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看《生死场》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妇女的命运。
小说以林达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力挣扎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劳动人民痛苦境遇的强烈愤慨。
读完《生死场》,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小说所展现的农村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感唏嘘。
小说中描写了农村贫穷、落后、愚昧的一面,以及封建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压迫和束缚。
女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处于弱势地位,被男性视为工具和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林达的妻子贞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被迫结婚,被迫做妓女,最终被强迫卖身给富豪,最后又被迫卖身给穷人。
她的命运完全被封建社会的道德和利益所左右,没有一点主动权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这种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深感愤怒。
其次,小说对于妇女困境的揭示让我深思。
小说中的女性们都身不由己,无法摆脱贫穷和封建的束缚。
贞儿只能嫁给草包子,做贫苦农妇;风儿只能做村寨的妓女,最终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小福儿也是为了生计而只能去跟随坏男人做妓女。
她们的命运都被社会压迫所决定,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让我深感悲凉和无力,同时也让我思考起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
尽管现在女性在法律上有了更多的保护和权利,但社会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许多女性依然面临着工作、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和困境。
因此,读完《生死场》,我对于妇女权益的思考和关注也更加深刻。
最后,小说对于社会不公和劳动人民痛苦境遇的揭露和抨击让我深感共鸣。
小说中虽然以妇女的命运为中心,但也贯穿着对社会不公和剥削的揭示和抨击。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的困境和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
比如,林达和兄弟们在地主家务工,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却只拿到了一点微薄的饷银,生活依然艰辛。
小说中还描写了地主对于农民的剥削和残酷行径,通过地主的行为,作者表达了对于剥削压迫的愤慨和不满。
论《生死场》中女性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生死场》是中国杰出作家曹禺的一部杰出戏剧作品,通过对女性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的表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的身体成为权力斗争的场域,她们被置于不公正的境地,受到压迫和剥削。
本文将探讨《生死场》中女性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并分析其中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我们要了解《生死场》中女性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是如何展现的。
在这部戏剧中,女性的身体往往成为男性权力的工具和代表。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较低,她们的命运常常被男性决定,而她们的身体往往成为男性权力的表达和施展的场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身体被剥夺了主体性,成为了被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她们的存在意义常常被置于男性利益之下。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是一个充满痛苦、压抑和沉默的空间。
在《生死场》中,女性的身体往往承载着巨大的痛苦和不公正。
她们的命运常常被他人所左右,她们在这个社会中往往无法为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而争取。
她们的身体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心灵和精神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承受着沉重的打击和伤害。
女性的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是一个被束缚和压抑的空间,她们常常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无法真正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生死场》中女性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所展现的不仅是女性命运的悲剧,更是一个对社会整体的质疑和控诉。
通过对女性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的描绘,曹禺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更呼吁人们对社会的公正和平等进行深刻地反思和审视。
女性的身体背后的场域空间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人性的控诉,它呼唤着人们的关注和关怀,让我们不再忽视她们的声音和诉求,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封建礼教束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在面对生死场的考验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勇气,但最终仍被现实所击败。
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遭遇和境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出身于贫苦家庭,缺乏知识、文化和教育,被传统封建礼教束缚,面临着男女不平等的处境。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卓文君。
卓文君出身于贫苦家庭,由于生得美貌,成为了富家少爷的妾室。
她原本只想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最终被现实所击败。
她的悲剧命运表达了萧红对当时中国女性境况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面临生死场的考验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勇气。
他们不畏艰险,不惧死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坚强和勇敢的品质。
比如,在小说中,卓文君在面临死亡时,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坚定地选择了跳崖。
女孩子芳芳在被强奸后选择了自杀,即便家人多次试图阻止,她依旧决定了走向死亡。
这些女性的行为彰显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崇高品质和坚强勇敢的信念。
然而,这些女性最终都被现实所击败,其悲剧命运也提醒着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女性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限制,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已经获得了许多的权利和机会,我们应该以她们的悲剧经历为鉴,在今后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萧红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们在家庭、婚姻、社会等方面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压迫。
本文将就《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探讨。
