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若干问题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梁爱华;杨洪军;刘建勋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年(卷),期】2003(9)2
【摘要】已研制的血瘀证动物模型达几十种 ,对其中部分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根据血瘀证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神经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虚弱体质、外伤、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入侵、免疫调节失常、物理及化学刺激等均可在动物体内诱导不同程度的血瘀证。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血瘀证;动物模型;神经精神因素;体质;免疫;外伤因素;微生物感染
【作者】梁爱华;杨洪军;刘建勋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7
【相关文献】
1.外伤血瘀证和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研究 [J], 温瑞兴;李溳;李文;崔成德;殷小杰;廖福龙
2.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J], 王江蓉;张斌
3.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J], 刘校彤;吕光华;王巧稚;王琼
4.建立心肌梗死心气虚血瘀证和心阳虚血瘀证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J], 王硕仁;赵
明镜;王振涛;李敏;姚立芳;朱陵群;吕希莹;崔巍;吴爱明
5.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J], 宁伦;丁成华;窦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分析述评【关键词】寒凝血瘀;动物模型;综述寒凝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历代中医文献对寒凝血瘀证都有较多的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说:“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
”《诸病源候论》认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
”《医林改错》亦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均说明寒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原因。
寒为阴邪而主收引,其性凝滞,不论外寒或内寒,均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阻滞心脉。
各类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肺心病,冬季发病率高,多因寒而复发加重。
寒凝血瘀证的实验研究是血瘀证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是开展该项研究的重要平台,但目前尚无理想的寒凝血瘀证的动物模型。
现对近10年来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局部冻伤法吴氏等[1]根据血瘀证与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原理,采用对家兔后肢低温冷冻,造成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
方法:剪净家兔两侧后腿足的毛,用70%酒精消毒,上、下、左、右围置冰袋(3份冰+1份结晶氯化钙,粉碎混合,温度降至零下20~25 ℃)。
冷冻1.5 h,在45 ℃温水中复温5 min(室温12 ℃)。
观察指标:分别测肛温、趾间皮温、足背周径、肢体血流量,观察眼球结膜微循环,测血浆粘度(HP)、血沉(ESR)、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b)、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淋巴细胞内α-萘氨酸脂酶(ANAE),解剖大体观察,取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胃、舌、两侧后足背皮肌做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和电镜)。
结果发现,该方法所制作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以造模后第3~5天各项病变最为明显。
倪氏等[2]观察报道了上述模型对家兔血管的影响,发现局部冷冻可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如股动脉、肺小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瘀血、出血、白细胞聚集等改变。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寒凝血瘀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寒邪侵入体内,导致气血不畅,形成血瘀。
针对这一病症,中医学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温阳化气、活血化瘀等。
然而,在现代医学中,对于寒凝血瘀证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病症,需要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
本文就介绍了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一、研制动机寒凝血瘀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病理生理机制,为寒凝血瘀证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本研究选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因为大鼠的生理结构与人类比较相似,且易于培育和管理。
2.建立模型(1)制备寒凝血瘀证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冷水浸泡,同时给予寒性食物,如冰淇淋、西瓜等。
对照组则正常饮食和生活。
每天进行一次冷水浸泡,每次30分钟,连续浸泡7天,然后停止冷水浸泡,继续给予寒性食物,观察7天。
(2)制备血瘀证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低氧环境,同时给予高脂饮食。
对照组则正常饮食和生活。
将实验组大鼠放置在低氧环境中,每天进行8小时,连续7天,然后放回正常环境,继续给予高脂饮食,观察7天。
(3)制备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将寒凝血瘀证模型和血瘀证模型的大鼠进行交叉叠加,即将寒凝血瘀证模型的大鼠在冷水浸泡的同时,给予高脂饮食;将血瘀证模型的大鼠在低氧环境的同时,给予寒性食物。
每个实验组10只大鼠,对照组同样设置。
3.实验指标(1)生化指标:检测大鼠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
(2)组织学指标:采集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3)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量、食欲、体重等。
