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立言指著书立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文、书信、批牍、读书录,计约一千五百万字。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应是“足本”,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也是评论其文学成就的可靠资料。
人们多从政治、军事、洋务等方面研究曾国藩,而对他的文学研究很少。
曾国藩是晚清诗文大家,为桐城派古文中兴的关键人物,是桐城派分支湘乡派的领袖,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对近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如下:一,在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立湘乡派。
曾国藩初学桐城派古文﹐以为“姚先生持论闳通”﹐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在宣扬推崇姚鼐时﹐也对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加以补充并强调了“经济”的重要。
因此他编《经史百家杂钞》﹐补充了姚鼐《古文辞类纂》的缺陷﹐扩大桐城派古文学习的源流﹐主张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使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为桐城派扩展了局面。
他又授意弟子黎庶昌编《续古文辞类纂》﹐包括经﹑史﹑子﹑集﹐以补姚鼐《古文辞类纂》之未备。
黎庶昌在《目录序》中阐述了曾国藩古文理论:“曾氏之学﹐盖出于桐城﹐固知其与姚氏之旨合﹐而非广已于不可畔岸也。
循姚氏之说﹐屏弃六朝骈丽之习﹐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者﹐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将尽取儒者之多识格物﹐博辨训诂﹐一内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桐城末流虚车之饰。
其道相资﹐不可偏废。
”说明了曾国藩批判继承桐城派而自创一派的实际。
晚清李详说﹐“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雄)﹑马(司马相如)﹐专宗退之(韩愈)。
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
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为湘乡派”从此以曾国藩为湘乡派创始者﹐他对桐城派古文有所改革﹐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强调“经济”﹐要求应时实用﹐纠正桐城派古文日益脱离实际﹐追求清闲的倾向﹐有一定进步意义二,阐明文学规律,丰富作文理论。
论曾国潘的是非功过“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主席曾经说的话,他说的他所佩服的人正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可是他在我国近代史的功与过却有争议了,曾国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却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既是一些人口中的“卖国贼”,又是晚清“同志中兴”的制造者,同时被清政府称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虽然,晚清时代离我们很近,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理科生的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以及现在所学的近现代历史课本和一些影视资料之上。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一段历史非常模糊。
只是简单的知道,当时的晚清政府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而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一只饥饿又凶残的狼,时刻准备着趁其不备之时向清政府猛扑过来。
所以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于是,正如:时势造英雄,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而曾国藩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共有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曾国藩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等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专心耕种,醉心功名,但是考童试7次都落榜,后来就设馆授徒。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生平简介演讲稿曾国藩先生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1811年,逝世于1872年,享年62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曾国藩先生的生平。
