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开题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52.28 KB
- 文档页数:6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系(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讲师二〇一四年月日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二〇一七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二〇一七年月日从舞蹈《扇妞》看山东胶州“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摘要“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厚、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各界学者所发表和出版的有关胶州秧歌艺术特点的论文也有很多。
例如在《胶州市文化志》中所提到的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
又如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写到胶州秧歌的创作如何更好地发展。
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而又影响甚远地宝贵知识。
本文通过《扇妞》这个舞蹈作品来看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从作品名称中就透露出了一般女孩子娇媚逗人的气息,舞蹈表现的“扇妞”灵力活泼顽皮可人娇羞而又喜乐的神情形态,更加突现了胶州秧歌女性动作的特色,此作品也给人流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浅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史玲捷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38
【摘要】胶州秧歌形式既有齐鲁古风,又有其形成期的时代特色,它的总体风格为男性粗犷豪放尽显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态的特征,是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明珠之一,在于现今社会的浪潮接触中,也有着自身丰富的借鉴和创新。
胶州秧歌在动态风格特点上依旧继承了传统的民族气质,也渗透了现代西方文化,使其超凡脱俗,更加体现了中国民间舞特色的时代性。
【总页数】1页(P148-148)
【作者】史玲捷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表达——胶州秧歌《拧巴·拧吧》创作札记 [J], 李丽娜;刘杨;崔晔
2.胶州秧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舞蹈《扇妞》看山东胶州秧歌“拧”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 [J], 黄莺
3.浅析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J], 王田青
4.浅谈\"抻\"在鼓子秧歌风格特征中的价值 [J], 王丹妮
5.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J], 刘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作者:王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一带,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民族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流行,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
本文主要就胶州秧歌受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8-01一、胶州秧歌的形成原因(一)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胶州秧歌主要表现的是齐鲁女性淳朴、善良的性格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胶州县附近的后屯、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
这里的人们性格善良、憨厚淳朴,特别是是广大女性同胞,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对生活任劳任怨。
她们也像男人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耕种作物,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
胶州秧歌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她们的朴素的劳动生活中,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胶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
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山东是孔孟之乡,他们所主张的儒家思想,都在胶州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胶州人内敛坦诚、灵活坚韧、实在豪放和粗狂灵活的优良品质,也在秧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胶州秧歌不仅蕴藏着胶州人的性格特色和胶州的历史文化,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得全国人民喜爱。
(二)地理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极其便利,经济发展迅速,贯穿胶新、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成为大商贾的集中之地。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
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
到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
这些因素都为胶州秧歌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论胶州秧歌动律体态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摘要】胶州秧歌是流行在胶州湾农村一带的秧歌小戏。
本文主要介绍了胶州秧歌形成;其次是艺术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包括动律特征的扭、拧、碾、抻、韧的五大特点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学习,增加民族民间舞蹈课时训练,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
并从中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性,让民族舞蹈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胶州秧歌动律体态音乐被称为“地秧歌”和“跑秧歌”的胶州秧歌,在农村里习惯的又被称作“扭断腰”和“三道弯”,是流行在胶州湾农村一带的胶州小戏。
建国后,为了能更好的与其它地区的秧歌区别开来,又因为其主要活跃于胶州市郊范围内因此统称为了“胶州大秧歌”。
“拧、碾、抻、韧、扭”是胶州秧歌独特的动律特征,三弯九动十八态是它独树一方的体态特征。
拧、碾、抻、韧、扭是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
它们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并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的力度;它们是胶州秧歌的神韵所在,同样也是舞蹈动感特点的源泉。
一、拧和碾的动律特征“拧”要以腰为轴,是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部的推力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
“拧”和“碾”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的重中之重,两者在胶州秧歌中紧密相连。
“如‘丁字拧步’,强调在抬腿时大腿和膝盖向里侧拧动,同时主力腿的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并且主力腿的另一方腰肋要上提。
脚落下的时候,要控制着先落下脚跟,再落下脚的边缘。
膝盖的部位再向外侧拧动,腰部转动向另一方向上提。
膝盖的一关一开,脚下的脚跟推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重抬轻落的力感。
而‘碾’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
如“丁字碾步”,首先脚跟由内向外碾转,膝部快速的开合变化。
然后大腿和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脚跟提起。
最后动力腿踩地时,主力腿控制着向外侧拧动并落脚跟和脚掌。
这个舞蹈动作在胶州秧歌中形成了线条弯曲柔和的体态和不失奔放洒脱、劲健挺秀的舞蹈质感。
谈民间舞蹈艺术特性以舞蹈《扇妞》《大拜年》为例民间舞蹈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者们的身体语言,展示出独特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中国民间舞蹈作品《扇妞》和《大拜年》为例,探讨民间舞蹈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一、《扇妞》的舞蹈形式与特点《扇妞》是一支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中国民间舞蹈作品。
它以女性扇子舞为主题,通过舞者优美的身姿、翩翩起舞的扇子以及舞蹈音乐的和谐配合,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恢弘大气。
