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当代世界格局

2019年当代世界格局

2019年当代世界格局
2019年当代世界格局

当代世界格局

引子: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革,自苏联解体之后,国际社会正经历两极格局结束之后多极化世界和单极化世界的冲突与斗争,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一个极为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科学判断世界战略格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之间具有本质联系。

今天的世界,国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宗教、文化体系丰富多样,但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可以寻找到它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目前的世界,从文化渊源上说,其主体构成共有七大文化圈,借用地理名词,形成了当今世界文化七大洲,即:

以西亚、中亚、北非、西南欧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圈,以东欧、中欧、东南欧、中亚、亚洲北部为中心的斯拉夫文化圈,以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圈,以南亚为中心的印度文化圈,以东亚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圈,以撒哈拉沙漠以南为中心的非洲文化圈和墨西哥以南的拉美文化圈。

它们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就种族而言,阿拉伯文化是以阿拉伯为主体的民族创造的文化总体,斯拉夫文化是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民族创造的文化总体,西方文化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创造的文化总体,印度文化是以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为主体的民族创造的文化总体,中国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创造的文化总体,非洲文化主要是黑色人种的文化总体,拉美文化则是包含本土的印第安人在内的世界几乎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印记的文化总体。

世界各阶级的分析——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

把握住人类文化的总体构成,我们就把握住了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的宏观格局。如果我们首先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来对世界“各阶级”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七大文化体系,除去西方文化本身之外的其余六大体系,其中,非洲文化和拉美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对西方文明构成主要威胁。

而印度文化,虽然也底蕴深厚,潜力巨大,但一方面从长远的历史关系上说,其创造印度文化的主体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具有很深的渊源——印度的雅利安人和欧洲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同属印欧语系族人,另一方面从近代历史上说,由于英国近代对印度的长期占领和统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印度文化已经半西方化了,因此从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上看,西方不会将印度视为自己的主要敌人,西方将会把印度作为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俄罗斯也会如此。作为与印度接壤并且未来

的发展前景必将受到印度深刻影响的中国,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无论目前印度的实力和影响如何,但就印度本身而言,印度大战略的核心是使印度成为影响印度洋、阿拉伯湾乃至全亚洲的世界性强国,随着东方文化的复兴,印度必将谋求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而且应该说也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真正对西方文化构成威胁的,可以成为西方文化敌人的是阿拉伯文化、斯拉夫文化和中国文化,其中,

阿拉伯文化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它拥有当今世界发展的生命之脉——石油资源。阿拉伯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西方文化造成重创,现今的实力虽然已经大为衰退,但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得广大阿拉伯国家具有极为强大的凝聚力,无论谁去挑战阿拉伯文化,必将遭到强烈反击,而且,当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被诠释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冲突的时候,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抵抗会更为强烈和持久。

斯拉夫文化中的天主教部分很大程度上已经西方化,而且实力都不强大,因此,它们最多会给西方制造一些麻烦,但决不会成为西方的主要敌人,但东正教部分,尤其是大俄罗斯人的俄罗斯部分,虽然从苏联解体之后实力有相当程度的减弱,但俄罗斯的历史和它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它决不会衰落到无足轻重的程度,更不会臣服于西方文化,仍将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敌人之一。俄罗斯领导人以及所有的俄罗斯人都认为:俄罗斯过去是一个大国,现在也是一个大国,未来同样是一个大国。如果有人漠视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的存在,更不用说损害到它的大国尊严,俄罗斯必然会作出强有力的反弹措施,这种情绪在俄罗斯军方表现得尤为强烈,俄军认为,俄罗斯的军事战略应根据俄罗斯是一个全球性大国这一点加以制定,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命中注定的。俄罗斯在国际上只有保持用实力加以巩固的独立自主地位,才能在世界大家庭中发挥新的巨大作用。占统治地位的“新欧亚主义”战略也可称为“双头鹰战略”把俄罗斯看作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均衡因素,主张俄罗斯应以东西方中介人身份或桥梁作用而复兴,并谋求在欧亚主权国家的联盟中占中央地位,因此俄罗斯未来的战略目标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并保证俄罗斯成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极之一。俄罗斯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俄罗斯人具有大俄罗斯情结,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但另一方面,至少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俄罗斯就一直都被西方世界视为野蛮民族,所以俄罗斯历史上一直都在寻求同西欧的融合,融入西方世界、争取西方世界的认可是俄罗斯的一贯追求,从东罗马帝国接受和继承东正教、彼得大帝近代学习西方就是体现这种追求的两个最典型的事件。但西方人从来也没有认俄罗斯为自己的同宗,当然事实上也不是同宗,西方人对俄罗斯心态非常复杂,既有文化的优越感、蔑视,又对其神圣、强大感到敬畏,因此西方对待俄罗斯一直采用遏制、围堵和利用的策略,二战期间为什么英国和法国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这既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因为他们要借助德国消灭社会主义,也有历史上的深层根源,因为打击、削弱和消灭俄罗斯是西方人的一贯政策。俄罗斯人和西方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互信任过,所以,即使苏联不是社会主义,西方也会对苏联的强大感到不安,仍然会对之采取遏制政策,就象苏联解体之后以及社会主义在苏联出现之前所做的那样。有些中国人不明

