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5.28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摘要:自恋和攻击性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两种表现。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背后的心理机制。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1000名高中生参与。
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来分析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生的自尊和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预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隐性自恋;攻击性;自尊;心理弹性引言近年来,高中生自恋和攻击性问题愈发凸显,已成为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
自恋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强烈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情感和认知特征;攻击性是指个体倾向于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
前期研究发现,自恋与攻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自恋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对于高中生自恋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隐性自恋和攻击性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高中生自恋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参与者:本研究共有1000名高中生参与,包括男生和女生各500名,年龄在16岁至18岁之间。
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了相关的心理测量工具,包括自恋问卷、攻击性问卷、自尊问卷和心理弹性问卷。
自恋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隐性自恋水平,攻击性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攻击性水平,自尊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自尊水平,心理弹性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心理弹性水平。
数据分析: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的隐性自恋和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5,p<0.01)。
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了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隐性自恋显著预测攻击性(β=0.27,p<0.01)。
进一步的中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和心理弹性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自尊水平越低,心理弹性水平越低,高中生的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越强。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引言校园欺凌是教育领域长期面临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促进学校环境的和谐与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缺乏关爱或过度溺爱都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能力上的缺陷,从而增加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风险。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和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积极的干预措施,或者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都可能助长欺凌行为的发生。
个人因素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也与欺凌行为有关。
例如,自卑感强、攻击性高的学生更可能成为欺凌者;而内向、敏感的学生则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体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暴力游戏、影视作品中的负面形象可能会被一些学生模仿,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不良风气。
对策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同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爱护,避免极端的教育方式。
完善学校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防欺凌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确保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提升个人素质学生自身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兴趣爱好。
社会文化引导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限制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氛围。
结语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作者:符琛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9期攻击性行为概念有三个要素: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到他人,还会危及社会秩序,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攻击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和帮助。
青少年处于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心态容易发生变化,本文将从个体和环境两大方面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个体因素1.个体生理因素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与人体大脑有关,因为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结果,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功能。
2.人格特点。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自我认同感,脾气暴躁,容易被激怒;而被欺负的人通常是胆小、懦弱、自卑的。
3.个体固有经验因素。
社会学理论认为,遭受虐待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即身体遭受虐待的经历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并且受虐待的经历对其日后的攻击性和暴力行为有重要影响。
