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思路_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思路_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思路_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思路_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思路

目录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思路 (4)

一、背景介绍 (1)

(一)物联网的总体背景 (1)

(二)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前景 (4)

(三)交通运输行业推进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情况 (6)

二、交通运输行业推进物联网应用的总体思路 (10)

(一)发展方向 (10)

(二)发展理念 (11)

(三)建设和发展思路 (13)

三、建议优先启动的应用示范工程 (16)

1.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 (16)

2基于物联网的路网状态监测与服务应用示范 (16)

3.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 (17)

4.公路桥梁状态感知与安全运营服务平台应用示范 (17)

5.集装箱多式联运可视化智能协同服务平台应用示范.. 17

一、背景介绍

(一)物联网的总体背景

1.战略背景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要求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使基于数据和知识的产业成为重要新兴支柱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明确指示迅速建立“感知中国”中心,抢占全球新一轮网络技术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9月,在主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座谈会和出席首都科技届大会时,又两次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面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

今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指出要促进物联网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2.技术和理念分析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技术上主要由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信息处理应用层三个层面构成,应用功能是物品的各类信息被不同的传感器感知、采集,形成数字信号;通过各类的网络快速传输到信息处理层,加工处理的信息形成指令或知识,一方面为管理服务提供信息依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传输层反馈至传感设备,实现对物品的操作。

图1 物联网技术架构

物联网的技术范畴:一是将传统的集成电路卡(IC 卡)、射频识别(RFID )、全球定位系统(GNSS )、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以及有线、无线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综合应用,二是引入并强调了以下新技术的集成应用:

新型传感器——轻型、多模、低成本、长寿命、高可靠、自适应的芯片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传感器。传感器不仅感知信号、标识物体,同时具有处理控制功能。包括智能传感器、微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模糊传感器、新材料(薄膜、陶瓷等)传感器以及智能电子标签等。

下一代网络(NGN )——包括第6版互联网协议(IPv6)应用、

软件、中间件

典型应用

应用层 网络层

感知层 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

RFID 移动信息终端

手机 传感器 智能卡 数字化3C 识别

行业应用、区域应用、公共平台建设、现代服务业、云计算、应用集成

新型无线通信网(3G、4G、ZIGBEE等)、自组网技术。目前网络技术正在向更快的传输速度、更宽的传输带宽、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智能化的接入和网络管理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分布式协同处理、云计算、群集智能等。智能信息处理一方面是多维智能分析处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将生物学、经济学、哲学上的“自组织”理念引入,强调通过区域性的、小范围的自我控制和协调,实现如蚁群、蜂群相对个体所表现出的群集智能。

更重要的是,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以及更为智能的分析处理,实现对物体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和服务,建立物体、机器和人之间的泛在智能网络,真正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有机联系,实现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

?更透彻的感知:通过感知设备、网络及系统,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都可以无障碍地互联互通,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

?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先进的技术获取更智能的分析,通过实践创造新的价值。

(二)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前景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交通部门都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

的应用。比如美国运输部的010-2014年智能交通战略计划的主题“智能驾驶”(IntelliDrive)的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利用无线接入技术,将基础设施、车、人、无线应用终端连接起来,形成任意时刻、任意地点、任何设备(设施)均可互联工作的系统。日本国土交通省也已经安排了以“灵巧道路”(Smartway)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将道路设施、运行车辆和控制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通过专用短程无线通信方式予以连接。欧洲也启动了类似美国“智能驾驶”计划的“车路协调系统”(CVIS)的建设,明确提出要赋予每车一个IP地址,进而对车内的设备也给予地址,这些车辆通过车路通信系统接入网络,使每个车以及车内的设施在网络中均成为可视和可控的。发达国家交通部门的经验和战略表明,应用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

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强的行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巨大规模的公路、桥隧、港口、航道、场站等基础设施,以及庞大数量的营运车辆、船舶、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更需要保障好13亿百姓的安全便捷出行和数百亿吨货物的高效流转。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难度逐渐增强,运输服务的需求层次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高度重视行业运行状态信息的监测、汇总、分析和处理,掌握更加广泛、准确、实时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住行业的脉搏,聆听到社会的呼声,保障行业决策、监管、运营、服务更加有的放矢和行之有效,推动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物联网的技术特征、发展理念,

