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卢梭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思想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和爱国观是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和爱国观的分析,探讨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现实中的应用。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最高的价值,个人应该理性自主地进行思考、选择、行动。
他反对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和机械性的社会组织形式。
卢梭认为,社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利益,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存在和权力。
他认为,个人比任何机构、法律或国家更重要,人民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因此,卢梭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和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这一概念,即人民在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协议,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放弃了一部分个人自由并接受集体原则的规范。
他认为,这种契约不是政府和国家强加给人民的,而是基于人民自我意识和自我规制而形成的。
卢梭还强调个人不仅是理性的、独立的和自主的,还是社会的和有用的。
他提出,人们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使生命有意义。
他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的。
卢梭的爱国观卢梭的爱国观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人自由的延续和人类理性的进步。
他认为,一个爱国者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自由精神的人,反对对国家的盲目忠诚。
他反对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人民意志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一切政治和社会制度都应该遵循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和统治,主张建立一种民主政治和平等社会。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的重要性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提醒我们重视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同时强调每个人的自我规制和社会责任。
在当今中国,我们也在倡导发扬自我独立精神,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要看到个人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
西方政治思想史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
1、自然政治观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政治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产生于中世纪。
3、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从15、16世纪开始。
形成17、18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
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提出“天赋人权”观念。
二、卢梭是雅典政治制度奠定基础的立法家。
公元前594年得到公民授权,对雅典城邦制度进行改革。
1、卢梭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原则。
强调贵族、农民之间的关系。
2、卢梭的改革在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设置一个适中的权利界限。
一方面,是每一个自由公民享有基本平等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使富有财产从而为国家尽较多义务者占一定优势,同时给富人以担任城邦高级公职的特权。
这样,平民得到作为城邦一分子的尊严,占有因人数而来的优势,而贵族也不失面子,保留了因财富而来的优势,从而使平民和贵族的势力达到某种平衡。
3、卢梭的改革在雅典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古希腊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
1、城邦最显著特征是小国寡民。
一般城邦往往是以一个城市或城堡为中心,包括附近数公里以内的若干村落组成,与其他城邦之间往往有山河海洋为自然边界。
即它们是公民的自治团体。
所有城邦都由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1、奴隶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奴隶无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政治身份、任何政治权利。
2、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妇女和自由的外邦人。
他们和奴隶一样没有政治权利,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身份,不能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
3、自由公民公民的本质特征是享有政治权利,属特殊身份团体。
自由父母都是希腊自由人的男子才能获得公民身份。
政治制度分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
四、古希腊政治思想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卢梭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解析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既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对卢梭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解析。
一、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体现在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权利,不受外界的任何强制和束缚。
个人主义在卢梭的伦理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卢梭主张个人的自由施展。
他认为个人应该摆脱社会的羁绊,追求个人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实现。
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到了“个人独立”的概念,主张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而不是被别人操控和限制。
其次,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他反对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他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到了“自然权利”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卢梭的社会责任观点尽管卢梭强调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个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利益与整个社会的福祉是密切相关的,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卢梭认为个人应该服从社会的规则。
他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认为个人通过自愿地加入社会契约,同意接受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为社会的正常运行作出贡献。
其次,卢梭主张个体应该关注公共利益。
他提出了“普遍意志”的概念,认为社会应该以普遍意志为导向,追求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整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利益。
总结起来,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与社会责任观点在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中密切相关。