4.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道德水平和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呈正向关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越高,其更加具有同理心和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大众媒体因素。
1.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长的情感支持行为会减少孩子的社会退缩和攻击性行为。
严厉的惩罚、父母暴躁的脾气、虐待儿童等极端行为会导致孩子变得敏感,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从而产生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问题。
2.研究表明,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学校的整体风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3.含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会对心智发育尚未完善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发生校园霸凌事件。
(一)学校干预第一,学校要加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管理,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以及班级的环境。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
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1 引言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则是指攻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他人有目的地终止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拒绝他人等。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
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2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1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Ez21。
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一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存在。
7O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 黄英杰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 黄英杰 (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摘 要:青少年攻击行为,主要指青少年有意造成行为接受者伤害的行为,包括对他人、自身或其它目标有意伤害的任何行 为。从心理学和文化学视角分析,青少年攻击行为可以有六个发生机制,其教育或矫正也要针对其多元发生机制走和合之 路。 关键词:攻击行为;心理与文化分析模式;心理教育
Researcher on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 HUANG Ying-jie (Hum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of Luzhou Medwal College,Lll ̄hou S&huan 646000)
Abstract: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 refers to behavior of accepter of behavior caused injury intentionally, including any behavior of hurt others,themselves and other targets intentionally.Analyzing from perspective of psy— chology and cuhurology,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could have six occurrence mechanism,and its edu— cation or correction according to polygenesis mechanism walk the way of harmony. Key words:aggressive behavior;analysis mode of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e;psychological education
一、
行为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
、 我们把行为分为自然行为、生物行为和社会行 为。自然行为不涉及意图、理性或目的,比如,河作 用于河岸的行为;生物行为可以有意图和目的但没 有理性,比如,饥饿的豹子袭击羚羊的行为;人类的 行为则包含意图、理性和目的等诸要素,比如,科学 活动。人类的行为从广义上说,包含“人类的理性 主体有意去做的”任何事。 根据人的行为对所指对象的利弊,行为可以分 为有益或有害于自然、社会或者他人(自己)的两 种,“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 被称作攻击性行为,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敌对性 攻击”——因愤怒感而引起的一种攻击性行为,目 的在于施加痛苦与伤害;“工具性攻击”——也是一 种故意伤害行为,但是这种伤害只是达到某个目的 的手段,而并不是为了引起痛苦。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指青少年有意造成行为 接受者伤害的行为,包括对他人、自身或其它目标有 意伤害的任何行为。它既可以是具体行为,如有意 打人、抓人、咬人、踢人;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如有意 出口伤人,写污蔑信等,甚至利用网络媒体大肆造谣 无所不用其极等,有这种行为的青少年往往做事不 顾后果,情绪波动大,暴躁任性容易走极端。 二、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与文化学分析 模式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法学、社会学、心理 学及教育学等共同关注的问题。研究青少年攻击性 行为的原因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而 且对有效地发展青少年的社会性有着重要价值。研 究证实,“人类存在攻击的本能成分,但是攻击性行 为并非完全有本能所引起”, 影响青少年攻击性 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社会 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所以,分析一个行为的原因至 少要综合考察上述几种因素。在综合考虑上述几个 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心理学和文化学两个角 度来考察一个行为的发生机制。