以及国家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交通运输行业推动感知交通、智能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物联网的引入,能够更为直接快速的从海量数据中感知可读的精准信息,使决策更加及时、科学,运输服务组织更加富有效率,服务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革新性发展。

在物联网背景下,交通运输的整个组织管理形态将发生质的变化,管理部门、运载工具(车辆、船舶等)、行人、基础设施、承运方、货主方等原先离散的交通参与方都能够通过物联网对等的连接为一体,各个参与方都将成为庞大的交通物联网络中的智能节点,每个参与方既采集交通信息又发送交通信息,既传递信息又加工信息,既提供服务又接收服务,各类数据按照现实需求自动流转和传递,彻底解决各参与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整个交通信息网络成为“智能交通网络”。

(三)交通运输行业推进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

交通运输行业是物联网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特别是智能交通的发展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关系非常密切,自从物联网正式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来,交通运输部党组对推进物联网在行业内的应用非常重视。

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在2010年3月召开的第四次部务会议

上,特别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指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推动智能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予以高度重视。会议决定将推进智能交通发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论证工作。

2010年7月,李盛霖部长、高宏峰副部长及部内主要司局同志与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潘云鹤常务副院长、旭日干副院长、邬贺铨秘书长等专家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题交流研讨,双方商定建立交通运输部和中国工程院联系制度,并结合交通运输领域特点开展几项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一是交通运输部配合中国工程院做好《在智能交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和《在物流领域物联网的应用》两个专题研究;二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在相关规划编制中,中国工程院给予指导;三是中国工程院将在交通运输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

在2010年10月召开的五年一度的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会上,李部长再次强调交通运输行业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并特别指出要抓好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引领的交通运输出行服务系统、以传感和相关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交通运输监测管理、应急处置保障系统建设。

交通运输部党组对物联网技术的高度重视,必将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与发展。

2.政策引领,科研先导

一是组织专题调研。为贯彻落实部领导指示,部科技司和规划

司在2010年4月组织召开了交通运输行业物联网应用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实地调研了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并召集所有部属科研单位、部分省厅和相关院校对发展思路进行了研讨,初步形成了行业推进物联网应用的工作思路。同时,部科技司还多次组织部公路、水运、道路运输、海事、质监、安监等主要业务司局进行了物联网背景下的应用需求调研,对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方向进行探讨。

二是规划政策引导。在部正在拟订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要“紧密跟踪现代新兴信息发展趋势,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实施中,注重应用成熟适用技术,同时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通信、北斗导航卫星、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同样在制订当中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五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之一就是“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相关规划内容的制订为未来交通运输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行业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是启动前期战略研究工作。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10月启动了《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策略研究》及《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战略研究项目,旨在建立符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的物联网相关技术体系框架,明确交通主管部门在推动物联网应用中的定位及实施路线,为物联网技术在交通

运输行业的应用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部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以及科研工作的先导,将是为今后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技术储备。

3.行业工作基础扎实

一是在技术应用领域。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已有实践,如在车载(船载)卫星定位系统应用,IC卡电子证件(船舶卡、船员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集装箱射频识别技术应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交通量信息采集,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网络应用,路网和港口运行监控,长大桥梁健康检测以及行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个别领域已经形成了物联网概念下智能交通系统的雏形。

二是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近年来,在物联网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方面部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陆续制订出台了《关于推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IC卡和RFID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公路、港口、航道、船舶、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等13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系列国家标准等。其中,《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标准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成为可公开提供的规范。这套标准是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提出并推动制定的国际标准。同时,部继续推进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正在组织制定的标准包括:《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内河船舶RFID应用系统技术标准》等。

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备一定

基础,当前亟需通过示范应用来展现物联网技术对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推动效用。

二、交通运输行业推进物联网应用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综合运输发展提出了“便捷、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为此,根据“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有如下七个战略发展方向:

1.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车辆运行、区域交通状态等的感知和监控;

2.实现内河水域国家高等级航道网航行环境的全方位感知、监控和综合信息服务,保障全天候安全畅通航行;