曾国藩先生出生于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国藩曾经在家族的私塾学习古典文化和书法等各种艺术。
他很早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学问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得到了朝廷的注意。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850年代,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威胁。
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巡抚,负责镇压太平军。
他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战术,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不仅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也平息了内乱,为中国政局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曾国藩在政治事务上表现出色,他提倡勤政务实,反对贪污腐败。
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治理能力。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学校培养人才。
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注重实用主义和德育教育,他希望通过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改变社会的命运。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曾国藩还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以清新的文风和大气的书法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他的书法独特而典雅,成为后来书法界的典范。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政务和教育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曾国藩先生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拼搏,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院系:商船学院航海专业学号:姓名:摘要:曾国藩,我眼中做笨人做的最伟大的笨人,但他笨的清楚,笨的聪明,他是我们心中的蟒蛇娃。
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他是升官最快;他,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道。
他,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招募众多能人志士;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的人生,就是从一个笨人到圣人的转变。
关键词:笨人做人家教用人引言: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去世已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嗟叹或敬仰。
但是这个海外皆知的大笨人是如何成为这乱世中的大圣人呢?他难道真的是蟒蛇转世的,他是如何做的呢?正文:倘若要去细细的评析曾国藩就一定要脱离政治学的范畴,将历史回归历史,我们或许会发现,曾国藩这个人,其实在历史的烟雾中是相当的,他虽然笨,但他把自己活的明白。
要说他笨,这可是有个故事的,故事说,早在曾国藩苦读发奋之时,有个小偷,趁夜潜入曾国藩家,躲在梁上,看下面的曾国藩背书,想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行偷窃。
可是不曾想,曾国藩拼命背书,就是背不下来,小偷在梁上等啊等,终于等不了了,跳下来叫道:“你怎么这么笨呢?不就是一篇文章吗?我在梁上听的多记住了!”然后把那篇文章背了一篇后,就离开了,留下曾国藩一张呆若木鸡的脸。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喜爱现在无从考证,但是这足以说明曾国藩是个十足的笨人,如果说,笨是一门专业的话,那么曾国藩就是这门专业的顶尖高手了。
也许没人笨的过他,所以他赢了。
但是,细数曾国藩的生平,早年的他也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笨小孩,而是一个惹是生非,心理阴暗,的熊小孩。
他也曾经也想从圣坛上下来,是什么造就了历史中风雨一世的曾国藩呢?(1)良好的家教曾国藩出生于湘中普通的耕读家庭,其祖父曾玉屏虽不是文化人,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位塾师秀才。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
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
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