他主张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实现,但同时也认为个人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整体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卢梭的资料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政治上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卢梭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资料简介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
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
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
12 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
16 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
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后来,他在都灵的一个公教要理授讲所正式举行了改宗仪式。
其间,还发生了几段浪漫趣事。
卢梭曾受到一名美丽贵妇—德·华伦夫人的接济,他在她家中住了将近十年。
德·华伦夫人成为他情妇的同时,还是他的义母……1743 年,在另一位贵妇的帮助下,卢梭成为了当时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
两年后他开始同旅馆中的佣人黛蕾丝·勒·瓦色同居。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卢梭(1712~1778),法国教育家、伦理学家,《教育学》的作者,他在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有著浓厚的哲学色彩,今天仍受到众多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卢梭认为,教育是塑造和完善人性的过程,目的是使孩子拥有自然赋予的所有文化志趣和人道品质。
他主张建立一种完美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在其中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足够的篮球,从而使他们的性情温和,开朗。
卢梭不仅敦促家长以友谊地关照孩子,而且要求老师以恒心把孩子们带到自然的过程中。
他把这种教育思想称之为“自然教育”,强调以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影响孩子们的心灵,从而起到有效而完美的教育效果。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实践是重中之重,他以实际的例子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脑子是由每天的行为而导致的。
卢梭建议孩子多参加涉及到健康、艺术、体育等室外活动,并要求他们每天做一定的作业,从而使他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
卢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也受到广泛认可,许多学校正在尝试将他的理念贯彻实施。
在管理教育中,学校尊重学生的需求,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学校注重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倾向,探索体验式学习。
学校充分启发学生的自创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肯定自我能力和对自身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信念。
师生关系也以“友谊式”教育为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勤奋、携手前行,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支持。
总之,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尤其是实践和管理教育方面,为人们在实施有效、完善的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
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种关于公民身份和政治参与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合法的政府应该是由人民自愿组成的,人民在政府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强调人民的主权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根据卢梭的观点,公民是一个有责任感和参与精神的人。
他们不仅要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公民应该关注公共利益,为社会福祉做出贡献。
卢梭认为,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和政治素质,以便更好地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
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还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卢梭认为,个体的自由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剥夺和限制。
他主张个体应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并且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卢梭认为,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正和平等。
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对于塑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人民的主权和公共利益,促进了公民的参与和社会的发展。
它也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为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提供了保障。
然而,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卢梭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忽视了现实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
他们认为,实际上很难实现一个完全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另外,一些人担心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可能导致民粹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倾向。
总的来说,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理念,它提出了关于公民身份和政治参与的新思路。
它强调人民的主权和公共利益,促进了公民的参与和社会的发展。
它也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为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提供了保障。
然而,卢梭共和主义公民观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实现更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浅谈“异化”思想(一)关于异化1.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ation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思。
“在哲学的语境里,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关于异化,不同的思想家对此内涵的论述不尽相同。
欧洲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哲学家卢梭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三方面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从政治上探讨异化,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随之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结果。
在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
在哲学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的概念的是黑格尔,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与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与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与改造。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认为,“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
