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疑难教学问题探析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53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重点、难点剖析】一、原子结构及其组成微粒间的关系1.粒子之间的关系2.1~20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征:(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K;(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5)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总数一半的元素:Li、P;(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8)次外层电子数是其他各层电子总数2倍的元素:Li、Mg;(9)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相等的元素Be、S;(10)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3.元素、同位素、核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图解二、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应用1.“位、构、性”之间的三角关系2.性质与位置互推问题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4)金属与H2O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问题是解题的要素(1)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
(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专题18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1.[2019新课标Ⅰ]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和Mg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2微小晶粒,其分散在Al中可使得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村料。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填标号)。
A.B.C.D.(2)乙二胺(H2NCH2CH2NH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是、。
乙二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填“Mg2+”或“Cu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氧化物Li2O MgO P4O6SO2熔点/°C 1570 2800 23.8 −75.5 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
(4)图(a)是MgCu2的拉维斯结构,Mg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
图(b)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
可见,Cu原子之间最短距离=pm,Mg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 pm。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MgCu2的密度是g·cm−3(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A(2)sp3sp3乙二胺的两个N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Cu2+(3)Li2O、MgO为离子晶体,P4O6、SO2为分子晶体。
晶格能MgO>Li2O。
分子间力(分子量)P4O6>SO2 (423330A824+166410N a-⨯⨯⨯【解析】(1)A.[Ne]3s1属于基态的Mg+,由于Mg的第二电离能高于其第一电离能,故其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能量较高; B. [Ne] 3s2属于基态Mg原子,其失去一个电子变为基态Mg+; C. [Ne] 3s13p1属于激发态Mg原子,其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能量低于基态Mg原子;D.[Ne] 3p1属于激发态Mg+,其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能量低于基态Mg+,综上所述,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Ne]3s1,答案选A;(2)乙二胺中N形成3个单键,含有1对孤对电子,属于sp3杂化;C形成4个单键,不存在孤对电子,也是sp3杂化;由于乙二胺的两个N可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因此乙二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由于铜离子的半径较大且含有的空轨道多于镁离子,因此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Cu2+;(3)由于Li2O、MgO为离子晶体,P4O6、SO2为分子晶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分析及有效复习策略探讨探寻摘要:《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核心构成,有助于学生深层次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间的关联度。
其在高考内容中属于选考内容,多数学生会选取该模块试题,为保证学生解题准确率,需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掌握题型内在特征,有目的性采取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分析;复习策略新课标深层次推进,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积极挖掘学生自身潜力,要求以学生未来全方位发展考量,展示课程前瞻性及时代性。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深层次解读结构与性质间的关联性,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该知识模块高考题目日趋新颖,更考量学生整体解题能力,所以需掌握其试题特征,为后续复习采取措施提供便捷。
1《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分析1.强调基础,突出能力近年来,《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试题,展示以新课标理念为导向,逐步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从更深层次衡量学生对物质结构和性质关系掌握度;试题更立足于实际基础内容,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以此分析、解决问题。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均以三大主系列知识开展,即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譬如2012年江苏卷,主要基于实际科研成果为试题背景,以此为中心延展多个小知识点,实际是考量三大主干知识,电子排布式、空间构型、杂化方式。
再如同年福建卷,试题综合性考察元素第一电能变化特征规律,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核心因素等,考量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
1.贴近生活,关注科技,重视实践高考试题素材离不开生活,更注重以科学、技术等为题材,注重现下我国科学发展状况,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以此与我国新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试题具有时代性特征。
试题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环保、化工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充分展示化学与生活关联性。
化学各多个方面实际应用均体现在每一个考题中,促使可保证学生感受化学与实际生产、生活间联系,感受人们生活离不开化学,从本质阐述“生活融入化学,化学走向社会”理念,此种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持续性学习提供驱动力。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化学用语【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在选择题中主要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化学用语及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
多年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无论是内容还是难度方面都较为稳定,估计近几年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但在题型方面的多样化还是有可能的,如出现基本概念的简答题等,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的应用。
【重点、难点剖析】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相互转化1.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属于多个类别,例如:Na2CO3可以是钠盐、碳酸盐、强碱弱酸盐等。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是过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
(4)并不是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直接化合,例如Fe2O3、CuO等与水不能直接化合生成碱,SiO2不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H2SiO3。
物质结构与性质【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2)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3)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重点、难点剖析】一、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常见表示方法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常见表示方法(以硫原子为例)2.常见错误二、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应用 1.电离能的应用(1)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
(2)分析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某元素的I n +1≫I n ,则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n 。
(3)判断化学键类型。
2.电负性的应用(1)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以及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2)判断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价态。
(3)判断化学键类型。
三、价层电子对数和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的判断方法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结合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可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重点、难点剖析】一、原子结构及其组成微粒间的关系1.粒子之间的关系2.1~20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征:(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5)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总数一半的元素:Li、P;(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8)次外层电子数是其他各层电子总数2倍的元素:Li、Mg;(9)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相等的元素Be、S;(10)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3.元素、同位素、核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图解二、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应用1.“位、构、性”之间的三角关系2.性质与位置互推问题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4)金属与H2O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问题是解题的要素(1)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
(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专题15 物质结构与性质【考情报告】【考向预测】纵观近几年各地新课改高考试题,稳定加创新是本专题的基本特点,命题的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和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是命题的三大要点。
从题的情况来看,给出一定的知识背景,然后设置成3—4个小题,每个小题考查一个知识要点是主要的命题模式。
从题型分析主要在II卷中以填空命题,内容可考查基本概念,如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电离能,电负性,杂化方式以及空间构型等,也可联系有机考查有机物中C原子的杂化,联系数学几何知识考查晶体的计算等。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主要是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在复习时,要以“本”为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双基”,要紧密联系我们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并利用各种模型、图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预测2019年对本专题的考查,命题可能采取结合新科技,新能源等社会热点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元素周期律的变化规律,晶体类型的判断与性质等,同时对整个高中化学整合的考查也不容忽视,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增加了试题区分度。
【经典在线】1.知识梳理一、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及表示方法(1) 排布规律①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这样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
②泡利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
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为,不能表示为。
③洪特规则: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各个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原子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这样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如2p3的电子排布为,不能表示为或。
④特例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1个电子的偏差。
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化学用语【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在选择题中主要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化学用语及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
多年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无论是内容还是难度方面都较为稳定,估计近几年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但在题型方面的多样化还是有可能的,如出现基本概念的简答题等,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的应用。
【重点、难点剖析】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相互转化1.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属于多个类别,例如:Na2CO3可以是钠盐、碳酸盐、强碱弱酸盐等。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是过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
(4)并不是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直接化合,例如Fe2O3、CuO等与水不能直接化合生成碱,SiO2不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H2SiO3。
专题02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高考题再现1.(2018课标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B. 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C. 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₂/CCl4褪色D.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答案】AB【解析】A、果糖不能再发生水解,属于单糖,A错误;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B错误;C、植物油属于油脂,其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因此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C正确;D、淀粉和纤维素均是多糖,其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D正确。
2.(2018课标Ⅱ)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 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C. 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D. 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答案】D3.(2018课标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 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 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答案】A【解析】A.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
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
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
C.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
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