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500.98 KB
- 文档页数:3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
(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
同时,压脚跟随动。
(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
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
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东北秧歌原来只是过年前后作为一种大众喜庆形式来组织,如今多以社区老年活动的形式存在。
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一、节奏明快满族秧歌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龙笛、大三弦、察拉齐(拍板)、八角鼓、花棍等,满族萨满祭祀歌舞用乐器有锭鼓、抓鼓、单鼓、鼓鞭、腰铃、拍板、小腰铃、三弦、琵琶、三节棍、花棍等,两者对照基本一致。
满族秧歌一般是由唢呐和鼓点伴奏,舞曲节奏比较明快,很受大众的喜欢。
节奏明快的原因是和满族生活的地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而北方汉子为了御寒,常常将酒作为御寒的媒介。
他们性格也粗犷,充满一种豪迈的阳刚之气。
渔猎生活,比较紧张激烈,充满着一些危险,在追杀野兽和捕渔的时候,不仅需要很多的经验,还要求具备勇敢、敏捷、机警、洒脱和凶猛。
而渔猎成功之后,人们欢庆的喜悦也是超出寻常,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喜形于色,边歌边舞。
舞者、歌者、观者都会情融其中。
有的满族舞蹈不用歌曲伴舞,而是用器乐曲伴奏。
如满族秧歌,除一开始有“秧歌帽”志喜外,大部分舞蹈都是唢呐和鼓声伴奏,其音乐特点十分火爆、明快、节奏强烈。
换言之,这种歌舞来自于生活,歌颂生活,也是在表现生活。
展示生活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乐观、勇敢的精神风貌。
二、粗犷豪迈北方汉子质朴、豪爽、直率、粗犷,这种个性也会反映到娱乐和乐曲中来。
而渔猎生活的环境,也使东北男人在生产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会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来。
北方四季分明,到了冬季,生产作业减少,业余时间就加大了娱乐活动的空间。
东北“猫冬”的时候,也就是休闲的季节,东北人常常用秧歌来进行娱乐,以愉悦精神、锻炼体魄。
于是,东北秧歌被称为“火辣辣”的,充满激情和豪气的一种娱乐形式。
三、音段反复满族舞曲感情朴实、浓烈,曲调新颖。
前两句类似汉族歌曲里的衬词,以切分音为主的节奏组成,节奏型都是4分之3、4分之2组成的变换拍子,后4句进入4分之2的均等节奏型。
东北秧歌风格与动作特点一、东北秧歌风格与动作特点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人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
东北秧歌在东北地区以三赞种形式广泛流传:高跷秧歌。
在民间,秧歌表演主要在田间、地头,或是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涌出家门,在响亮的钹鼓、悠扬的唢呐声中欢跃起舞。
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
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性成了隐中带良,良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
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隐中良”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
“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更是充分表现了东北秧歌的独特韵味。
良、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
鼓谱起鼓:一冬冬|仓仓古儿| 龙仓一冬| 仓仓仓古儿|龙仓一冬|仓0||一鼓:冬0古儿| 龙冬仓|二鼓:冬0古儿| 龙冬仓|冬`巴冬| 仓0||三鼓:冬0古儿| 龙冬仓| 0古儿龙冬|仓冬`巴| 冬仓||四鼓:冬0古儿| 龙冬仓| 0古儿龙冬| 仓0古儿|龙冬仓| 冬`巴冬| 仓0||五鼓:冬冬|0古儿龙冬|仓冬| 0古儿龙冬|仓古儿龙冬| 仓古儿龙冬| 仓冬|0古儿龙冬| 仓冬`巴| 仓冬||十二鼓:冬0古儿| 龙冬仓| 0古儿龙冬| 仓0古儿| 龙冬仓| 冬`巴冬仓| 0古儿龙冬| 仓古儿龙冬| 仓仓古儿| 龙仓一冬| 仓0||二、东北秧歌的基本姿态、基本动律(一)基本站姿、手形、叉腰位1、正步位身体直立,中心向前倾面向一点,视一点,要求颈立、背直,腿夹紧。
2、手的形状兰花指。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分析李怡非吉林艺术学院摘要:东北秧歌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舞蹈热情火爆,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朴 实、幽默的性格。
本文就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北秧歌 风格特点 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10-03东北秧歌的历史较久,主要来源于民间人民的劳 动和庆祝活动,在秧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非常 多的民间戏曲和流行因素,将不同的艺术进行融合,形成刚柔并济、热情幽默的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人 了解并喜爱东北秧歌。