思想家们对异化的论述是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展开的,因此异化思想的内容也博大精深。
本研究是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以当以马克思的对于异化的观点为准绳,即“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2.著名思想家的异化思想关于异化,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对之进行了研究。
其中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最具代表性。
(1)霍布斯的异化思想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首次提出了异化的概念。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卢梭政治伦理观评述王培培1(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卢梭通过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激烈批判,确立了从道德、正义的角度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因而将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观。
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是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自由、平等和正义的道德理想国。
然而,他的这个道德理想国,遭到了来自理论学界和现实实践的双重挑战,最终走向了覆灭。
引起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卢梭政治伦理观道德政治道德理想国正当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高喊“进步、理性、文明”的口号,大力呼喊着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崭新时代到来的时候,卢梭却反其道而行之,沿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思想的脚步,通过反思“文明”和“进步”带来的道德的堕落与沦丧现状,试图复归古代政治伦理学的传统,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平等、自由和正义的道德理想国。
卢梭坚持从道德、正义、伦理的角度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 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创立了不同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崭新的政治伦理观。
可是, 问题在于,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既在理论学界频频遭到众多的批评与非议, 同时在现实的实践中, 也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沦为空中楼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一对政治与道德割裂的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批判卢梭认为,近代政治哲学与启蒙运动都是将政治与道德割裂开来,因而都是虚幻的。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和道德完全分离,使政治哲学从属于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古代的政治伦理观的价值所在,当然他也就不认为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道德与正义;紧接着,霍布斯从舒适的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出发,在他看来,人们联合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各种欲望和协调人们之间的种种冲突。
到了洛克那里,他直接提出,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性。
课一、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
2、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
他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流传的开创者,他探究事物本性,探讨普遍定义,他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
3、双城论罗马帝国时代神学家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他把世界区分为“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地上之城为自己自豪,天上之城为主自豪。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的区分。
4、神学政治观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地位。
视《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将其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5、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毕生从事神学的研究和著述,其中《神学大全》是他阐释神学思想最重要、系统的著作,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6、但丁意大利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光驱者。
他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论世界帝国》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三、问答题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材P3-5要点:(1)政治思想的概念P3 (2)其基本特征P3-5A、阶级性与社会B、时代性与继承性C、民族性与交汇性2、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教材P18-20要点:(1)城邦的概念及其特征P18(2)城邦的阶级划分及享受政治权利的状况P19(3)希腊民主制度特别是雅典民主制的概况P19-203、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那些?教材P54-56要点:(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契约论概述《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于1762年发表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是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探讨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合法政府的基础以及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它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观点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多个重要观点:1.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卢梭认为人们在原始状态下是自由而平等的,但不能实现其最大潜力。
通过社会契约,人们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更大的安全和利益。
这种契约建立了一个受法律规范和公正原则保护的公共秩序。
2.主权归于人民:卢梭主张所有权力来自人民,并将其归属于整个社群。
这种民主原则意味着政府应该代表并服务于人民,而非个别统治者或特殊利益集团。
3.普遍意愿和公共利益:卢梭认为普遍意愿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国家的法律应当代表每个人的最大公共利益。
他相信通过公平的民主决策,可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
4.社会不平等和私有财产:卢梭批判了私有财产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他认为私有财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契约,并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5.自由与束缚:卢梭观察到社会契约既保证了个人自由,又限制了个人行为。
他认为这种束缚是必要的,以确保整个社群的稳定和幸福。
影响与评价《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思想和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呼吁进行公正、平等的社会改革,并提倡民主原则下的政府运作。
该书推动了许多后续学者对于权力来源和政府职责的研究,以及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思考。