小说中所描述的女性命运,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与苦难。
从女主人公小云、明娘、秧儿到其他的女性角色,她们在这个故事中都经历了种种不幸的命运。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受尽了丈夫和家庭成员的虐待和压迫,她们没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生活得十分苦痛。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显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和悲剧。
在小说中,小云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女性形象,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厄运的困扰。
她在家庭中遭受丈夫的压迫和虐待,无法得到婆婆和姑爷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明娘则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嫁给了不爱的男人,终日受尽欺凌和折磨,悲惨的命运着实令人心痛。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如秧儿,她也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堕入火坑,最终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通过描绘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萧红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对旧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苦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女性问题的深刻探讨。
在当下社会,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许多女性仍然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面临着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受家暴和性骚扰。
小说《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也能引起我们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深思。
通过深入了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并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关爱那些身处困境的女性,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生死场论文第一篇:生死场论文浅析《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初读《生死场》时并不激动,因为已经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些适应了她看似平淡的叙述,虽然开头并不跌宕起伏,然而萧红的小说总是有渐入佳境而引人入胜魔力的,一步一步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许多种复杂的情绪已经随着书本上的行行文字充斥胸腔。
起初泛起的怜悯之心是看到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的时候。
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著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
她头发飘了满脸,如同母熊般……这是一个弱智的妇女,她有一个跛脚的丈夫,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像草洞一样的家。
我想,使我生出怜悯之心的不仅仅是小说里的麻面婆,不仅仅是这个因为不聪明所以收捡不干净受丈夫嫌的妻子。
更多的是因为她而联想到的我身边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我有一个算得上是表舅的人,文化不高,小学毕业,人也不高,160cm,这样的条件也就和小说里的二里半差不多了吧,他讨的老婆和麻面婆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表舅妈小时候患有脑膜炎烧坏了脑子,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条件并不好的表舅,一年后生下了一个10斤的胖小子,然而这个孩子的到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更多的幸福,在孩子10岁时,医生告诉表舅这个孩子只有7岁的智商,就这样为他打上了弱智的标签。
同样不幸的人,同样不幸的故事,这样的弱势群体总是被迫承受这人们的同情或者践踏。
然而仔细读着《生死场》时,我突然意识到,纵使像麻面婆这样不聪明,理不顺自己也理不顺家的人也是有尊严知道维护尊严的。
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
全头发洒著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
她为著要作出一点奇迹,为著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萧红的小说《生死场》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极度剥削和压抑,进而揭示出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悲剧命运。
本文就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都是被动的受害者。
玉米、小红等女性主人公都经历了身心上的痛苦,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小红在父亲的逼迫下成了养病地震的妓女,给她带来了无法描述的痛苦和寂寞,而玉米则被父亲放逐到农村,被迫嫁给相貌丑陋的文革闲散青年成勇,最后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些女性不得不接受她们不愿意的生活,承受着世俗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
她们受到的是残酷的对待,是无限的悲痛。
其次,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女性都被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地位愈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萧红通过刻画女性人物,直观地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身份危机,使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女性也应当成为社会中重要的角色。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表明了女性已经迫切需要自我救赎。
尽管生存环境艰苦,小说中的女性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逐步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寻找自己内心的安宁。
这从小红在痛苦中祈求释放和玉米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
她们正在寻求自我救赎的道路,希望挣脱社会规则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总之,《生死场》中的女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和悲剧命运。
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忽视。
但是,小说同时也表明了女性不应该屈服和自卑,而应该得到平等和尊重。
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应该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步伐,而女性也应该挖掘自己潜藏的力量,争取自我救赎。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描写了一个普通妇女阿Q第二任妻子的悲剧命运。
她在男人的世界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最终走向了毁灭。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阿Q第二任妻子是一个被逼入绝境的人。
她嫁给了阿Q,但很快就体会到婚姻的痛苦。
阿Q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对她不关心不尊重,甚至频繁出轨。
