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仁学论
- 格式:pdf
- 大小:668.81 KB
- 文档页数:8
《老子》“道论”浅说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上由以往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嬗变。
当世界上有识之士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各自的利弊和当代全球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原始道家文化。
因此,深入挖掘道家文化的核心“道论”的精义,对发展着的中国和世界,对“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嬗变,重塑民族之魂和世界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老子》“道论”浅析《老子》一书作为其社会政治学说-“德论”立论的基础-“道论”,以其丰赡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考,阐发得格外高远也格外宏富,其宇宙论、社会论和人生论,几乎涵盖了被后世称为宗教、哲学、史学等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并且其思想的光芒历久弥远,甚至超越了种族意识成为了人类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老子》的“道论”以无以伦比的智慧确认了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进行了超因果的推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下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老子》“道论”开篇就在“独立”和“周行”的情状下,即既不可分割又不是静止的状态中,以完全抽象的概念阐发了“道论”,确认了宇宙本体。
(郭店楚简《老子》就以此段开篇)而这正暗合了人类100多年前才搞明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并且,又对“道”由粗到精、去伪存真地在意识上真切地确认它(“其中有信”)。
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大勇呢?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只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以“有”为本体论的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生成之“道”不去再追问。
这就有认识的局限性。
而《老子》“道论”却对“独立”、“周行”的宇宙本体提出了疑问:“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反对儒家仁义?(上)“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8章,任何人第一次读这一章都会大吃一惊。
老子对儒家仁义的批判可谓不留情面。
继孔子和弟子们之后,经过董仲舒和宋儒二程、朱熹的大力弘扬,仁义已经是华夏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文化精英中深入人心,美好的情感油然而生。
老子对儒家基本价值观的批判使二程和朱熹这些儒家大宗师心中无法释怀。
华人最重视历史,仁君出现社会就安居乐业,暴君出现社会就民不聊生,因此读各朝历史,尤其是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们得到的收获就是“仁义是解决人类悲剧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我们为历史上的尧舜禹、商汤、周公的仁义感到自豪,看到秦末的社会崩溃、汉末的人相食、五胡乱华等华夏民族大灾难,我们更加期盼仁君的再次降临人间。
古代希伯来人在灾难时刻呼唤弥赛亚的出现,我们华人呼唤仁君的降临。
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建立的唐人街,这是世界华人对唐朝光荣历史的缅怀。
我们知道,唐朝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李世民更是中古时代仁君的代表。
世界各国都来向唐朝表示敬意,商人云集,周边小国派出遣唐使向中国表示友好,并向中国学习。
这就是李世民这位仁君的现实成就,华人引以为豪。
德是上古华夏社会的崇高目标,到老子和孔子的春秋中期已经衰落。
孔子是华夏文化领袖中最早意识到文化重要性的少数几个杰出人物之一。
孔子说:“文王既殁,文不在斯乎?”华夏文明的伟大创造者周文王虽然已经不住人间,但他传授的文化不是还在吗?孔子暗示,他身上承载着华夏圣人所传的文化精髓,只要他还在,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就不会坠落。
这句话所含的使命感是呼之欲出的,孔子极强的文化使命感,非常明确的宣说了传承“德”文化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厄于陈蔡之间,被卫国人追赶,在祖先的国家宋国被执法官桓魋追杀。
面对危难,孔子坦然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知道自己是华夏文化的传人,上天赋予自己特殊的使命,不管多么危难,也要勇往直前。
老子道家思想的哲学大师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家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即为“道”,它代表了宇宙的原初力量和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人性的本真与道的合一。
二、“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世界和社会。
老子认为,强制干预与过度控制只会破坏事物本身的发展和平衡。
他主张人们应当遵循自然的节奏,顺应事物发展的本然规律,坚持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主张减少规章制度,让人们自由而负责地生活,遵循自然的本性。
三、“至柔胜刚”——强调柔弱的力量道家思想认为柔顺柔弱的态度是至高无上的,认为柔性的力量能够克服强硬的力量。
老子指出,“至柔胜刚”,并且将柔弱与水的特性进行比较。
水具有无形无物的特点,却能浸润万物,给人以生命和滋润。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学会像水一样,柔顺地应对世界,而不是用暴力或武力去征服他人。
四、反权威主义——追求平等与自由道家思想对传统权威的质疑是其特色之一。
老子反对权威主义的观念,主张追求平等与自由。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社会地位和利益会导致道德的败坏,相反,放弃权力与私欲,重视自我修身,便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五、“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隐微与无穷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意味着一切事物的表象是有原因的,但事物的本质却无法完全被理解。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成见,思考道的本真,并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种境界超越了一切对于成功与失败、对于善与恶的执着,展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
六、老子的影响与意义老子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强调的道、无为、柔弱、平等与自由等思想观点,对于后世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老子》哲学思想概述高新民/文一、《老子》其书及其作者关于《老子》书及其作者,在历史上连司马迁也没能够说清楚,以至于成为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本,才是这一公案基本上诉诸于解决。
在历史上,关于《老子》一书及其作者,最权威的材料可首推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
司马迁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衰,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出焉。
’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道耶?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从汉代起,人们便对老子的事迹已不甚明了。
司马迁一连说出了三个老子。
但他的基本倾向是老子就是李耳,即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教训了孔子一番,孔子非但不生气,且对其弟子言,他见老子犹见龙也。
老子的伦理学思想浅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被誉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因其著有《道德经》而被世人尊称为“老子”。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抱朴守真,反对斗争,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提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观点,强调满足欲望是招致灾祸的根源。
