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37.72 KB
- 文档页数:6
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分布在潮间带和河口等特定的环境中,对维护海岸线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主要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至关重要。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概述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河口、潮间带和海岸线。
其独特性在于能够耐受盐分的环境,树木通常以海水为主要的滋养来源。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提供食物链的关键环节、保护海岸线不受侵蚀、提供鱼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压力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主要的压力包括:1. 抢占开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红树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和抢占,导致红树林生境的破坏和减少。
2. 河流污染: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的水体污染也直接影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都给红树林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建立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2. 可持续发展: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维护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生态观光业等行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平衡: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预警监测和评估,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四、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根据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技术指南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指标和方法: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进行明确定义,并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测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成为当务之急。
二、监测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预警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及促进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参与。
三、监测内容1、大气环境监测对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PM25 和PM10)、一氧化碳、臭氧等进行监测,同时关注气象参数如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水环境监测包括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监测。
物理指标如水温、色度、浊度等;化学指标如酸碱度(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重金属含量等;生物指标如藻类、细菌等的种类和数量。
3、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酸碱度、肥力指标等,以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和质量状况。
4、生态系统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
四、监测方法1、手工监测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获取监测数据。
这种方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准确性较高,适用于一些复杂和特殊的监测项目。
2、自动监测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
自动监测能够提供更及时的数据,有助于快速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3、遥感监测借助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及方法探讨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加剧,人们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各种经济与非经济价值,包括食物、水、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质、空气质量、碳储量、生态景观质量。
首先,生物多样性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各个层次上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物种适应能力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壤质量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指标之一。
土壤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水资源的保护、碳循环等方面。
评估土壤质量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进行,从而判断土壤适宜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水质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水质评估可以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水中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水质评估能够帮助监测水资源的可用性和饮用安全性,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也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一个关键指标。
空气质量评估可以通过监测和评估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浓度来进行。
合理评估空气质量可以帮助防治大气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碳储量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
碳储量评估可以通过测定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等指标来进行。
合理评估碳储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对碳循环的贡献,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此外,生态景观质量也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指标之一。