然而,《社会契约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卢梭太过理想主义,忽视了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
同时,该书的观点在实践中并不容易贯彻,引发了对于社会契约如何具体操作以及权力分配方式的争议。
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契约论》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思想内涵和政治探讨的著作,延续至今仍然对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学产生着深远影响,并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供我们思考和讨论。
各法学大家的思想汇总古希腊古罗马法哲学思想苏格拉底:1.法律是人类幸福的标准,认为美德即是知识,道德规范就必须奠基于知识,来源于知识;2.道德规范的混乱,是由于在知识上没有确定是非善恶的标准所致;3.国家的法律就是体现是非善恶标准的,所以遵守法律,是一种美德的要求。
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甘愿以身殉道(原则、信念),而不愿苟且偷生,这是他的最伟大之处。
4.苏格拉底之死与守法精神•他认为,自己应遵守雅典的法律,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这是他不能违背的。
•他把作为一个公民而对国家所负的义务,与作为一个儿子对父亲所负的义务作了比较。
•苏格拉底承认了人为法的权威,而且把遵守法律作为道德的要求,并认为是神圣的、绝对的不公正的法律,也必须遵守,不正义不就成了正义。
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1.正义就是和谐,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正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
”2.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每个等级都必须将其活动严格限制于适当履行本等级的具体职责。
其正义理论是在等级制度下的正义。
3.法官是在“以心治心”,应当拥有很大自由裁量权,不应受固定呆板的规则约束。
4.倡导贤人政治,轻视法律。
认为国家是由出色的人的智慧管理的,不是依凭法治。
一个城邦国家如果实行法治的话,就会限制和妨碍哲学家的统治,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国王的手脚是愚蠢的,就好像是强迫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从医学教科书的处方中去抄袭药方一样。
5.轻视法律的原因:认为法律的原则是由抽象的、过分简单的观念构成。
然而,简单的原则是无法解决复杂的纠纷的。
最佳的方法不是给予法律最高权威,而是给予最具智慧的统治者以最高权威。
6.晚期法律思想第一,仍坚持“无法律”的国家是最高级且完善的统治形式,提出“法律国家”是人进行统治的次优选择。
第二,在晚期的《法律篇》中,描述了国家统治当局的司法权力受法律的限制,他们应当成为法律的仆人。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体系归纳新自由主义二战前1.托马斯·格林(Tomas Green,1836-1882,英国)新康德学派、英国新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奠基人人最大的自我满足最终的自我满足人们彼此互助、共同追求道德学说:道德善至善共同的善外部环境卢梭公意思想国家是人是道德国家干预理论积极国家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物个人自由本质是道德自由积极自由*《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义务原理的演讲》(1886)2.伯纳德·博赞克特(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英国)实现圆满、和谐一致公共意志的体现“政治义务的悖论” 卢梭“公共意志” 国家是政治组织,有效的生活概念(个人自治与国家(补充)作用是“排除障碍”允许程度的矛盾)黑格尔“客观精神” 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国家作用的消极一面国家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最美好的生活*《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1899)3.伦纳德·霍布豪斯(Leonard Hobhouse,1864-1929,英国)自由主义左翼著名代表自由与社会—人的自由与合乎理性的社会目的相关联,强调自由的社会意义法治—自由不是绝对的,法治是实现自由的第一步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自由与平等并行不悖,广泛的社会改革国家积极干涉自由的社会整体性自由以平等为基础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权利和义务社会和谐(新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本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自由主义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官僚政治)*《民主与反动》(1904),《自由主义》(1911),《形而上学国家理论》(1918)4.布赖斯(J.Bryce,1938-1922,英国)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早期倡导者,比较政府研究早期代表方法论:强调一手资料和比较研究方法平等和自自由:公民的、信仰的、政治的和个人的自由由的产物平等:公民的、社会的、政治的主张多数主义的民主政体,对民众的明智和能力表示怀疑合格公民政党教育民众(培育)*《美利坚共和国》(1888),《历史研究和法理学》(1901),《现代民治政体》(1921)5.霍布森(J.Hobson,1858-1940,英国)新自由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最早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但反对革命分配极不合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储蓄过度”“消费不足” 经济危机社会福利国家积极作用社会改良主张帝国主义=罪恶开创福利主义经济思想先河官僚政治与专制作风极大威胁自由主义民主制帝国主义是政策,是可以避免的*《分配经济学》(1900),《社会问题》(1901),《帝国主义研究》(1902,1938修订)6.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西方行政科学开创者系统研究批判制衡原则政治体制改革限制议会:控制监督“新自由”、重视国民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强化行政权政治行政两分论国家增强对企业的干预,遏制不公平竞争维护个人权利与自由*《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1885),《美国立宪政体》(1908),《新自由》(1913)7.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放任的个人主义个人孤独韦尔:旧个人主义向新个人主义转变个体不再把自己置于与社会合作相对立新个人主义摆脱孤立,融入社会:个性回归,追求共同利益的地位新自由观:积极自由“自由的知性”:自由的理智渐进改良再造民主关注法制建设,关注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工程计划格林*《新旧个人主义》(1930),《自由与文化》(1935),《人的问题》(1946)二战后1.卡尔·波普(Karl R.Popper,1902-1994,奥地利-英国)开放社会之父历史进程无法预测历史过程不会重复,独一无二社会变化中存在趋势,但不存在规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目的由历史规律决定事实价值二元论唯美主义和完善主义谋善而非除恶对于整体主义的批判:对社会进行整体控制和改造的思想开放社会——非决定的,较完善的,开放的社会理想“极权主义的直觉”向批判和未来开放保护主义国家观:不提供幸福,只提供追求幸福的自由保障渐进工程“最小痛苦原则” 除恶而非谋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2.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美国)资本主义意识:追求财富的无休止增长,种族主义观念和意识,既定规律和道德原则的破坏重视公共领域行动理论总体的解释现代性公共领域的丧失,个人原子化处境极权主义独立于一切经验(批评)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绝对的逻辑过程“逻辑性孤立暴政”三种基本活动和活动领域近代以后,劳动进入劳动——私人领域必需社会甚至公共领域工作——社会领域反对任何形式的代表制(代议制)行动——公共领域自由政治:平等公民之间的参与式民主权力:协力合作的行动能力,属于团体所有自由交流、对话和商谈共和主义传统公民不服从暴力手段*《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的状况》(1958),《艾奇曼在耶路撒冷》(1963)3.