白这一点,错误的认为,如果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就不会采取遏制和围堵的政策了,是相当幼稚的。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难以西方化的文化体系,也是未来唯一能强大到可与整个西方世界相抗衡的文化体系,同时更深入来看,也是唯一可以对西方文化价值观构成重大挑战甚至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体系,而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将使上述可能逐步转化为现实,因此,对西方文化最具有长久威胁、最具有根本威胁的是中国文化,这一点,西方凡是具有战略远见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在美国决策者看来,中国是目前唯一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潜在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围堵中国的崛起。出于这一目标,美国正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拉拢南韩、澳大利亚甚至印度,以形成一个反华军事联盟,同时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以求在台海军事冲突等情势下赢得与中国的终极对决,永久保住美国在这个地球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正在缓慢而确定地展示其大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打败全球恐怖主义、清除流氓国家或在中东扩散民主。这些东西虽然可以支配美国政府的对外言论,而且确实也是其直接关注的焦点,但它们并不是支配着关乎长期军事资源分配的关键性决定因素,真正的首要目标——亦即长期资源分配和军队部署的根本基础——是遏制中国,而印度、日本也许再加上东盟是美国围堵中国的三个战略支点。

说到此处,任何稍微具有洞察力的人都会明白: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现在最直接、最核心的战略就是两把刀战略,第一把刀,先在经济上最重要同时也是实力上最薄弱的阿拉伯文化区开刀,从中东地区、从阿拉伯世界的中间地带取得突破,切入阿拉伯文化区的腹部,腰斩阿拉伯文化区,为从纵深威胁中俄两大主要对手构筑前沿阵地,同时将石油资源这个生命线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美国和西方就能在与中俄的较量中把握住战略主动权;第二把刀,直插中亚地区,直接契入中俄连接部,分割、隔绝中俄两大对手,使其无法照应,再根据具体的战略局势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最终将中俄各个击破。第一把刀掌控世界命脉,第二把刀蓄势以待,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可谓狠辣之极。这种战略再加上美国和欧洲对中俄海陆空天四位一体的全球立体防控和全面围堵,如能实现,将使美国继续维持其全球霸权,西方文化继续维持其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而且美国以反恐为名,将自己树立为正义的化身和代言人,名正言顺的将自己的势力插入到世界各战略要地,从而完成其掌控世界的战略布局,可谓谋略深远,绝不可等闲视之~我们看一下美国全球军事基地的分布形势,就明白其根本战略意图何在。美军在全球有近千个军事基地,其核心区呈一个大“V”字,一个箭头指向中国,一个箭头指向俄罗斯,犹如一把巨大的铁钳包绕着欧亚大陆,在这个大“V”字的边缘地带是阿拉伯国家、朝鲜等,还有台海、波斯湾、马六甲海峡等战略要地,而美军军事基地的整体分布形势则是在核心的大“V”字上又张开了两翼,分别向非洲和拉美伸展,故美军军事基地的总体格局呈现为大“M”状。

客观说,西方文化尤其美国如此战略决策,对敌我双方矛盾的关键之处分析、判断、把握的非常准确——因为中东地区是全球战略的重心,而中亚地区则是中美俄三大国战略的重心,时机和地点也掌握的非常恰当,的确是极为高明的谋略。

我们的对策当然就是中俄联手——但要时刻对之保持警惕,力挺阿拉伯世界,同时以上海合作组织抵御美国势力对中亚的侵入,加强中俄结合部,联合非洲和拉美组成国际统一战线——这是中国的两块根据地,中国本土为中央根据地,对于印度及周边诸国,则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后盾,形成战略威慑,使任何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尽可能综合运用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手段,与其建立互利互惠的战略伙伴关系,至少是能够建立稳定的非敌对关系,甚至主动出击,分化、瓦解、同化西方文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也最明智、最难行的战略显然是:集中全力,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和影响,全面、完备、长期、持续、坚定不移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将美国靠弱、拖衰,最终将其逐出世界性强国的舞台。美国当今的军事实力无论如何强大、完整,只要其综合国力衰落了,不用任何敌人去挑战或打击,它自己就会自然萎缩、削弱,不攻自破,再也无力争雄。

