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突然繁荣了
- 格式:docx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9
41青春片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古典好莱坞时代。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工业贸易协会(PCA)把美国1944年至1946年生产的1257部电影归纳为6个主要类型、57个亚类型。
从美国电影家协会1947年公布的1257部电影的名单列表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大主类型“通俗剧情片”和第四大主类型“喜剧”下面,分别都列有青春片的亚类型。
此外,在“通俗剧情片”“严肃剧情片”和“喜剧”三大主类型下面,都分别设有浪漫爱情片的亚类型。
[1]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中,开始有大量类型融合的影片出现,于是,青春片和爱情片这两种类型开始融合成一种叫青春爱情片的亚类型。
青春爱情片这种电影亚类型很快在亚洲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得到较好发展。
由于中国青春爱情片涉及海峡两岸,两岸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不尽相同,于是中国青春爱情片也就在不同时代和地域中呈现出不同的品相风貌。
一、中国台湾地区青春爱情片类型叙事台湾青春爱情片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台湾导演白景瑞和林清介最早拍摄的校园题材电影。
白景瑞执导的《寂寞十七岁》(1967),讲述了一名台湾女学生的爱情幻想破灭过程;林清介导演的《学生之爱》(1981),则讲述了一对台湾中学男女学生羞涩朦胧、还没开始就被结束的恋情。
校园题材电影的兴起,与台湾的大中小学生在台湾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有关。
据台湾1978年调查统计,“这一年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占台湾当年人口17135714人的1/4强。
到1983年,学生人数又有较大增多,仅大学毕业生就有105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6%,还不包括在校的33万人。
”[2]这些台湾中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生活单调而苦闷;而在校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前途和台湾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彷徨,于是看电影成为台湾大中学生喜爱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
台湾新电影的代表导演陈坤厚和侯孝贤的早期作品《天凉好个秋》(1980)、《就是溜溜的她》(1980)、《在那河畔青青草》(1982)等都选择了青春、校园和爱情的主题和类型,可以看作是台湾青春爱情片的早期雏形,其目标就是为了赢得台湾观众中占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
刘同演讲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没有迷茫过,关键在于抛弃迷茫,坚定地朝梦想航向不懈地摇桨,我们青春的激扬乐章终会奏响。
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刘同演讲谁的青春不迷茫,希望你满意青春励志主题演讲稿。
刘同演讲谁的青春不迷茫三年前的今天,我把《青茫》的初稿交给了出版社,想被你看见。
三年后的今天,我写下了这封关于《青茫》电影的信,想和你分享。
一年多前公司说《谁的青春不迷茫》要拍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是个玩笑,觉得:怎么可能!电影对我而言,真的不懂。
看古装片,飞镖朝自己飞过来,我整场都在想:怎么拍才能把一个越来越近的飞镖拍得那么清楚?同事冷冷给一句:特效。
动作片里,有人跳楼,有人飙车,有人跳悬崖,我整场也在想:摄像机在哪?怎么拍出来的?这要拍多少次?同事又会冷冷的说:替身,抠像,吊威亚。
电影很神奇,但我只能做观众而已。
所以我对老板说:算了,我不会。
同事说:你怎么那么怂啊,连做梦都不敢。
我觉得他说得没错,我天生就是一个不敢做梦的人,因为怕。
我爸是医生,我妈是护士,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去照顾病人,很少在家。
我总是一个人独处,他们问我害怕吗?我说不害怕。
其实我是怕他们担心,给他们添麻烦。
包括后来。