3.实现对集装箱运输供应链和甩挂运输的智能化、可视化监管和信息服务;

4.实现全国大中城市公交使用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其熟悉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出行计划和实时出行信息,提高公交的吸引力和分担率,缓解城市拥堵,便利人们出行;

5.实现对国家重点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时监控和管理;

6.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长途客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全过程安全监控;

7.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

安全监管管理系统和高效、便捷的智能海事信息服务系统。

以上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交通运输行业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方面大有可为。

(二)发展理念

1.更加强调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要以新的理念为牵引,改变原有的智能交通建设偏重于控制和管理的作用,更加强调服务的理念,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物联网的便利。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上必须切合交通运输行业的“三个服务”宗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通过更为广泛、深入、智能的感知、互联和处理来提升智能交通的水平,将安全、舒适、绿色、可选择等人性化目标融入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用丰富多样的物联网技术手段使出行者、运输需求者感知智能交通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2.更加强调产业化和应用规模

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国家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要义所在。智能交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的过程,下一步形成应用效果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应用规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只有形成资金链、价值链、市场链的产业化格局,才能够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要通过多种引导手段,推动物联网相关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成果转化,以促进成熟技术产品、成套标准体系、成规模效益型应用为目标,将技术转化为应用,在应

用中凝练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带动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型发展。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涵盖的产业化内容,一方面是公交、港口、铁路等运输企业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包括交通运载工具电子标识设备产业、车载和船载智能终端制造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传感器产业、交通信息服务产业等,带动的产业规模将会是万亿级的总量。

推进应用和示范工程,应强调规模化的传感器网络部署和应用方案,改进原有的试点示范建设项目范围小,影响面窄,应用规模化效益不足的局面,以尽快形成国家和行业标准,带动产业化发展,产生规模应用示范效果,从而更快的向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3.更加强调技术体系和标准化

物联网关键技术是支撑物联网在智能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基础。推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应该从构建交通要素身份认证体系、研发和应用交通要素信息精准获取与传输手段、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处理三个方面开展建设,从技术上具体涵盖:——以IC卡、RFID为主的交通要素标识技术。

——以电薄膜、光纤、激光、视频、电磁感应、红外、雷达、卫星定位、牌照自动识别(LPR)等为代表的先进识别和传感技术,包括GPRS、3G/4G、卫星通信、微波在内的等先进数据传输技术。

——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数据综合处理技术。

为保障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中具备可共享、易

集成的特点,避免出现多头发展、信息孤立的情况,交通运输行业应紧紧围绕物联网产业与交通运输应用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的建设,制定基于传感器网的车路(船岸)协作标准、交通专用短程通信标准、基于传感网的交通信息交换标准、交通信息服务标准等,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促进标准规范的落实和印证,切实做好“标准-技术-应用”的整体化推进工作。

交通运输部将组织行业内具有相关丰富技术经验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成立标准规范编制联合工作组,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跨部门、跨地区开展合作,加强协调,倾全国之力联合推进物联网交通运输应用的标准化工作。

(三)建设和发展思路

1.总体架构

在总体层面,力争建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和交通运行环境的三大感知网络,将交通要素、管理对象和交通参与方融入智能交通体系。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三大感知网络

交通运载工具交通运行环境

图2 三大感知网络

2.重点应用示范领域

在应用层面,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监管与服务、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城市交通高效可持续发展、交通安全应急等四个核心领域开展13个重大工程建设与应用示范。

——交通基础设施监管与服务

●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路、港、桥、隧、航道)感知及监管

●公路水运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智能监管

●智能化路网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及应急管理

——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

●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

●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智能可视化管理与供应链信息服务

●甩挂运输的可视化管理服务平台

——城市交通高效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城市公交及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及服务

●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动态停车诱导系统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

