,阿龙的心情却是复杂的;他拔掉了天线,阿爹对他说了一番气话之后,阿龙决定外出打工挣钱;父母望子成龙,阿龙希望自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舞龙是村里的头等大事,而阿龙又出生于舞龙世家,于是村长进城把阿龙请回了村;就这样,阿龙回乡任了女子舞龙队的教练;凤美决定加入舞龙队,这时,“归家”的传统让阿龙无比困扰;最后,阿龙在没有经过家人和村长的同意下选择凤美加入龙队;这时“归家”传统第二次深受重创;凤美的行为与彝寨风俗格格不入,寨子里闲话疯传,家里人觉得丢尽了颜面;阿玉对父母指定的婚姻非常反感,比起钱与势,她渴望追求自由的爱情;小七妹更是不想“归家”,她用粉笔字道出内心对这一传统的不满;儿媳妇虽恪守家规,心中却满是怨言……彝家有个规矩:男人不向女人低头;然而阿爹和村长放下面子,请凤美回舞龙队;这一举措预示着“归家”传统的进一步瓦解;花腰新娘也是一部体现“真、善、美”的影片;彝乡人勤劳善良的朴实本质打动着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更是直击我们心灵深处;小七妹与舞龙姐妹们有着的质朴友谊;阿聪和依玛对爱情的舍弃体现出彝乡人纯真的性情……影片的这些细节片段充满了“真、善、美”的审美体验;另外,电影采用云南方言,这使影片更加真实化、生活化;在训练中,阿龙说了一番话:“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一方面体现了彝乡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同时也从侧面透出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以及民间传说的神奇魅力;同时,影片从最真实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发,呈现给观众视听的全新感受;总之,电影独具特色的彝家风情,个性鲜明的人物刻画,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由浅入深的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彝家故事;最后,天边出现的那朵酷似龙头的云,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与意犹未尽之感,脑海中再一次浮现出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赏影片《花腰新娘》中民俗元素的影视魅力作者:刘玉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0期摘要:电影《花腰新娘》再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古老婚俗和民风民俗,彰显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花腰新娘;民俗;影视作者简介:刘玉芳(1989—),女,湖南益阳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247-01《花腰新娘》这部影片由导演章家瑞执导,主要展演了属于云南彝族尼苏支系一部分的“花腰彝族”的古老婚俗以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导演镜头聚焦“花腰彝族”这一全世界仅有3万左右的民族,成功运用艺术的手法将云南花腰彝族原生态的生活民俗嫁接到影片中,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影片以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开叙述,人物个性刻画鲜明,情节波澜起伏,花腰彝族的民风民俗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形成了这部影片的独特审美,并成功歌颂了美、爱情和善良等。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少数民族风情为背景支撑,对异文化的拍摄给观众带去视听上的巨大冲击力。
导演对民俗的拿捏把握,深化了这部影片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影视商业化的价值影响下,影片给观众呈现了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一点难能可贵。
我试图分析影片中民俗元素的运用彰显出的影视魅力。
首先,这部影片对浓郁地域风情的展演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视觉上,整部影片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从而凸显出洁净而透明。
我们注意到影片人物穿着独特的民族服饰,“花腰彝”的来历就与其民族服饰有关,因腰间所系艳丽的花腰束,所以被俗称为“花腰彝”。
花腰彝族服饰色彩绚丽,以红色为主色,所绣图案精致美观,服饰给人直接的文化认知感受。
对花腰彝居住生活的独特地理自然环境的展现,整个画面流畅并尽显质感。
镜头带我们俯瞰到一片恬静的田间生活,走近生机盎然的大自然。
这儿的人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自食其力,乐得其所。
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作者:岳春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0期[摘要]《花腰新娘》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歌舞艺术在其中散发出异样的光彩。
贯穿始终的12名花腰族女子舞龙,惊心动魄的男子醉舞龙,性感的烟盒舞,MTV式的海菜腔情歌画面,构成影片丰富的观赏性元素。
通过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碰撞、融合,该片获得较高的民族艺术文化品位。
[关键词]民俗风情海菜腔舞龙烟盒舞《花腰新娘》是一部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古老的民风民俗,绮丽的山水风光,以及海菜腔、烟盒舞、花腰彝女子舞龙构成丰富的视听元素,厚实的云南本土文化和新旧事物交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这部在2007年荣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特等作品奖的影片有多方面的成功因素。
歌舞艺术元素在其中更显光彩。
笔者喜爱云南民族民间歌舞,在此略谈几点感受。
一、《花腰新娘》的歌舞艺术特征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般离不开载歌载舞的场面,《花腰新娘》(以下简称《花》)也没有脱离这个基本模式。
与《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经典影片相比,《花》牛苷原始、时尚、传统、现代的歌舞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更象一场华丽的民俗风情秀。
花腰彝女子舞龙队排演、海菜腔、烟盒舞和莫阿龙独舞表演充当了情绪衔接之黏合剂或情绪过渡的分水岭,使一些既简单而又有趣的情节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鲜明的文化感受。
虽然整个影片并非以展示歌舞形态为主旨,但是歌舞有力地渲染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
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和感染观众的催化剂。
歌舞本来就是特定民族表情达意的载体,采用与故事主题相协调的歌舞形式无疑有助于增强影片的表现力。
二《花腰新娘》的歌舞形态解析《花》剧音乐兼容现代摇滚与传统海菜腔,以MTV式风格赋予海菜腔新的另类元素。
“海菜腔”因云南石屏异龙湖中一种草本水生植物“海菜”而得名,是花腰彝特有的一种民歌对唱形式。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作者:王双丽来源:《锋绘》2018年第06期摘要:电影《花腰新娘》表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传统婚俗和民风民俗,電影整体表现了浓厚的彝族风俗和人文底蕴,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影视媒体的冲突。
关键词:《花腰新娘》;传统民俗;影视;冲突在2005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12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J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1.1.1 服饰民俗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篇一《花腰新娘》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多元探析引言:《花腰新娘》是一部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经典电影,描绘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生活图景,特别是在对女性形象的表现上尤为出色。
电影通过对角色形象的设计和剧情发展,成功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内涵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电影的背景、女性形象的建构、女性形象的多元性以及电影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电影背景与概述《花腰新娘》以少数民族地区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和人文景观。
电影中,女性形象作为重要的角色,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内涵。
二、女性形象的建构1. 角色设定: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各具特色,有的温婉贤淑,有的泼辣勇敢,有的独立自信。