我参加职来职往,我把要说的话都写了很多在纸上,他们问: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字在纸上?我说:我怕紧张,说不好。
第一次签售会,给几十个朋友打了电话,东扯西扯聊很久,就是想让他们第二天来现场凑个数,我怕没人来。
《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时,编辑说你觉得销量会不会好?我说不会卖得好,可以少印一点。
《青茫》第一次印刷只印了2万册。
谁也没有想到,3年后,这个系列的书卖了超过500万册。
公司让我代表员工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发言,开场前我来回背了40多次,发完言因为太紧张,肠痉挛躺在车里3个小时痛的死去活来……我害怕很多事,所以有些梦连想都不会想。
我觉得自己不行,怕丢脸,怕做不好,怕被人嘲笑,怕没有人关注。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你一个那么怂的人,怎么也做了一些事?我想了又想,有点明白了——虽然我怕很多事。
青春的色彩作文高二600字青春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需要画家用心描绘;青春是一轮热烈似火的骄阳,需要造物主潜心修炼;青春是一壶沁人心脾的佳酿,需酿酒人用汗水积淀。
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青春的色彩是独一无二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青春的色彩作文高二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青春的色彩作文高二600字1左手青春,右手年华。
总会有一天,我会长满苍白的发,依靠用檀木编织的摇椅上。
回忆在阳光下,被分割成一段一段。
也不知道哪段是初,哪段是末。
只记得,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也不只是在别人身上发生的,还是在自己身上。
只记得,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
"——题记爸爸总是说这样一句话:“人年轻的时候老是记不住事情,这一不再年轻的时候啊,过去的那些事却总是浮在心里,怎么忘也忘不掉。
”我想他怎么也忘不掉的哪些东西,应该就是他的青春岁月吧。
人们说,青春是每一个生命中唯一被允许放肆呐喊的一段光华岁月。
那些年华,是好问的,要问清生命的缘由、世事的变迁、星瀚的奥秘;是倔强的,在举止间桀骜以隐藏内心的不安,在言语间拗格以掩饰思想的不拘;是忧伤的,伴着季节的嬗变,花叶的枯荣,浅浅地慨叹青春易逝;是狂热的,为着心间小小的心愿、大大的梦想而坎坎击鼓,在流年中大声捶打出自己的声音,嘹亮雄壮,激昂奋进。
我们还在梦想包裹着的象牙塔里,一间不大教室,三十多的座位,小小的我们拥有的可能是人生中最无忧、最宝贵的宝藏。
四季的更替将我们的这段青春岁月渲染得五彩缤纷,它是那么的纯洁可人,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扰所带来的污迹点点。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多么澎湃的、激情的青春,我们的日子可能很简单,很平淡,但就是在这样的简单生活中,平常的每一点滴的精彩才会显得那么的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快乐之所以为快乐,正是因为有了烦恼和忧伤的衬托,同样青春的美丽也需要平淡生活的陪伴。
不知道怎么晃就晃到了高中,猛地一个惊醒,才发现时间真是无情得可怕,翻脸得太快。
为了这份繁华作文:繁华,是城市的心脏跳动的节奏,是文化交织的旋律,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彼岸。
我在这份繁华中,找到了前行的动力,也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从小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我对繁华充满了向往。
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仿佛在诉说着远方的故事,那份对繁华的渴望,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为了这份繁华,我离开了安逸的家乡,踏上了追求梦想的征途。
在城市的校园里,我看到了与乡村截然不同的景象。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街道灯火辉煌。
我知道,这繁华的背后,是无数人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为了靠近心中的繁华,我日夜兼程,埋首于书本之间,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奋斗的汗水,在时光中闪耀,见证着我的坚持与拼搏。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
