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领导讲话近年来,国家和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也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等重要文件,高等教育发展形式日新月异,各高校都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以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为指引,迎难而上、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深化教学改革。
(一)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意识,以理念转变带动行为的转变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各高校的发展主要是规模扩张,发展是粗放的,外向的,是追求学校利益最大化的,很难实现“以生为本”。
在强调内涵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以生为本”在内涵发展中的实质性意义。
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都多次提出,一切改革要坚持“以生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教学改革也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角度着眼推进改革,提升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话语权、监督权,改革要依靠学生,要为了学生。
我们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接地气,惠师生。
(二)以增强应用性为重点,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规模发展至今,专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将以应用性建设为重点,以打造专业集群为抓手,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要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于报考率低、就业前景差,转专业情况突出的专业,经过论证,我们将建议学校,有的进行改造,有的进行减少招生,有的要暂停招生,有的甚至要停办。
二是要整合专业资源,打造一批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品牌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专业集群,抱团发展,把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要以学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估和调整的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新专业,对需求量大、学生满意度高的专业要优先支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摘要]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深刻变化使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成为教育的两大主题,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高等教育迫切要实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
本文以社会主义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结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比较国内外本科教育实践,探究“四个回归”的起源,梳理国内外有关“四个回归”理论基础,探究“四个回归”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内涵[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9)4-0083-042019年第·4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213期Apr2019[教育管理方略]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内涵浅析郭跃,赵颖霞,沃琼怡,余雅雯(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我国经济新常态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的教育问题,但目前高等教育下输出的人才质量还不能满足其需求,高等教育亟待“回归”。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8年6月21日发表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高教司司长吴岩发表了题为《全面把握形势全面振兴本科全面发挥教指委作用》的讲话,这些都表明高等教育应遵循“四个回归”实施改革创新。
本文旨在从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立足经济现状,以习近平主席“培育什么样的人”为核心,结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讲话,比较国内外本科教育,探究“四个回归”的起源,梳理国内外有关“四个回归”的文献综述,为探索“四个回归”的本质内涵奠定基础,实现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
新时代“四个回归”视角下本科课程教学分析作者:苏旭峰蒋志辉来源:《高教学刊》2019年第18期摘; 要:新时代本科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
在经济学教学中把四个回归理念引入课堂,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生动探索和实践,把课程思政工程建设在经济学每一堂课中。
经济学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使用提升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四个回归;课程教学;经济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048-04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in the new era.We should promote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turn to common sense", "return to the original","return to the heart" and "return to the dream".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the four regression concept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room, and viv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re conducted on "who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is included in every class of economics.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scenario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internet teaching in economics teaching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Keywords: four regression; curriculum teaching; economics教育部部長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
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具体内容
“以本为本”是我国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原则,强调教育应立足于根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而“四个回归”则是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旨在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本质属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具体内容。
一、回归教育本质
1.立德树人: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回归学术根本
1.学术诚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学术创新: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回归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四、回归家庭教育
1.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总结: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旨在强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内涵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内涵一、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内涵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教师把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专任教师80余名,学生3000余名,生师比较高。
学院还承担了面向全校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概论等公共课程,授课任务较重,每年人均超工作量均排在全校前列。
在授课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学院要求教师们不能降低授课质量,采取了建立教学团队、青年导师制、领导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座谈制度等多种制度和途径,及时跟踪教师授课质量,确保为本科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院+报Joornai of Heiloogjiana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ee of Politico And Law 2025年第3期(总第150期)No. 3 2025(Sum No. 150)“四个回归”背景下的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创新——以“刑法各论”教学实践为例周立刚(温州理工学院,浙江温州345735)摘要: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驱动力。
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 重要举措0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化解专业教师的学科认识与学科实际定位的矛盾、教师教学组 织与学生冷漠回应的矛盾和教学内容与实务部门需求相脱节的矛盾o 法学课堂教学创新应遵循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法学专业职业教育定位,寻求在教学设计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 的。