一、东北秧歌及其历史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的歌舞表演形式,深受东北 人民喜欢,在每逢重大的节日经常有秧歌的表演来为 大家助兴。
在如今东北地区的城市或乡村中,也会有许 多叔叔和阿姨在傍晚广场舞的时间扭秧歌锻炼身体, 秧歌在东北的流传度非常高,几乎每一个东北人都会 唱一小段或者扭上几下,这与秧歌自身风格特点是分 不开的。
秧歌的表演形式非常诙谐和幽默,风格较为独 特,既能淳朴豪放,又能生动活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东北人民的性格,非常的热情却爽朗又十分的质朴 稳重,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特征。
东北秧歌的服装非常鲜 艳,大多数由色彩艳丽的戏剧服装为主,通常借助手巾 花、扇子、红绸、高跷等进行表演,观众一般能够通过服 装的样式来对表演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了解,其中角色 多种多样,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妖精、历史流传的故事名 人等,在欢快的奏乐声中轻快的舞动,很容易营造出欢 快的气氛。
东北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杨宾于《柳边纪略》中有相关的记载,在宁古塔附近村庄的节日中, 有当地人民进行秧歌活动,详细的记录了秧歌中的扮 相特点、衣着服饰、音乐特点和欢乐的盛况,场面非常热闹有趣。
东北秧歌最早是由农民在农耕的过程中对丰收的期望和对农家生活的闲谈等发展而来的,属于 民间艺术,清朝时期,在东北的满族人较多,许多汉族 人民迁移到东北生活,带来不同的艺术和表演,东北秧 歌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不同的但又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如祈福颂歌、民间杂技、武术表演、流行歌曲以 及各种戏曲等,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受众范围也较广。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支,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地方文化色彩。
它起源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被称为东北三大秧歌。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东北秧歌的形式多样,既有歌、舞、乐、说的组合形式,也有单独的歌、舞、乐、说等形式,同时还包括器械、脚蹬、刀枪等的使用。
内容方面,东北秧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宗教神话、农耕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二、舞蹈动感强烈。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快速、有力,节奏感强,动感十足。
其舞蹈形式多样,有翩翩起舞的舞段,也有翻跟头、跳高跳远等技巧动作。
舞蹈动作中融入了大量的“鞭劲”和“摆灵”,表现出东北人民的豪放、辽阔的性格特点。
三、音乐节奏明快。
东北秧歌的音乐曲调以东北地区的民间曲调为主,如二胡曲、老胡曲等。
其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烈。
同时,东北秧歌中还常常采用地方民歌,如《太阳出了》,使音乐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四、唱腔独特,表演技巧丰富。
东北秧歌的唱腔以嘶哑、激昂为特点,常常采用气势磅礴的豪放唱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表演技巧方面,东北秧歌既有身段轻盈的舞姿表演,也有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同时还有用刀枪等器械表演的技巧动作。
五、服饰独特,色彩丰富。
东北秧歌的服饰以明朗、豪放为主,色彩丰富多样,金黄、翠绿、火红等暖色调居多。
男演员常常穿着褴褛的帽子、蓝色的衬衣和长裤,女演员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袍、大红头巾等,形象鲜明。
六、情感表达深刻。
东北秧歌通过表演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感受。
“豪爽”是东北秧歌情感的主要特点,代表着东北人民乐观、豁达、激情四溢的精神风貌。
总体而言,东北秧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东北地区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象征。
东北秧歌以其独特的舞蹈、音乐、唱腔、服饰等特点,成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舞蹈风格淳朴而富有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并讨论它对东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舞蹈风格特点1. 好打好唱东北秧歌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喜庆的舞蹈形式。
在秧歌表演中,歌舞融合,表现出来的舞蹈节奏明快,配合轻松愉悦的旋律,让人不禁跟着伴随旋律的节奏一起起舞。
而秧歌的唱腔华丽磅礴,充满感情,也是东北秧歌的魅力所在。
2. 坐俯卧东北秧歌在舞姿风格上,有一些独特的展现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坐俯卧”形式。
秧歌表演者,会在演出时不断切换姿势,在节奏的控制下,能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其中坐俯卧体位具有落地深入的特点,能够使得动作更为生动自然。