生态景观质量评估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碳储量等方面的贡献来进行。
合理评估生态景观质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生态系统对于环境质量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古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一种高效手段。
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数据,可以实现对大范围森林的快速监测和分析。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实现森林覆盖面积、植被指数、火灾热点等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二、地面监测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除了遥感技术,地面监测技术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固定或移动式监测站点,可以对森林内的气候、土壤、植被、动植物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
因此,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设置生物样线、摄影陷阱等监测设备,可以对森林内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进行长期监测,为保护珍稀物种、恢复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大规模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环节。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性和问题点,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五、结语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在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全球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好地球上这片绿色的宝藏,让森林生态系统永葆生机与活力。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 指标法指标法是最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之一,用于评价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该方法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参照标准,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上确定一组指标,通过测试这些指标的数值大小来评价环境质量。
指标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定量评估,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指标设置难以完全涵盖综合环境影响因素,计算方法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易受常见非环境因素干扰。
但在实际工作中,指标法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价中。
2. 等级法等级法又称为分级法,是一种以整体评价的方法。
依据环境条件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划分,赋予等级或分数。
等级法有以下特点:1)以整体质量评价为主。
2)考虑到环境系统的综合影响是动态的。
3)适用于实地调查和监测。
等级法弥补了指标法的缺陷,但是其评价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干扰,使用范围及实践效果与指标法相当。
因此,等级法和指标法在实践中常常联合应用。
3. 生态系统评价法生态系统评价法是从生态系统的层面上,进行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计算量大但能够充分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水平复杂性、格局、功能,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但是,生态系统评价法在评价准确性、操作难度等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4. 生态资源评价生态资源评价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类型、价值、潜力、生态环境状况、利用程度、管理规划、保护措施等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在评估资源类型和价值方面较为准确,能够充分地评价资源的状况和利用程度。
因此,生态资源评价在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乡村振兴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步骤及方法一、确定监测目标。
咱得先搞清楚为啥要做这个生态监测呀。
是想看看某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有没有变化呢?还是想知道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有啥影响?这就像是给咱的监测计划定个大方向。
比如说,要是想保护一片森林里的小动物,那监测目标可能就是看看这些小动物的数量、种类还有它们栖息地的变化情况。
这一步可不能含糊,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呢。
二、选择监测对象。
目标定好了,就该选监测对象啦。
这可就像在一群小伙伴里挑出几个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样。
如果是监测森林生态系统,那可能要选大树、小鸟、小虫子这些。
大树呢,可以看看它的生长状况,比如树干粗细、树叶的健康程度之类的;小鸟就可以看看有多少种,每种有多少只;小虫子也很重要哦,它们的数量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呢。
而且呀,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就像选班长得选能代表大家的一样。
三、确定监测指标。
选好监测对象了,那得确定用啥来衡量它们的情况呀,这就是监测指标啦。
比如说对于大树,指标可能是树高、胸径、树叶的叶绿素含量;对于小鸟,可能是鸟巢的数量、鸟蛋的孵化率;小虫子呢,可能是虫口密度之类的。
这些指标就像是给每个监测对象做的一个小检查表,能准确反映出它们的状态。
这时候得细心点,可不能选错指标,不然就像量身高用错尺子一样,得出的数据可就不准啦。
四、选择监测方法。
有了监测指标,就得想办法去获取这些数据啦,这就是监测方法的事儿。
要是测量大树的高度,可能就用测高仪;数小鸟的数量,可能就用望远镜观察,或者设置一些诱捕装置(当然要保证不伤害小鸟哦);测小虫子的虫口密度,可能要在树上或者草丛里取样。
监测方法得根据实际情况来选,要简单可行又准确,就像做饭选厨具一样,得选合适的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五、确定监测频率。
咱还得想多久做一次监测呢。