求职的挫折、竞争的压力,让我多次陷入迷茫。
但每当想起心中那份对繁华的渴望,我便会重新振作,继续前行。
因为我知道,只有经受住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拥有心中的繁华。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跟。
站在高楼大厦的窗前,看着下面车水马龙的街道,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份繁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了这份繁华,我将继续努力,创造更多的美好。
繁华如梦,而我们都是这场梦中的主角。
环卫工人在清晨的街道上辛勤清扫,警察在路口守护着人们的安全,志愿者用爱心传递着温暖。
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用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共同构筑了这份繁华。
为了这份繁华,我们应该携手共进,共同努力,让城市更加璀璨夺目,让文化更加灿烂多彩,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因为,这份繁华,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春天》:跨过绚烂青春之痛 作者:姜兆清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2期
摘 要:《过春天》以发生在拥有“单非仔”和“走水客”双重身份的16岁少女佩佩身上的一段青春冒险故事,正如导演白雪所述,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女孩作出选择的过程。影片没有用带有浓重青春气息“男孩喜欢女孩,女孩喜欢男孩”来诠释青少年成长之路,而是摒弃了以夭折的爱情为主线的庸俗套路,借用跨境学童身份的复杂性来剖析社会现实,讲述青春男女如何才能在风雨洗礼中迅速成长,迎来人生的春天。
关键词:《过春天》;青春片;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2 一、引言 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国产青春片就频频陷入了题材同质化的泥沼之中。但随着近两年国产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题材逐渐多元化,观影者的对影片的要求一再升级,国产青春片亦开始积极转型,近两年出现了《狗十三》《嘉年华》《过春天》等优秀影片。而《过春天》以独特的青春视角和审美表达,赢得了业界与大众口碑的一致好评,斩获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
电影《过春天》与我们心中或恋爱缠绵,或狗血鸡汤,或刻骨铭心的青春电影截然不同,摒弃了以夭折的爱情为主线的庸俗套路,借用非法走私的类型片元素来讲述青春男女如何才能在风雨洗礼中迅速成长,迎来人生的春天。
二、“单非仔”的身份焦虑 《过春天》乍一看有青春片与犯罪片的意味,但这部电影本质上是写关于一个青春少女的成长故事。但由于其身份特殊——“单非仔”,即跨境儿童,家在深圳,却在香港读书,这样在双城之间重复往返的生活注定使这个16岁少女佩佩缺少自我的身份认同感。佩佩的母亲在深圳那个所谓的家中衣着性感的与自己的“麻友”整日彻夜地搓麻将,将自己寄托于牌运和男人身上;而另一半在香港的父亲,是最不起眼的工薪阶层,有着自己的另一个名义上真正的“家”,虽然偶尔会给佩佩点零花钱,但也是偷偷摸摸的。在这个跨地域、跨城市又支离破碎的家庭里,家庭亲情的丢失,使得佩佩需要另一种的亲密关系去证明自身的存在,她将更多的感情投射到了好友阿Jo的身上,有了想与其一起在圣诞节前往日本旅游的计划,这场旅行,明面上是给予这两个有着不同家庭煩恼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忘记自己的身世背景、烦恼忧愁,在异国他乡短暂获得自由的方式,这也是在两地割裂的家庭之外的世界能够获得情感寄托和身份认同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方式。但其背后,也是佩佩为了维系可能是她唯一朋友阿Jo两人之间友谊的重要纽带。在两人的关系中,阿Jo获有主动权,明知道佩佩的家庭情况却依旧拉着她兴奋地准备这次旅行;而佩佩是被动的一方,处于服从地位,给同学手机贴膜挣钱,拿到身份证后第一时间去打零工,足以看出佩佩非常珍惜与阿Jo之间的友谊。两者的相加间接导致了后面佩佩为了凑钱买两人去日本的机票而无意间成为“水客”做起了走私手机的行当提供了不可拒绝的理由。
中考满分作⽂《青春》7篇青春01青春,是⼀道明媚的阳光,有⼈说:“17岁的盛夏没有果实。
”青春是⼀个梦。
“黄⾦有价,青春⽆价。
”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智淑宇这些永远⼒争上游的⼈,永远忘我劳动的⼈,永远有谦虚的⼼。
