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加入世贸组织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一)

浅谈加入世贸组织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一)

浅谈加入世贸组织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一)
浅谈加入世贸组织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一)

浅谈加入世贸组织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一)

随着加人世贸组织的临近,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企业涉外经营的规模逐步扩大,与外商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一大批对外贸易与技术交流人才。由于翻译者身兼内引外联的重任,因此提高对外贸翻译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外贸翻译人员的素养问题谈点浅见。

一、政治素养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但德育不好可能是危险品。基于翻译工作的特点,对翻译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求就更高,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简而言之,就是要站稳立场。这是周总理对外事翻译提出的要求,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对他的蔽晋拓环灸翻译雨鬓录犷鬓真正做到这一点,外贸翻译人员就必需了解、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外贸政策。翻译只有在认清形势的复杂性、问题的症结所在、矛盾分歧的根源与表现、斗争的焦点、问题的敏感处,才能准确把握说话者的意图,从而使翻译到位。

2、埋头苦干、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跟踪形势、不断研究新问题、新事物的钻研精神。作为翻译,要能够把握词的细微差别,要研究讲话的深层含义。如朱总理今年四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演时指出中美贸易顺差的性质时说:“美国对外贸易虽然存在逆差,但这种逆差不是竞争性的,并不形成对美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冲击。”要翻译这句话,就必须研究他的实质含义。“不是竞争性”是指,中国出口的是美国人不愿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与美国企业竞争的问题。相反有助于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竟争力的提高,有利于美国集中精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所以说这种逆差不是竞争性的。搞翻译的就不能望词生意。

3、严守国家机密和外事纪律。由于工作的需要,外贸翻译需要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见会谈、国际会议等双边、多边外事活动,有时需要参加一些内部讨论,直接听到领导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知道一些政府决策的“内幕”,看到一些内部文件。但翻译决不允许以任何方式传播机密内容,包括对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都不能“吹风”。由于语言相通,翻译接触外宾的机会比较多,外宾也愿意找翻译谈,但翻译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任务”。

4、良好的翻译道德。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必需遵循。作为外事翻译起码应做到:①不篡改原话原意,不随心所欲瞎译。翻译仅仅起桥梁和沟通作用。为此,翻译对原话原作不能随个人好恶而有所改变或取舍,不能偷工减料,不能嫌说话者罗嗦而随意删改。②不喧宾夺主。翻译任何时候都是翻译,是工作人员,不能自己和外宾聊个没完,把主人晾在一边。③维护本国利益。如发现有危害国家利益的语言,有把握的进行纠正翻译,没有把握的可与当事人商量好后再翻译。如发现以权谋私的行为,要及时向有关上级单位及领导反映。

二、语盲修养

语言修养,就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本族语和外语。合格的译者应该是精通两种甚至是几种语言的专家,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扎实的外语基础是翻译理解与否的关键,舍此无法进行翻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不仅仅是要拥有大量的词汇,精通语法,而且还包括熟练这门语言里的诙谐、婉转、高雅、理俗的种种说法。当然,译者最好还要有一点文学方面的修养。扎实的中文基础是重新表达的关键。翻译是再创造,是将原语言中所表达的概念、立场、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些东西所运用的文体风格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翻译的创造性具体表现在译者不是以对号人座的方法简单复制原语信息的表面形式,而是深刻领会原语信息的实质及各种附加色彩,充分发挥译语的表现力,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当然,任何人对一种语言的掌握程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错误都不犯,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少犯和不犯翻译的错误。

三、外贸专业素养

外贸翻译人员除了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坚实的语言基础,还需熟悉外贸业务,掌握大量的有关外贸的词汇。现代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翻译时如何理解和选择词义确实不易。一般说来,如果一个名词有多种意义时,往往是分别适用不同学科领域或专业,是该领域或行业的行话和专业术语。经贸业务涉及面宽,不仅有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国际贸易实务.而且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经营领域和行业,如管理、财会、税收、运输、保险、银行、金融、汇兑、信贷、交易所、贸易法、商事法及海事法等有关内容。所以翻译时如不徽专业,随意选择词义或照搬字面意思,不但使译语失去其原文的规范性,也会令人费解。

此外,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项很重要的合同,商务合同本身离不开翻译,并对翻译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合同是合营企业最基本的法律文件,是企业和合营各方合作共事的行为准则,也是解决经济纠纷,进行调解、仲裁或诉讼的法律依据。因此,翻译和签订合同必须慎重,千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国有一家外运公司在翻译合同时,因一词之差导致不但未从外商手中结回二十万美元,反而倒欠对方二十万美元。另有一家公司在投一项国际标时,将投标书报价中的“and’’误译成“or”,致使该公司的投标价在原报价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一开标即当场废标。类似情况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广大翻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文化素养