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
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
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
曾广钧研究综述第19卷第3期2O09年7月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Joumal0fAnhuiV ocationalCollegeofMetallurgyandTechnologyV o1.19.N0.3JI】1.20o9曾广钧研究综述孙启华(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0)}两要: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孙,在诗坛以"西昆体"而着称,然而其生平思想及诗作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生平资料散见于同人及诸学人诗话笔记以及《曾氏三代家书)之中,其诗集<环天室诗集)也未点校出版,只存在宣统二年刻本.曾广钧身处近代思想变革巨变的湖湘之地,研究其生平思想与诗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现从其生平,诗派归属,诗歌诗学等方面总结迄今为止对曾广钧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曾广钧的研究略陈管见.关键词:曾广钧;湖湘派;西昆派中图分类号:I22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994(20o9)03—0099一o4 曾广钧(1866—1927),字重伯,号触庵,别署中国之旧民,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孙.光绪十五年己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官广西知府.着有《环天室诗集》五卷,《后集》一卷,宣统二年刊行.又有《外集》,《支集》各一卷,分别载《学衡》三十二和三十五期.晚清诗坛可谓"同光体"为圭臬之时代,然而晚清之诗坛并不因之而一枝独秀,晚清以降,内忧外扰,中体西学此消彼长之势头,具体到诗坛领域便是改革复古诗风之角逐,其中复古诗派中以同光体,中晚唐,汉魏六朝派为主.其中曾广钧诗风归界而众口异词,对其评价散见于众学人及同人诗话及专着个别章节之中.概而括之,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1生平研究曾广钧生平资料散见于众学人诗话及同人笔记中,其年谱尚未问世.陈衍《近代诗钞》①及钱仲联《近代诗钞》0对诗人有系统的概括,两书大体介绍了诗人的生平,科第,家学渊源及诗集情况,此外钱仲联《近代文学诗词集》中也对诗人的生平进行了简单介绍.具体而微对诗人进行详述的便是曾昭杭的《曾广钧哀启》④悼文及兑之《曾重伯先生诗④.文中详述了诗人一生之游历及思想之辗收稿日期".2009—04—16作者简介i孙启华(1984一),男,山东莱芜人,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转,特别是文中提到了诗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及维新派及革命派的交往,这对研究诗人生平思想及有重要的作用.王貊差《湘绮楼日记》@,陈琰《艺苑丛话》⑥,马宗霍辑《书林藻鉴?清代卷》⑦,翁同《翁同Et记》④,李宝嘉《南亭四话》@,曾宝荪《曾宝荪回忆录》及《曾氏三代家书》0等书中也对曾广钧的性格进行了简洁的概括:素性通脱,道整方峻,晚而益和,思想维新.曾广钧生平研究的错误之处为把曾广钧父亲误认为曾纪泽,《湘雅摭残》载:"曾纪泽从子广钧, 字重伯,号角及庵.由钦赐举人成光绪己丑进士,朝考改庶常,官广西知府".此外李肖聃《星庐笔记》亦持上述观点.以上两书均将曾广钧的父亲定为曾纪泽,而曾昭杭的《曾广钧哀启》悼文中已明显告知为"府君为文正公之长孙,中宪公之长子",中宪公为曾国藩的三子,曾纪泽之弟,曾纪鸿,其生平资料详见于曾昭棉《曾栗馘公年谱》及诸可宝《栗哉公传》中.此外曾国藩家书中亦明确记载了曾纪鸿三子广铨过继给曾纪泽之事.此事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亦有记载.故曾广钧的生父为曾纪鸿而非曾纪泽.2诗派归属研究晚清诗坛可谓各种诗派百家争鸣之时代,对诗歌流派的划分各诗学评论家各执一词,就诗歌风格而言,有所谓的宋诗派之同光体的清苍幽峭及生涩奥衍;就地域而论,有汪辟疆的湖湘派,闽赣派,河100?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2OO9年第3期北派,江左派,岭南派及西蜀派之别;就宗风之尚又有汉魏六朝派,中晚唐诗派及宋诗派.曾广钧诗学的承继性及诗作本身的内容的广泛性,使其在诗派之归属及诗风之宗尚上出现众家相异之词的现象. 归而纳之,其诗派归属及诗风宗尚主要有以下观点.2.1湖湘派汪辟疆在《近代诗派与地域》云:"湖湘派近代诗家,或有目为旧派者.其派以王阔运为领袖,而杨度,杨叔姬,谭延阔,曾广钧,程颂万,饶智元,陈锐,李希圣,敬安羽翼之."@钱仲联在《近代诗钞》亦云"清末湖湘诗派,自邓辅纶,王阔运后,古体以学汉魏六朝为盛,近体以学盛唐温李居多,故世人目为旧派."马卫中在《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 中不同意单纯把湖湘派定义为汉魏六朝派,而是根据湖湘派前后发展衍变,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虽然王睫始终是贯穿始终的领袖人物,但不得不承认湖湘派在后期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曾广钧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湖湘派领袖王f可谓目空一切,然而王闫运在曾广钧少年时代就称其为"圣童".