如果生态系统变化比较快,像一些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小河流附近的生态,可能就需要经常监测,一个月一次或者更频繁;要是比较稳定的大森林,可能半年或者一年监测一次就够了。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标准化方法总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增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测成为了全球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监测指标标准化方法。
一、物种多样性指标标准化方法1. 物种丰富度指标:物种丰富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
为了标准化物种丰富度指标,可以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多样性指数或Simpson多样性指数。
这些指数考虑了物种丰富度和相对丰度,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物种多样性水平。
2. 物种相对丰度指标:物种相对丰度是指某一种物种在一个群落中所占的比例。
为了标准化物种相对丰度指标,可以使用物种均匀度指数,如Pielou的均匀度指数或Simpson的倒数。
这些指数可以评估群落的均衡性,即物种的相对丰度差异程度。
3. 物种多样性变化指标: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的变化。
为了标准化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指标,可以使用Sørensen相似性指数或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
这些指数可以评估不同时间段内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从而反映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二、基因多样性指标标准化方法1. 基因型数目指标:基因型数目是指某一种物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
为了标准化基因型数目的指标,可以使用格雷琴斯基多态性指数。
这个指数考虑了基因型频率和基因型数目,可以评估物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2. 杂合度指标:杂合度是指个体在某一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的不同性质。
为了标准化杂合度的指标,可以使用相对杂合度指数,如Weir和Cockerham的F统计量。
这个指数可以评估物种内部的遗传变异性水平。
3. 分子标记变异指标:分子标记变异是指在特定基因位点上的DNA序列变异。
为了标准化分子标记变异的指标,可以使用准确多样性指数,如Nei的准确多样性指数或香农的信息指数。
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评估与监测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污染物的排放,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海洋生态健康指标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概念海洋生态健康指标是指用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它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并从多个方面评估其健康程度。
常见的海洋生态健康指标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污染指数等。
二、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评估方法1. 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和物种鉴定等方法,对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同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可以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
2.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评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海洋生态健康的重要依据。
通过采集底栖动物样本,对其物种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3. 水质污染指数评估水质污染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问题之一。
通过监测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水质污染指数,可以评估海洋水质的健康程度。
常用的水质污染指数包括Trophic State Index和Pollution Load Index等。
三、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定点监测是指在固定的海洋监测站点进行连续观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长期的定点监测,可以获取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时序变化信息,为海洋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航次调查航次调查是指利用船舶进行海洋调查和样本采集。
通过在不同海域不同时期进行航次调查,可以获取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一、陆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 1. 气象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空气温度和湿度:包括定时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水汽压、相对温度攻露点温度 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法 2.平均网速和最多风向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或达因式风向风速计 3.降雨量 雨量器以及虹吸式雨量计 4.蒸发量 小型和E501型蒸发器 5.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包括地面温度、地面最低最高温度及离地面5,10,15,20cm深的地中温度。 地面和曲管地温表法
6.日照时数 暗筒式或聚焦式日照计
选择指标
1.大气干湿沉降物及其化学组成和性质 非接触型酸雨自动采样器 (1)电导率 电极法 (2)PH值 电极法 (3)硫酸根 离子色谱法,改良硫酸钡比浊法或铬酸钡-二苯碳 (4)亚硝酸根 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5)硝酸根 离子色谱法或盐酸茶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6)氯离子 离子色谱法或紫色分光光度法 (7)氟离子 离子色谱法或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8)铵离子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或次氟酸-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9)钾、钠离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0)钙、镁离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林间CO2浓度(森林) 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