●危化品及特殊物品运输联网联控

●水上交通智能安全监管及海事应急指挥搜救

●交通运输重大风险源的实时监测管理及应急管理

3.工作思路

在推进工作中充分发挥部统筹协调物联网应用方面的职能和作用。遵循“试点引入,谨慎前行,统一标准,有序推进”的方针,切实做好行业业务需求梳理,明确应用需求,完善相关规划,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建立健全行业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支撑保障环境,选准应用研究和示范工程的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务实的精神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良好应用。同时,要站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民航、邮政、铁路等运输信息服务的接入,开展各领域内的应用示范建设,做到“以技术促应用、以示范促推广”,走出一条“标准先行、创新技术、应用示范、规模推广、带动产业”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发展之路。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 物联网的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 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 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 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 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的一种信 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使交通基 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随着互联网、移运通信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的应 用,物联网应用于智能交通已见雏形,在未来几年将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它包含的子系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车辆控制系统。指辅助驾驶员驾驶汽车或替代驾驶员自动驾驶汽车的系 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前部和旁侧的雷达或红外探测仪,可以准确地判断车 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遇紧急情况,车载电脑能及时发出警报或自动刹车避让, 并根据路况自己调节行车速度,人称“智能汽车”。目前,美国已有3000多家 公司从事高智能汽车的研制,已推出自动恒速控制器、红外智能导驶仪等高科技 产品。

二、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 三、运营车辆高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汽车的车载电脑、高度管理中心计算机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联网,实现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讯,来提供商业车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运营效率。该系统通讯能力极强,可以对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车辆实施控制。目前,行驶在法国巴黎大街上的20辆公共汽车和英国伦敦的约2500辆出租汽车已经在接受卫星的指挥。 四、旅行信息系统。是专为外出旅行人员及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的系统。该系统提供信息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脑、电视、电话、路标、无线电、车内显示屏等,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无论你是在办公室、大街上、家中、汽车上,只要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你都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了该系统,外出旅行者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也开始实现不停车收费、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智能抓拍违章车辆等功能。 目前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有三部分: 1)城市智能交通 为了缓解越来越大的城市交通压力,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是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把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和各种道路交通相关的服务信息传输到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对来自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的实时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利用交通控制与交通组织优化

物联网智能交通方案设计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 建设方案

目录 一、物联网信息平台 (3) 1.1 物联网信息平台简介 (3) 1.2 物联网信息平台创新点 (3) 1.3 产品优势及特点 (4) 1.4 物联网信息平台设备清单 (6) 二、智能交通系统 (6) 2.1 系统概述 (6) 2.2 系统技术方案 (8) 2.3 智能小车系统 (8) 2.4 道路交通管理系统 (9) 2.5 路灯自动控制系统 (11) 2.6 ETC系统 (11) 2.7 智能停车系统 (12) 2.8 城市照明系统 (13) 2.9 支持的实验 (14) 2.10 智能交通实训系统设备清单 (15) 三、配置清单及规格参数 (16)

一、物联网信息平台 1.1 物联网信息平台简介 物联网信息平台以光载无线交换机和上层应用程序为核心,构建WiFi无线局域网,覆盖物联网实验室及其周边区域,配合实验室现有的有线网络交换机、网络路由器,建立融合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络的物联网关键部分——网络层。 物联网信息平台是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解决方案中的其他物联网接入设备和控制设备可以实现物联网基础教学、物联网基础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RFID技术的应用、传感器的学习及应用、智慧教室、物联网创新应用等功能,学生可亲身真实体验和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给未来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 图(4)物联网信息平台组网图 1.2 物联网信息平台创新点 以物联网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在实验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 实验室建设的创新 以工程实践为背景,将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3层架构清晰、完整地体现出来,构建整体化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实现系统内的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使各个实验区和实验设备不再是信息孤岛;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小论文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作者王秀华 系(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2015级专升本 学号 指导教师薛笑荣 日期2016.12 目录 1.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II 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III 3.交通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I V 4.物联网智能交通应用举例........................................................................................................... I V 5.交通诱导概述................................................................................................................................ V 6.物联网对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V I 7.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V I 8.机遇与挑战................................................................................................................................... V I 9.物联网的未来.............................................................................................................................. V II 10.结论 ........................................................................................................................................... V II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颜志国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颜志国唐前进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智能交通信号采集与控制体系,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交通领域的相互融合趋势。文章以智能交通中的信号实时采集、动态控制诱导、最优路径规划等环节入手,阐释了各种智能传感器、电子标签、地理信息系统及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情况,整体描述了物联网架构的智能交通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动态诱导电子标签地理信息系统1.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人口增多,汽车的数量持续增加,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噪声、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已经成为现在全球各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智能交通系统(II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作为近十年大规模兴起的改善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挤的有效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近两年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迅捷发展,智能交通领域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内涵,在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上也引起了革命性变革[1]。 目前,社会各界对物联网“理解”不一,专家对物联网解读各有侧重。一般认为,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物联网概念,它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2005年,ITU在