首先,舞蹈的形式多样。
《扇妞》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舞蹈元素,如扇子技巧、旋转、转身等动作。
舞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技巧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使整个舞蹈更富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其次,舞蹈表达了女性柔美和高贵的特点。
扇子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常见的道具,而在《扇妞》中,扇子成为了表达女性美的工具。
舞者用手中的扇子翩翩起舞,通过扇子的运动和身体的配合,表达出女性的柔美和高贵,使整个舞蹈更具诗意和韵律感。
最后,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音乐对于舞蹈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扇妞》选择了悠扬的传统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与舞者的动作相契合,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
舞者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身姿,将生命力与力量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二、《大拜年》的舞蹈形式与特点《大拜年》是中国北方传统的舞蹈作品,以农民在新年期间庆祝丰收和祈福为主题,通过节奏明快的舞蹈和欢乐的音乐,展现了农民的朴实和豪放。
首先,舞蹈的形式具有欢快且动感的特点。
《大拜年》的舞蹈形式融合了中国北方的舞蹈元素,如踩高跷、农民舞蹈等。
舞者们以饱满的激情和奔放的动作,展现出农民欢庆丰收的豪放气息,给观众带来一种欢快、热闹的节日氛围。
其次,舞蹈表达了农民朴实的生活态度。
《大拜年》以农民为主题,通过舞者们身姿的舞动,展现了农民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丰收的庆祝。
舞者们用自由而奔放的动作,向观众传达了农民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呈现出一种乡土气息和真挚情感。
最后,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相辅相成。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引言 (1)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1)二、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及成因 (2)(一)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 (2)(二)胶州秧歌动作成因 (3)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分析 (3)(一)舞蹈《雪中梅》的时代及音乐背景 (3)(二)《雪中梅》所表达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4)(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8)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以舞蹈《雪中梅》为例陈桑妮(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艺术,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动作上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的典型特征,它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胶州秧歌这种自发的情绪发泄、表现形式,成为农民艺术的代表。
今天,胶州秧歌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它已从原先的广场进一步走入教室,并已升华到舞台。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课题以舞蹈《雪中梅》为例,系统的针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雪中梅》;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引言胶州秧歌有着很强的当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山东百姓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胶州秧歌的风格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像扭腰。
舞者们还将其概括为脚拧、扭腰等,这种动态特征形成的关键是脚底的灵活性,鞋跟的扭动要非常的灵活。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胶州秧歌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和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胶州地区有着较高的普及性,深受胶州地区民众的热爱,拥有众多的追求爱好者。
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有很多个分支,如果按照风格划分的话,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原型,一类是沿海型,平原型主要有鼓子秧歌,沿海型则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
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开题报告1.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中体态的异.首先胶州秧歌体态有着明显的“三道弯”,在动作过程中以动力脚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所以说,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给胶州秧歌的动态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体线条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刚中有柔,透露风韵.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流畅优美.其次东北秧歌的体态则从东北人民生活中最普遍.受高跷的影响,表演者在高跷上表演,在做各种步法时,为找其重心平衡,上身始终保持前顷,如完全直立,挺胸昂首将失去平衡.因此就形成了收腹、挺胸、上身前倾的基本体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因此,东北秧歌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2.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律动的异.首先胶州秧歌律动特点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上身为辅,脚下为主,关键在于脚跟的灵活扭动与脚掌的弹性,经过“拧、碾、抻、韧、扭”使舞蹈动作生动细腻,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延伸感.胶州秧歌在舞动的过程中,脚步的碾转以及膝部开关转动的快速变化,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从而呈现出另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胶州秧歌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细腻迷人的动作,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其次东北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寸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要扭得稳,以及上身的划圆、上下、前后动律,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哏、俏、劲,动作脆、快、有力、稳及俊俏.东北秧歌则风格独特,以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刚柔并济.以热情火爆、幽默风趣著称.。
老师,如果您觉得可以跟同学们分享,您就展示给大家看看!如果有不当的地方,您就帮我稍改一下,但照片不要改哦!关于胶州秧歌的课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李桐桐(高二、5班)一、课题背景“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州以“秧歌之乡”而闻名,分别举行了第一二届“中国秧歌节”,秧歌文化在此蓬勃发展。
二、课题研究1.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大秧歌的发祥地是马店东小屯,是闯关东的产物,形成年代为清末民初。
胶州秧歌兴起于咸丰三年(1853年),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
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
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
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
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
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
2.秧歌的艺术元素:胶州秧歌共有六个行当,两种表现形式,两种流派和一整套演出习俗。
六个行当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而两种表现形式则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