她扮演着一个典型的母亲、妻子的角色,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自己的软弱无力,更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另一个女性角色是身为小姨子的小红。
小红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但她却被阿Q当作了一个性玩具。
在阿Q的眼里,小红只是他满足欲望的一个道具,没有任何的尊重和爱护。
小红象征着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们容易受到男性的侵犯和伤害,缺乏保护和权益。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
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关注和担当。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女性能够在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我们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培养男性尊重女性的意识,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女性需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的人生选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实力,女性才能摆脱传统家庭的桎梏,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一类是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如麻面婆;一类是对爱情婚姻充满期待,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梦想幻灭,身心扭曲,如金枝、月英;第三类是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乡土女性无论是对于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暴虐,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权主义的压迫,都以独立不羁的姿态,表现出自觉地反抗意识,如小说的主要人物王婆。
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作者呈现出下层女性普遍的悲惨生活、无奈命运,同时也将女性之思延展到民族/国家话语之外的领域,追索更为复杂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之思AbstractXiao Hong in the novel "Life and Death" in shaping three female characters,one is numb dull, submissive image of women such as Mamianpo.One is looking forward to marriage for love, but the harsh reality of broken dreams, physical distortion, such as Jinzhi,Yueying. The third category is a sort of "legendary" color of the local women both for the landlord class, imperialism, tyranny,or for the daily life of patriarchal oppression, are independent uninhibited attitude, showing awareness of conscious resistance, such as the novel's main characters Wangpo.Through the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tragic life of women in general lower, but the destiny,thought will also be extended to women nation / state discourse outside the area, the reasons for recourse to more complex tragedy. Keywords XiaoHong, "Life and Death", Female Characters,Female Thinking一、前言作家萧红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传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看《生死场》 作者:秦美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
摘 要:女权主义批评是用女性意识来观照文学作品的,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就是从女性角度出发,描写了生死场上孤独麻木的女性群体,她笔下的女性如动物一般生存,受制于男权却全然不知,是男权文化的同谋者。她们的生存方式异于常规,没有爱情,连生育也如动物一般。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写出了这些女子的苦难命运。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局限,小说中也呈现出了隐含的男性崇拜。即使如此,萧红的《生死场》仍然令人深思,对妇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权主义 作者简介:秦美蓉(1997-),女,汉族,湖北恩施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2 引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1]女权主义批评向传统发起进攻,首先把矛头直接指向父权制社会结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社会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2]女权主义以一种激进的、否定的态度冲击以男性为中心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还提出了“女性视角”作为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和创作作品的基点。女性视角就是用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来审视和创作作品。“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认为是知识界的活动,与女性无缘。‘女性写作’的理论向这一传统提出挑战。”[3]在语言和情节模式上,女性写作都试图打破传统束缚。在《生死场》中,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她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具有明显的女性情怀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在她的笔下,《生死场》中的女性像动物一样在男权文化的压榨下麻木地生存着,她们不仅生存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还要时时遭受生育所带来的刑罚。萧红通过自己的笔触大胆地向这种传统进行反抗。但作品中有些女性又无意间担当着男性的“同谋者”,因为她们自己是麻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男权文化的压制之下。萧红最后还将民族的大背景展现在小说中,虽然其中也体现了对男性的隐性崇拜,但把她对女性的思考放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足以展现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与保护女性的强烈愿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不被尊重的女性 在《生死场》中,女性是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的,她们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就如动物一般,好像她们的存在别人眼里特别是男人眼里,跟家里养的牲口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甚至她们的价值还不如有些牲口。萧红的描写锐利而深刻。
(一)动物性的生存 胡风曾评价《生死场》中关于女性的描写,说她们“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4]。如麻面婆,萧红的描述是:“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动物般的样子,即使最美丽最温柔的女人也不例外。作者笔下的女性,不仅在外貌、形态之处像动物,女性的被支配的命运更是如动物一般。这便是女性的生存状态。
