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关于曾国藩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年级2009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091班学号*********学生姓名曹梦丹指导教师李亚峰职称副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曹梦丹日期:2013.5.28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曹梦丹日期:2013.5.28导师签名:李亚峰日期:2013.5.28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内容摘要:被誉为“晚清巨儒”的曾国藩,从小以“朱子之书为日课”,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师承桐城姚鼐。
面对明清学风由虚转实的变化以及桐城派日益衰微的情况,曾国藩在晚清内忧外患社会大背景下,在古文中明确提出“经济”,强调文章要与时相应,发挥匡时救弊的社会功效。
同时他将“经济”思想积极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主要表现为:修身齐家和经国治世,在经国治世中又表现为革除弊政、重视人才以及兴办洋务。
身为“一代儒宗”、“中兴明主”,曾国藩在文坛上的言谈足以影响晚清文坛的动态与走向。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7篇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篇1】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过好传统节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更是对中华儿女身份的重要认同。
过好中国节,保证传统是前提。
传统既是文化、习俗既是文化,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之中,也体现在每个传统节日里。
传统节日之所以和平常的日子不一样就在于这一天就要做和平常不一样的事情。
春节,我们要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清明,我们要踏青郊游,追思故人;端午,我们要划龙舟,吃粽子;中秋,我们要团团圆圆,赏月吃月饼等等。
传统活动和习俗的继承是中国节是还是中国节的保证。
过好中国节,生活热情是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现在我们不用等春节才能有新衣服穿,想吃月饼、粽子超市里随时可以买,好像年味变淡了,节日放假也变得没那么期待了。
其实传统节日还是那个传统节日,变得是我们。
我们习惯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过的如出一辙,生活变成了复制粘贴,我们变得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的生活。
传统节日其实是平淡日子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在这些日子里可以有更多的仪式感,只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多那么些热情。
过好中国节,文化自信是根本。
文化自信更多的是自我认同,我以我是中华儿女为豪,我的行为习惯是符合中华儿女的设定要求的。
中华儿女的样子就是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过着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人的样子。
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会觉得传统节日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过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市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辅以自身对生活的热情,过最地道的中国节。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篇2】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
家风传承编辑/赵雨婷_回首风云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湖湘大地人才如泉涌,上下求索、立德立言,不仅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还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
藏身于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的中国最后一间乡间侯府——富厚堂,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因大界曾氏的卓越家风及子孙后代的斐然成就,已然成为湖湘家文化传承中绕不开的精神坐标。
写下传承曾氏家风的生动注脚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双峰历史悠久,自古人文昌盛,人才辈出,文脉赓续传承,其流风余韵氤氲数百载。
据初步统计,科举时代,双峰中举人成进士者有100多人,可谓盛矣。
而提起双峰中举人成进士者,曾国藩堪称一代传奇。
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家庭和教育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曾国藩出身于曾氏家族的“大界曾氏”。
而“大界曾氏”自曾国藩以后,一百多年来,家族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素有名望的人才共240余人,有近200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荣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何故?从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我们已然找到答案。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侯府,原称八本堂,取自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
后来其子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此”而改名。
往事越百年,风流未被雨打风吹去。
作为大界曾氏家风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见证,富厚堂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洗礼伫立未倒;而曾氏之家风,亦如此处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始终保持着朴拙无华的永恒本色。
“其人虽已殁,百载有余情。
”近年来,双峰县立足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瞄准“文明双峰”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以富厚堂为传承曾国藩家风文化的坐标圆点,持续推进“国藩故里好家风”活动,大力开展“家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家风第一县”。
曾国藩传读后感(六篇)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在我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后,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平常,天赋普通,最终成为“圣人”,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其一、善于反思自省曾国藩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
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
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能迅速从挫败感中走出,反省自身,并立即行动,对比找到改变方式方法,因此高中翰林院。
曾国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
其二:严于律己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
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
曾国藩还将自己写的日记给亲友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写上批语。
其三:尚拙有恒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能打通科举这条路,曾国藩靠的是笨功夫;带兵打仗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只凭坚韧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像一条蟒蛇一样慢慢缠住猎物,直到把对方一点一点的勒死。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曾国藩《曾氏家训》的为学之道曾国藩的《曾氏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重要文献,它不仅仅是一部家庭教育手册,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人生指南。
其中,为学之道是《曾氏家训》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学知识的方法,更是为人处世的哲学。
在《曾氏家训》中,曾国藩强调了为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同时,他也指出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曾国藩的为学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立志曾国藩认为,学习首先要立志。
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动力去追求知识。
他鼓励年轻人要从小立下高远的志向,并为实现这个志向而努力奋斗。
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二、勤学曾国藩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努力。
他自己在年轻时也曾经勤奋好学,每天黎明时分就开始读书,一直到晚上才休息。
他强调了学习需要耐心和恒心,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有所成就。
同时,他也指出了学习的态度要认真,不能敷衍塞责。
三、改过曾国藩认为,学习需要不断地改过自新。
他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是否有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四、择善曾国藩认为,学习要选择好的书籍和老师。
他认为,读好书可以启迪智慧,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同时,选择好的老师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他强调了在学习中要善于选择好的书籍和老师,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
五、谦逊曾国藩认为,学习需要谦逊。
他指出,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他强调了不要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
六、慎独曾国藩认为,学习需要慎独。
他指出,慎独就是在独自一人时也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和言行举止。
在学习中保持慎独可以避免犯错、避免产生不良习惯。
品读曾国藩的《日课四条》作者:崔坤家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5期[摘要]曾国藩在《日课四条》中主张,为人处事要做到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才能分别收到心安、身强、人悦、神钦之效,进而收获修己治家的“振兴之象、骈集之祥”。