对此殊荣之称谓,陈衍在《石遗室诗话》解释为湖外诗,古体必汉魏六朝,近体非盛唐则温李,王壬叟所为以湘绮自号,而呼重伯为圣童也.此外王阔运在《湘绮楼说诗》及《缃绮楼日记》中不止一次的提及曾广钧, 谈及与他的交往与诗歌特色,在《湘绮楼说诗》@卷七云:"曾触庵诗浸六朝,格调甚雅,湘中又一家也".不仅如此在宣统元年甲戍题《环天室诗集》卷首评曾广钧诗为酝酿六朝三唐,兼博采典籍.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认为曾广钧是传统的湖湘派"放"的代表人物,诗兼学李商隐和黄庭坚,但更致力于取径李商隐.此语深合王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所云"……曾重伯则承其家学, 始终为义山,沈博绝丽,在牧斋,梅村之间.《环天室诗集》艺林传诵,至今弗衰."此外在其《光宣诗坛点将录》中作者再次申明了自己这种看法:"天巧星浪子燕青,曾广钧.一身好花秀,何如叶底弯弓殷血透.奥缓光莹称此词,涪翁原本玉溪诗.君家自有连城璧,后起应怜圣d,Jt,.环天室诗多沈博绝丽之作,比拟之工,使事之博,虞山而后,此其嗣音.太傅,惠敏,并力于玉溪,至重伯则所造尤邃,可谓克绍家风矣.近人多祖宋祧唐,惟湖湘守八代初唐不变.湘绮而外,若重伯,实甫,陈梅根,饶石顽,李亦元,寄禅诸家,多尚唐音."02.2中晚唐诗派光宣时期的中晚唐诗派之界定,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所云甚为恰当:"光宣诗坛的晚唐诗派,是吴中继承了钱谦益,冯班的传统,以宗学西昆而上溯李商隐的诗歌流派."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说:"西昆派诗人有湘乡李希圣,曾广钧,常熟张鸿,徐兆玮,吴县曹元忠,汪荣宝等,诸人于光绪末同官京曹,结社于张鸿所居之西砖胡同,仿宋初《西昆酬唱集》而结集日《西砖酬唱集》"0.米彦青《曾氏三代与义山诗》@中也认为曾广钧诗学义山,在诗歌中袭用习见义山诗意象和义山诗艺术风格.米彦青在其着作《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0中认为曾广钧是清末诗坛上颇有影响的"西昆派"代表诗人,是对义山诗风的承袭.在诗歌艺术风格上多有摹仿李商隐之作,诗给人凄艳之美.在这凄美之辞的背后,则是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所云的"楚骚本色".2.3博采众家.终浸义山曾广钧之学,瞿鸿褫《环天室诗集序》中之叙可见一斑,如其所云:"重伯之才,旁薄万有,实白天授,然其博学强记,覃精研思,盖亦优游而自得之.其于书,自古先载籍,六艺九流百家之学,无所不赅贯,论说风生,纷纶滂沛,穷极幽眇,人人自以为不及也."狄葆贤《平等阁诗话》亦云:"曾重伯太史广钧,自号旧民.生有异禀,博览群籍,于世界各宗教学派莫不精研贯澈,故有时托之吟咏,微言妙谛,迥出人表."0《大公报》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环天室诗人逝世篇可谓对曾广钧一生诗学的恰当描述: "先生之诗学晚唐,以典丽华赡,温柔旖旎胜.先生博闻强记,故诗中用典甚丰,为人所莫及.然以得力魏晋及南北史为多,此外如耶教圣经中蜜蜂荆棘之典故亦用以入诗,……以人生为对象,诚所谓诗人之诗也."@此外吴宓《空轩诗话》也认为:"环天室诗学六朝及晚唐,以典丽华赡,温柔旖旎胜.用典甚丰,典多出魏晋书,南北史,或出耶稣《圣经》.旧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亦持相同之观点:"诗之艳雅流丽,诗之风韵极似李商隐,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学晚唐诗,后来在王的影响下又一度学汉总第45期孙启华:曾广钧研究综述?l0l?魏六朝诗,所作清丽可观,并有几分高古之气.纵览诗集全部,仍以唐音为主.重伯学晚唐为主,其诗以典丽华赡为第一特色."0以上所论曾广钧诗学可归述为学汉魏,学晚唐,而终落义山.然而诗人祖父曾国藩为宋诗派的重要代表,自小家学的浸染不可不渗透到诗人的诗歌写作之中,无怪乎陈衍《石遗室诗话》评云:"……然重伯阅书多,取材富,近体时溢出为排比铺张,不徒高言复古.句如:'酒人愁肠惟化泪,诗多讥刺不须删."已悲落拓闲清书,更着思量移夕晖."宅临巴水怜才子,村赴荆门生美人.'又作宋人语矣."3诗歌研究3.1诗风及艺术特色研究有关曾广钧诗歌艺术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人词藻丰富,工于用典等方面,但无独有偶,褒之者基于此,贬者亦基于此.褒之者如誉之为"撒花天女,雾鬓风鬟"0,贬之者评其为"庭院假山,但工堆垛"..''曾重伯实多滞气,……故人云,'沉博绝丽',曾重伯只做到前面两字".0《大公报》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环天室诗人逝世篇总结诗人一生之学养而总其评价为:"……故其用典常有不甚工切之处,又集中应酬之诗太多,虽见学力,终不免敷衍堆砌之讥.含此不计,则琳琅满目,尤以叙述国闻掌故及托讽政局时事之作.辞藻工美,情味深长,允声上选,先生性情潇洒,行为疏散故虽为名臣元老后裔,而并不以遗老身份自居,读先生诗者,当知其俯仰今昔,慨叹废兴,以及臧否人物,讽讥事实,皆以真情为标准."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和《曾广钧与(环天室诗集)》@基于曾广钧为湖湘派诗人,但又属于其中"放"的代表,从而认为曾广钧诗歌笔力雄浑,境界开阔,不同于湖湘派一般诗人意境恬淡的特点,更没有晚唐派一般诗人重词藻而少风骨的通病.