关键词:“四个回归”;法学;课堂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28 -7766(2221 )23 -2144 -24一、创新课堂教学是实现“四个回归”的重要举措22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组织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 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个回归”是指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高校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回归常识”的主渠 道,是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回归本分”和高等学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倾心培 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初心”的主阵地,也是所有投身于高教事业为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想的追梦 人“回归梦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落实四个回归要求培育优良教风学风的举措落实四个回归要求培育优良教风学风的举措一、引言回归要求是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确保“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得以全面贯彻和落实。
落实四个回归要求也意味着在教育领域中,特别是在高校中,要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讨论如何落实这一目标。
二、深度探讨1. 引导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在高校中,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首先要引导师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
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向上、责任心强和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
学生也要被教育引导,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为了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也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和交流。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优良的教风学风需要建立公正、科学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成绩,容易导致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倾向。
我们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三、广度探讨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为了落实四个回归要求,我们需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师资配备、教育设施和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
只有提供充足的资源,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需要教师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水平。
我们应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提供培训机会、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等。
也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他们的互相学习和成长。
3. 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是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的关键。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我们应该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包括成立学生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创新创业活动等。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领导讲话近年来,国家和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也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等重要文件,高等教育发展形式日新月异,各高校都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以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为指引,迎难而上、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深化教学改革。
(一)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意识,以理念转变带动行为的转变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各高校的发展主要是规模扩张,发展是粗放的,外向的,是追求学校利益最大化的,很难实现“以生为本”。
在强调内涵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以生为本”在内涵发展中的实质性意义。
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都多次提出,一切改革要坚持“以生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教学改革也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角度着眼推进改革,提升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话语权、监督权,改革要依靠学生,要为了学生。
我们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接地气,惠师生。
(二)以增强应用性为重点,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规模发展至今,专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将以应用性建设为重点,以打造专业集群为抓手,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要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于报考率低、就业前景差,转专业情况突出的专业,经过论证,我们将建议学校,有的进行改造,有的进行减少招生,有的要暂停招生,有的甚至要停办。
二是要整合专业资源,打造一批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品牌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专业集群,抱团发展,把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要以学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估和调整的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新专业,对需求量大、学生满意度高的专业要优先支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个回归”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培养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愈发突显。
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需要优先重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而这一任务,需要从“四个回归”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实践。
“四个回归”,即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回归典型的实践、回归大学本源的理念、回归学科发展的要求。
这四个回归贯穿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的方向和内容。
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要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
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校辅导员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志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做到以德育人、以学育人、以心育人,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要回归典型的实践。
在大学生志趣培养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实践,通过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锤炼意志、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以实践检验自己的志趣,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方向。
辅导员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让他们从实践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增长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要回归大学本源的理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播文化的殿堂。
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念,让学生明白大学的学习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竞争和服务社会发展,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也不忘初心,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要回归学科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四个回归”视角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王金波,赵培全,王健,杨君(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7)一、引言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传导和培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和教师接受这一理念,从而培育现代化的工匠[1]。
应积极响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应顺乎时代发展大势,紧握科技发展脉络,为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书写“奋进之笔”。
二、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课堂教学知识点散课堂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分散,似一盘散沙、不系统等问题,缺乏对知识点前因后果的讲解。
教学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的过程。
没有一个紧凑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联想,不能自主地多角度分析问题,不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学生学习带有盲目性且容易顾此失彼,导致期末复习压力大、担子重。
若实现知识体系的模块化、系统化、结构化,对于本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触类旁通大有裨益。
(二)课堂学习手段单一课堂学习以学生听教师讲解为主,课堂的整体风向由教师把控,但若教学方法拘于一式,教学内容囿于一隅,教学手段系于一格,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好奇心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绊脚石。