青春是⼀个梦,他想⽤⼀切华丽的外表去装饰,像谜⼀样的迷离,像风⼀样的扑朔,像我指尖的沙漏⼀样…… 我⽤⽂字流过我的青春年华,青春的时节应是流淌着花⾹的时节,令⼈⼼醉。
青春的底⾊应是⾦⾊的,夺⼈眼⽬,如初升的太阳般令⼈⼼动,令⼈感触。
失去的都能补偿,痛苦的都能得到慰籍;可是青春⼀旦失去了,就会⼀去不返。
脚步,在黏黏的⼩路踩过,也许是踩在时光的车辙上,也许是踏进青春的沼泽。
但是我,真的好想停下;坐在那⾥,呆呆的望着,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这样,默数着青春的脉搏。
⽽我,仅是⼀位过客,前⽅总是有⽬标,前⽅总是充满诱惑感。
这⾥的美,不属于我,我总属于未来,属于那路的尽头。
过客终究是过客,注定要离开。
遗憾不知有多少,记忆不知有多深,知道的是这⼀站我在幸福的痛着。
即便是压慢了很多很多的脚步,骗⾃⼰⼀次,不必那么着急,但踏向前的步⼦还是把我带到了远⽅。
青春少年时,我们不能浪费青春的年华。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不能暗沉下去。
我们应该雄壮起青春的⼤厦,释放我们特有的激情,为我们的青春增添光彩。
幻想的时间早已远去,我们的远⼤志向是那么可笑,那么的不符实际。
奋⽃,是我们应该做的。
作为⼀名青少年,我们应当珍惜青春,把握青春。
青春02 读书是⼀种享受,当你遨游在书的海洋⾥时,你才能知道读书的快乐和轻松!从婴⼉时期的咿呀学语的识字读物卡⽚,到学⽣时期的通俗易懂的⽩话⽂。
书籍⽆时不刻的陪伴我们,带领我们遨游这“知识的海洋”! 在我的⽣活中,书成了我成长的⾥程碑。
幼⼉园时,《安徒⽣童话》、《格林童话》⼀直是我的好伙伴,我对这些书也爱不释⼿。
放学时读,睡觉前读,总之有空闲时间就读,甚⾄⼀读就忘了时间,连吃饭也要妈妈提醒。
青春片突然繁荣了。 2013年,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拿下了7.26亿票房,随后一年半,《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轻松“过亿”。2015年“五一”黄金档,李玉的《万物生长》、苏有朋的处女作《左耳》、电影版《何以笙箫默》,接着的《少年班》、《栀子花开》……都在拼命抢占青春片的阵地。
为什么青春片大爆炸?《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很直接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市场需求驱动的。”他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的青春市场。
2014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8.3亿,其中19至30岁观影人群占比超过五成。换言之,80后、90后观众撑起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大半壁江山。
青春片是好莱坞主流片种,主流到了陈词滥调的地步。而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集体青春影像缺失。1995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开了个头,讲述的是“文革”前后大院子弟的青春。此后,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吕乐的《十三棵泡桐》,以残酷、边缘、残缺的青春记忆为主题相继问世,但都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影院市场。直到2013年的“致青春”,青春片这个片种才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张一白看来,“青春”是“消费”不完的,青春片“不只是拍给经历过的人看,也是给正在经历的人来观照,未曾经历过的人来向往”。但青春片绝不是“逢拍必赚”,也需要设计和盘算。 1五十度灰不行 肚子大了可以 《匆匆那年》中,张寻和方茴的恋爱从高中开始。“我让中学生谈上恋爱了,这太不容易了。”张一白骄傲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影片出品方小马奔腾2011年就买了原著小说的版权,找到张一白。张一白表示拍不了——教育局明文规定,中学生不能谈恋爱。中学生恋爱题材能不能拍,电影局说了不算,需要教育部门的同意。吕乐的《十三棵泡桐》无缘银幕而只能以影碟发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涉及中学生早恋。
张一白一有机会就试探口风:能拍中学生谈恋爱吗?每次都没有明确答案。2013年,导演刘杰的《青春派》上映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关部门明确给他划过线:“允许早恋,但早恋有害,只许失败,不许成功。” 2014年,《匆匆那年》小说版权眼看要到期,张一白终于开拍。拍完送审,还是不行:你讲的是中学生谈恋爱啊!