三、研究结果1.生化指标(1)寒凝血瘀证模型组:ALT、AST、TC、TG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明显差异(P<0.05)。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中医证候模型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运用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理论,把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在动物身上加以模拟复制而成,是中医学人体证候的具体再现。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立了40多类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1]。
本文对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加以论述,以便从中把握模型的动态变化,为今后建立更合理的中医动物模型打下良好的基础[2]。
1 脏腑兼病证动物模型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脏腑兼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证候也较为复杂。
1.1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上又称肝脾不和证。
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科研人员取雄性大白鼠,体重220~300g,在实验第一天及第四天腹部皮下注射纯CC14花生油溶液,每次剂量0.5ml/100mg体重。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一般表现并进行有关机能生化测定,第六日处死,取肝、肠作组织学与组化学观察。
1.2 肝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肝肾阳虚证是指肝肾阳气亏虚,温化失衡,表现以泄泻和水肿为主证的虚寒证候。
张永华等选择健康小白鼠620只,每只体重22~27g,日龄30~35天,随机分11批,每批又分造型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喂正常饲料,造型组喂造型饲料(即每3g正常饲料含相当于1g生大黄的煎出液)。
采取每只小鼠单独自食喂养法,每日分次定时供给饲料3g,量不足时由正常饲料补充,待虚证形成后(一般要7~9天),停用造型饲料,将造型小鼠再分成自然恢复组与药物复健组。
1.3 少阴病肾阳虚水停证动物模型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虚气虚衰,温运无力至血行淤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龙新生等选择体重2.5~3.5kg新西兰兔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
造模运动先灌服寒凉药7天,剂量为7ml/mg,停灌寒凉药的次日,将兔固定于手术台,在无菌操作手术下,暴露出心脏,在冠状动脉起始部下0.5cm 处,用丝线结扎处的下方约1cm处再行结扎,然后用血管分离钳分离主动脉,用自制缩窄环套住外主动脉,使两端相连。
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小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它们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感官、生理和病理学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也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构建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可以加深我们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了解,帮助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1、遗传模型遗传模型是指通过改变小鼠基因表达和遗传背景等方式来构建心血管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一些遗传疾病,且具有较高的复制性和稳定性。
目前研究中最广泛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遗传模型是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研究者通过给小鼠高胆固醇饮食,使其血脂升高,从而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以在这种模型中研究各种血管炎、血栓行为等相关机制。
2、药物模型药物模型是指通过给小鼠注射某些化合物,如亚硝酸、藜芦醇、甘草甜素等来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小鼠心血管炎、冠心病、心肌梗死、静脉曲张等疾病,通常情况下,通过长期的静脉注射这些化合物,可以表现出类似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
3、手术模型手术模型是指通过手术方式对小鼠的心血管系统进行操作,从而构建心血管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缺血、动脉瘤等疾病。
例如,在小鼠的冠状动脉上放置缩窄的丝线或手术在小鼠心肌内注射一定量的凝血酶或血凝素,可以诱导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等疾病。
4、遗传与环境因素结合模型此种模型是指将遗传模型和环境因素相结合,以产生更真实的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例如,将小鼠饲喂高脂饮食或缺乏运动的环境下,将其转基因为高胆固醇饮食,从而产生心血管疾病的模型。
二、小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应用1、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够有效地复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用来筛选新型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如洛伐他汀、普拉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甚至是一些中药方剂等。
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GPⅡb-Ⅲa的影响常艳鹏;张明雪;刘宁;林巾孝【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年(卷),期】2007(25)11【摘要】目的:研究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阴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GPⅡb-Ⅲa 的影响。
方法:建立冠心病阴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同时观察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阴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GPⅡb-Ⅲa的影响。