翻译难就难在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翻译上。翻译问题不单单是个语言问题,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重大关系,受着它们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业务交际不同于国内业务交际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要考虑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价值观念、法律、宗教、政治、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

交际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交际者对两国文化差异了解的程度。如一封直接了当的业务信件写给德国商人很可能是成功的,而写给日本商人则可能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直率语气。又如在德国,微笑主要用于非常亲密的朋友或亲属之间。德国人比美国人要含蓄内向得多。美国人喜欢经常大笑和见人就笑,但这种习惯往往使许多德国人感到不知所措。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Wide Angle | 广角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284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宾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科技迅猛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翻译工作在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翻译理论也随之不断改革创新,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交际语用失误和文化冲撞考虑等诸多文化因素考虑其中,以克服翻译方面的重重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逐步逐日加深,尤其是商务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务翻译的重要性与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务翻译的研究工作也不容小觑。然而,由于人们误解商务英语翻译较为简单直白,文化差异较小,所以其研究工作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本论文试图通过阐释英汉商务英语翻译中各种不对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来揭示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翻译不对等性 一、引言 在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语言对文化的传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背景在商务翻译当中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从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具体实践当中,由于跨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文化信息传达有误,导致翻译标准无法对等。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把握本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密切关注在语际翻译中的翻译的不对等性及其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然后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这种出现的差异逐步消失,做好跨文化交流当中的商务翻译。 在大多数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不对等性 1、商标翻译及电影字幕翻译的不对等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广告商标的翻译十分重要。一个享誉中外的驰名商标是消费者心中衡量该产品是否具有可靠品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广告商标用语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必须注重其文化因素。在我国,许多广告商标极富文化底蕴。然而,在将其文化内涵通过翻译成其它语言却十分困难。因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文化知识,才能够设法沟通语用差异,译出的广告商标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鸳鸯牌枕头,其原来英译名是Mandarin Ducks Pillow。汉语文化中“鸳鸯”象征一对恋人,相亲相爱,而英语中Mandarin Ducks只是这种鸟的名称,并没有这么美好的比喻意义。但是,英语中Lovebi rds 的引申义与汉语中的鸳鸯相似,如果我们把”鸳鸯”牌枕头翻译成Lovebi rds Pillow,其中的比喻意义则可以传递过来,而这个比喻意义正是该商标的关键所在,这样,译文就产生了同样的社会语用意义,达到了传递原文文化内涵的效果。再如,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上乘的质量是首要 的原因,但与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不无关联。但如果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也许销量会不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厌恶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而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P &G( Protecter and gamble) 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10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中国名字都是广泛的调研之后产生的。现在无论是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 其次,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无数优秀的外文影片,其中以英文影片居多,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影视市场所以本文也将大众极关注的影视作品的英文字幕翻译列入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商务翻译当中。在这类翻译当中,译者也遇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引发的不对等性等问题。只要更好完善英文电影的翻译工作,才能使得此电影卖座叫座,进而从另一方面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语言间很少有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汉语词语意思较为稳定,而英语单词多为多义词,呈现出多个意思。老国王去世后,在遗嘱中对约克这样评论道:“Bertie has more guts than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put together.”其“guts“ guts 有多种意思,“(1)内脏,肠子;(2)勇气,决心;(3)(尤指机器的)内部结构。”在此处“guts”取自释义(2),整句话应翻译为“伯蒂比他所有的兄弟加起来……都要勇敢”。2、数字翻译的不对等性 译者在商务翻译中也应当要注意处理数字的翻译,因为数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815464982.html,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作者:张梦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益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外事活动越来越多,与世 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英语翻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做好外宣翻译,应充分了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同时注意翻译策略。本文将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事翻译;翻译特点;翻译要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1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常态,而翻译则架起了一座人类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的变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翻译活动。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的翻译领域,外事翻译日益显其重要性。由于外事翻译中处处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此外事翻译不同于其他普通翻译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外事翻译中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国家带来不良后果,有损我国的国家尊严。 一、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外事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方针的桥梁。 1.政治性:外事活动无论大小,都涉及本国政府的立场,地位和政治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本国政府的政治立场,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外事翻译首先要具有政治上严肃性,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和政治有关的细节,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外宣翻译。我国的政治主权及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常常会在外事活动中提及。如果翻译人员政治敏锐性不强,一个小的疏忽就会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损害国家尊严。 2.时事性:外宣翻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政治的及时掌握。翻译要做到精准,就要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中,一些细节也要关注。如中方要根据对待其他国家的观点立场在发表言论时注意用表示不同感情的词汇。