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1915- ,美国)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对麦迪逊式民主和平民主义民主的批评群体肢解权力,“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多元民主社会自身条件而非宪法维系了西方社会的民主独立的多元社会组织市场机制社会共识1980s,新多元主义:政治不平等是多元民主的主要弊端扩展民主原则(公司和经济过程)政治不平等稳定化资源不平等加强对普遍利益的信仰,促扭曲公民意识和公共议事日程进对自我利益的合理理解导致最终控制的让渡现代所有制形式和不平等的企业控制形式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以克服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弊端*《民主理论前沿》(1956),《多元政体:参与与反对》(1971),《多元民主主义的困境》(1982)4.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 ,美国)正义:分配的公正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权利优先于善的义务论伦理观新的契约理论正义原则(秩序良好的社会)纯粹假设的原初状态最大的最小值规则两个正义原则(按词典式次序排列):由人的道德和人格决定平等自由原则—支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两个优先性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支配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自由的优先性原则不平等的能力和天赋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形式的机会平等以政治和法律制度调节市场趋势政治自由主义(现实社会:合理多元的现实):政治的正义观念:道德中立理论交叠共识——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构成方式(非普适的立场)权利优先理念——政治正义根本要素公共理性——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万民法,正义论在国际法领域的运用五种类型的国内社会*《作为公平的正义》(1958),《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保守自由主义1.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A.Hayek,1899-1992,奥地利-英国)奥地利学派“社会正义” 结果平等形式平等尊重传统限制政府权力计划经济—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制度市场秩序通往奴役之路自由、一般规则、竞争正义法律法治,宪政新的宪法模式自发秩序正当行为规则进化论理性主义:自发进化(威胁)人为秩序组织规则实现社会正义建构论理性主义,滥用理性民主的过分发展:程序性民主无限民主主要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议会权力的滥用*《通往奴役之路》(1944),《科学的反革命》(1952),《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2.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英国)最具保守主义色彩怀疑性以毁灭和创造代替接受和改革理性的唯一权威性理性主义政治尽善尽美唯一最好的乐观性整齐划一知识技术知识:理性主义者的唯一知识理性(技术)统治权自由的丧失实践知识政治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实践先于理论活动,政治哲学是对经验世界的探索人类关系生产性结社——目的性公民结社——非目的性保证自由与平等理想的人类关系权力分散法治理想国家:法治的多元化的自由国家人类类型现代性的个人在现代同时存在,相互拉力现代国家有缺陷的个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论人的行为》(1975)3.伊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价值选择,人性的不确定性历史非必然性非决定论历史观终极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和冲突性价值多元论自由肯定性自由强制或不自由否定性自由极权终极答案价值一元论需要折中“竞争的自由主义”主流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立场强调共同文化、传统和个人特殊性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抽象的个人观念文化帝国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反潮流》(1979)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创始人集中的权力是对自由的威胁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采用经济的办法经济自由是政经济力量加入政治力量,权力集中不可避免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福利国家的弊端自由社会中的政府作用:亚当·斯密三职能+1自由主义的主旨由自由转向福利和平等过渡纲领竞争的资本主义结果均等机会均等两种意义的自由相互依存与个人自由相结合*《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自由选择》(1979)5.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 ,美国)自然状态出现独占因素阶段出现再分配因素阶段无政府状态超弱意义国家个人权利的界限权利为道德的根本标准最弱意义国家:有效、切实地保护个人权利权利作为边际约束权利作为目的权利功利主义不正义任何扩大国家(政府)职能的企图都是不正义的获取的正义原则职能扩张最大的支持:分配正义理论持有正义权利原则:捍卫私有财产权转让的正义原则*《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6.乔·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1924- ,意大利)过分简单化-“人民崇拜”民主观的混乱过分现实主义批判直接民主和参与民主过分理想主义(危害最大)无权的知识人和全权的无知者的不平衡人民主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自治恢复权威作用直接(参与)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平等主义损害自由自由与民主的张力强调对权力的限制民主最典型的权力原则恢复“主流民主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分权和法治自由民主的宪政工程:两轮投票制、交替总统制自由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民主新论》(1987),《比较宪政工程》(1994)保守主义二战前1.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erich Wi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权力意志:力的一种,是生命的本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以权力为核心个人主义是起码阶段平等追求平等是“群畜”的本能“超人”:权力意志的化身“真正的美德”——超人对平等的追求源于基督教激烈反对基督教道德“奴隶道德”,否定人的价值差别毁掉强者庸人或弱者的美德——群畜价值重估反对政治、国家仇恨社会主义运动仇视民主反民主政治,主张带有等级制的精英政治2.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意大利)民主精英理论创始人之一政治系统中的人被统治者统治者少数人垄断权力是规律具体形式的差异源于权威的流向:独裁原则和自由原则招募源泉:贵族和民主两种倾向否定自由民主必然趋向于“贵族-独裁”或“贵族-自由”型有组织的少数意识强加于无组织的多数对普选制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原则和趋势间平衡足够民主更新统治阶级,足够贵族限制以维持稳定将选举限于中产阶级*《论政府理论和议会制度政府》(1884),《统治阶级》(1896)3.威尔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意大利)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帕雷托精英曲线人的划分平衡精英循环循环受阻(缓慢)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精英循环曲线革命*《精英的兴衰》(1900),《民主制的变革》(1921)4.罗伯特·米切尔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德国-意大利)非民主的倾向政党最终掌权的只是少数寡头寡头铁律民主政治无法实现组织追求效率技术原因、智力差别、心理因素悲观心理*《政党——当代民主寡头倾向的社会学研究》(1911)5.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无意识、传染、暗示“愚蠢的盲动”理性逻辑并非唯一的大众心理,由无意识而非理性因素主导否认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个人是理性的从众心理,个人理性丧失以“思考的目标”为标准政治革命反理性的,受感情支配革命的后果常是破坏性的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受理性支配不相信激进的革命,倾向进化式发展*《乌合之众》(1895),《革命心理学》(1912),《战争心理学》(1916)6.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t,1883-1955,西班牙)精英——社会文明创造和延续的决定力量应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大众——同质性、平庸而没有文化(打破)一种宽容的政治哲学普选制的推行大众的反叛道德人性的败坏反对大众民主,推崇自由民主区分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但持悲观态度反对国家干涉大众的不宽容社会同质化*《软弱的西班牙》(1922),《大众的反叛》(1929),《大学的使命》(1930)7.