如果拿掉中学部分,影片就只剩下20分钟。张一白想了个办法:把中学生恋爱的故事装进回忆,用闪回表现;残酷的、关于性的部分,都放在了大学以后。影片通过。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粗口上,片中所有“我×”,都改成了“我去”。
“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里都有女学生堕胎的情节,这遭到了不少吐槽。在张一白看来,能谈堕胎也是一种进步。翻看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不少未能公映的都市片,堕胎是“不准上映”的重要原因,比如周晓文的《百合》、李欣的《谈情说爱》。 《匆匆那年》原著小说中,中学生之间有一场架,张一白改成了中学生跟社会青年打架;小说中的打架地点是校门口,影片则挪到了胡同里。男女之事张一白更是十分小心:方茴和张寻这对恋人,中学时期连接吻都没有过,在一场跨年庆祝中,眼看就要“一吻定情”,却一场烟花就带过去了。
李玉的《万物生长》改编自作家冯唐的同名小说,讲述医学院博士生秋水的青春成长故事。冯唐大量着墨在秋水和不同女人的情欲,李玉试图保留这些段落。“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为什么情妇告贪官,因为性关系特别能导致一些社会关系的断裂或者建立,它甚至形成了一个政治链条。”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5年3月18日,在《万物生长》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片中的情欲,李玉开玩笑:“这是上半身的„五十度灰‟。”这句话很快给她带来了麻烦——原本已经过审的影片,又被拿回重审。当年《苹果》受过处分,对情欲的处理,李玉已经技巧了许多。在《万物生长》中,秋水正要和女友在宿舍做爱,宿舍管理员不小心闯了进来,两人慌乱中错穿了对方衣服。
李玉很喜欢严歌苓的小说《老师好美》:两个高中生喜欢上他们的老师,其中一个高中生把另一个杀了,故事从这桩杀人案开始,再从三个人的视角分别展开。但李玉担心,这样的影片“通过上有一些问题”。 2“营销狗”这条路还得走下去 影片《匆匆那年》完成70%左右时,张一白请来观影调查公司,征集观众看片,填写问卷调查,再由专业影评人面对面访谈,最后出具观影报告。报告显示,获得“喜欢”“引起共鸣”选项最多的,是校园里的篮球比赛。张一白很意外,他立刻着手强化这一场戏。这场篮球比赛配上日本人气动漫《灌篮高手》的主题歌,之后也成为影片宣传时的重头戏。
2010年担任《杜拉拉升职记》监制,张一白对广告植入的态度是来者不拒,靠着植入,制作成本基本收回。但影片也被骂得不轻。
到《匆匆那年》,张一白底气足了——广告商青睐青春片,不是谁都能来植入,“我要看到你后面的宣传”。所以牛奶饮料、国产手机在《匆匆那年》中植入后,还在上星卫视的广告中宣传影片——一部电影的宣发成本一两千万,负荷不了上亿体量的电视营销投入,但植入的广告商可以做到。
6月高考季,张一白带着营销团队,做了一个与高考相关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话题榜。话题在榜上多停留几天,就相当于多占了几个广告位。他发动团队不断制作新话题,到电影上映时,微博一天四十多个上榜话题中,有15个都跟《匆匆那年》有关。
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上映前,朴树唱的主题歌《平凡之路》对电影的拉动效应巨大。张一白1998年拍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时就这么干过,陈明演唱的《等你爱我》、谢雨欣的《谁》,有节奏地发布,效果不错。到《匆匆那年》,王菲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发布,成为整个电影宣传的高潮点。 2014年“贺岁档”,《匆匆那年》上映,拿下近6亿票房。因为这些“设计”,张一白被一些业内人士说成“营销狗”,但他坚持,“这条路还得走下去”。2008年他执导的影片《秘岸》,是他自己迄今最喜欢的作品,但因为合作方之间有冲突,投资方从宣传到放映,几乎都甩手不管。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个电影的名字,张一白就意识到,“电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3小清新VS重口味 李玉原本想拍的是冯唐的另一本小说《天下卵》,讲的是割卵师——一个制造太监的人,原本富甲一方,突然发觉自己身份低微,就假扮成太监,服侍在皇帝左右,最终颠覆国家,是个疯狂的黑色喜剧。但很难过审,李玉只能暂时搁下。选择《万物生长》,是因为李玉发现,小说里,青春外壳下还有对人性的挖掘。而青春故事,无疑是相对安全和更受主流市场欢迎的题材。