结果:温阳活血中药复方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能够显著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分子数,与对照组比较效果尤佳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结论:温阳活血中药复方能够降低GPⅡb/Ⅲa受体的含量,阻断"外-内"信号转导途径,减少GPⅡb/Ⅲa与Fg的结合量,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总页数】2页(P2270-2271)【关键词】冠心病阴虚血瘀证;温阳活血中药复方;GPⅡb-Ⅲa【作者】常艳鹏;张明雪;刘宁;林巾孝【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超微结构及聚集率的影响 [J], 张明雪;刘宁;常艳鹏;林巾孝2.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心)阳虚血瘀证大鼠vWF浓度的影响 [J], 张明雪;曹洪欣;常艳鹏;刘宁3.活血温阳益气中药复方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J], 马民;张桂娟;莫宏波;马义;李德辉4.温阳活血中药复方调控冠心病(心)阳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内受体、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 [J], 张明雪;常艳鹏;曹洪欣5.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心阳虚证大鼠TXB_2和6-Keto-PGF_(1α)的影响[J], 刘宁;张明雪;常艳鹏;林巾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肌缺血型冠心病肾虚血瘀病证结合模型研究周晟芳;刘如秀;尹琳琳;罗何维;李慧;关宣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型冠心病与肾虚血瘀病证结合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采取惊吓、置于寒冷环境并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方法制备非疾病肾虚血瘀证候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并注射氢化可的松建立心肌缺血型冠心病肾虚血瘀病证结合模型。
实验大鼠分为肾虚血瘀组、病证结合组和正常组,每组5只。
观察大鼠造模前后体温、体质量、呼吸频率、心率、全血黏度、卡松黏度。
依据中医临床肾虚血瘀证诊断标准,对2种模型中医证候进行比较。
结果与正常组和本组造模前比较,肾虚血瘀组、病证结合组大鼠造模后均出现体温下降、呼吸频率增快(P<0.05);与正常组比较,病证结合组、肾虚血瘀组体质量减轻或者增长缓慢、全血黏度及卡松黏度升高(P<0.05,P<0.01);造模两组间全血黏度、心电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种模型在中医证候方面无明显差异,符合中医临床肾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总页数】4页(P56-59)【作者】周晟芳;刘如秀;尹琳琳;罗何维;李慧;关宣可【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滋肾活血方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肾虚血瘀型大鼠外周血浆中ET、NO及IL-18含量的影响 [J], 刘如秀;周晟芳;李慧;关宣可;尹琳琳;罗何维;刘金凤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研究方法 [J], 任培培;汪龙德;刘俊宏;赵丽;吴亚娜;吴红莉;杨博3.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研究 [J], 王瑾茜;蔺晓源;刘侃;胡国恒4.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 [J], 王玮;靳贺超;耿秀超;于文涛;王香婷;李青敏;董文军5.基于多种算法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肾虚血瘀证诊断模型的研究 [J], 刘超;陈恒文;刘兰椿;白京;王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若干问题探讨摘要:对建立冠心病阳虚血痰证动物模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
据流行病资料统计,在我国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的每年约有35~40万人,死亡15~20万人,占死亡病因的半数左右,且呈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
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
为了更好地将中药、中药复方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我们运用病证结合的模式建立了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现就其理论基础进行如下探讨。
1 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必要性
“证”是中医的专用名词,指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体现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中医的“证”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中医“证”的研究,希望以此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点,使中医证候研究能够客观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应用现代科研理念建立中医动物模型的发展,在中医病证结合复合造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①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稳定、可靠、可重复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②少见对中医证候从定位、定性上升到定量的客观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及科学分析;③很难筛选出对某一病证独具特异性的客观指标[1]。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确立相关客观指标对其进行特异性检验,仍是目前证候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
2 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2.1 冠心病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应用现代医学动物造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冠心病动物模型。
首先,采用高脂饮食造成大鼠AS模型,再对大鼠注射大剂量脑垂体后叶素(pit)造成MI模型,使冠心病的两种最基本的病理改变――AS和MI同时体现在同一动物模型上,使其能够更加接近临床上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2]。
2.2 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2.2.1 分清证候标本虚实建立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首先要明确其证候的标本虚实。
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而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改变,其临床表现特征为心悸、气短,轻则心胸憋闷疼痛,疼痛放散至肩背上肢内侧、无名指、小指处,时发时止,重则痛如针刺,痛
剧而死。
临床观察多伴有虚寒症状,如心悸怔忡、胸闷气喘或喘急,动则尤甚,口唇紫绀,畏寒肢冷,周身无力等,即使无明显寒象,但大多表现为遇寒加剧、得温痛减等症状。
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认为冠心病的病位主要在心,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心阳虚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而血瘀是其重要的病理产物。
胸部为清阳所聚,诸阳皆受气于胸中,而心为阳中之阳。
