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教案:铁的性质-范文word版 (10页)
- 格式:docx
- 大小:20.05 KB
- 文档页数:10
化学《铁的性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基本性质,掌握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铁的物理性质:铁的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2. 铁的化学性质:铁与氧气、水的反应,铁的还原性,铁的锈蚀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铁的锈蚀原理。
2. 教学难点:铁的化学性质,铁的锈蚀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铁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铁的性质。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铁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铁的物理性质:观察铁的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并进行实验验证。
3. 铁的化学性质:讲解铁与氧气、水的反应,铁的还原性,铁的锈蚀原理。
4. 铁的锈蚀:演示铁生锈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铁锈的形成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铁的性质,强调铁的锈蚀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铁的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铁的性质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楚或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3. 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提问?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铁的锈蚀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记录能力。
4.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调查身边的铁制品,了解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铁的其他性质和铁的制取过程。
3. 组织学生参观铁工厂或钢铁厂,实地了解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铁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解铁的腐蚀现象及其预防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铁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铁的性质1. 铁的物理性质:铁是一种黑色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 铁的化学性质:铁易于氧化,与非金属元素(如氧气、硫、氯等)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或化合物。
3. 铁的存在形式:铁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铁矿石的形式存在,如赤铁矿、磁铁矿等。
二、铁的应用1. 铁的制备:介绍铁的冶炼过程,包括炼铁和炼钢的方法。
2. 铁的应用:介绍铁的广泛应用,如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
三、铁的腐蚀与预防1. 铁的腐蚀现象:介绍铁在湿气中容易发生腐蚀的现象,如生锈。
2. 铁的腐蚀原因:解释铁腐蚀的原因,即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
3. 铁的防腐措施:介绍几种常见的防腐措施,如镀层、涂层、防腐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铁及铁制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铁的外观和常见应用。
二、铁的性质(15分钟)1. 介绍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铁的特点和反应性。
2. 回答学生提问,让学生参与讨论铁的特性。
三、铁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铁的制备和应用领域,如重要的铁矿石种类、冶炼方法和铁的广泛应用场景。
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或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 鼓励学生思考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四、铁的腐蚀与预防(15分钟)1. 介绍铁的腐蚀现象及其原因,让学生了解铁在湿气中易发生生锈的原因。
2. 介绍铁的防腐措施,如镀层和涂层的原理,以及使用防腐剂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铁制品的腐蚀,如保持干燥、定期维护等。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铁的性质、应用和腐蚀预防方法。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提出一个与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2学会铁与氧气、铁与稀硫酸的反应。
1.3掌握铁锈的成因及防止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2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2铁与氧气、铁与稀硫酸的反应。
1.3铁锈的成因及防止方法。
2.教学难点:2.1铁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2.2铁锈的成因及防止方法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铁块、铁粉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铁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2.探究铁的化学性质2.1教师提出问题:铁的化学性质有哪些?2.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2.3教师组织实验,验证铁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铁与氧气反应2.3.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3.2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二:铁与稀硫酸反应2.3.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
2.3.4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铁锈的成因及防止方法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铁锈的成因。
3.3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防止铁生锈?3.4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4.巩固与拓展4.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4.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展示答案,集体讨论解题过程。
四、课后作业1.复习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了解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铁锈的成因及防止方法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铁的化学式和常见铁的化合物。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铁的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铁的性质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铁的化学式和常见铁的化合物。
三、教学难点:1. 铁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2. 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铁的性质。