不过,李玉不想拍一部“小清新”,想拍点“重口味”的。在她看来,现在国内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数青春片有修饰、经过提纯,“那些杂质才是人性里头最真实的展现,纠结、背叛,分手时候的那些痛,都没有那么轻松。”
青春有多种层次,“十多岁时是干干净净的,有„小清新‟的那部分;一旦接触到人体,不管是性,还是精神上的,人体的碰撞和交流,必然要经历很多心理跌宕;还有一个层次是你怎么样面对别离,面对青春的幻灭感。” 李玉用男主角秋水的初恋、大学女友和偶遇的真爱“女神”,来阐释青春的这三种层次。
初恋小满在电影中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一个影子,第二次是一双眼睛,最后是她死的一刻,才知道她真正长什么样子。“青春期的初恋虽然重要,但是它会越来越遥远,像个伤感的梦。”李玉这样解释她的处理。
大学女友白露的戏份次之。秋水所有关于性、爱的启蒙,都在白露这里完成。白露发现秋水背叛她,两人在宿舍楼底下吵得不可开交、歇斯底里,惊动了整栋宿舍楼也全然不顾。为影片拍摄纪录片的摄影师泪流满面,那就是他的往事。
戏份最重的,是秋水最后遇到的女神,两人几乎一见钟情。做医疗器材销售的柳青美丽动人,生活优渥,但她的成功靠的是和不同男人上床。冯唐小说里,柳青的故事轻描淡写,李玉则强化了这个角色,她认为,柳青使秋水从男孩成长为男人。
片中一句台词,是冯唐写的——柳青对别人讲起她对秋水的感情:“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这句话特别击中范冰冰。她说:“李玉,我特别恨你,这是谁写的台词,太难受了!”那场戏,李玉觉得范冰冰已经不像是在表演。
为了让更多观众能看懂《万物生长》,李玉放弃了之前喜欢的晃动镜头。轨道、摇臂,这些她一度十分排斥的商业片拍摄手法,现在全用上了。 4叛逆是因为热爱生活 将在2015年夏天公映的《少女哪吒》,剧本曾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最具创意项目奖,70后导演李霄峰因此得到拍电影的启动资金。影片2014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并获得第51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
影片改编自绿妖同名短篇小说,李霄峰一看到小说名就喜欢上了。“哪吒是叛逆的。他原是男的,但将少女和„哪吒‟组合在一起,还挺向上的。虽然叛逆,但本质上她非常热爱生活,所谓逆天的行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叛逆成了电影的叙事关键词。王晓冰值日,负责喊“起立”,全班人都应声站起来,她却固执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李小路是班里来的插班生,一进门就气势非凡——身上拴着一张桌子,就来上课了。两个叛逆少女成了好朋友,用纸条交换小秘密。
小路后来转学,和曾经暗恋她的男生成了同班同学,早恋开始了。写到这儿,李霄峰问自己,这样的早恋重要吗?对一个少女而言,海誓山盟太重,而早恋的那些事儿,不用展现,观众也能想象得到。他干脆笔锋一转,让小路在影片中消失了一阵,让晓冰军训时的李教官出场了。晓冰喜欢李教官,拼命给他写信,甚至要为了他参军。但这一段,也不是为了讲述爱情,它更像一个比喻,是叛逆少女对理想主义的追寻。
从学校、家庭到社会,没有人容得下少女的叛逆。爱美的晓冰长发披肩地去上课,语文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不允许她这样做:“你不要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