英文电影片名基本翻译思想浅析

47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2010年3月 第6卷 第1期 Mar., 2010 Vol.6 No.1 时”,与影片内容相差千万里,令人费解。 译好片名的第一步,应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其命名特点,这是优秀译名的必经之路。片名大多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以此为标准,电影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作片:常通过画面的快速变换及打斗场面来吸引观众,如:Golden Eyes (黄金眼);S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Speed(生死时速)等。 (2)爱情片: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国丽人)。 (3)恐怖片: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Hackers(黑客)。 (4)灾难片:Titanic(泰坦尼克);Pearl Harbor(珍珠港)。 (5)科幻片: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Star Wars (星球大战)。 (6)间谍片: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机)。 (7)悲喜剧片: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Friends(六人行) 摘 要: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国内学者涉及不多,但已渐渐引起重视。现实中常常将英文电影片名分为,动作片爱情片恐怖片灾难片科幻片间谍片和悲喜剧片。对于各种类别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遵守几种翻译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译名应具有信息原则;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原则。同时在翻译中应坚持一定的翻译标准。另外,对于片名翻译必须掌握几种方法: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多种翻译方法灵活结合的翻译方法。 电影片名;直译;音译;意译 ﹑﹑﹑﹑﹑英文电影片名基本翻译思想浅析 冯建民 许丽红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5713) 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本科,讲师,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 方向:英语教学。 许丽红(1982—),女,汉族,本科,助教,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 向:英语教学。  电影是一门艺术,不同于其它体裁作品,它通过多种信息传播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进而产生某种效果,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不同于其它体裁的翻译,但它也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体裁类型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属于翻译学专项研究一类。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国内学者涉及不多,但已渐渐引起重视。何跃敏指出西片译名中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贺莺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中英电影片名的特点,提出了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大价值标准,概括了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肖陆锦对片名的汉译技法作了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近一个世纪的英文原版的电影片名译名,并加以分析、归类,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方法、标准等作了进一步探讨。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无原则,它是片商和观众之间相互沟通的第一个直接的窗口。瘪脚的译名通常是见词猜义或死译硬译的结果,常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如:the Duke、While You Are Sleeping曾分别被译为“公爵”和“当你入眠 [1] 1 电影片名分类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 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 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 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 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 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 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 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 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 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 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 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环境和客 观因素,然后再叙述具体事务和中心事件。英语句式则与之相反,除了个别的做定语的单

浅谈影响英语电影名称翻译的原因

浅谈影响英语电影名称翻译的原因 摘要:外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另一种载体相对书籍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然而一部外国电影往往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被译作几个不同的名字。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两岸三地”电影名称翻译时的异同,并从文化、商业和政治三方面因素结合实例分析电影名称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功能对等,电影名称,翻译,异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国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途径了解世界的机会与日俱增。尤其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异域文化了解程度加深,而电影作为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媒体手段对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解放前中国无电影到改革开放初期每年从国外引入寥寥几部电影,到如今每月都不间断地有外国大片在影院上映,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译成文字音频从而使国人能够看懂,而电影名字作为电影主要内容以及风格的载体更是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电影名称能够充分体现电影的主要内容,恰当地体现电影的风格,从而吸引观众眼球,赢得影院票房,获得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丰收。然而笔者却发现,同一部电影在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常被译为不同的电影名称。本文力图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大陆与港台地区电影名称翻译的共性与两岸三地对电影名称翻译不同的原因。 1、电影名称翻译的理论基础 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指出:“翻译不仅仅指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指语义、风格和文体方面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包含表层词汇信息也包含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首要的,其次形式。形式对等有可能会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根据奈达的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把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准则,并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在回顾翻译研究传统思路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问题作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性;文化差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 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不。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 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 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

翻译人才浅析

翻译公司对于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期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给翻译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导致了翻译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揭示了翻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现的矛盾, 讲述了翻译公司对翻译专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探求翻译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对策,反映了翻译公司对于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期望和诉求。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states tha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with swift and violent increase to the translators’ requirements, i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narrate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requirement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staff from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searches for the countermeasure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graduat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reflects the expectation and appeal of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to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staff.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翻译人才培养社会需求职业素质要求期望和诉求翻译产业与翻译教育结合 KEYWORDS E 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nslator’s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Expectation and appeal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MTI 一、翻译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产生了矛盾 1.经济全球化发展急需优秀翻译人才 中国在迅速向前发展,作为制造品出口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会更加紧密,中国对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能 源和矿产也更加依赖,国际交往的加强对翻译工作提出更多、更严格的 要求。