这些角色在剧情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例如,影片中的女主角花腰新娘,勇敢地追求爱情和独立的生活,她的形象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2. 心理描写:电影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些女性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表现出坚强、勇敢和乐观的精神。
她们在情感、事业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期望,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3. 服装造型: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为女性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服装和饰品,展示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同时,这些服装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
三、女性形象的多元性1. 传统与现代并存: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既有传统的温婉、贤淑,又有现代的独立、自信。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和多元。
2. 地域特色鲜明:电影以少数民族地区为背景,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些女性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现代生活,展现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独特魅力。
3. 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形象:电影中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形象,从年轻的女孩到年长的女性都有所表现。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在2005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12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J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1.1.1 服饰民俗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
《花腰新娘》令心沉迷、让人陶醉影片讲述的是关于彝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影片围绕舞龙这条主线,通过一些事件把彝族阿龙和美凤这对新婚夫妇的爱情故事烘托到了另一个层面。
《花腰新娘》仅从片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民族、民俗气息。
看完影片,能深深体会到''花腰〃不仅是云南彝族新娘腰上的一条美丽的配饰,它更是女性的一种身份的过渡与象征。
花腰彝族有个古老的族规,新娘成婚,最少三年后才能回到夫家生活。
女主人翁美凤从小就失去了阿妈,和阿爸相依为命,在美丽的山山水水间快乐成长,机灵甜美的她,有着水的灵性,山的野性。
在嫁给男主人翁阿龙的晚上,不顾族规,偷偷钻进了洞房,把憨厚老实的阿龙折磨的够呛。
省里要举行舞龙大赛,出身舞龙世家的阿龙受村长委托担任了女子舞龙队的教练,而未能归家的凤美为了能天天和阿龙见面,花招百出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得到了村长的同意,如愿进了女子舞龙队,憨厚老实的阿龙又一次被凤美折腾得晕头转向...................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美丽的云南彝族田园山水风光,山清水秀,云雾缭绕。
集合山间传出的悦耳动听的原声民曲,一切是那么的朴素淳朴、纯洁,不知不觉间让人回归于美丽的山水田园间,整体上首先就给人视觉上的新鲜感和一种特别的美的享受。
纵观影片,我个人认为影片所传承的主题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对人情美的赞颂和对传统风俗教条、禁锢的悖逆。
而男女主人翁凤美和阿龙就是影片主题最好的代言人。
影片在一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阐明在花腰彝族的传统里,被娶的姑娘要待到三年后才能回到夫家,叫做“归家”,当然是为给之后的剧情做了铺垫。
而生活于这一时代的而活泼、率真、任性的彝家姑娘凤美,在她不谙世事的幼年就经历了生死离别,从小就没了阿妈的疼爱的哺育,不难看出在她看似快乐无忧的外表下,内心深处应该有着一处不可触碰的伤痛,一旦被任何人触碰到,她便会默默地疼痛,独自伤心流泪。
然而这写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呈现,就在父亲逼迫她守俗的那一次冲突有过表现,看似快乐的美凤突然爆出的那句“我恨你,你连阿妈都保护不了,有什么资格说我!”让人深思不已。
第8卷第1期红河学院学报V01.8No.12010年2月Journal of Hongh e University Fe b.2010从《花腰新娘》看花腰彝的民俗陈丽湘,李娜(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电影《花腰新娘》充分地展示了花腰彝的民情风俗,文章从影视中传统民俗的体现论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影视之间的矛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传统民俗的发展作出设想。
关键词:《花腰新娘>;花腰彝;民俗;人类学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28(2010}01—0025—03在2009年9月2日至8日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当地人也经常自豪地说:“人们几乎会走路就会跳烟上,《花腰新娘》作为开幕影片又一次搬上银幕。
影.盒舞,会说话就能唱海菜腔。
”恋人们通过对歌的方式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特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来倾诉衷情,表达爱慕之情;盛装彩饰,纵情跳起婀娜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花腰女子舞龙队的故事,讲述多姿的烟盒舞,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影片几乎每一个了云南花腰彝族的凤美姑娘与善良淳朴的阿龙之间场景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述说:“三年不落夫家”的起伏迭宕、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透视出彝族人民和花腰彝特有婚姻习俗,“莫问爱情深不深,就看腰带给谐的生活状态和纯朴的文化心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不给”的定情信物花腰带;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体地位民族文化风情。
的传统观念;古老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花腰“舞龙”;花腰彝属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主要聚居在云建筑格局独特传统民居“土撑房”和当地“吃不厌”的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北部山区龙武、哨冲两乡镇。
米线,充分展示出当地的民俗风情。
泼辣、骄横、野蛮“花腰彝”自称尼苏,其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的凤美是阿爸用马奶养大的,寄托了导演对女性自我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价值实现的希望;阿嫂则是一个顺从于世俗和屈从于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场景上的道德束缚的彝族传统优良女性;公公婆婆洗脚时的表点缀或是画面美化的创作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现的满意是对凤美的宽容和大度;纯朴、厚实的彝族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精选合集)第一篇:《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
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
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
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
”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
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浅析民族特色对影片《花腰新娘》的影响作者:李啉汎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摘要】如今民族元素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国电影艺术正面临一个新兴的发展开端,影片《花腰新娘》里无论服饰的斑斓、音乐的美妙、风景的秀丽、情节的紧凑、还是女性意识的张扬或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里面都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元素,民族特色越显重要。
