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9.12 KB
- 文档页数:3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有意识的以一定的方式去学习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行为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和知识分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重视学习方式,并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学习方式。
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入手,总结出当前学习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有关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教学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性启示。
一、国内外学习方式研究的现状1、国内学习方式研究从近几十年的学习方式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学习方式研究早期多偏向人格、易学性等心理学视角,其中有较为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自身水平测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到高中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研究上。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国内学习方式的研究又向信息技术等新的方向发展,也开始对成人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比如集成研究、媒体研究、在线学习等。
2、国外学习方式研究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英国学者汉瑟尔(K. R. Hammond)提出“学习方式”一词,并提倡“迁移”(Transfer)理论,认为学习方式不是固定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迁移自己的学习方式。
此外,国外的学习方式研究也涉及更多的研究领域,如英文口语学习、智能学习、多媒体学习等。
二、学习方式研究发展趋势学习方式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以人为本。
在学习方式研究中,人因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而且关注学习者与知识间如何互动,这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在学习方式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如虚拟现实、3D模型等,可以从多角度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3)学习资源共享。
学习资源共享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习者都有机会去参与,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通过分享经验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摘要: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指导性、它是一个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和标准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问题,归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和教育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给予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围绕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查阅不同的文献,各个学者都给予不同的理解。
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1]刘英、高广君在总结了其他学者的理解后,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
”[2]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但综合这些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通点。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都基于一定的理念指导,具有指导性。
我们知道一定的行动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行事的,它制约着其培养目标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等等。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
这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
最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结合各个高校的现状,各个学者都阐述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一、咨询理论概述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
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
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
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
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
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
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
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
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
3、咨询理论框架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
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
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
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
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
(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
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
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综述作者:张海霞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8期收稿日期:2012-05-14作者简介:张海霞(1985-),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张海霞(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和发展、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相关问题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8-0166-02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是关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定位问题。
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定位大体相同,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深刻和富有时代内涵。
美国学者杜娜叶夫斯卡娅评论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理论,否则它什么也不是。
”我国学者孙正聿在《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一文中认为“解放何以可能”,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王海峰在《哲学与人的解放——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主题》中指出,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彻底地体现了这一本性。
学者李兵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以人的解放为理论旨趣,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非人的生存状况为理论进路,以探索变革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道路为理论内涵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解放论哲学。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选取特别的角度把其他哲学家的解放思想与马克思解放思想进行比较,更加凸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指导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
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徐国清
《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
[摘要]近两年来,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紧跟学术前沿,对当前学界关于“以人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以人为本;人;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乃至整个国家建设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本文就学术界关于“以人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
两年来,学术界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深化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但是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界说还存在很大争议。
(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
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
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孙显元、王锐生把以人为本的“人”解释为现实活动的人。
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的人,主体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
韩庆祥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一切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主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汪金友、赵存生认为在当今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等同于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而陈志尚则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全体成员,二是指人民。
(二)相对于人本主义而言。
李士坤、隋秀英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决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像人本主义者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
王金福认为“以人为本”中作为“本”的人既不是“类”,也不是个体,而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黄楠森则认为以人为本是一种态度、方式、方法,而人本主义是一种观点、看法、理论,两者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其内容则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态度正是人本主义观点的应用。
(三)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
黄楠森、汪金友等人认为“人”与“物”是相对的,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
陈志尚认为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并不是否定以物为本,而是要求既见物又见人。
(四)相对以个体为本而言。
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基础是每个个体,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体的人为本。
李士坤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不能偏颇地理解为个人,但也不应简单地反对或否定为个人,过去我们只讲为他人、为人民,忌讳提个人,也是一种偏颇。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韩庆祥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有其特定的基本涵义。
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把人当手段,也把人做目的,要关
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孙显元认为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是人与历史相互关系的科学总结,是对“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科学表述。
安徽省社科院邓小平研究中心课题组的邸乘光等同志认为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历史观,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体现了一种方法论。
陈惠雄认为,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发展观,大致应当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其次,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
夏甄陶认为,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条根本原则;在人的世界中,人不是附属于某个凌驾于人的世界之上的超人主宰的附庸,不是超人的主宰用来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主体;同时以人为本还意味着人本身是人的根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人本身就是人格的主体。
总之,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不但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由其基本涵义决定,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为: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第三,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第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三、以人为本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以人为本在理论上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而且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度开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的学者从我党发展的历史视角,分析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认为以人为本是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我党从呼唤现代化走向了反思现代性,是党中央在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对于人本精神的回归。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一种进步,站立点更高。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我党对拉美经济发展教训的反思,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还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具有重大的国内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使我们党、我国政府取得了同各国党、各国政府、世界上各种非政府组织、各国人民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的话语主动权和广阔的论说空间。
四、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有的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要以创设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自身的发展。
要注重科技文化的发展,始终把人的素质的提升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注重市场经济的人文价值追求,始终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追求;要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等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实现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入手,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三种观点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努力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做到效率和公平并重,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社会
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更应该强调和关注弱势群体。
为此,要加强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弱势群体生活与生存条件,提升其生存与发展能力。
第四种观点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纠正过去以抽象的集体利益取代个体利益,以抽象的公共意志抹煞个人的人权现象,尊重人权。
逐步删除现有法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款,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通过改革真正确立人权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