缺乏求知欲的学生,无论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将受到影响。
课堂教学进程紧凑,多数同学不愿在课堂上直击问题,课上没有及时提出的问题课下便易忘却,学生课后运用教辅资料进行复习的难度大大增加。
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学生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信心就会下降一点,日积月累,当学生的信心值降到谷底甚至自我放弃时,他往往会选择一进教室门就往后排坐,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开始玩手机或睡觉。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思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思考一、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内涵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教师把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专任教师80余名,学生3000余名,生师比较高。
学院还承担了面向全校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概论等公共课程,授课任务较重,每年人均超工作量均排在全校前列。
在授课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学院要求教师们不能降低授课质量,采取了建立教学团队、青年导师制、领导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座谈制度等多种制度和途径,及时跟踪教师授课质量,确保为本科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在参加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四个回归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这四个回归的心得体会。
一、回归教育初心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铭记自己的初心,即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二、回归学生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培训中,我明白了,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回归教学本质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回归教学本质就是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培训中,我认识到,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回归教师自身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我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我们要关注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师四个回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四个回归的实践体会:1. 回归教育初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2. 回归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回归教学本质,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23年全国教育精神心得体会4篇全国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1经过认真学习教育部部长__x以及几位知名大学校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系列讲话,我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高校老师需要认真领会和积极贯彻。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
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排除万难、聚心聚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求我们的产学研工作紧密围绕本科教育开展,做到以本为本,并通过努力使得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此次我们教研室老师克服各种困难,集体参加第二届平遥电影节,就是对“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精神的实际践行,我们希望用我们老师的实际行动,点燃导演班学生的电影梦,激发他们积极投身电影学习与创作的热情。
相信,在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本科教育一定会取得出色的成果,我们的本科学生未来一定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之材。
全国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2自从我参加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开展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在远程培训的学习中,通过视频讲座、专家答疑、网上讨论等方式,我系统地学习并全面了解了《教育规划纲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
本次的《规划纲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以人为本。
在育人为本中,《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提供每个学生适合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这里的发展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它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二:改革为主。
力图打破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推进改革力促四个回归聚焦主业突出机制建设作者:来源:《中国共青团》2018年第02期共青团改革是一项具有“回归”属性的系统性工程。
近年来,团无锡市委定向定靶“两个不脱离”的改革方向,围绕市县两级团的机关身处“层级功能结合部、机构改革结合部、团与青年结合部”这一关键,坚持从最薄弱的短板入手,着力改进不符合青年群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团的干部不脱离基层青年生产生活,团的工作策划实施不脱离青年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实的举措推进改革朝着回归本源、回归本位、回归本质、回归本色的目标迈进。
回归本源,在共青团思想引导上构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机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旗帜鲜明地传播真理,是当前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组织本源。
团无锡市委牢牢把握新时代新青年的群体特征和发展趋向,进一步向互联网转移工作重心,着力构筑线上引导、线下体验的思想引导工作模式。
一是畅通渠道。
实施“习经悟典”网上宣讲工程,搭建“青年之声云计划”“苏青u+”“团聚无锡”等“三位一体”的平台阵地,加大思想引领和信念培育的共青团原创内容供给,以图解、知识问答、专家在线答疑等方式,探索一系列无锡共青团线上“导流”的工作模式。
目前,各类团属微信平台浏览量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线上互动答疑20万余条,“青年之声”专项工作获得团中央通报表扬,并作为唯一一家地市级团委代表在团中央现场会上作主题发言。
二是丰富体验。
实施共青团文化产品培育工程,积极建设共青团影院、剧院、书店等团属文化阵地,全方位覆盖青年精神体验。
发起共青团原创活动“首届太湖青年音乐节”,帮助草根青年实现音乐梦想。
开展青年公务员读书沙龙活动季,延伸青年干部8小时外的思想教育。
此项工作得到中共无锡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评价,并列入全市青年干部重点培养计划。
三是做强服务。
建设“青年之家”标准化示范基地,优化调整“希望来吧”、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传统资源,充分构筑“旗舰店+连锁店+特色店”平台网络。
学科教研0) A中政)台课:践行“四回归”让W“活”起来■陈治儒朱文静摘要: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撰文指出,教育要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学生的心“活”起 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启智育人的时代使命,理应在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四回归”为施教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新一轮“课堂革命”的内核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育学生道德修 养和学科素养的双重使命,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时,理 应关注学生成长、关照生命质量,让课堂回归常识、回归 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学生的心“活”起来,切实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以人教版《多彩的消费》为例,通过践行“四回归”原则,设法创设生活化情境,在 尽可能地有效参与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和认 知获得感。
一、回归常识,让教学紧贴生活实践出真知,生活即教育。
新生代高中生,从小出 了家门进校门,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单纯 生活。
提及“消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一方面,由于消费关系到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用各类开支、花销,并不深奥;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不当家,“不知柴米 油盐贵”,很少直接参与日常家庭消费,多是间接认知。
对此,只有让教学回归常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 真正适应高中生身心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情境立足生活,增强体验感2017版教材在探究“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时,从 过春节的场景切入。
镜头一:陈先生春节期间带全家到 体育馆打羽毛球健身。
镜头二:李先生一家利用春节到 海南旅游。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何过春 节,学生最有发言权。
教师让学生谈谈过春节时家庭消 费的具体事项。
同学们的“神经”一下子兴奋了,纷纷 打开话匣子,将更多的“镜头”搬进了课堂。
镜头三:陪 家人赶集、逛商场,置办年货,买零食、衣服等。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对中医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探究一、以本为本,强化中医药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本为本是指立足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特色,强调中医药学生应当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生应当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将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展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加强对中医药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中医药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学的源远流长、传统特色,树立起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现实情况的宣传教育,引导中医药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大局,关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回归本源,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学术品格和医德医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学术品格和医德医风。
