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初中物理八下《10.2认识浮力》word教案 (3)
- 格式:doc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7
《浮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进行浮力的研究。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材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学生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
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前概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
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②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③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实验,对浮力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②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通过演示实验及分析,得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②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学法:观察体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学用具】木块,溢水杯,食盐,水,弹簧测力计,重物等【教学特色】①教学设计中,新课引入形式新颖,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教学实验形式多样化,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评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小魔术:会听口令的小瓶事先在小瓶的瓶口蒙上橡皮膜,将其放入装满水的大瓶中并将大瓶密封。
在课堂上通过挤压和释放,配合教师口令实现小瓶的上浮和下沉。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2 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3.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浮力计算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浮力实验器材、测量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3. 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公式: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4.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公式。
3.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根据浮力计算公式,先测量物体的体积,再根据水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计算出浮力。
2. 题目: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答案: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并尝试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实验。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思路浮力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充分体现课标教育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本节教学力求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扎实。
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
即物理活动难度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适。
因此,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来认识浮力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总结,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材、学情分析教材依据为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编著的《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分三个小节:什么是浮力?浮力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其中,“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是重点之一,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知识进行探究讨论,另外二小节内容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安排,学生在了解什么是浮力后,马上进行活动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依据教学需要出发,应将该活动放到“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后进行。
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完整地进行二个探究实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即从浮力产生的原因去分析,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利用弹簧秤测浮力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另外二个重点。
学生对漂在水面上的轮船、救生圈及木块都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容易接受,但对于沉在水底下的物体同样受到浮力难于理解。
所以,认识浮力是一个难点。
突破这个难点须借助弹簧秤称物重和物体在水中的视重不同来体验。
教材中安排的金屋块应该用密度较小的铝块,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会很明显。
学生在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材中已给出了3种猜想,为学生进行探究指明了方向。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去探究结果,同时经历探究的过程。
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利用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经历,但该探究活动涉及的变量控制相对繁杂。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2.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3.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
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任务一:感受浮力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
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
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认识浮力【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由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察看法和讲堂议论让学生认识浮力,经过类比法、察看法让学生认识浮力产生的原由。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合生活实质培育学生的兴趣,经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培育学生的沟通意识、合作精神。
【教课要点】丈量浮力。
【教课难点】浮力产生的原由。
【教课准备】多媒体、水槽、乒乓球、木块、弹簧测力计、重物、盛水烧杯。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引入PPT播放孔明灯场景视频。
思虑:孔明灯升空请思虑:孔明灯是如何飞上天的原由。
引入思虑。
空的呢?〔二〕什么1.〔活动〕感觉浮力是浮力学生察看实验〔实物投影〕。
老师达成教材图10-2-2。
学生察看实验。
实验察看。
现象:物块在水中都遇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2.什么是浮力〔1〕浮力:全部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遇到液体或气体理解什么是浮力。
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学习浮力。
浮力的方向老是竖直向上。