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 引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既要符合大众口味,又要注意审美取向。电影译名和商品一名一样,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是要译得好,译得切题,使人看了片名解渴望先睹为快,就不那么容易了。 片名的翻译,一般要收到原片名的很大限制,还要考虑到诸如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心理作用等社会因素。英文片名的汉译,应该在忠实于原片名的影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著名的翻译家眼福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可见“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追求雅趣应该是翻译家们的终身课题。 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同译制片的作用一样,起到了文化媒介的效果。尤其是1995年引进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以来,中国人又重新燃起了看电影的热情。 除了电影本身的品质外,电影片名作为“导看者”,是很重要的一环,人云“片以名扬”。自然,来自国外的电影师傅吸引中国人的眼球,那么其片名的翻译就是重中之重了。好的译名能让佳片锦上添花,使普通电影更上一层楼;但是不好的译名却能使佳片黯然失色,使一般电影光彩尽失。 片名是窗户,是影片的眼睛,透过“眼睛”可让观众洞察影片的内心世界。它虽字数寥寥,却是整部影片的向导和灵魂。片名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能吸引观众眼球,及其观看欲望,使其欲罢不能,欲弃不忍,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和高尚情操的尽然。从交际目的来看,电影片名作为呼唤类语篇之一,译者应该从交际翻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片名翻译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与观众沟通交流,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影片的传播与反响。从翻译的手法来看,片名之于影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手法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与法则外,还得通晓电影片名的特殊性,斟酌出片名中蕴含的丰富的影片信息和联想意义,并且在片名中反映出来,使观众赏心悦目。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每年都有数十部乃至数百部的外国大片被引进,影片片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电影片名是对应内容是研究,兼有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业。在译制电影的传播和推介过程中,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 一、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外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具体有三个阶段:语言转化、文化顺应及市场预测。相应地,片名翻译的标准便在这三方面中形成。 (一)语言转换标准 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雅”这一字中包含着译文所具有的音义美,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遵循音义俱美的标准。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

浅谈译者翻译素养与文化信息处理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一)

浅谈译者翻译素养与文化信息处理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一) 论文关键词:翻译信息传真翻译素养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论文摘要:翻译要求的是信息传真,本文指出,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和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信息传真极为重要。 网络信息时代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可以借助传统资源外,还可借助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见,网络技术辅助条件下,译者除了要建构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转换技巧、了解语言结构的异同和两国文化的知识、培养对翻译的积极心态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性处理语言的能力。译者广博的知识、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真的关键要素。 1.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 全球化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是涪言信息的传真。译作的信息传真取决于译者所建构的翻译素养,即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这是文化信息传真的保证。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包括译者语言的功底、文化的理解力和译者自身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1.1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着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着,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1.2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不断涌入我国,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引言 电影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影像艺术,是一种群众性的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具备高度的商业性。同时,电影又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电影的片名起到了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任务在于简洁凝练地概括影视片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因而,电影片名大都采用简短、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来突显影片内容、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审美期待和观看热情。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译文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又要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文化和审美心理。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 片名是整部电影的浓缩,片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电影片名翻译时,语言结构要凝练,能明确影片主题,并力求言简意赅、形神具备。因此翻译时要遵循四条标准。 1.信息转译。作为画龙点睛之笔,电影片名涵盖的信息也是观众急于要了解的信息。译者应该把源语文本里的信息尽最大可能地转译成目标语,让不懂源语语言的观众获取译入影片的主要信息。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可取。影片True Lies的译名《魔鬼大帝》就很失败(另一译名是《真实的谎言》)。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明显感觉到影片片名和其主题、情节相去甚远,两者很难联系起来。 2.文化转译。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交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地理、气候、价值观、习俗、伦理观、政治、经济等等诸多因素阻碍了信息的通畅转译。因 此,呈现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形象其丰富的内涵有时很难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出来。翻译此类电影片名时,一定要考虑到其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影片Dragon Heart的现译名是《魔龙传奇》,之前还有个译名是《龙的心》。“龙”在西方文化里是个贬义词,通常等同魔鬼、残暴的含义。相反的,“龙”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是吉祥、力量的象征。因此,本着西方电影本身要表达的含义,《魔龙传奇》符合影片主创者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