当然,从最高的战略来看当今世界大格局,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矛盾是西方文化试图以自己的价值观一统天下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试图建立各种文化价值体系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也就是说,是建立一个各文明冲突、西方文化霸权的世界还是建立一个各文明共存、共同繁荣的世界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其实,西方文化的谋略只有一点不高明,但这一点已经足够,那就是:历史的大趋势谁也不可违背,谁也不能逆天而行,一时之胜负决于力,千古之胜负决于理,风水轮流转,谁也不可能长盛不衰,谁也不会长衰不盛,西方文化的衰落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不可阻挡,因此,最明智的选择不是站在历史的对立面遏制、阻挡或延缓一个新兴势力的崛起,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战略力求与此崛起的新兴势力建立起协调的关系,能够在新兴势力的崛起中受益,利用这种良好的关系延缓自己的衰老,甚至使自己永保青春活力,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和万世之谋略。

要注意:在未来的几十年,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俄罗斯可能将逐步与中国远离,成为中间势力甚至反方势力之一,此必须高度清醒,决不可掉以轻心,中国与西方对待俄罗斯也许不具有相同的出发点,但绝对具有相同的感触和态度,区别只在于西方采取攻势,会主动压迫、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而中国采取守势,不能让俄罗斯构成对自己的战略威胁。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和西方、俄罗斯的相对衰落,三者的战略关系将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态势,但总体格局仍然是弱势的多方联合对抗强势的一方,而强势的一方则分化和瓦解弱势的多方之联合。无论中国未来实力究竟如何,只要当弱势之时能建立稳固的战略联盟以自存,当强势之时能以高明的策略使与自己抗衡的联盟不能建立,中国就是战略赢家。为此,必须从中国传统谋略中汲取大智慧,立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应天道、顺应民心的最高谋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关系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要争取达到最佳状态,具体的策略上则是文武兼备,王霸兼施,刚柔并济,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

的两手,以正义的策略对付非正义的策略,综合运用军事、经济、文化各种手段尤其是博大深厚的儒道佛的至高智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应对世界战略格局的谋略

为此,我们先要从上面分析的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看清楚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简而言之,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东方文化的王业、王道和西方文化的霸业、霸道之争。

霸道的经典战略体现为美国的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以全球均势战略为核心,也就是要保

持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并尽可能防范任何一个潜在对手的成长。二战期间德国有可能独霸欧洲,所以美国人认为要保持欧洲均势,就必须对德宣战;两极格局时期,苏联强大,故美国联中抗苏,利用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离间与分化对手;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美国的潜在对手,于是美国一直不遗余力的遏制中国。二战之后,美国没有采取削弱甚至彻底打击德国和日本的策略,而是相反,在战后立即对两个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也是如此原因:通过增强德国的实力,在欧洲制约法国的崛起和苏联的扩张;通过增强日本的实力,在亚洲制约中国的独大,从整体上维持亚欧两大洲的均势,谋取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战略实际上是英国对欧洲大陆均势战略的继承、延伸和拓展。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国际战略的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的基本共识是: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的世界秩序。但是,对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以什么方式实现这样的秩序,三者在理念上具有区别。

现实主义的世界秩序是霸权,战略手段是保持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抑制新兴强国的发展。现实主义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大国之间争夺霸权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实力才是保证国家利益的最可靠手段。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必须建立一个以实力为基础的霸权秩序,不能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强大到足以挑战美国霸权的地步。根据这种思想,上升最快的大国就是霸权国的潜在敌人,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霸权国为维持霸权秩序和自己的地位,必须遏制这样的挑战国。

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是一个准法制世界,手段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国际制度。自由主义所设想的世界秩序是一个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基本内容、以国际制度为基本手

段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国家实力并非总是决定性的因素。尤其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球问题不断出现,单凭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无论这个国家多么强大,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大国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这种思想,美国的国际战略应该是用自己的超强实力,建立有效的国际制度,将其他国家纳入到这种国际制度中来,成为受到制度约束的国际社会成员。自由主义重视美国的价值观念体系,但不主张完全依靠军事实力推行这样的价值观念,而是强调美国软实力在建立世界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保守主义的世界秩序是世界帝国,手段是充分使用美国的强权,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体系。新保守主义坚信美国的价值观是构建世界秩序的惟一信仰体系,同时主张使用美国