诗歌浓丽艳绝,词谲意曲,工于用典,最佳处在不露痕迹.3.2诗歌收录状况作为"湘中有一家"的曾广钧,诗歌主要收录于陈衍《近代诗钞》;钱仲联《近代诗钞》及《近代文学诗词集》;《湘雅摭残》;吴阔生《晚清四十家诗钞》; 《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徐中玉《近代诗词文》;《明清诗精选》及《庚子事变文学集》等诗歌选本中,其中以陈衍《近代诗钞》,钱仲联《近代诗钞》,吴阔生《晚清四十家诗钞》及《湘雅摭残》收录最多.《湘雅摭残》收录5首;陈衍《近代诗钞》收录7首;《晚清四十家诗钞》收录12首;钱仲联《近代诗钞》收录3O 首.纵观各选本所收诗歌,其主要篇章为《庚子落叶词》,《纥于山歌》,《重展晋阳君阡莲塘》及《天运篇》.这些篇章也是关于诗人具体诗歌研究的落脚点.3.3具体诗歌研究鉴于曾广钧博采众家,终浸义山之诗学倾向,使其"不同于湖湘派一般诗人意境恬淡的特点,更没有晚唐派一般诗人重词藻而少风骨的通病."@故对其具体诗歌的研究也大都依照其诗是何种风格而作出相应的评价与分类,总之,其诗如陈诗《尊瓠室诗话》所言:"诸作绮思巧合,不愧湘州才子也".0诗歌师承按照风格分为:学汉魏六朝,学晚唐,学李商隐;按照诗歌内容分为一般酬答诗与反映时事诗.其风格的界定,各评家大都集中于曾广钧用典这一风格而言.学李商隐诗:《咏画西施》繁花似锦,诗艳雅流丽,全诗风韵极似李商隐.《游仙诗?和譬园艳体》四首华丽温雅,艳丽无比,实则是仿李商隐《无题》诗.回文诗如《郭园公燕回文》清丽流转,意韵深雅.学汉魏六朝诗:《登西梁山》文词清丽极似谢眺,诗的构思,写法及古淡的风韵又都近似于谢康乐及东晋诗人.清丽可观有几分高古之气.学晚唐《之罘舟中月夜次韵袁漱萸》境界阔大,清雅流宕.反映时事诗:反映重大事件的,忧国忧民之心,愤慨之情,常常流溢于诗作之中,如《近事杂感》,《庚子落叶词》十二首,《庚戌三月初四初五连有感》全诗用典.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云:"七律《和李亦元王聘三庚子落叶词》十二首最负盛名,狄葆贤所谓'摹玉溪之妍辞,继谢家之哀诔',盖为悼珍妃而作."兑之《曾重伯先生诗述》云:"其中多以事实入诗.初非堆砌典故,善读诗者必能辨也."马卫中亦言:"曲折尽意,'独得义山无题之旨',浓丽艳绝,词谲意曲."国七古《纥干山歌》,刺张勋复辟事,梅村体之别调.黄睿《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对《纥干山歌》进行详细的笺释,描述了张勋复辟事的原由始末.102?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2009年第3期运典诗:《梦苕庵诗话》对《辛亥九月十一Et登天心阁》用典有很详细的诠释.陈诗《尊瓠室诗话》评《鹦鹉洲吊祢衡》云:"'于何相求常子阁,彼殆见君衡气机.'运典而出以自然,亦无骄矜之习,尤所难也".《携眷登南岳观音岩作》表现了曾广钧好用典,善用典.以上从生平,诗派归属及诗歌艺术特色及具体诗歌研究等方面对进曾广钧行了系统的总结.但总体而言,曾广钧研究尚处在表面阶段,对其转益多师的一面有待深入研究,其诗歌与近代湖南社会思想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注释①陈衍.近代诗钞[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136②钱仲联.近代诗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418③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l5:792④瞿兑之.环天诗A-~EJ].大公报:1931,(106)⑤王驻.湘绮楼日记[M].长沙:g-麓书社,1997⑥陈琰.艺苑丛话[M].//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⑦马宗霍辑.书林藻鉴?清代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⑧翁同龠禾.翁同畚禾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⑨李宝嘉.南亭四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⑩曾麟书等.曾氏三代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O2 ⑩曾宝荪.曾宝荪回忆录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6:18⑩汪国垣.王辟疆说近代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21⑩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260⑩王目运.湘绮楼说诗[M].香港:龙门书店,1968⑩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M].1/民国诗话丛编.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⑩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2⑩米彦青.曾氏三代与义山诗[J].书屋:2006(06)⑩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⑩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①狄葆贤.平等阁诗话[M].//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⑨瞿兑之.环天诗人逝世[J].大公报:1931,(106)②吴宓.空轩诗话[M].//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⑦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④由云龙.