【关键词】《花腰新娘》;民族特色;电影创作一、花腰新娘中的民族特色(一)歌舞在影片中的运用影片中运用了花腰彝独特的歌曲形式———海菜腔。
由海菜腔而演绎的MTV式片头片尾,富有动感的烟盒舞于片中的穿插以及贯穿始终的女子舞龙都构成了该片在视听语言上的强烈冲击力。
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模式,两者的结合势必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赋予了影片新的另类元素,新的海菜腔也会随之流行起来,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
这能算是土与洋的结合。
“烟盒舞”是彝族青年男女表达性爱的一种舞蹈。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②。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但是影片中的烟盒舞却有别于传统的舞蹈,这里的烟盒舞在影片中更加眩目,极富性感和美感。
(二)服饰在影片中的运用影片中所有演员的服饰都是叮当环佩,色彩艳丽,没有时髦的奇装异服,构建了影片的真实性。
妇女服饰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普遍着长裤,衣罩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多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片中以绒线为主);服饰色调极浓,并贯用配套的对比色,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
男子服饰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都是黑底绣花,盘扣的褂子,裤子多以宽松的大脚裤(裤脚绣花)为主。
根据少数民族习惯,越年轻的(没结婚)人穿着色彩就越显艳丽,片中凤美、小七妹等人的穿着就相对阿龙母亲要鲜艳许多,红色更能引起人的注意,也是性格开朗、激情的象征。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
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
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
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
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
”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
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
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
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
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
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
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
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ii]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龙队。
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对凤美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
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道累。
”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
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玉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龙了”。
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
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舞龙。
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
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
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
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
花腰服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
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那盛开的马樱花,楚楚动人。
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个艳丽的肚兜。
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一个长约25公分,宽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腹部。
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
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
此外,花腰带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
花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
当阿聪对阿龙说“其实凤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龙。
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
架梁的平顶土房。
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
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
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
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重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
影片中有三个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
其中还有一个花腰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碧水缠青山,阿妹缠情郎,心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歌舞。
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如龙旗,龙像,龙谱。
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
听我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干了,庄稼全都死了。
村里的人就敲锣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得救了。
”实际上,阿龙讲述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传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
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个姑娘来舞,表示12生肖。
她们舞起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
彝族有句谚语:“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
”这是彝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
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听后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中发展衍变而来。
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新形式。
影片中有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
烟盒舞是以手弹特意美化制作的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用,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
现动物生活习态,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意境。
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红的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了石屏彝族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从而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的舞龙、悠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