的军事实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以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为样板的世界秩序,以武力消灭邪恶势力。如果有必要,美国应使用单边主义的方式,独行天下,完成大业——美国绕过联合国和安理会进攻伊拉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概而言之,现实主义将美国国际战略定位于遏制崛起大国,维护以美国为核心的

全国际制度,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霸权秩序;自由主义将美国国际战略定位于健

际制度为基础的世界法制秩序;新保守主义将美国的国际战略定位于以军事实力和单边手段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建立美利坚帝国秩序。但三者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理念,就是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美国是世界秩序的核心和样板,其他国家必须服从于美国的价值观和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上面所说的霸道战略或者说现实主义流派的基本理念是美国大战略中占支配地位的理念,是其他两种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因为无论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还是以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都是以美国强大的实力为基础的,不同的只是一个侧重软实力,一个侧重硬实力。从最深刻的文化渊源上说,美国的大战略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因素、希伯来因素和罗马帝国的因素互相结合的产物,霸道思维的核心理念实质上是一种希伯来因素的罗马帝国化,犹太教的民族主义精神即认为只有犹太人才是神的选民的思想潜含着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平等关系,这种民族主义如果再加上罗马帝国的强权理念就是霸道思维,将霸道思维推广到国际秩序,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中心主义,将霸道思维推广到自然界,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至于自由主义流派,它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则更多的带有希腊城邦制度的因素。

王道的经典战略体现为中国的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以大同世界为核心,源于《尚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和谐、中庸的“内圣外王”之理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大同世界理念的初级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全球大战略经历了两大经典历史形态的转变,即从毛泽东时代的三个世界理论到现在的和谐世界理念的转变。前者的根源在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扩张引起的世界的全球化、西化和殖民地化在二十世纪已经发展到极端,借助于二战的机遇,全球各非西方国家和民族为反抗西方文化的霸权,掀起了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就是这个世界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将指导国内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扩展到全球范围之后形成的大战略,中国就相当于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第三世界国家就相当于农民阶级,是我们最广大和最稳固的联盟,第二世界国家则相当于资产阶级,是中间派,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其右翼则可能成为我们的敌人,我们可以适当的与他们联合,但不能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第一世界则是我们的敌人和最大的威胁。后者的根源则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步取代战争与革命而成为人类的主题与核心,因此在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大战略上,经过邓小平时代对国际大格局“东西南北”问题的整体把握和国内策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渡与调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

后基本定调为既高度契合于时代本质又深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和谐世界”的大战略理念。但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全人类追求共同繁荣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共存的时代,所以,毛泽东时代的三个世界和统一战线理论的精神实质既没有过时,更不能轻易抛弃。这两大根本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可以具有不同的战略侧重,但必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因为这两大根本理念实际上是同一个核心理念的两种不同形式,这一核心理念就中国意义而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世界意义而言是全人类的共同解放,这是中华民族这种大乘境界的民族内在的和必然的追求。中华民族是全人类的希望所在,因为中华民族传承的是儒道佛的正法,是人性的正道、大道和至道,如果中华民族堕落下去,人类就失去了前途。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两个基础,即高度统一的大中华体系的建立和这个大中华体系的充分现代化的实现。高度统一的大中华体系的建立关键步骤包括:稳定西藏和新疆,收复台湾。大中华体系的建立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足够宽广的战略空间和极为牢固的战略基石。大中华体系的充分现代化的实现则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全方位、综合协调性全面发展,充分现代化的实现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两个基础并不在别处,正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之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和“众生平等”的伟大理念是完成多民族统一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而且更进一步,也将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等全球化问题或人类的困境提供最合理的途径和出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上从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开始,毛泽东一建国就曾高屋建瓴的预言过:我们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大约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100多年的时间,即大约在21世纪中叶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什么是战略思想家,这就是战略思想家,胸怀国家和世界全局,具有洞穿历史的远见卓识。毫无疑问,新中国的建立和全面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

最坚实的基础,之后,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的三大历史任务再到胡锦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分阶段的展开毛泽东所开创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必须坚定不移的按照毛泽东所指示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继承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前进:建立强大而稳固的国防体系,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则能胜;以广阔的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和天空、太空进军,建立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的军事系统;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实力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自主创新的、先进的、整体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立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强大的文化体系。

归根到底说,西方文化之霸道建立在天人对立、人与自然根本冲突的哲学基础上,而东方文化之王道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

西方文化的霸道思维是当今人类矛盾的深层根源,以霸道的模式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环境的恶化;以霸道的方式对待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关