一、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来说,如果人类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那么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命健康,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切不可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
其次,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上来说,人类在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要适应并影响生态环境。
在发展中,我们既要维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又要尽量扩大它的容量和有序性,还要采取措施恢复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来说,生态环境不仅仅影响着人类,还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人类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趋利避害,有效地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协调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遵守社会规范在任何社会中,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把礼乐文明和法律规范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礼和乐是治国的根本,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老子特别重视礼乐文明建设,提出“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其典礼”,主张加强道德修养,主张礼法兼施。
孔子则把仁、义、礼、智、信视为为人处世之道。
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人没有仁义,如何讲礼乐?人没有仁义,如何懂音乐?所以,礼和乐是人的德行的体现,也是治国之根本,历代王朝莫不以此作为治国的根本。
收稿日期:2013-03-07作者简介:林光华,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哲学博士(北京100872),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老子仁观的四个层面及其反思林光华摘要:老子的仁观包含四个不同层面:大仁、上仁、慈仁与伪仁。
大仁以道为原则,是天地公允之大德;上仁以无为为原则,是仁心自发之保证;慈仁以不争为原则,是施不求报的处事之道;伪仁是老子所反对的虚伪的仁爱,是道德沦丧、智慧涌出的产物。
大仁是天道,上仁是理想,慈仁是修养,伪仁是时弊,这四个层面从高到低,自成系统。
其中最有争议的“绝仁弃义”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对伪仁提出的批评。
但仁如何能不伪,仅寄托于人性向朴的复归是不够的。
关键词:老子;绝仁弃义;素朴本性;儒道互补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3)03-0045-08儒家谈仁为人熟知,道家关于仁的思想也非常丰富,但争议很多。
《老子》中明确提到仁的有五章,其中“绝仁弃义”的观点尤为后世诟病,被认为是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批评并导致了伦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
即便今天出土简本中写作“绝伪弃诈”,也因帛书、通行本的长期影响以及老庄后学对儒家的猛烈批判而没能改变人们对老子这一思想的评价。
老子仁观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需要逐一厘清,才能真正对其进行深入反思。
一、老子之“仁”的四层含义《老子》中明确提到“仁”的分别是第五章、第八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三十八章,根据其含义的不同可自上而下分为:大仁(不仁之仁)、上仁、慈仁与伪仁。
“大仁”奠定了“仁”之基础,如同“无”为“有”之根本;“上仁”是不露痕迹、自然而然、普惠万物的德行,这是老子的道德理想;“慈仁”是与人为善、施不求报、不与人争、柔弱如水的上善修为,这是对普通人的道德期望;“伪仁”则是动用智巧、有意为之而失其真诚的虚伪之德,是老子批评的对象。
这四个层面几乎概括了人之德性选择的全部可能,现逐一分析。
1.大仁《老子》第五章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虚静无为等观念。
以下是对老子核心思想的详细阐述。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学说的基石,主张合乎自然、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超越了人们的认知范畴,是无穷无尽的存在。
同时,他也强调道是无形无象的,不能被人们的言语所描述。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与之和谐共存。
而实现与道的和谐,就是无为而治的关键。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人们应该采取不强求、不执着、不干预的态度。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的过度干预和不必要的活动。
他主张人们应该抛弃奢望和私欲,从而不干涉自然的发展。
只有保持虚静的心态,放下欲望和功利,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应保持谦逊、忍让、自律的品质。
只有如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社会秩序才能保持稳定。
在经济方面,老子主张简朴生活和重视自给自足。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认为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和道德堕落。
他主张人们应该满足于基本的需求,保持谦逊和节制。
此外,老子的思想亦对政治和治理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干预社会的自主发展。
他认为,过度的政治干预和统治者的专制行为只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融合了道家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的思想在道家学派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全球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可以从老子的理念中汲取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儒家与道家文论之比较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都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道互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两家无论在思想主张,还是文论内容上都是形似实异。
关键词儒家道家互补文论正文儒家以德化人,是强调宗法伦理的文学。
《论语.雍也》中写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而道家,是强调顺乎自然,道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活力所在的文学。
《老子》第62章中写道,“道者,万物之奥”。
对于两家的异同,稍作一下对比:在人性方面,儒家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等,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认为无礼乐法度,人性不能发展完美。
《苟于·性恶》中写道“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儒家文学强调的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有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等,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为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庄子.骈拇》中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道家文学强调的是人性自然发展的重要性。
在思想上,儒家思想很大众化,一般人都能明白。
而道家思想相对超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最多是知道。
韩愈《原道》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很简单明了的从法治国说。
而《逍遥游》中,其“无所依”思想的超脱非一般人能做到心神领会。
儒家的想法是治世,道家的境界是离世。
所以儒家思想是外在的,是通过外在的政策,决定,使社会得到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道家思想是内心的,是通过内在的反省,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不被世间事物与情感所纠缠,打到逍遥自在境界。
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使人自我陶醉。
在理论上,儒家哲学最大的特色是哲学、伦理、政治三位一体,被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讲述做人和礼教、治国,重在养性。
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都是围绕人性和礼教道德规范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