2. 水文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地表径流量 径流小区法 2.径流水化学组成 (1)酸度和碱度 酸碱指示剂滴定或电位滴定法 (2)总氮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3)总磷 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或氯化亚锡还原光度法 (4)总钾 火焰光度法 (5)硝态氮 酚二磺光度法或镉柱还原法 (6)亚硝态氮 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 (7)农药(农田) 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 3.径流水总悬浮物 过滤烘干法 4.地下水位 测杆或自记地下水位计 5.泥沙流失量 径流小区法 6.泥沙颗粒组成 吸管法 7.泥沙化学成份 (1)有机质 重铬酸钾法 (2)全氮 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3)全磷 钼锑抗比色法 (4)全钾 火焰光度法 (5)农药(农田) 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 (6)重金属(农田) 原子吸收法 选择指标
1.附近河水水质 同径流水分析项目与方法 2.附近河流泥沙量 悬移质和推移质测定法 3.农田灌水量、入渗量和蒸发量 统计及实测
3、土壤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土壤有机质 重铬酸钾法 2.土壤养分含量 (1)全氮 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2)全磷 钼锑抗比色法 (3)全钾 火焰光度法 (4)水解氮 碱解蒸馏法或扩散吸收法 (5)速效磷 碳酸氢钠法或盐酸-氟化铵法 (6)速效钾 火焰光度法 3.土壤PH值 电极法 4.交换性酸及组成 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 5.阳离子交换量 EDTA-铵盐快速法 6.交换性盐基及组成 原子吸收法及火焰光度法 7.土壤颗粒组成 吸管法 8.土壤团粒结构 筛分法 9.土壤容重 环刀法 10.土壤含水量 重量烘干法
选择指标
1.土壤CO2释放通量 红外线CO2吸收仪器法 2.农药残留量(农田) 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 3.重金属残留量(农田) 原子吸收法 4.盐分总量(农田) 电导法 5.水田EH值(农田) 电位法 6.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及化学组成(农田) 统计及化学分析 7.元素背景值 原子吸收法 8.生命元素含量 原子吸收法 9.沙丘动态(荒漠) 实地观测
4. 植物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1.种类及组 分类鉴定 常 规 指 标
2.种群密度 样方调查 3.现存生物量 割样法或量算公式法 4.枯死凋落物量 落叶落枝回器法 5.凋落物分解率 袋装分解称重法 6.地上部分生产量 公式法、实测法 7.不同器官的化学组成 (1)粗灰分 干灰法 (2)氮 高氯酸、硫酸消化法 (3)磷 钒钼黄化色法 (4)钾、钠 火焰光度法 (5)有机碳 重铬酸钾法 (6)热量、水份和光能的收支 CO2分析仪、氧弹仪、气孔仪和辐射仪法
选择指标
1.可食部分有毒物含量(农田) (1)农药 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 (2)重金属 原子吸收法 (3)硝酸盐 紫外分光光度法 (4)亚硝酸盐 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 2. 可食部分粗蛋白(农田) H2SO4-K2SO4-CUSO2消煮法 3. 可食部分粗脂肪(农田) 残余法或折光法
5. 动物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种类及组 分类鉴定 2.种群密度 样方直接法或间接法 3.土壤动物生物量 筛分法或浮游法 4.热值 弹道量热计 5.能量和物质收支 1/4原理估算和比重测定技术 6.元素分析 (1)灰分 (2)蛋白质 (3)脂肪含量 高氯酸、硫酸消化法 (4)全磷 钒钼黄化色法 (5)钾、钠 火焰光度法 (6)钙、镁 原子吸收法 选择指标
体内有毒物质残留量(农田) (1)农药 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 (2)重金属 原子吸收法
6. 微生物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1.微生物种类 分类鉴定 2.种群密度 计数法 指 标 3.生物量 熏蒸法或ATP含量换算法 4.热值 弹道量热计 选择指标
1.土壤酶类型 测压法、比色法、滴定法 2.土壤固氮作雨 土壤培养测全氮法或乙炔还原法 3.土壤呼吸强度 密闭静置培养测定CO2法或通气培养测CO2法
二、水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 1. 水文气象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日照时数 日照计 2.总辐射量和光合有辐射量 辐射计 3.降水量 翻斗式雨量计 4.蒸发量 蒸发计 5.风速方向 电清风向风速仪 6.气温和湿度 百叶箱通风干湿温度表 7.气压 水银气压计 8.云量、云形、云高和可见度 肉眼观察
选择指标
1.海况 目视 2.入流量和出流量 流速仪 3. 入流和出流的水化学组成 径流水分析项目与方法 4.大气干湿沉降物量及组成 非接触型酸雨自动采样器 5.水位 水位计
2. 水质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水温 水温计或溶氧仪法 2.颜色 比色法 3.气味 文字法 4.浊度 文字描述法 5.透明度 分光光度法 6.残渣 铅字法 7.电导率 烘干法 8.氧化还原电位 电极法 9.PH值 铂电极法 10.矿化度 重量法 11.总氮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12.硝态氮 酚二磺光度法或镉柱还原法 13.亚硝态氮 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 14.铵氮 纳氏试剂光度法 15.总磷 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16.总有机碳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17.溶解氮 碘量法或溶氧仪法 18.化学耗氧量 重铬酸钾法 19.生物耗氧量 稀释接种法
选择指标
1.重金属 (1)镉 原子吸收法 (2)汞 冷原子吸收法 (3)铝 原子吸收法或双硫分光光度法 (4)砷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5)铜、镍、锌 原子吸收法 2.农药 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 3.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4.挥发酚类 4-氨基安替比林光度法
3. 底质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EH值 电位法 2.PH值 电极法 3.粒度 吸管法 4.总氮 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5.总磷 钼锑抗比色法 6.有机质 重铬酸钾容量法
选择指标
1.总汞 冷原子吸收法 2.砷 银-DOC光度法 3.铬 原子吸收法 4.铜、锌、镉、铅、镍 原子吸收法 5.硫化物 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6.农药 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
4游泳动物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个体种类与数量 分类鉴定 2.年龄和丰富度 鳞质法或体长频数法 3.现存量、捕捞量和生产力 现场调查测量 选择指标
1.残毒分析 与水质有关项目和方法相同 2.致死量和亚致死量 实验和慢性实验 3.酶活性
5. 浮游植物要素指标监测方法 指标体系 推荐监测方法 常 规 指 标 1.群落组成 生物群落法 2.定量分类数量分布 生物群落法 3.优势种动态 生物群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