定庵诗话[M].,/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OO2④钱仲联.近代诗评[J].学衡:1926,(51)⑦钱钟书.石语[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⑤马卫中,张修龄.曾广钧与(环天室诗集>[J].求索,1989(05)③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O0:260④陈诗.尊瓠室诗话[M].,,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④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O③黄睿.花~sLh.圣庵摭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ResearchReviewonZengGuangjunSUN0i—huaAbstract:ZengGuaJ1西吼,thegrandsonofZengGuofanwhooncerevivedthedyingQingDynasty, isviewedasafamousXikunpoet.However,theresearchonhislifeandideascaughtlittlepeopl e'satten—tion.Hislifeinformationisbookedinthefollowingworks,suchasthepoetrytalks,thefamilyle ttersamongthegrandfather,fatherandgrandson.HuantianshiPoetryanthologyishismasterpieceandWa sfirstbutlast printedinthesecondyearofXuantongPeriodofQingDynasty.Wecanobtainalessonfromthis PoetryAn—thology,becauseZengCu~un'ShometownisHunan,whichistheepitomeoflateQiIlgdynasty.Thispa—perreviewstheformerresearchabouthislife,poetryclassandpoetryideas,thenpointsoutthes pao~thatneedtoenhancewiththehelpoftheabovereviews.Keywords:ZengGuangjun;HuxiangSchool;XikunSchool。
曾国藩研究综述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康玥琪学号:1043409019)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对于这个对中国有着巨大贡献同时影响着晚清政局变化的历史人物,重温他的重要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外交;学术;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如果对这个人物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想,也许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有价值的结论。
关于曾国藩专题研究的著作已出版不少,见诸报刊的文章也有几百篇之多。
为了推动曾国藩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现将曾国藩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曾国藩( 1 8 1 1一1 8 7 2 ) , 字伯洲, 号涤生, 湖南湘仑( 今属双峰具) 人。
有关曾国藩总体评价问题,仍然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物。
徐泰来坚持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1]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的人物。
曾国藩一生干了几件事,“绞杀太平天国与捻军有大罪;晚年办理天津教案,恐洋媚外,草菅人命,有罪;倡导洋务⋯⋯有功。
功罪不能相抵,但可以相比。
比较下来,曾国藩罪大于功,铁案铸成,他是历史的罪人。
”王汉新认为:“曾国藩的言行,表明他实质上是一个信奉唯心主义理学,充当帝国主义、清王朝的走狗,极端残酷地屠杀人民的人。
”[2]
历史人物作用于不同时空, 而且内容不同、类别乃至性质也不同的那些活动与事件是无法借用数学座标上的正负值来表示, 无法通过加减计算方法来判断其功过大小的。
况且许多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 有时还具有某种因果必然性甚至互补性。
二.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对曾国藩,如果撇开镇压太平天国等政治、军事活动,那么,他在中国学术史上应该有一定地位的。
,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既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一“, 从理到礼”的学术思想。
曾国藩虽一生信奉程朱理学,但其理学思想并不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而是将“理”具体化为“礼”,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