不仅如此,在女性的生育方面,作者也描绘得跟动物一般,甚至不如动物。作者把对女性生育的描写与动物的生存交织在一起写,对照鲜明,有意识地突出了女性生存的动物性。萧红用一种女性视角来描写这些受男权文化压制的女性形象,让读者看到女性生存状态的非人性、动物性,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愤怒不平的情绪,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女性意识。作者在这些地方的描写完全是通过一位女性的视角来展现的,用女性的语言来书写女性的身体,是女权主义批评对语言进行的改造。女性在书写女性的身体时,是完全不同于男性的。萧红描写女性的身体,把女性的身体写得如同动物一般,运用身体的语言进行自我宣泄,对男权文化进行有力的反抗。
(二)男权文化的同谋者 在《生死场》中,女性在男性权威的覆盖下,不可能反抗,唯有顺从。作为动物一样的存在,她们没有权利来要求什么。代代女性如此,便代代相传,仿佛女性天生就应该这样,在她们的观念里女性无权反抗,正是女性的无言承受默许甚至助长了男性权威的长期合理存在,萧红描述她们说“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般怕着她的男人”。作品中很多女人都怕男人:成业的嫂嫂在丈夫面前也是胆战心惊,她说:“我怕男人,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触他。”女人们在男人的权威下深受压迫而麻木不仁,男权仿佛在女人心中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并且根深蒂固,一代代传承,女性很难摆脱被男性控制的命运。
二、“刑罚的日子” (一)缺席的爱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爱情在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是一个母题,是一个永远的话题,爱情对于女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可是在《生死场》中,读者根本不看不到真正的爱情。女性在本该有爱情的年纪没有爱情,没有一种正常的对爱情的追和渴望,这本就是一件悲哀惋惜的事情,更不用说享受爱情的美好。她们结婚,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作为一个工具,是为了完成一种宿命;她们的命运无一例外都是悲剧的,男权社会的无情和冷酷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很能切身体会这种感觉,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女性视角书写了女性的苦难和悲哀,这种描写,揭示了女性更大的悲剧,她们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
(二)痛苦的生育 其次,生育是女性独有的标志,女性无不憧憬、享受做母亲的幸福时刻。但是,在萧红笔下,生育、做母亲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幸福,她们作为生育的主体,并不能选择和决定是否生育、是否做母亲,她们在生育这件事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原本神圣的生育对于她们来说,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是一种听从男性的支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得一项动物性的行为,甚至比动物的生育更加痛苦不堪,受尽折磨。在《生死场》中,萧红细致地描写了这种没有意义、没有情感的生育。如在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狗在房后草堆上生产着、“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地跑过”,在写动物的生产过后,作者紧接着就在写生育的产妇——“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一系列类似的情景在《生死场》中很多见。 男性作為丈夫和父亲,不仅不去安慰照顾生育期间身体虚弱的妻子,甚至还虐待女性,命令女性为自己做事。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是女性被虐待的不幸命运,男性残暴的面目她们不被作为“人”而看待,没有一种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和待遇,令人发指,同情与悲愤的感情无不流露与作者的字里行间。
在生育的季节里,作者通过一个个女性痛苦的生育过程,展示了人们生的无味,死的麻木,闭塞的乡村中整个地被这种男权传统所萦绕,所束缚,让读者与生死场上的女性一样,感到沉重、压抑,憋得喘不过气来。
女性意识与女性的身体是分不开的。在创作中,女性作家常常用女性的身体去体验、认识世界,表现女性的欲望和感觉。萧红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审视着这里的人们,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他们,借写她们的生育来写她们的身体,是男性作家在写女性作触碰不到的,就算有,也不会用这样的笔触来向读者呈现这样的女性生活状态和男性面孔。萧红展现了女性悲惨与不幸的命运与当时社会尤其是封闭乡村传统的男权观念,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女性认识到了这种不平等的状态,首先觉醒,然后并力图通过文字对这种不平等的观念进行反击,提高人们的女性意识,摆脱男权的控制,使女性应有的价值都得到发挥,让女性作为“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满足,女性的人格得到保障与尊重。
三、隐含的男性崇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前面我们分析了萧红的《生死场》显然具有鲜明强烈的女性反抗意识,但综观全书会发现,此时萧红的女性意识还不够彻底。小说前十章里作家主要讲述了女性的苦难,很明显具有女性意识,向传统发出挑战。但从第十一章起,作者笔锋一转,突兀地转到了对东北抗日斗争的描写和叙述。这时小说的主题便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现女性自身觉醒、控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无情压迫,反而重新塑造了男性形象,写他们的强大勇敢和爱国,“而且描写视角也发生了变化:由前十章的俯视视角而变为仰视视角。”[5]从前那些胆小、自私、愚蠢的男人们突然变成了具有强烈而明确的民族意识的抗日英雄,令人尊敬。萧红笔下的抗日英雄们几乎全部是男性,面对抗日,女性又没有发声了。这时作者既对男性世界、男权主义充满反叛与厌恶,同时又带有一种崇拜感与依赖感。
萧红作为一名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身处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审视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时,又要兼顾民族的命运,对于亡国奴的身份,她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民族主义和女性命运,这在萧红眼里是有着冲突的。女性受压迫的不幸命运并不会因为民族战争而发生改变或消失,这两种情感在萧红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萧红追求女性意识的觉醒,批判男权社会主流文化,构建女性自己的话语权力,为女性主义开辟里新的生存空间。
四、结束语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解放程度的提高,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女权主义批评因其革命性和破坏力而给当今西方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活力,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生死场》中对女性意识的展示,是萧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女性意识的认识和思考,力图用自己的话语引导女性觉醒,走向真正的解放和自由。而把这种思考融入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虽然中间有隐含的对男性的崇拜,但不影响她在前十章塑造的各种苦难的女性形象,并且,与国家民族大事相提并論,更体现了萧红对女权主义的重视,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而引人深思,影响深远,对妇女解放运动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87页。
[2]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91页。
[3]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93页。
[4]胡风.读后记[A].《萧红全集》[C].哈尔滨出版社.199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