〔3〕浮力的施力物是液体或者气体,受力物是浸入液体或许气体中的物体。
〔三〕浮力1.老师解说浮力产生的原由。
学生阅读浮力产的产生原由2.观看浮力产生的原由视频。
生的原由。
理解浮力板书:浮力是因为浸入气体或产生的原由。
液体中的物体遇到液体或气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F浮=F下-F上〔四〕丈量1.浮力的丈量观看视频,学习浮浮力〔1〕实验法力的丈量。
〔察看视频〕浮力丈量老师演示书上丈量浮力实验方法。
研究。
〔2〕浮力公式〔实验法〕F浮=G空-G液〔五〕议论议论沟通:学生阅读讨论与沟通沉在水底的物体有没有遇到沟通。
浮力?结论:沉在水底的物体底部也议论沟通。
有水,也有水的压力,上下表面也拥有压力差,因此沉在水底的物体也要遇到浮力。
〔六〕讲堂1.认识浮力,是一种能使浸总结牢固。
小结在液体中的物体遇到向上的力,它复习牢固。
《浮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原因;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小木块、水、食盐水、饮料瓶、水桶、鸡蛋。
【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情景一、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等。
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情景二、相传叙拉古的希洛王叫工匠做一顶纯金王冠。
金王冠做得极其精致,可是有人告发说,工匠在制作王冠时用银子偷换了金子。
国王叫阿基米德想办法在不损害王冠的情况下可出王冠里是否掺了假。
于是,阿基米德便冥思苦想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有一天,他到澡堂去洗澡。
当他躺进澡盆时,发现自己身体越往下沉,盆里溢出的水就越多。
而他则感到身体越轻。
突然产,阿基米德欣喜若狂地跳出了澡盆,甚至忘记了穿衣服就直奔王宫,边跑边喊:“找到了,找到了!”阿基米德找到了什么?他找到的不仅是鉴定金王冠是否掺假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科学原理。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一中八年级物理《认识浮力》教案课前准备教师烧杯、水、酒精、弹簧测力计、乒乓球、自制浮力演示器、橡皮泥、自制浮力计刻度线。
学生先预习课本,初步了解浮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教材分析处理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称重法测浮力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因素较多,开放性较强。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小组学习法教材延伸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尽量从学生生活经验入出发,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动手探究,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对浮力的认识。
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
技能操练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示标。
知识目标:1.知道浮力及浮力的产生原因,知道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技能目标:1.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2.利用小组学习、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不用嘴呼吸,2.提高环保意识,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
二、自学。
(书本84-86页)1. 什么是浮力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全班同学齐读。
学生自学,找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通过做题,学生对书本有初步的了解。
三、导学。
1. (展示图片)你们觉得这几组现象中可能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2. 游泳时你在水中有什么感觉?3.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漂浮、悬浮受力情况.4. 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圆柱体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活动1。
四、互学。
1.板书浮力的概念。
向上是指浮力的方向,准确地说浮力的方向应是怎样的?2.在中国最早的词典里就有关于浮力认识(媒体展示),3.你认为古人关于浮力的认识全面吗?我们现在对浮力认识是不是比古人更全面。
4.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会受浮力吗?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5.让我们分析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你有没有其它的发现,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呢?6.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先做一个感受浮力的体验,再谈自己的猜想(媒体展示) 五、测标。
浸入前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变在大,浮力逐渐变大;浸没后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不变,浮力不变。
可见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有关。
同学们想一想与深度有关吗?表面上与深度有关,实质与深度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同学们能说一说理由吗?六、补标。
根据学生完成测标练习的情况,讲解、补充和完善。
七、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浮力的什么知识。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P87 1. 2.。
出答案。
谈游泳的感觉,当学生说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浮力时,接着问.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分组探究,将结果填入学习卡上。
学生合作找出答案。
学生自由讨论,找出答案。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请一个学生总结。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通过图,初步了解浮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通过做练习,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附件:第9章 第1节 认识浮力学案教学反思浮力的现象学生虽然比较熟悉,但原有生活经验的错误认识会干扰正常学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纠正下沉物体不受浮力这一错误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比较抽象,自制浮力原理演示器材和动画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从猜想到设计实验及得出结论,开放性强,难度大,为降低难度,一是改制弹簧测力计为浮力秤,二是设计了一些指导较强的实验思考,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探究。
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尽量从学生生活经验入出发,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动手探究,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对浮力的认识。
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
认识浮力学习卡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实验还表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比重力 2.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实验器材] 烧杯、水、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可以改制为浮力秤)、酒精(需要的打√)[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的关系 控制不变的量是改变是量是 ,改变的方法是 。
要记录的量有 .探究步骤(画图或文字叙述)[数据记录]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浸没前浸没后1/31/22/3恰好浸没 浸没在更深处 F 浮/N[得出结论]7.1 《力》【教材分析】物重G/N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浮力F 浮/N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