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必修二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416.00 KB
- 文档页数:29
一教学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主要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讲述的内容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概况、中国与联合国。
这些内容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
第九课主要从动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
教材从静态到动态两个层面分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采取的对外政策,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2.教学媒体环境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环境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学习资源来源于学生已有经历、课本以及专题学习网站及其相关网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当代国际社会主要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和义务2、理解国际组织的内容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熟悉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组织,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世界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就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这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国际社会的构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
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内容,思考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主权国家(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金版教程】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第8课走近国际社会规范特训新人教版必修21.[2014·北京高考]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人可以免责。
2013年,我国关于推动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批准。
这说明我国( )①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赢得国际社会肯定②积极参加联合国工作,发挥建设性作用③维持国际社会现状,参与多边规则制定④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倡导联合国改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与联合国的关系的有关知识。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联合国的批准体现了对我国的肯定,因此①是正确的;同时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也体现了中国支持联合国按照宪章精神进行的各项工作,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多边机制”和“联合国改革”,排除③④。
2.[2014·课标全国卷Ⅰ]201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
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①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③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和主权国家的相关权利的相关知识。
独立权和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②观点错误;联合国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④观点错误。
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A项应选。
3.[2014·江苏高考]2013年上半年,围绕中国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中欧双方剑拔弩张,贸易战一触即发。
下半年,通过谈判协商,中欧关系大为改观。
必修一(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
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2.下表是1944年10月9日苏联统帅斯大林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对巴尔干半岛战后控制权的划分方案。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苏联拥有对巴尔干半岛的绝对控制权B.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C.巴尔干半岛成为“冷战”的桥头堡D.两极格局下双方势均力敌3.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
”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D.在两级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4.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5.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6.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