血液之所以能在脉中运行不止,环流不休,全赖心脏阳气的推动和温煦,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
因此,心发生病变,首先是阳气方面亏虚,其次才是血脉有所损害。
心居胸中属火,主机体阳气。
心之阳气不足,易致寒邪内生,阳虚内寒之体,又易感受外寒,外寒侵体,损伤人体之阳气,使内寒加剧,更损胸中心阳。
寒邪的两个主要致病特点是凝滞和收引。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是指气血、津液等依赖阳气温煦推动的物质因阳气受损而稽迟、泣而不行,产生气滞、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收引即收缩牵引,是指因寒气侵体,而使气机收敛,导致腠理、经络、筋脉等组织产生的收缩挛急,产生恶寒、拘急疼痛等表现,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邪又可因引起血流缓慢、血液凝滞而导致瘀血,如《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
”《医林改错》描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可见由阳气虚而致血瘀,又由瘀血阻滞而进一步加重阳气虚,相互影响而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
由此可见,欲建立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首先会出现阳气不足,随后出现血瘀的病理改变。
而pit(脑垂体后叶素)皮下注射后,大鼠出现鼓颔战栗、踡卧扎堆、外观皮毛竖立、周身瑟瑟抖动、继之瘫软乏力、卧之不起、体温下降等,与寒邪伤阳病因相符,加之冰箱冷藏的寒冷刺激,使寒凝血涩不行,以期形成阳虚血瘀证。
2.2.2 异病同证运用病证结合的造模方式进行调控,限定所需之病证模型。
中医治疗观的一大特点为异病同治,即不同疾病由于具有相同的证候,所施加的处理因素相同,亦是异病同证。
阳虚血瘀证的病理改变,可以是由心阳虚所致,亦可由脾阳虚所致,或由肾阳虚所致等等,可见尽管上述均可出现阳虚血瘀证,但因其导致证候之脏腑不同,证情与转归各异,故难以建立起阳虚血瘀证的模型标准。
如欲建立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就必须运用以病带证、病证结合的造模方式对其进行调控,进而得到所需之模型。
这种造模方式的优点是其针对性强,可固定在某个脏腑,使病位明确,限制并减少了复杂因素的干扰而易于造模标准的确认。
我们在设计冠心病阳虚血瘀证模型时,充分地考虑到阳虚血瘀证的多维特性(病因、病性、病位、病理、病势、病症),分析了现代检测指标与病机要素以及症状间的相关性,努力拓展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客观指标的范围,以减少其以病变指标为出发点来认识中医的“证”而容易忽视可能有意义的尚未被发现的异常指标或正常范围内多指标间的相关变化及其意义的缺点[3]。
为求了解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检测了血脂水平及ECG、心肌酶学;为求分析心功能状态,进行了心脏彩色多谱勒检测;为求佐证造模的成功与否,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测;为求血瘀程度的评定,进行了血小板的功能及形态变化检测,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变化及意义进行了分析评判,以避免遗漏对阳虚血瘀证造模有
意义的异常指标。
我们在检测指标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的鉴别。
因为阳虚并非孤立、单一地局限于某一脏腑,往往表现出全身性的功能活动低下,易出现多脏腑的病变,难以界定单一脏腑证候模型的病变范围。
因此,我们通过检测肾功能以明确其是否兼有肾阳虚,检测胆碱酯酶以明确其是否兼有脾阳虚,以进一步证明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2.3 同病同证造模施加因素要均衡一致,以防”证”的轻重程度不一。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因其所处病理阶段不同,冠心病阳虚血瘀证患者临床表现有轻重之分。
初期多为以气短、神疲、乏力、胸痛、胸闷、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气虚血瘀证;继以心悸、气短、胸痛、胸闷、四肢欠温等心阳不振兼有血瘀的症状为主;中、后期常出现心悸怔忡、气短不足以吸,动则尤甚,甚则心胸憋闷而痛、畏寒肢冷、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等阳虚血瘀的临床表现。
最后甚至会出现心痛剧烈、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等心阳暴脱的临床表现。
由此可见,在施加作用因素于动物时,要保证均衡一致,使其损伤程度一致,以确保阳虚血瘀证的轻重程度相同。
因此,准确把握冠心病阳虚血瘀证模型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病理阶段,是造模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在设计阳虚血瘀证的客观诊断指标时,考虑到:①心阳虚证可出现心气虚即心功能减退的病理改变,应具备心功能下降的客观指标,而心功能下降目前临床公认的客观指标是左室舒缩功能减退,故心功能检测指标必不可少;②心阳虚证应具备虚寒症状,故以造模后大鼠出现的扎堆、踡卧、体温下降、舌紫等来佐证阳虚寒盛的病理改变;③血瘀证应具备的表现是:舌质紫暗,微循环障碍,血脂增高,血管内皮细胞(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功能方面(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复合物的改变[4],血小板体积(MPV)及宽度分布(PDW)增高[5],血小板聚集率加快,电镜下血小板形态改变[6];④组织学方面:心肌纤维水肿、断裂,严重者心肌纤维溶解性坏死、波浪状改变,附壁血栓,心脏重量增加,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扩张,肺水肿,肺有血栓和心衰细胞,肝浊肿、瘀血,中央静脉扩张,心包、胸腔积液等,可验证心衰和血瘀程度。
以上从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必要性和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清证候标本虚实、造模施加因素要均衡一致、突出临证病机特点)两方面,就病证结合的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进行了理论探讨。
分析可知,病证结合的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表现和客观化指标检验,均符合冠心病阳虚血瘀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特征,因此,中西医结合复合造模与西医或中医单纯造模相比,更符合中医证候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曹洪欣,张明雪.冠心病心阳虚证动物造模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2):935-936.
[2]唐铁军,别平华,陈镜合.实验性冠心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及应用[J].国
际心血管病杂志,1999,1(4):318-320.
[3]谢鸣.关于中医药研究及发展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5.
[4]姚美玉,王素霞.血瘀证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2,19(1):8-10.
[5]王玉明,韩纯学.冠心病血瘀型与血小板体积及分布宽度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49.
[6]吴绵,陈可冀,裴正礼.冠心病血瘀证病人血小板扫描电镜下形态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