2. 采用讲授法,讲解铁的性质的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铁的性质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铁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铁锅、铁链等)引入铁的性质的学习。
2. 讲解铁的物理性质:铁的熔点、沸点、密度、颜色等。
3. 讲解铁的化学性质:铁的氧化、还原、腐蚀等。
4. 铁的化学式和常见铁的化合物:FeO、Fe2O3、Fe3O4、FeCl2、FeCl3等。
5. 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如氧化铁的颜料、氯化铁的催化剂等。
6. 实验探究:铁的腐蚀实验,观察铁在空气中的氧化过程。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铁的性质的重要性和应用。
8. 作业布置:完成铁的性质的相关练习题。
9. 板书设计:铁的性质。
10. 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评价学生对铁的化学式和常见铁的化合物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铁的性质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铁钉、铁片、试管、烧杯、试剂等。
2. 教学课件:铁的性质的图片、图表、动画等。
3. 参考书籍:九年级化学教材、铁的性质的相关资料等。
八、教学步骤:1. 铁的物理性质的讲解:通过展示铁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观察铁的颜色、形状等物理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铁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让学生掌握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1. 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的机理。
2. 铁的腐蚀原因及防护措施。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铁钉、铁片、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铁的发现和应用历史。
2. 提问: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铁的物理性质(10分钟)1. 铁的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铁的磁性。
3. 铁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三、铁的化学性质(10分钟)1. 铁的氧化反应:铁与氧气反应铁(III)氧化物。
2. 铁的还原反应:铁(III)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铁。
3. 铁的腐蚀:铁与水和氧气反应铁(III)氧化物,即铁锈。
四、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10分钟)1. 铁的氧化反应:铁与氧气反应铁(III)氧化物。
2. 铁的还原反应:铁(III)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铁。
3. 反应机理和电子转移。
五、铁的腐蚀原因及防护措施(10分钟)1. 铁的腐蚀原因:铁与水和氧气反应铁(III)氧化物,即铁锈。
2. 铁的防护措施:涂层保护、阴极保护、材料选择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铁的合金(10分钟)1. 铁合金的种类:生铁和钢。
2. 生铁和钢的组成和性质。
3. 铁合金的应用。
七、铁的冶炼(10分钟)1. 铁的冶炼方法:高炉法、炼铁炉法。
2. 冶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 铁的冶炼新技术。
化学教案-铁的性质主题:铁的性质目标:1. 通过学习铁的性质,了解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了解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
3. 掌握铁的一些实际应用和相关的实验技巧。
材料:1. 铁的样品2. 碳酸钠溶液3. 盐酸溶液4. 火焰5. 实验装置:试管、灯台、火柴、酒精灯等。
过程:引入:1.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铁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问题,如铁的常见用途是什么?为什么铁会生锈?等。
探索铁的性质:1. 物理性质:- 外观:观察铁的外观,描述其颜色、质地等特征。
- 密度:利用天平和砝码测定铁的质量,并计算其密度。
- 熔点和沸点:通过构建实验装置,在火焰上加热铁样品,观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2. 化学性质:- 反应性:将铁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并描述产生的气体或物质。
- 酸性反应:将铁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溶液,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并描述产生的气体或物质。
- 生锈:将铁样品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观察其是否发生生锈,并描述生锈的过程。
应用和实验:1. 应用:- 铁的常见用途:铁材料的重要性及其在建筑、交通工具、制造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 工业化学反应:介绍利用铁作为催化剂的一些工业化学反应,如铁的催化裂化反应、铁的氧化反应等。
2. 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设计一个有关铁的实验,可以是相关反应的观察或铁的性质测试。
总结: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简要总结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强调铁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调查铁的其他应用领域,并汇报给全班。
2.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探究铁的性质或应用。
铁的性质化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铁的性质化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铁的日常生活应用:铁制器具、建筑材料等。
2. 铁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熔点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铁制器具和建筑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让学生观察铁的颜色、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铁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还原、腐蚀等。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铁的氧化:铁与氧气反应铁(III)氧化物。
2. 铁的还原:铁(III)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铁。
3. 铁的腐蚀:铁与水和氧气反应产生的铁锈。
教学活动:1. 进行铁的氧化实验:将铁片放入氧气中,观察铁片的颜色变化。
2. 进行铁的还原实验:将铁(III)氧化物与还原剂(如氢气)反应,观察铁粉的形成。
3. 进行铁的腐蚀实验:将铁片放入水中,观察铁片的腐蚀情况。
第三章:铁的制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制备方法,包括铁矿石的开采和冶炼。
2. 培养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理解。
教学内容:1. 铁矿石的开采:铁矿石的种类、开采方法等。
2. 铁的冶炼:高炉冶炼、电炉冶炼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铁矿石的种类和开采方法,可以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来进行。
2. 向学生介绍铁的冶炼过程,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来进行。
第四章:铁的用途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不同用途,包括建筑、交通、机械等。