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美国)“不成学派的大师”古典民主理论批判:对“共同福利”“人民意志”的真实性的否定“竞争领导地位的理论” 把人民的任务限定为选举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一种制竞争性精英民主度形式(强调程序方法)对大众的不信任(大众在政治参与中的“原始人”状态)“程序民主”的弱点及运行条件古斯塔夫·勒庞民主运行四条件*《经济学原理和方法》(1908),《经济发展理论》(191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二战后1.罗伯特·尼斯比特(Robert A. Nisbet,1913-1996,美国)“社群主义式的传统主义者”传统社群衰弱国家权力的扩张民主的发展人的社群需要极权主义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相辅相成社群的复兴纯粹理性主义,变革崇拜保守主义基本教义:有机社会观历史与传统,偏见自然权威(先于)权威与财产——核心概念个人、国家、社群三角式权威自由(群体自多元主义(保守主义财产)观治权)宗教道德制度安排团体、社群的财产维护中间社群的存在自由和平等内在的绝对不相容原理反对个人自由观和平等矛盾目标*《寻求社群》(1953),《传统与反叛》(1968),《保守主义:梦想与现实》(1986)2.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 ,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后工业社会理论创立者传统意识形态无力指导现实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政治(基本成分)恢复宗教约束领域分立理论经济享乐主义分立和冲突文化放纵精神文化危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轴心原则资本主义精神裂变:“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轴心构造全国性社会平民政治的兴起公共社会社群后工业社会理论经济秩序从属于政治秩序政治领域更具决定意义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能者统治的社会:技术精英主导大众参与型的政治精英论日益专业的决策技术社会矛盾:知识精英与民众的张力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趋同上层阶级,但不掌握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3.阿拉斯太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1929- ,英国-美国)社群主义著名代表批判其“价值中立性”自由主义:价值领域不存在好坏善恶的统一标准规则伦理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缺失道德相对主义泛滥和道德的解体:道德危机美德伦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实现积极的善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美德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消极的禁止行规则规则与美德联系才有意义美德存在于持续着的传统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53),《世俗化与道德变化》(1967),《追寻美德》(1981)社会民主主义1.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国)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哲学:用康德唯心主义修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费边主义、讲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新认识:拉萨尔、杜林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危机能够消除新康德主义伦理社会主义阶级关系和国家性质变化-(人民国家-拉萨尔)伦理社会主义:应然而非必然新康德主义新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继承性,“有组织的自由主义”从无产阶级现实需要和利益要求角度解释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代替“国有化”放弃暴力革命,主张通过民主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民主是阶级斗争文明化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过高估计了革命暴力在现代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2.悉尼·韦伯(Sidney Webb,1857-1947,英国)费边主义主要思想代表庸俗进化论社会与个人:有机体与细胞原子化个人主义社会有机体倡导各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学说实证主义多元的历史发展动力经济决定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内部自然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改造四原则(民主的、渐进的、合乎道德的、合法与和平的)*《社会主义者须知》(1887),《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1889)——费边社纲领性文件3.萧伯纳(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爱尔兰)非暴力政治观渐进的和平革命廉洁高效和地方分权的政府论土地和资本社会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首要问题废除政党制度损坏了政府的素质,阻碍政治生活的正常发展恢复较老的市政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4.让·饶勒斯(Jean Jaures,1859-1914,法国)最难归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共和制对民主、正义和人权的扼杀和压制民主与普选的共和制是民主最高表现普选权的实现等于普遍起义社会主义革命是大革命的继续不应敌视资产阶级共和国议会道路突破资本主义束缚与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相关接受阶级斗争,但强调不是目的“革命性演变”的渐进方法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合作是干预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向经济和社会扩展社会主义胜利不能靠暴力革命,必须靠民主主义的普及由政治共和国向社社会主义是一个必须得到多数人支持和参加的事业会共和国转变*《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欧洲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大革命》5.布鲁姆(Leon Blum,1872-1950,法国)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和犹太裔总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主要代表之一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的必要革命政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向专政的过渡社会革命西欧的政治革命基本完成无产阶级能在社会内部活动无需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需要一系列条件行使政权——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具有革命性质不应拒绝行使,但不应变行使为夺取行使政权理论*《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1927),《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主义》(1928),《和平问题》(1931)6.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英国)工党著名政治理论家费边社改良主义路线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心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战时]“同意的革命” 以民主协商方式对资本主义和平革命政府领导人、资产阶级合作和工国有化(前提)经济权民主化党领导人素质“计划化民主”的社会保存民主基础上引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把自由(积极自由)纳入平等第三条道路*《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1927),《论当代革命》(1943)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1.