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
- 格式:pdf
- 大小:779.72 KB
- 文档页数:18
竞争型神经网络是基于无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的一种重要类型,作为基本的网络形式,构成了其他一些具有组织能力的网络,如学习向量量化网络、自组织映射网络、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等。
与其它类型的神经网络和学习规则相比,竞争型神经网络具有结构简单、学习算法简便、运算速度快等特点。
竞争型神经网络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系统依靠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协调与抑制、竞争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一个竞争神经网络可以解释为:在这个神经网络中,当一个神经元兴奋后,会通过它的分支对其他神经元产生抑制,从而使神经元之间出现竞争。
当多个神经元受到抑制,兴奋最强的神经细胞“战胜”了其它神经元的抑制作用脱颖而出,成为竞争的胜利者,这时兴奋最强的神经元的净输入被设定为 1,所有其他的神经元的净输入被设定为 0,也就是所谓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一般说来,竞争神经网络包含两类状态变量:短期记忆变元(STM)和长期记忆变元(LTM)。
STM 描述了快速变化的神经元动力学行为,而 LTM 描述了无监督的神经细胞突触的缓慢行为。
因为人类的记忆有长期记忆(LTM)和短期记忆(STM)之分,因此包含长时和短时记忆的竞争神经网络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
竞争性神经网络模型图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简称SOM),是由输入层和输出层组成的单层神经网络,主要用于对输入向量进行区域分类。
SOM是一种无导师聚类,能将一维输入模式在输出层映射成二维离散图形,此图形分布在网格中,网格大小由m*n 表示,并保持其拓扑结构不变,从而使有相似特征的神经元彼此靠近,不同特征的神经元彼此远离,最终实现区分识别样品的目的。
SOM 通过学习输入向量的分布情况和拓扑结构,靠多个神经元的协同作用来完成模式分类。
当神经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神经网络就会将其分布在不同的对应区域,并且记忆各区域对输入模式的不同响应特征,使各神经元形成有序的空间分布。
当输入不同的样品光谱时,网络中的神经元便随机兴奋,经过SOM 训练后神经元在输出层有序排列,作用相近的神经元相互靠近,作用不同的神经元相互远离。
minisom用法
Minisom是一种用于无监督学习的Python库,它能够快速实现自组织映射(SOM)算法。
SOM是一种神经网络结构,可以将高维度数据映射到一个二维网格上,从而可视化和理解数据。
Minisom库的使用方法如下:
1. 安装和导入Minisom库。
使用pip命令安装Minisom库,然后在Python脚本中导入该库。
2. 创建SOM模型。
使用Minisom库中的SOM类创建一个SOM模型,需要指定输入数据的维度、SOM网格的大小、学习率和邻域半径等参数。
3. 训练SOM模型。
将数据输入SOM模型,使用SOM类中的train方法进行训练。
训练过程中,SOM模型会自动调整权重向量,以便将输入数据映射到SOM 网格上。
4. 可视化SOM模型。
使用Matplotlib库中的函数将SOM网格可视化。
在可视化过程中,可以通过颜色、形状等方式展示输入数据的特征。
5. 使用SOM模型进行聚类和分类。
使用SOM模型可以将数据进行聚类和分类。
可以使用SOM类中的winner方法获取每个输入数据被映射到的SOM节点,并根据节点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聚类。
总之,Minisom库是一个简单易用的SOM实现工具,可以用于数
据可视化、聚类和分类等应用场景。
SOM⾃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络参考: ⽣物学研究表明,在⼈脑的感觉通道上,神经元的组织原理是有序排列的。
当外界的特定时空信息输⼊时,⼤脑⽪层的特定区域兴奋,⽽且类似的外界信息在对应的区域是连续映像的。
⽣物视⽹膜中有许多特定的细胞对特定的图形⽐较敏感,当视⽹膜中有若⼲个接收单元同时受特定模式刺激时,就使⼤脑⽪层中的特定神经元开始兴奋,输⼊模式接近,与之对应的兴奋神经元也接近;在听觉通道上,神经元在结构排列上与频率的关系⼗分密切,对于某个频率,特定的神经元具有最⼤的响应,位置相邻的神经元具有相近的频率特征,⽽远离的神经元具有的频率特征差别也较⼤。
⼤脑⽪层中神经元的这种响应特点不是先天安排好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组织形成的。
据此芬兰Helsinki⼤学的Kohonen T.教授提出了⼀种⾃组织特征映射⽹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称Kohonen⽹络[1-5]。