收稿日期:2008—10—02 作者简介:黄英杰(1974一)男,山东枣庄人,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教 学与研究。 . 西部教育发展研究 二o o八年第四期 71 1.心理学分析: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正是 这“几希”决定了人之为人的特质。生物学上的基 因研究告诉我们,人类DNA序列99.9%相同,只有 0.1%存在差异,这0.1%的差异决定了人之个体 的独特性。关于人之普遍性和独特性,生物医学、人 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诸学科对此做了大量 研究,下面首先从心理学视角提出一个分析坐标系。 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如果我们把认知和行为 看作人之发展的平面维度作为横轴,把情感和精神 看作人之发展的深度和高度维度作为纵轴,这样我 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人之发展维度的坐标系。 (见图1) 本主义// \ / 图1人与行为机制简图 该坐标系显示,人的发展或行为机制是复杂的, 任何单方面的对行为机制的分析都是片面的。人存 在着,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认识和 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生,这只是平面的维度,还远远 不够,他(她)还必须深入到意识的深处关注认知和 改造之行为的深层情感动力,超越自己生物性的一 面,不断提升异于禽兽的“几希”,走向生命尊严的 高度。由是,我们对一个行为(本文主要探讨青少 年攻击性行为)发生机制的探讨就有了两个维度 (纵横轴所指)和以下五个方面。 (1)神经生物学方面。脑成像技术给我们研究 人的心一身关系乃至人的行为变化提供了一个实证 的视角。研究证实,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央由一个被 称为杏仁核的区域,它与人类及动物的攻击行为有 关。当该区域受到电击时,即使驯服的动物也会变 得粗暴,反之,当该区域受到抑制时,那些凶暴的动 物也会变得驯服。 这一试验告诉我们,青少年的 异常行为可能是该区域神经活动被激活的结果。 一些化学物质被证明同样可以使人与动物具有 较强的攻击性。试验证实,当被注射了睾丸素(一 种雄性荷尔蒙)后,动物的攻击性会增强。同样的, 心理学家发现,一些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人的睾丸 素水平明显高于因非暴力犯罪被判刑的人。 。 也有 证据显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有着更多的暴 力倾向。 另外,最近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也证明,基因可以 影响人的行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显示, 一个叫MAOA的基因可影响反社会行为,而且它的 存在相当普遍。研究人员说,拥有MAOA的一种叫 2R的变异基因的人倾向于发生犯罪和违法行为,人 类“好斗”等不良行为与3种基因(MAOA、DAT1和 DRD2)中一些特定变异类型相关。 美国马里兰州 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的斯蒂芬・芬兰博 士也通过实验指出有一种叫“5HTT”的与冲动的暴 力行为有关的基因,这种基因与大脑运作以及与含 于血液中的复合胺有联系,这种复合胺能够使传递 给人类“感觉良好”的信息。“5HTT”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短”的基因变异,它可以导致血液中复合胺 含量低,而另一种就是“长”的基因变异,它可以使 复合胺含量高。 随着基因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 多的行为基因正在被破译,比如,Pet一1基因是负责 把焦虑感(anxiety)与攻击行为(aggression)维持在 正常状态的主要基因等等。 (2)认知理论方面。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青 少年的攻击行为源于青少年的错误认知。美国当代 著名临床心理学家Albert Ellis(1913一) 认为,在 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问存在 着一个信念或信念系统(B)。不是A导致了c,而 是B直接导致了C。(见图2) 诱发事件 信息体验 行为、情绪、结果 (activating event)(belief system)(behavioal emotional consequence) A B C 图2行为发生认知机简图
也就是说,事件本身不会使人痛苦或产生攻击 行为,人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对不愉快事件所持 有的使消极情感反应和不适应行为更强烈的非理性 信念,才会促使人产生攻击行为。例如,受到老师的 批评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 然而如果受批评学生还坚持非理性信念——“我一 定是没有能力”,“我应该受到更好的对待”,“我不 能忍受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那么该学生的绝 望、愤怒、焦虑、抑郁等情感可能会更强烈,于是会做 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包括向老师攻击的行为或者 向其它弱者(人、动物、环境等)进行的转移性攻击 行为等。 (3)行为主义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告 诉我们,人们某种行为(包括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 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受到了刺激——John B. Was. ̄on(1878一l958)的经典行为主义;行为结果受 72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 黄英杰 到了强化——B.f.Skinner(1904--1990)的操作行 为主义;榜样的示范——Albert Bandrua(1925一)的 新行为主义。 Bandrua在借鉴Waston和Skinner对行为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对行为发生机制通过一系列试验进 行了新的研究和界定。在实验中,Bandrua让一个 成人去击打一个充气的塑料“不倒翁”,并且该成人 在击打时常伴随着对“不倒翁”的辱骂。随后,让那 些观看过这个成人做法的儿童玩耍“不倒翁”。试 验显示,儿童不仅会模仿攻击行为,而且还会做出新 的攻击行为。Bandrua把这一过程称作观察(榜样) 学习,这一社会学习过程包括下列四个过程(图3):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复现过程 机动过程 示范行为一I 对榜样的知觉示范信息的储藏记忆向行为转变 . 图3行为发生观察机简图 Bandrua的试验和理论启示我们,大众传媒中 暴力成分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 响。有人研究了儿童们从电视上观看暴力节目到底 会从中学到些什么,结果显示,在收看暴力电视节目 量与收看者随后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高相关,而且 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也就是说,随着 年龄的增长,二者之间相关的强度会增加。¨叫同样 的可以推测,网络暴力性游戏所给予经常上网甚至 有网瘾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脚本暗示,无疑也会 给予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其产生攻击行 为的几率增大。 (4)心理动力学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独特贡 献在予,它使我们注意到人类深层次情感对人行为 的潜在影响,这主要得益于S.Freud(1856—1939) C.G.Jung(1875—1961)、A.Adler(1870—1937)等 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Freud用潜意识的概念来分析人类的行为,在 Freud看来,人类的意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 分构成,(见图4)其中潜意识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 冲动、童年痛苦的记忆以及原始的情绪等,它主要是 一种消极的东西。它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 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时间性、非逻辑性、不可知性、 非语青性。Freud认为这些为人类道德和社会准则所 压抑的东西就是存在于在人类心理深层并决定着人 类多方面活动的一种动力,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包括文明的和非文明的活动。 攻 亩 性 嘞舅 圈4行为发生的潜意识机制简匿 } i一匹配行为 ● 从观察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