通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传授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和学术理论,引导中医药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学术道德,注重实践锻炼和创新思维,培养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通过生活实践、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中医药学生深入实践,回归临床和回归病人,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回归本真,塑造中医药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崇德向善回归本真是指回归本心、回归健康、回归自然、回归传统,要求中医药学生立足健康理念和中医药学的传统精华,塑造健康人格和崇德向善。
中医药学强调“治未病”,重视保健养生,注重身心调和、自然调适,中医药学生应当培养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德向善,自觉践行中医药学的保健理念,关注自身身心健康,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重视塑造中医药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崇德向善。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思考
一、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内涵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
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教师把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
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专任教师80余名,学生3000余名,生师比较高。
学院还承担了面向全校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概论等公共课程,授课任务较重,每年人均超工作量均排在全校前列。
在授课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学院要求教师们不能降低授课质量,采取了建立教学团队、青年导师制、领导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座谈制度等多种制度和途径,及时跟踪教师授课质量,确保为本科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按照学校要求,学院全部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要为本科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确保高质量的师资用在本科教育教学中。
制定了教师指导本科生进行挑战杯、互联网+、攀登计划等国家和省市各类竞赛的激励制度,老师们从日常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到参赛前的指导等环节都全程参与,取得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逐年增加。
制定了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系列制度,从项目研究到论文撰写,师生共同科研的局面逐步打开。
(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在本科教育上
在学校预算约束前提下,学院将相关的专业建设费、学生实习经费以及部分日常办公经费等尽量用于本科教育。
不断建立健全实验室体系,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实验;建立菁创中心,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实践平台;建立师生共用的阅览室,将书籍和报刊向学生开放;合理筹划学生实习经费使用,每学年以班级为单位提供专项经费,由班
主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企业,学习课堂外的专业背景知识;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基地在见习、实习以及邀请基地专家到校内授课等不同方式的交流和互动,使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真正发挥作用,减少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积极向社会、校友筹措资金和资源,建立学生奖励基金和学生困难补助基金,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向困难学生伸出援手。
(三)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学生走出去
在国际交流处的协调下,学院参与了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康考迪亚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国国际管理学院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洽谈,已达成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新墨西哥大学等合作项目,对外交流学生居全校之冠,学生考取国际名校的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提升。
(四)建立契合专业要求的课外活动
结合经管类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创立了英语舞台剧、工商模拟市场、模拟证券投资大赛、走向成功论坛等品牌活动,如工商模拟市场已举办十余届,共计约有1400个创业团队、一万多名在校学生参与经营。
学生自主向社会筹集资金提升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寓教于乐,提升了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照以本为本,四个推进的要求,学院还存在的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有待优化
学院学生数量多,专任教师少,师生比偏高,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各专任教师的学术范围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教学研究成果。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院一方面以成立的四个学科方向为基础,要求由各专任教师根据自己的既有基础和兴趣,选定一个学科方向,今后尽量向该方向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学科平台建设,承接横向合作项目,辅以一些激励措施,促进各专业教师围绕各自选定的一个学科方向进行发展。
需进一步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此进一步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二)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学院7个本科专业都是经济、管理类的主要专业,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众多,但我院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还不多,今后要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卓越会计师培养试点为基础,以OBE为导向,通过多方调研、讨论,找准地方经济特色和优势,找准未来人才需求动态,拟围绕制造业、移动商务、跨境电商等展开专业特色培养。
如为避免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万金油”的状况,我们将工商管理专业着力打造为营销与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与信息化两个方面,培养适合东莞电子商务发达等经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把国际贸易专业打造成传统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两个方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学院将以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以OBE为导向,在广
泛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能够驾驭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明确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知识结构、课程、学习要求之间的清晰逻辑关系,明确各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各课程安排的时间先后,体现能力培养和课程安排的递进关系,能力与培养目标之间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能力与课程之间要有清晰的对应关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准确清楚。
将积极发掘、培育和发展具有教学特色、深受师生好评的核心优势课程若干门,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
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加快专业学科群建设步伐,提升教学品质,积累教学成果。
(三)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一方面争取学校加大文科校内实验室建设投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寻求共建校内实验室;各专业结合实际,制定各自的实践教学管理细则,明确实习要求,提高教师和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实习动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日常维护,使学生能够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并能够在实习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缺漏和能力。
(四)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将教研成果等纳入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并采取给以教研项目经费奖励等激励
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研工作;梳理已经完成的教改课题项目状况,围绕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设置课程,做出教改规划,分步分期实施,特别是核心课程,确保教改课题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确实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建立优化机制,即由课程群团队或系级教研活动讨论教改成果的优化与应用,采取激励约束措施,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教改项目结题后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