系,导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全球化问题主要是西方文化的问题。必须以王道思维来修正霸道思维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立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平等相处、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和谐世界——二十世纪,人类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两次世界大战也将人类带入了空前的浩劫和沉重的灾难之中,二战结束之后的雅尔塔体制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类追求和平的理想,而是使人类继续处于对立和冷战之中,这一切促使人们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物质财富的充足是不是真正的文明,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是真正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达是不是真正的文明,诚然,物质财富的充足可以缓解物资匮乏的状况,但如果物质财富的充足带来的是人类精神的堕落,这还算不算是文明,诚然,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使社会摆脱贫困的困扰,但如果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这还算不算是文明,诚然,科学技术的发达可以更加深刻而广泛的揭示真理,破除愚昧,但如果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的是杀人武器的更新换代,科学技术逐步沦为对人类施行强权的工具,带来的是激素、农药的滥用引起的环境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这还算不算是文明,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将军所说的下面一段话可以视为西方人的忏悔:“我们有无数的科学家却没有宗教家;我们掌握了原子的秘密,却摈弃了耶稣的训诫;人类一边在精神的黑暗中盲目的蹒跚而行,一边却在玩弄着生命和死亡的危险的秘密;这个世界有光辉而无智慧,有强权而无良知;我们的世界是核子巨人、道德侏儒的世界;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尊重生命”。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是历代先哲往圣循循告诫过的:遵循真理和正义,遵循人性之大道,身心和谐,家庭和睦,国泰民安,全人类友好、共同发展和繁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文明。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 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要点整合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立战欧亚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6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列举世界格局中的“一超”与“多强”;分析“一超”与“多强”的相互关系;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二、教学内容: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两极格局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2、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中考历史总复习全程突破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北师大版

专题十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热点新闻】 热点一2017年6月10日上午,“xx年首届华语智库论坛暨华语经 纬(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大会”在首都经贸大学会展中心隆 重举行。 本届论坛以“世界格局之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为主题,邀请了欧盟 大使丁原洪发表主旨演讲。丁原洪指出,在世界形势越来越明显地走 向多极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多年来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秩序已越来越 难以维系。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西方集团之间发 生了巨大变化,美英等国开始把本国利益放置在同盟利益之上,其直 接表现就是特朗普所宣称的“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而随着新兴经 济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热点二2017年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 美国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美国蓝皮书:美国 研究报告(xx)》,围绕美国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社会 问题,集中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称,“萨德”入韩是美 国强化其全球战略优势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以朝鲜威胁为借口,打 造全球反导体系,构筑对华和对俄的反导隔离墙,遏制中国崛起。它 鲜明地反映出美国的冷战思维,必将深刻影响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架 构。 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根本 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 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 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重要 原因 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 集团扩军备战,导致国 际关系紧张。 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而英法推行绥靖政 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docx

2019-2020 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 ─ 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 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 1922 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 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 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

世界格局演变专题

对西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一、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时间:16世纪,原因:1.西欧城市的复兴,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2.文艺复兴的推动。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和推动。(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二、第二个中心:英国时间:17世纪至18世纪原因:1.是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国家之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2.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英国重视科学技术创新涌现大批科学人才如:牛顿、瓦特等。4.社会相对安定,并重视引用外来人才。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三、第三个中心:法国。时间:17世纪末到18世纪原因:1.启蒙运动的推动。2.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四、第四个中心:德国。时间:19世纪末原因:1.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2. 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国家的统一为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环境;3.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得到的法国赔款,为德国发展有了经济基础,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使德国有了矿藏;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如: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及德国电业的发展,使德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领先于其他各国。 五、第五个中心美国。时间:19世纪末至今原因:1.南北战争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基础。2.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如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3罗斯福新政为美国探索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模式。4.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1. 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将移向何处? 根据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过去的基础来看,在21世纪,美国不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资金的储备,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势头也都很好,因此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1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和经济政治形势一样,呈现多中心或多极化的局面。 2. 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的条件有哪些? 在政治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稳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中国迅速提升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正不断影响其他所有国家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中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基础。自真理标准的问题讨论以来,人民思想不断解放,且与世界接轨的教育培养了庞大的国内外华人科学家队伍。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美、日崛起,欧洲削弱,美国和欧洲共同支配世界)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 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 (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 )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 44 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 )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 46 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结束 1.两极格局: 形成原因(1)二战刚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美苏均势,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3)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2)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

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 (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1)时间接近。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共同原因: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错误政策造成的矛盾积累;②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③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方向。 (4)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