Kohonen认为,⼀个神经⽹络接受外界输⼊模式时,将会分为不同的对应区域,各区域对输⼊模式有不同的响应特征,⽽这个过程是⾃动完成的。
SOM⽹络正是根据这⼀看法提出的,其特点与⼈脑的⾃组织特性相类似。
⼀、竞争学习算法基础:1、⾃组织神经⽹络结构(1)定义 ⾃组织神经⽹络是⽆导师学习⽹络。
它通过⾃动寻找样本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组织、⾃适应地改变⽹络参数与结构。
(2)结构 层次型结构,具有竞争层。
典型结构:输⼊层+竞争层。
如图1所⽰。
a. 输⼊层:接受外界信息,将输⼊模式向竞争层传递,起“观察”作⽤。
b.竞争层:负责对输⼊模式进⾏“分析⽐较”,寻找规律,并归类。
⼆、⾃组织神经⽹络的原理1.分类与输⼊模式的相似性 分类是在类别知识等导师信号的指导下,将待识别的输⼊模式分配到各⾃的模式类中,⽆导师指导的分类称为聚类,聚类的⽬的是将相似的模式样本划归⼀类,⽽将不相似的分离开来,实现模式样本的类内相似性和类间分离性。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降尺度方法对江淮流域逐日降水量的模拟评估周璞;江志红【摘要】利用1961~2002年ERA-40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江淮流域56个台站逐日观测降水量资料,引入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Maps,简称SOM)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江淮流域夏季(6~8月)逐日降水量进行统计建模与验证,以考察SOM对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和极端降水的统计降尺度模拟能力.结果表明,SOM通过建立主要天气型与局地降水的条件转换关系,能够再现与观测一致的日降水量概率分布特征,所有台站基于概率分布函数的Brier评分(Brier Score)均近似为0,显著性评分(Significance Score)全部在0.8以上;模拟的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夏季总降水量、日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阈值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区域平均的偏差都低于11%;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时间变率.进一步将SOM降尺度模型应用到BCC-CSM 1.1(m)模式当前气候情景下,评估其对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改善能力.发现降尺度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极端降水模拟偏弱的缺陷,对不同降水指数的模拟较BCC-CSM1.1(m)模式显著提高,降尺度后所有台站6个降水指数的相对误差百分率基本在20%以内,偏差比降尺度前减小了40%~60%;降尺度后6个降水指数气候场的空间相关系数提高到0.9,相对标准差均接近1.0,并且均方根误差在0.5以下.表明SOM降尺度方法显著提高日降水概率分布,特别是概率分布曲线尾部特征的模拟能力,极大改善了模式对极端降水场的模拟能力,为提高未来预估能力提供了基础.【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1)005【总页数】13页(P512-524)【关键词】统计降尺度;SOM(Self-Organizing Maps);江淮流域;极端降水【作者】周璞;江志红【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周璞,江志红. 2016.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降尺度方法对江淮流域逐日降水量的模拟评估[J]. 气候与环境研究,21 (5): 512-524. Zhou Pu,Jiang Zhihong. 2016.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of regional daily precipitation over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maps [J].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Chinese),21 (5): 512-524,doi:10.3878/j.issn.1006-9585.2016.16097.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地表蒸发加剧,全球和区域水循环加剧,造成极端降水事件增多(Trenberth,1998; Trenberth et 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