主要舞蹈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态”等。
音乐有“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由小调秧歌派生出来,其舞蹈动律、曲牌演唱、表演与小调秧歌基本相同。
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萁”等。
小戏秧歌原有剧本《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等72出,皆为口头创作,大部分年久失传,现能回忆起的仅有30余出,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
对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特征的探究胶州秧歌在我国自宋朝以来已经有一段相当的历史了,它的体态特征和动律特点十分独特。
又称“地秧歌”,流行与胶州湾一带的农村,跟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
本人在几年的舞蹈学习中,对胶州秧歌有了一定的研究,下面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
“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
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跨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
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肩、指间,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
“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
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
“碾”的律动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
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
这些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侧后外侧辗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从而使其动作呈现了“碾”的律动特征,同时呈现出另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胶州秧歌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一个“扭”字上,所谓“扭”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辗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形成流动中“三道弯”曲线特征,也和原来舞蹈踩矮跷有直接关系。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表现出的一种力的性格,是通过小臂的绕8字,手推翻碗的有机配合,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里的延伸美感。
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作者:李晓欣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2期摘要:山东胶州秧歌在我国众秧歌之中独领风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存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之财富。
本文从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类型和艺术风格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发扬传承民间文化做一点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点山东青岛著名的传统舞蹈---胶州大秧歌,它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民间娱乐。
本文站在当代的视角下,重新以风格特征和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项颇有名气的国家级非遗,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活态艺术演变的思考。
1 山东胶州秧歌概述胶州秧歌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鲁南、胶县等农村地区,是在人口迁移中形成的民间艺术。
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最早记载是在明末清初,相传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东小屯村,马、赵两户人家在闯关东逃荒的路上,靠边唱着民间小调边舞蹈着的形式乞讨,维持生活,并逐步形成了简单固定的舞蹈程式,后来他们返回家乡,经过历代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形成了民间曲艺性质的传统胶州秧歌舞蹈,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民间俗称“三道弯”、“扭断腰”,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的三大秧歌。
胶州处于临海和内陆交接之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不仅出海谋生,也依靠农田耕作的方式谋生,因此在农耕文化的渲染下,胶州秧歌成为了农耕文明的艺术产物。
胶州秧歌与农民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极具地域性、娱乐性、民间性的艺术表演,在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时还有调节气氛、缓解疲劳、精神慰藉的功能。
山东名曰齐鲁大地,儒学思想与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与胶州秧歌具有深厚渊源的“齐文化”,在胶州秧歌中得到充分的渗透。
胶州秧歌正是齐文化兼容乐观思想的体现,舞蹈风貌更多的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与追求。
胶州因为地处海洋和内陆交界,贯通南北,地理优势显著。
它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歌舞与北方的杂剧小调,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小戏,借鉴了北方各地人文风情,汇集曲牌杂剧精髓与一体,使胶州秧歌得以繁荣发展。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目录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 (1)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 (1)(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 (1)(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 (2)二、舞蹈《咏荷》的特点分析 (2)(一)步法特点 (3)(二)体态特点 (3)(三)节奏的特点 (3)三、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3)(一)胶州秧歌的传承 (3)(二)胶州秧歌的发展 (4)四、结语 (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秧歌团体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形式,将音乐与舞蹈、小戏有机结合起来,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独树一帜。
当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对于胶州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以胶州传统秧歌《咏荷》为例,从《咏荷》的起源、舞蹈动作和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咏荷》的影响,以期能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咏荷》;传承与发展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来源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将戏曲杂技、小调民俗等融为一体,是山东人民出于享受目的,着力发展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胶州秧歌体系完备,早期由小调和小戏秧歌组成,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现阶段完善逐渐完善的胶州秧歌。
但它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从小调和小戏秧歌开始、文武秧歌,到如今的胶州秧歌,这些阶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带来许多丰富内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胶州秧歌在山东省发展历史悠久,当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新变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胶州秧歌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是自己的内涵、形式等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因此,胶州秧歌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向往,通常分为节庆类、祭奠类、表演类。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