他认为“礼”是一种“经世之礼”和“治世之术”,即“礼治”。
他既表示要“恪守程朱”,又主张确守“仲尼之本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控制在“古礼”之中,使人们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力。
第二,“汉宋兼容”的学术思想。
曾国藩认为,“笃守程朱,不废陆王”不失为治学的好办法。
在历史上,汉学与宋学曾经是对立的两个学术派别,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不废汉学”的主张,要求两派“克己和众”,扫除门户之见,以此融会汉、宋之学。
尽管曾国藩兼容汉宋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服务的需要,但这种扫除门户之见的学风在学术上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以文为道”的学术思想。
曾国藩在“文”、“道”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从而强化了“道”的政治性。
他将姚鼐的“三门之学”扩充
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的四门之学,并认为义理之学最大”。
在他看来,义理是躯干,其他三者是躯干上的依附物;而文字是道的载体,因此应将“见道之多寡”作为评价文章优劣的首要政治标准。
曾国藩在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道”与“文”之间的一致性。
[3]
三.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人物,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作为否定论者的代表人物,如董蔡时、方志钦等人,对曾国藩等洋务派对外交涉的基本方针及其具体主张作了全面否定,其具体内容牵涉到曾国藩对外“主和”的总体思想、对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国藩是否出兵“勤王”、曾国藩对借洋兵助剿太平军的态度、对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基本方针等问题的评价之上。
[4]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论文和著作也有很多。
有的专论曾国藩对外交涉的思想和活动,有的则在总论洋务思想和活动中集中论及曾国藩对外交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问题。
在总体肯定其具有合理性的同时,重点探寻形成曾氏对外交涉功过是非深层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和文化的、曾氏所处时代环境和自身基本素养等主观和客观等诸多因素所在,其结论显然比以往持妥协与抗争并存的观点深入了一步。
四.有关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镇压太平夭国起义军这一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实同研究和评价曾氏其他言行之间的关系。
关于“借洋兵助剿”太平军的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详尽分析考察,重在对曾国藩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前后发展态度的评判。
李国俊指出:说曾国藩赞同或力主“借洋兵助剿”太平军,“是缺乏事实根据、违背历史事实和不够实事求是的。
”他分析曾氏“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的根本原因”就是“内心深处封建纲常名教观和对清王朝的‘忠信’”。
徐泰来在分析中指出:“借夷兵助剿”
的“始作俑者并非曾国藩”。
他在奏折中不仅不赞同此议,而且表示坚决反对。
正因为曾氏等人的坚决反对,清中央朝廷“最后只得作罢”,整个咸丰朝未能将“借洋兵助剿”之议付诸于实践。
“史实明摆着,在借夷兵助剿问题上,不能归咎于曾国藩”。
成晓军认为,与曾国藩在整个对外交涉过程中坚持妥协与抗争兼而有之的原则相适应,他对于“华洋会剿”的问题明确表示“会防不会剿”,虽最终不得不服从朝廷的旨意而主张既已借助,就应“至诚相与,虚心相待,不可猜疑”,但在内心深处,曾国藩对于借助洋兵会剿“终不谓然”。
[5]此外,还有关于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观、家庭、教育观、军事思想等研究。
但是对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的评价还没有得出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还有待加强对曾国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学者笔下的曾国藩[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董蔡时.曾国藩评[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
[3]陈居渊.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J ] . 求索,1994 .
[4]湖南社会科学1996.
[5]成晓军.近十年来曾国藩研究述评[M].广东惠州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