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强调总体性的首要地位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本质、核心,是革命原则的基础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只能用于对社会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批评资本主义的“物化”——资本主义的本质(克服)无产阶级成为“同一的主体-客体” 实现关键: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挥*《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2.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革命精英与群众互相支持民主集中制和布尔什维克的先锋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批判性“绝对的历史主义”:人本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以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西方革命道路理论俄国,运动战西方国家,阵地战现代民主制度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狱中札记》(1929-1936)3.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德国)反对仅仅视马克思主义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纯科学”,反对经济决定论,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哲学。
卢梭主义名词解释
答:卢梭主义名词解释是:卢梭主义在不同领域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在政治方面是民权思想、人人平等和自由的主张。
伦理和教育观点是崇尚朴实自然的道德,反对抽象的义务和学校的书本教育。
卢梭主义对儿童文学创作提出了审美自由度的要求:第一,顺应儿童。
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应当脱去严肃、厚重的外套,换上轻便活泼的童装,走出深沉,走出沉重。
第二,愉快原则。
认为儿童文学是使儿童感到愉快、满足的艺术品。
第三,反对灌输。
重在启发、引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张采用实物教育和直观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切身体验和生活实践中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坚决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反对强迫灌输与系统说教。
(一)卢梭的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的思想1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人类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过着孤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生活。
人类具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度。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出现不平等。
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产生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2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
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
又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
第三阶段是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
不平等达到顶点。
这时,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又重新出现,建立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3 .价值。
卢梭的这一思想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
在他对不平等的分析和批判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识到了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二)卢梭的平等思想1 .地位。
平等思想是卢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批判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2 .内容。
(1) 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 .内容与特点:(1) 是共同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2) 权利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3) 每个人都向整个集体奉献自己,并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得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4) 人民是主权者,也是立法者,如果政府破坏了契约,人民有权取消这一契约,可以以暴抑暴。
2 .意义与局限。
社会契约论中所阐述的平等要求和以暴抑暴的光辉思想,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鼓舞和启迪了法国人民,直接影响了法国革命。
但是始终未能清楚地叙述并合理解决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四)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1 .人民主权的涵义。
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
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摘要:卢梭在政治自由观上将批判封建制度、反思人类文明作为目的,将不置可否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作为起点,将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以及道德的自由作为人类自由辩证发展的必经阶段,将民主共和国和人民主权作为目标,从而构建出政治自由观的内在逻辑,典型地体现出启蒙与反思、文明与自然的对立。
关键词:卢梭政治自由逻辑政治自由是人的自由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明确使用政治自由这一概念的第一人是孟德斯鸠。
但是真正能够反映后来法国大革命精神的政治自由观却是卢梭的杰作。
雅各宾派的专政既是对卢梭政治自由观的自觉实践(尽管可能存在误解和偏差),又充分地暴露出这种政治自由观的制度性缺陷。
以下笔者试图从目的、起点、过程和目标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卢梭政治自由观的内在逻辑。
一.目的:批判封建制度、反思人类文明。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的出生年代晚于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人生旅途比较坎坷艰辛,但也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民众的痛苦。
卢梭高举天赋人权论的旗帜,鼓吹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并不否认人们因年龄、体力的不同而形成的“自然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这是微不足道的),但坚决反对“财产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而后一种不平等恰恰是当时法国的现状,所以他强烈地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
但是,卢梭的批判又给人留下了否定社会状态、美化自然状态的强烈印象,从下面几点可见一斑。
第一,卢梭认为,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标志是私有制的产生,有了“你的”和“我的”观念,出现了财产和政治的不平等。
可是,他把私有制与社会状态等同起来,因为私有制的“恶劣”而认定了社会状态的“恶劣”。
第二,卢梭认为,近代文明社会的另一标志是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卢梭在使他名声鹊起的获奖征文《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中论证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会伤风败俗,首次提出了自然与文明对立的思想。
第三,从卢梭与当时名士的交流中,也可见出他的自然倾向。
伏尔泰曾经在一封信中挖苦卢梭:读了您的书,我禁不住想要用四脚爬……好心的休谟则把卢梭的敏感比喻成一个被剥去了全身皮肤的人在狂风暴雨中狂奔。
这些都反映了卢梭始终难以容身于主流社会、企图回归自然的性格特点。