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建筑用途:铁制建筑材料、结构件等。
2. 交通用途:铁制交通工具、零部件等。
3. 机械用途:铁制机械零件、工具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铁制建筑材料和结构件,让学生了解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2. 向学生展示铁制交通工具和零部件,让学生了解其在交通行业中的应用。
3. 向学生展示铁制机械零件和工具,让学生了解其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
化学《铁的性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对铁的性质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对铁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铁生锈的条件。
2. 教学难点:铁生锈的原理,铁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铁的性质。
2. 运用实验法验证铁的性质。
3. 利用生活实例法让学生理解铁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试剂瓶等。
2. 实验试剂:铁粉、铁片、稀盐酸、稀硫酸、水、氧气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1 展示铁制品图片,如铁锅、铁管等。
1.2 提问: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你们对铁的了解有多少?2. 铁的物理性质2.1 介绍铁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等。
2.2 学生观察铁片,并用镊子测试铁片的硬度。
3. 铁的化学性质3.1 介绍铁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2 学生进行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观察铁的腐蚀现象。
4. 铁生锈的条件4.1 介绍铁生锈的条件,如氧气、水等。
4.2 学生进行铁生锈实验,观察铁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锈情况。
5. 小结与作业5.1 总结铁的性质,强调铁的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2 布置作业:探究铁的其他性质,如磁性等。
注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铁的磁性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铁的磁性。
1.2 培养学生对铁磁性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铁的磁性及其应用。
2.2 教学难点:铁磁性的原理。
3. 教学方法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铁的磁性。
3.2 运用实验法验证铁的磁性。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铁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2掌握铁的锈蚀条件及其防止方法。
1.3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观察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3.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2铁的锈蚀条件及其防止方法。
2.教学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铁锈蚀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铁有什么了解?铁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应用?2.学习铁的物理性质2.1请同学们观察铁的颜色、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3.学习铁的化学性质3.1请同学们回忆铁与氧气、水、酸等反应的实验现象。
3.2教师讲解铁的化学性质:铁可以与氧气、水、酸等反应,相应的化合物。
4.实验观察铁的化学性质4.1实验一:铁与氧气的反应4.1.1请同学们观察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4.2实验二:铁与水的反应4.2.1请同学们观察铁与水反应的现象。
4.3实验三:铁与酸的反应4.3.1请同学们观察铁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
5.铁的锈蚀条件及其防止方法5.1请同学们结合实验现象,思考铁的锈蚀条件。
5.3请同学们讨论如何防止铁的锈蚀。
6.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6.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铁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7.课堂小结8.课后作业8.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2作业内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铁的锈蚀条件及其防止方法。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使同学们对铁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物理性质教学重点补充: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铁的物理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铁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了解铁的生锈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一章:铁的物理性质1.1 铁的分布与存在形式1.2 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1.3 铁的磁性第二章:铁的化学性质2.1 铁的氧化反应2.2 铁的还原反应2.3 铁的置换反应第三章:铁的生锈条件3.1 铁生锈的原理3.2 铁生锈的条件:氧气、水、电解质等3.3 铁的生锈过程与速率第四章:铁的防锈方法4.1 物理防锈方法:涂油、镀层、烤蓝等4.2 化学防锈方法:缓蚀剂、防锈剂等4.3 铁的腐蚀与防护技术第五章:铁的氧化产物——铁锈5.1 铁锈的组成与结构5.2 铁锈的性质与应用5.3 铁锈的去除与清洗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铁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铁的性质和反应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基本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3. 学生能够解释铁的生锈条件和防锈方法。
4. 学生能够掌握铁锈的性质和去除方法。
第六章:铁的重要化合物6.1 铁的氧化物:氧化铁、氧化亚铁等6.2 铁的卤化物:氯化铁、溴化铁等6.3 铁的硫酸盐:硫酸亚铁、硫酸铁等第七章:铁的合金7.1 生铁和钢的组成与区别7.2 铁合金的性质与应用:碳钢、不锈钢等7.3 合金的制备方法与性能优化第八章:铁的提取与精炼8.1 铁矿石的开采与选矿8.2 铁的冶炼方法:高炉法、炼铁法等8.3 铁的精炼与品质控制第九章:铁的在日常生活中9.1 铁的用途:建筑、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9.2 铁的回收与利用9.3 铁的节约与环保第十章:铁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10.1 铁的新材料研发:纳米铁、形状记忆合金等10.2 铁的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腐蚀、生物可降解铁等10.3 铁的跨学科研究前景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应用例子来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和合金的性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铁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
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
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
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