《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以前以环形线圈和视频为主要手段的车流量检测及依此进行的被动式交通控制,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全面涵盖了信息采集、动态诱导、智能管控等环节。通过对机动车信息和路况信息的实时感知和反馈,在GPS、RFID、GIS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有机整合的平台下,实现了车辆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的唯一性双向交互式映射,通过对信息空间的虚拟化车辆的智能管控实现对真实物理空间的车辆和路网的“可视化”管控。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车辆信息和路网状态的实时采集,从而使得路网状态仿真与推断成为可能,更使得交通事件从“事后处置”转化为“事前预判”这一主动警务模式,是智能交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针对目前交通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收集方式落后,缺乏全天候实时提供现场信息的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道路拥堵疏通和车辆动态诱导手段不足,突发交通事件的实时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的工作现状,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智能交通体系综合采用线圈、微波、视频、地磁检测等固定式的多种交通信息采集手段,结合出租车、公交及其他勤务车辆的日常运营,采用搭载车载定位装置和无线通讯系统的浮动车检测技术,实现路网断面和纵剖面的交通流量、占有率、旅行时间、平均速度等交通信息要素的全面全天候实时获取。通过路网交通信息的全面实时获取,利用无线传输、数据融合、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警用GIS系统,实现交通堵塞预警、公交优先、公众车辆和特殊车辆的最优路径规划、动态诱导、绿波控制和突发事件交通管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沸沸扬扬的物联网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在当今日趋拥堵的城市交通缓解中,将智能信息系统应用于交通系统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本文将从我国交通领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交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ansportation Systems,ITS)通过在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当中广泛应用先进的感知技术、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对道路交通进行全方面感知,对交通工具进行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全时空控制,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实时的、准确的、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旨在提供关键的有效信息,提升人和货物的移动性,提升驾驶舒适度;减少事故,减少拥塞,减少环境影响。围绕这个目标,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实现以下服务。 1)交通管理:交通情况检测,交通协调,动态收费管理,排放管理等。 2)公共交通管理:运输车辆追踪,运维车辆调度,多车种协调等。 3)旅行者信息服务:个人路径导航,动态搭车,旅行信息查询等。 4)车辆安全:路口安全提醒,路口冲突避免,自动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等。 5)商业车管理:车队管理,航队管理,货物跟踪,电子清算,动态称重等。 6)紧急情况管理:丢失车辆追踪,被盗车辆控制,紧急情况响应,无线求救支援。 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研究 传统的交通信息采集方式落后并且手段单一,不能实现24小时的实时提供现场信息的实际情况以及道路拥堵疏通和突发交通事件的实时处置能力有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智能交通体系,采用多种交通信息采集手段,结合出租车和公交以及其车辆的日常运营,采用搭载车载定位装置和无线通讯系统的浮动车检测技术,实现对交通信息要素的全天候实时获取。通过路网流量分析预测和交通状况研判,为路网建设和交通控制策略调整及相关交通规划提供辅助决策和反馈。 智能交通体系框架下的智能交通体系通过实时全天候采集和智能分析并结合车载无线定位装置等多种通讯方式,实现了车辆路径规划、动态诱导和区域路网交通管控,能够使整个交通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为交通指挥中心信息平台提供实时信息。为情报分析和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目前智能交通体系中车辆信息采集方式有固定式采集和浮动车式采集。固定式采集方式通过安装检测设备,从而对机动车信息进行检测。而浮动车将采集所得的位置和时间数据上传给数据数据处理中心,由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存储、预处理,然后利用相关模型算法将数据匹配到电子地图上,计算或预测车辆行驶速度、旅行时间等参数,对路网和车辆实现“可视化”管控。浮动车采集技术是固定点采集技术的重要和有益的补充,它实现全流程的信息采集,结合固定点式采集,能够为路网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更全面丰富的数据。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是什么) 1、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有一些专家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美国咨询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