总之,卢梭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状态与自然状态的对立,因为封建专制的不合理而否定了所有社会状态的合理性,难怪被视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二.起点:“不置可否”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
自然法理论是卢梭政治自由观的基础。
卢梭认为,要说明政治自由问题,首先必须回溯到人类的“自然状态”,当然要从现代人身上追溯人的原始状态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种“自然状态”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
所以,“自然状态”与其说是历史的真象,不如说是逻辑上的“一些假定的和有条件的推理”。
那么自然人的生活有哪些原则呢?1和平原则:自然人是孤独的,除了生理差异之外彼此自由平等,因而处在和平状态之中;2肉体原则:全部欲望都建立在肉体需要上,这就是食物、交媾和休息;3心灵原则:拥有自爱心和怜悯心是自然人最原始的原则,自爱心使人关心自己,怜悯心使人对其他生物或同类生命表示同情;4进化原则:人类有一种独特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即自然人具有理性、文明、语言、社会生活、道德和进步的潜在能力,使其具有“自由主动者的资格”。
卢梭在这里虽然使用的也是抽象人性论,但这种使用是有意的,是为下一步“从社会到人”做准备的。
另外,他也参考了当时人类学、博物学的成就和关于野蛮民族的游记,这使他的描述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事实基础。
三.过程:从“天然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再到“道德的自由”。
卢梭认为人类要实现政治自由,需要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渡,这种过渡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因看,作为人的本性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使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
从外因上看,人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必须借助外部原因的偶然会合才能转化为现实,他还进一步强调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前提。
在政治自由实现的具体步骤上,他们存在着重大分歧。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此后社会发展过程历经三个阶段:①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富人与穷人的对立;②官职的设置:强者与弱者的对立;③合法权利变成专制的权利:主人与奴隶的对立;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不平等的深化和普遍的道德堕落,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丧失殆尽。
但是物极必反,“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
”这就是说,政治自由的发展就像是一个螺旋式的圆圈,社会不平等走到尽头以后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新的社会平等转化。
可见,卢梭所谓的人类自由呈现出一个辩证的“三步走”:1第一步是“自然状态”的自由,或“天然的自由”。
尽管如前所述,卢梭在描述“自然状态”充满溢美之词,但他又承认这是低级的、自发性自由,认为人类不可能再返回自然状态。
2 第二步是“社会状态”初级阶段的自由,或“社会的自由”。
其中又分为上述的三个小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进入“社会状态”的人类成立了政府。
但是,政府制定法律的初衷并不是谋求自由平等,是为了强化私有制所导致的贫富差距。
但是这也使得政治统治有了公正合法的外衣,人类暂时回到和平状态。
不过这种强制的和平孕育着更大的暴风雨。
所以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幻的共同体”和不合理的契约必然使人的异化程度越来越深,政治自由越来越成为一种“虚假的自由”。
在这一阶段,被统治者固然是不自由的,而统治者需要依靠对被统治者的剥削和奴役才能生活下去,所以他们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政治自由。
3 第三步是“社会状态”高级阶段的自由,或“道德的自由”。
卢梭认为,如果想既保存自己又不妨害自身,就“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样的结合行为产生了道德的和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本人。
这一步人类才达到名副其实的政治自由。
四.目标:民主共和国和人民主权至上。
卢梭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
他的目的是寻找一真正合法的社会契约来取代以往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社会契约。
(一)反对英国代议制,拥护民主共和制。
卢梭既不赞成封建专制制度,也不赞成君主立宪制度,而是拥护民主共和制。
他认为,在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制下,人民“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而在民主共和制下,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治者和被治者只具有相对意义,人民无条件地拥有对以下两个提案投票表决的权利,即“主权者愿意保存现有的政府形式吗?”和“人民愿意让那些目前实际在担负行政责任的人们继续当政吗?”(二)反对三权分立说,提倡人民主权说。
卢梭反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他认为,要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这种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能分割和转让的。
但他并不反对权力在实践中的区分以及各具特殊的职能。
他所设想的政府是立法权高于其他两权,有关主权者的公意必须通过多数投票来表决,这个思想被认为是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基础。
人民主权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权利的对等性转让社会契约的要旨在于“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由于这种转让的条件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由于每个人都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个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自己转让给他们的同样的权利,所以每个人在订约后“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2 公意指导,公意表现为法律。
卢梭把新的社会契约简化为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种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谓的“公意”是国家的灵魂。
“公意”和“众意”不同,“公意”只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公意”是从“众意”中除掉其中相异部分所剩下的相同部分。
“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表现为法律。
法律是作为立法者的全体人民对作为臣民的全体人民所作的规定,因此法律不仅保障公民的权利平等,而且是自由的基石。
“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3 民主蜕变和绝对自由的恐怖。
康德认为,这种把立法与守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自由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我们最好把它当作一种道德理想。
因为他并没有提供任何对主权者滥用无限权力进行制约和预防的措施。
问题是,当个人权利受到保护时,人民主权怎么可能不是抽象的而能够现实得到贯彻?如果不能保证公意是正确的,怎样才能防止民主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吉伦特派的精神领袖罗兰夫人在走上断头台时说的那句话——“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这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恐怖。
所以直到现在,公民社会的民主制度除了依靠多数的指挥和自律外,如何避免多数的专制还是个问题。
卢梭在政治自由上的逻辑是:以批判社会状态、推崇自然状态为目的,以“不置可否”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为起点,以“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作为人类自由发展过程中的“正-反-合”三个阶段,以民主共和制和人民主权作为目标,在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不过,由于在权力和监督的关系上阐述模糊,卢梭的政治自由观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存在被滥用的可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