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1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67
针灸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经络学学习目标:掌握: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命名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理解:1、分析十二经脉的走向和循行分布规律2、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的应用第一节:经络学概论一、经络的概念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针灸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它主要以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是一个沟通全身的网络系统。
即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系统,就是现代解剖学无法找到的一个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大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它们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部分,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别到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重要支脉。
起到沟通脏腑、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连缀四肢百骸,主司运动关节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命名原则: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按一定的规律循行于上肢或下肢。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针灸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促进身体健康。
尽管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有争议,但它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在针灸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和部位需要掌握。
首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12个正常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
这些经络分布在全身,连接了各个器官和部位。
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功能。
针灸师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
接下来是针灸师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穴位。
例如,气海穴位于脐部附近,对改善消化和缓解腹胀有益;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对缓解头痛和改善眼睛疲劳有帮助;涌泉穴位于脚底中央,对缓解失眠和焦虑有益。
除了穴位,针灸学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刺激和转动针。
刺激针是将细针直接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
刺激可以通过轻微的震动、旋转或推拿来实现。
这种刺激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代谢和内分泌。
转动针是在穴位上插入针后,再以一定的速度和深度进行旋转。
这种旋转可以调整经络的能量流动,帮助平衡身体。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中仍然有争议,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其疗效。
然而,许多针灸师和患者认为它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有效的。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疼痛、减少恶心和呕吐、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心理健康。
不过,针灸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疾病,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针灸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针灸学基本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促进健康的学问。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学说和针灸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针灸学的穴位是指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人体上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插针、捻转、提插、扣按等。
插针是将细针插入穴位,通过调节针的进深和角度,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捻转是在插针后,通过旋转针身,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效果。
提插是在插针后,将针缓慢上提或下压,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扣按是用手指按压穴位,以调节气血的流动。
针灸学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等。
针灸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中药、推拿、气功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学的疗效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问,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学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学基础题库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针灸学的基础知识,以下是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针灸学基础题库。
一、选择题1、针灸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 经络学说B 腧穴学说C 刺灸法D 针灸治疗学答案:A解析: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它阐述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部B 胸部C 腹部D 四肢末端答案:B解析: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功能()A 联系脏腑B 沟通内外C 运行气血D 营养全身E 感应传导答案:C解析:运行气血是气和血的功能,而非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包括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感应传导、调节平衡等。
4、手太阴肺经起于()A 肺B 中焦C 胃D 大肠答案:B解析: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
5、下列穴位中,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是()A 足三里B 太溪C 涌泉D 内关答案:A解析: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
太溪属于足少阴肾经,涌泉属于足少阴肾经,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
二、填空题1、经络系统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
答案:经脉、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2、腧穴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类。
答案:经穴、奇穴、阿是穴3、针刺的角度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直刺、斜刺、平刺4、艾灸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5、针灸治疗的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简答题1、简述经络的作用。
答:经络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络将人体的脏腑、肢节、官窍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其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使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协调。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医学知识,它涉及到生理学、解剖学
和药理学,从细节上来看,它还包括针灸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有
关针灸的基础知识是每个新针灸治疗者必须要掌握的,所以本文中将
会简要介绍针灸学基础知识。
针灸是一种用针入皮和穴位,或者在特定部位配合手法刺激,以
达到调节机体内分泌、调节机体功能平衡,来改善机体症状和促进健
康的体外疗法,可以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古人们发现此法在治
疗一些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疗法和学术
体系。
针灸学的基础包括:针灸理论、针灸技术、穴位学和针灸名称等。
针灸理论:指针刺时机体经络和穴位的作用,以及针灸治疗的机理。
针灸技术:涉及用不同类型的穴位以及用不同类型的针刺术,使
针刺的力量和效果达到最佳。
穴位学:涉及体内穴位和体表穴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常用的经络,穴位的名称,功能,经络的连接,穴位的部位和疾病的治疗。
针灸名称:涉及不同类型的针刺方法,以及各种针灸工具的重要性,如银针、玉兔、玉珠、醉金劒、砭石、针罩、自针等。
学习针灸,需要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
正掌握和运用针灸技术,更好地提供有效的针刺治疗。
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
简称“经穴”。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
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针灸学基础腧穴•腧穴概述•经络腧穴理论•腧穴定位方法目录•常见病症腧穴配伍•针灸操作技术与注意事项•腧穴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腧穴是人体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
腧穴发展腧穴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理论总结过程,形成了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腧穴体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腧穴分为十四经腧穴、奇穴、阿是穴等。
其中十四经腧穴位于十四经脉上,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腧穴。
腧穴命名腧穴命名主要依据其所在部位、所在经络、所在穴位、治疗作用等因素,一般由“经穴名”+“位置”组成。
例如,“足三里”即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三里”穴。
腧穴作用及选取腧穴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如缓解疼痛、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
同时,腧穴还具有反映疾病和辅助诊断的作用,如通过观察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
腧穴选取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针灸等治疗。
选取腧穴时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腧穴的分类和命名进行合理的选取。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等,它们相互连接、交织成网络,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经络系统在人体内起着运行气血、沟通内外、平衡阴阳的作用,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重要基础。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基础。
经络系统概述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是经络气血汇聚和流通的关键点。
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主治范围,与相关的经络和脏腑有密切联系。
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和调节,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与经络关系云门、中府、尺泽、孔最等。
手太阴肺经商阳、二间、三间、曲池等。
手阳明大肠经承泣、四白、足三里等。
足阳明胃经常见经络腧穴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三阴交等。
手少阴心经:少海、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等。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承山、昆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