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物联网产生背景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标志之一,然而,多年来,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难以打破,移动信息化是为之而努力的中间阶段,而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最终打通信息化的最后关口。实际上,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官方近期对传感网(物联网的另一称谓)的多次提议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加快。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作为物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的近距离通信技术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移动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红外、蓝牙、WIFI、RFID等近距离通信技术为不同行业实现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通信解决了大问题。其中,RFID技术在诸多行

智能交通与物联网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

一、前提简介: 物联网的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随着互联网、移运通信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物联网应用于智能交通已见雏形,在未来几年将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二、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它包含的子系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车辆控制系统。指辅助驾驶员驾驶汽车或替代驾驶员自动驾驶汽车的系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前部和旁侧的雷达或红外探测仪,可以准确地判断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遇紧急情况,车载电脑能及时发出警报或自动刹车避让,并根据路况自己调节行车速度,人称“智能汽车”。目前,美国已有3000多家公司从事高智能汽车的研制,已推出自动恒速控制器、红外智能导驶仪等高科技产品。 二、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 三、运营车辆高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汽车的车载电脑、高度管理中心计算机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联网,实现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讯,来提供商业车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运营效率。该系统通讯能力极强,可以对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车辆实施控制。目前,行驶在法国巴黎大街上的20辆公共汽车和英国伦敦的约2500辆出租汽车已经在接受卫星的指挥。 四、旅行信息系统。是专为外出旅行人员及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的系统。该系统提供信息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脑、电视、电话、路标、无线电、车内

智能交通与物联网之间的关联

1. 1 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 T he internet o f thing s) 是将各种物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种通过各种信息标示和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将物体连接成网, 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最终实现物体的实时、智能化管理的网络。 1. 2 物联网的原理和结构 1. 2. 1 原理部分 物联网是通过在物体上嵌入电子标签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 由相应阅读器读取其中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将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 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从而达到对物品实施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 RFID) 技术,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电信网等实现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改善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等的最佳途径。可以预见,智能交通系统将成为21 世纪现代化地面交通运输体系的模式和发展方向,是交通运输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3. 1 智能交通与物联网之间的关联 智能交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其主要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综合运用于整个运输系统, 从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的配合、和谐的统一, 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智能交通领域是物联网重要的应用领域, 也是物联网最有可能取得产业化成功的行业之一。智能交通系统( IT S) 所涉及的技术较多, 从数据的采集到信息的发布和共享其中涉及到各种技术且跨度较大, 但稍加对比不难发现, ITS 许多方面都与物联网技术息息相关,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物联网与ITS关联 1) 物联网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功能, 可为ITS提供较为全面交通数据。底层的数据是系统的基础。IT S 离不开基础数据的采集, ITS 需要时刻不间断的掌握路网上的交通信息才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道路交通。实时、准确和全面的交通数据是智能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物联网最重要和本质的特点就是实现物物相连, 只要嵌入有电子标签的物体都可以成为被采集的对象。大量交通参与者, 无论是人或车, 甚至是道路相关设施的信息都将快速的汇集到物联网中, 利用物联网ITS 可以方便的采集到路面上各类交通数据。 2) 物联网可为交通数据的传输提供良好的渠道, 为交通信息的发布提供广阔的平台。物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传输渠道, ITS 如果能与物联网无缝的连接, 利用物联网的底层的传输体系, 通过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 ITS 所需的交通数据即可实现从采集设备到处理中心的传输。ITS 在实际应用中不仅需要底层的设备为上层提供数据, 有时上层也会有向下传送相关指令的要求, 也就是说, IT S中数据或信息的传输不是单向的, 兼有上传和下行的需求。

基于物联网智能交通流量分析系统

物联网基础大作业 题目:基于物联网智能交通车流量分析系统的设计 学院(系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注:方框打√) 2016年6月22日 一、作品设计目标及意义 (1)设计目标: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即城市交通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利用电磁反向散射耦合的特性,实现远距离的识别,从而达到