这些观点逻辑严谨,自成体系,要言不繁,阐发大义,是其一生成熟处世经验与智慧的总结,不仅对其本族后人产生了令人瞩目的优良影响,而且对当今为官者、为民者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课四条处世经验借鉴意义中图分类号:U471.15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595―01晚清重臣曾国藩(1811-1872)的家教理论对世人影响深刻,他于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于金陵节署中所作日记是一篇教诲后人如何做人与做事的经典文章,言简意赅,逻辑严密,对当今为官者、为民者足可借鉴。
一、要言不繁阐发大义通篇约1500字的《日课四条》文风简约,阐述了曾氏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方面的根本观点。
首条“慎独”论述“自修之道”。
曾氏指出,自我修养的难处在于“养心”,这是决定、支配个体行为的思想基础。
“养心”则要从不“自欺”做起,“自欺”即:心既知有善有恶,但却做不到去努力地为善去恶。
他引用大学、中庸、曾子及孟子的言论说明“养心”的途径,并得出结论:人能“慎独”,不“内愧”,心就安泰,“快足宽平”;“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之方”及“守身之先务”。
第二条说“主敬”。
曾氏强调,孔子、春秋士大夫及程朱皆重“敬”;他论述“敬之工夫”、“敬之气象”和“敬之效验”,不仅结合了程颐的观点,说明“敬则无美不备”;对于“敬”的功效,他更是从一生中的“坛庙祭献”之“敬”或“战阵危急”之“敬”验证出“敬”能“悚神”、“振气”,“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即“知敬”足以使人“身体强健”。
这种“敬”与“身强”之间的因果关系,确是经曾氏本人长期亲身体会而得以验证的。
第三条论“求仁”。
【摘要】众所周知,曾国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孝悌、勤俭以及谦敬是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探讨了曾国藩家训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探讨了曾国藩优秀家训家风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提升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优秀家训家风;曾国藩;传承研究【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7—0114—02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家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家训的主要作用在于有效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稳定国家整体结构,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
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家训文化对于青少年道德素养的塑造以及良好家风的培育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曾国藩生活于晚清时期,虽然历史学家对曾国藩有褒有贬,但是无论褒贬,其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依然值得现代家庭学习。
本文就以曾国藩家训为例,探讨其思想来源及其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曾国藩家训的思想来源(一)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曾国藩家训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曾国藩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他的历史文化功底深厚,是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之一。
14岁时,曾国藩已经能够熟读儒家优秀文化经典,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思想,振兴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开始逐渐形成。
因此,曾国藩在家训中对家族子弟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拥有远大的志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尤其是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一些人非常容易因为利益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而在这一过程中,曾国藩依然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不妒贤害能,不贪利贪民的基本原则[1]。
另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文化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同,众所周知,曾国藩熟读经史,因此,他对节俭之道与家族兴亡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于墨家的勤俭之学十分推崇,要求家族子弟做到量入为出、广开物源。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摘要: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曾氏家训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国藩家书》既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完整的思想体系 ,又给后人提供持家教子,为政修身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 谦”、“恕”等。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曾国藩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1.孝顺长辈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2.修身养性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主敬,强调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精神状态好的人,才能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求仁,即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爱父母;爱兄长;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习劳,来自于墨家 “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氏人为,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3.虚心向学 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
4.严以律己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来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他甚至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极端的口号。这表示他的决心,而且他一辈子都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在做。在他的晚年,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圣哲画像记》的文章,曾国藩晚年还在以圣哲作为自己的榜样。他教导自己的子女要严于律己,对内,充满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修炼。对外,做事符合王政、王道的要求,即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建王者之业。
5.持之以恒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知识学问是能体现一个人的见识修养的。有人说,人生有“三不等一不留”:“教育不能等,孝顺不能等,成功不能等,遗憾不能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他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数十年如一日,不辍书卷。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他博览群书,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精粹,善于思考,治学数十载,建构了他独特的人文思想体系。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启示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很聪明,他多次讲自己很驽钝。他考进士,考了三次,28岁才考上。曾国藩更不豪雄,他多次说自己胆气薄弱。他的胆子比一般人还小。至于身体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病号,30岁得了严重的肺病,大吐血,几于不治。他50多岁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多次眩晕。最后61岁死于脑中风。他一生的成就完全靠自强不息得来。对于当代的社会,出现一种“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劳动是富裕的基础,多劳多得。现今社会,一些人不明白剩余价值开始不是被国家利用于社会每个人,而是转向为某些人利用于个人生活。于是积极性降低,不再自强,不再努力,于是,工作效率变低,得到的,也相应降低,于是,便出现了“贫者越贫”。相反,一些人却没有因为剩余价值的转变而停留自己的脚步,他们一直兢兢业业,自强不息,坚持行自己的路,一直坚持不懈,于是,效率提高了,得到的,也相应提高,于是,便出现啊“富者越富”。曾氏家训,强调的,亦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2.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 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军事统帅,曾国藩毫无军事知识和行伍经历,但是他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领都做得好。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本末倒置了。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高校内出现很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如作为生命工程科学系的学生马加爵竟如此漠视生命,真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深思。
3.人格修炼重在修心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修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书本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修心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修其子女的心,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示。面对现今社会,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某些高校的大学生心智不清,缺乏素养,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浸染,在当今校园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土壤很贫瘠,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因此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校园自杀、他杀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整体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