数据的传输和交换,逐步形成和完善智能车交通流量分析系统。改变传统交通管理模式,提高智能交通管理的效率,更好的改变现阶段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2)意义:RFID技术的投入使用,与基础设施结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缓解了城市交通管理的压力,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降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对与大部分司机而言,在路上等着红绿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乏味的事情。时间能创造一切可能,包括生命和金钱。RFID电子器件的安装使用,所能达到的效果:让返回医院的救护车比原先到达医院所用时间要早5分钟,或许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让每天上下班的上班族能够比过去到达上班地点要提前20分钟,或许他能减少上班迟到的次数;让运输货物的司机比原来货送到客户手中要快上5个小时的时间,让顾客充分感受物流的快捷、方便,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相关现状分析 中国现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不二之选,导致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势必导致道路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高德地图在1月19号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在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检测的45个主要城市中,只有南通市是唯一一个拥堵小幅度缓解的城市。其余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拥堵都在进一步恶化。以北京为例,北京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2.06,平均车速为22.61公里/小时,也就是说北京驾车出行的上班族要花费畅通下2倍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种种迹象表明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目前,世界上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要属日本,其技术相当完善和成熟,欧洲、美国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就我国目前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已

物联网智能交通方案设计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 建设案

目录 一、物联网信息平台 (3) 1.1 物联网信息平台简介 (3) 1.2 物联网信息平台创新点 (4) 1.3 产品优势及特点 (5) 1.4 物联网信息平台设备清单 (6) 二、智能交通系统 (7) 2.1 系统概述 (7) 2.2 系统技术案 (8) 2.3 智能小车系统 (9) 2.4 道路交通管理系统 (10) 2.5 路灯自动控制系统 (11) 2.6 ETC系统 (11) 2.7 智能停车系统 (12) 2.8 城市照明系统 (14) 2.9 支持的实验 (14) 2.10 智能交通实训系统设备清单 (15) 三、配置清单及规格参数 (16)

一、物联网信息平台 1.1 物联网信息平台简介 物联网信息平台以光载无线交换机和上层应用程序为核心,构建WiFi无线局域网,覆盖物联网实验室及其边区域,配合实验室现有的有线网络交换机、网络路由器,建立融合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络的物联网关键部分——网络层。 物联网信息平台是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整体解决案的核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解决案中的其他物联网接入设备和控制设备可以实现物联网基础教学、物联网基础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RFID技术的应用、传感器的学习及应用、智慧教室、物联网创新应用等功能,学生可亲身真实体验和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给未来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

图(4)物联网信息平台组网图 1.2 物联网信息平台创新点 以物联网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在实验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面都有创新: ◆实验室建设的创新 以工程实践为背景,将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3层架构清晰、完整地体现出来,构建整体化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实现系统的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使各个实验区和实验设备不再是信息孤岛; 同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具有高拓展性,便实验设备接入和实验室扩展,充分体现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思路; ◆实验教学的创新 以物联网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系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平台,可承载各种物联网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应用实验以及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学习的创新 物联网信息平台的接入采用标准计算机网络协议(TCP/IP),便智能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移动接入,同时系统预留外网接口,提供学生本地、远程网络访问实验室系统,开展本地/远程网络实验;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课题背景与意义 (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4) 第二章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文献综述 (5) 2.1 物联网 (5) 2.1.1物联网简介 (5) 2.1.2 RFID简介 (8) 2.1.3 WSN简介 (9) 2.2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 (10) 第三章研究内容 (12) 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ITMS的系统架构 (12) 3.2 物联网技术在ITMS中的应用 (13) 3.2.1 交通执法管理 (13) 3.2.2 需求管理 (14) 3.2.3 交通控制 (15) 3.2.4 交通诱导 (16) 3.2.5 紧急事件处理 (16) 3.2.6 其他 (17) 3.3 关键技术 (17) 3.3.1 城市交通领域专用RFID标签 (17) 3.3.2 基站分布网络的优化 (17) 3.3.3 多传感深度融合的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18) 3.3.4 交通信息深度挖掘 (18) 3.4 未来研究的方向 (19) 第四章技术路线 (19)

第五章预期成果与进度安排 (20) 5.1 预期成果 (20) 5.1.1 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 5.1.2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 (20) 5.1.3 提出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法 (20) 5.2 进度安排 (20) 第六章参考文献 (20) 附录A 外文资料的书面翻译 (21)

第一章课题背景与意义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RFID)时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构想中,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同年,韩国政府制定了U-Korea战略,韩国信通部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战略》以具体呼应U-Korea。 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或Smart Earth)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物联网这个词在最近一两年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将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与物互联”的物的数量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方面的应用 1、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人口增多,汽车数量持续增加,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噪声、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已经成为现在全球各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近十年大规模兴起的改善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挤的有效技术措施,越来越收到国外政府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近两年物联网技术在国的迅捷发展,智能交通领域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技涵,在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上也引起了革命性变革。 目前,社会各界对物联网“理解”不一,专家对物联网解读各有侧重。一般认为: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 研究中心提出物联网概念,它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2005年,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再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网络、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以前环形线圈和视频为主要手段的车流量检测及依次进行的被动式 交通控制,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全面涵盖了信息采集、动态诱导、智能管控等环节。通过对机动车信息的实时感知和反馈,在GPS、RFID、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有机整合的平台下,实现了车辆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的唯一性双向交互映射,通过对信息空间的虚拟化车辆的智能管控实现对真实物理空间的车辆和路网的“可视化”管控。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车辆信息和路网状态的实时采集,从而使得路网状态仿真与推断成为可能,更使得交通事件从“事后处置”转化为“事前预判”这一主动警务模式,是智能交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车辆监控系统、先进的运载工具操作辅助系统、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技术状况感知系统、货运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 根据ITS的定义,ITS是将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检测识别技术、GPS、信息发布技术等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中。从而建立起实时的、准确的、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显然,智能交通行业中无处不在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和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 交通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 题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 班级:信112 姓名:常 学号: 指导教师:杨永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 摘要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可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是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因为当前交通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基于经验模式的交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交通的快速发展,准确、快捷、智能的交通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急迫。引进高科技来控制交通变得越发迫切。所以由于物联网的出现,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而解决或者缓解上述社会矛盾。因为智能节能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是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典型应用,所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这两个典型场景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研究与实现新型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节能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交通

Abstrac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refers to the advanced sensor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comput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used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entire groun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ed in a larger scope, full play the role of efficient, convenient,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fort, real tim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ffic system, reduce traffic accidents,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 new transport system a kind of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socialization, humanization. Because the current traffic syst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traditional model based on traffic management experience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accurate, fast,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more and more urgent.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tech to control traffic becomes more and more urgent. So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an realiz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technique, so as to solve or alleviat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Because the intelligent energy saving system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a typical application of an ordinary life, so will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two typical scen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energy saving system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ode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al chain, has the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1.概述 物联网概念从提出到大家熟知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 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汽车数量随之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已给市民生活带了严 重影响,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近十年成为改善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挤的有效技术措施,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然而通过射频、传感器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传感设备建立起来的物联网可以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通讯技术,实现了对在网物体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物联网概念是在1999 年提出,2005 年,在ITU 的

智能交通物联网研究报告

智能交通物联网研究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0-09-05

0 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该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各国都积极寻求在这一领域中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移运通信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物联网应用于智能交通已见雏形,在未来几年将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1 智能交通系统 21世纪将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纪,人们将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传统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发进行的,每个驾驶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行车路线,交通信号标志仅仅起到静态的、有限的指导作用。这导致城市道路资源未能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由此产生不必要的交通拥堵甚至瘫痪。而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将所有车辆和道路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并通过计算处理中心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 智能交通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它包含的子系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车辆控制系统。指辅助驾驶员驾驶汽车或替代驾驶员自动驾驶汽车的系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前部和旁侧的雷达或红外探测仪,可以准确地判断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遇紧急情况,车载电脑能及时发出警报或自动刹车避让,并根据路况自己调节行车速度,人称“智能汽车”。目前,美国已有3000多家公司从事高智能汽车的研制,已推出自动恒速控制器、红外智能导驶仪等高科技产品。 二、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 三、运营车辆高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汽车的车载电脑、高度管理中心计算机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联网,实现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讯,来提供商业车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运营效率。该系统通讯能力极强,可以对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车辆实施控制。目前,行驶在法国巴黎大街上的20辆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