3. 编曲风格东北秧歌的音乐编曲风格一般取材于传统民谣,其旋律通俗易懂,让人容易上口。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往往伴随着不同的节令活动,其编曲也有所不同。
在农忙时节,一些秧歌节目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单曲和伴奏。
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代表着东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更是东北地区跳蹈文化的典型代表。
丰富的节目内容,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而且也有很高的表演规格,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
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东北秧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使得舞蹈呈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十分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推广东北秧歌,也能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东北地区,了解和感受东北的独特魅力。
总之,东北秧歌在东北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编曲特点,成为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
通过东北秧歌舞蹈的魅力传递,不仅能够展示东北的文化魅力,而且有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源于东北地区的农民活动和生产生活,形式上它是一种较为活跃、节奏明快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逢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都会有东北秧歌的表演。
东北秧歌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风格特点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鲜明,表现出了东北民间文化的特色和情感。
其风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欢快热烈东北秧歌表现出了东北人民热情好客、豪放开朗的民风特征。
歌曲的节奏明快、歌词简单,能够让人们快速地融入其中,产生欢快的氛围。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一般都表现出热情奔放的状态,有时甚至采用大力跳跃的方式,以表现出情感的强烈和热烈。
2. 多样化东北秧歌不仅歌曲和编舞都是多样化的,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相当灵活。
有的时候表演者会采用单独演出的方式,有的时候会采用群舞或群唱的方式。
表演的情感也不仅仅是欢快的,有时候会表现出沉郁和哀伤的情感。
因此东北秧歌不仅活泼,也富有感情。
3. 色彩浓郁东北秧歌在表演中大量采用明艳的色彩,以表现出东北人热情、豪放、开朗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服装上,表演者往往会穿上鲜艳的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服装,使得整个表演场面富有色彩的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产生热烈、欢快的情感。
4. 表现力强东北秧歌在表现力上也非常出色。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往往能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以表现出作品的魅力。
有时在表演中,表演者会采用鼓乐或器乐等方式加强节奏和气氛,让观众深受感染。
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多样化,常见的有单人、双人、三人、四人和大型群舞的形式。
其中双人秧歌是比较典型的表演形式,表现出了东北地区大多数农村的欢乐场景和人们独特的态度。
在表演时,舞者们在歌曲的节奏下踩地,旋转、起扬和放手等,表演出各种形态,展现出蓬勃向上的青春和矫健俐落的姿态。
舞蹈形态简单朴实,但充满着独特的动感氛围。
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往往充满欢快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东北的谷地沟壑和广袤大地的气息。
045文化纵横地域性舞剧中的风格提炼东北秧歌的理论概述东北秧歌是一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浓烈的区域色彩,这得益于东北的独特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塑造其自由性、原始性。
它有着古老严谨的程序和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祭祀性和礼仪性。
从秧歌的外在表现来 看,演员动作欢快、情绪高涨、火爆而泼辣,尤其在小场的表演中,演员可以充分释放情感、发挥个性,动作表现没有约束,即兴性、自由度很高,同时又拥有很强的原创性。
通过全方位的的艺术语言,逼真、灵活地展现了东北现实的真善美、假恶丑。
东北秧歌舞剧作品中地域特性的呈现方式笔者曾参演《关东女人》《原风》《女大当嫁》这三部作品均是以东北秧歌为创作素材来表现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
“性格化”体态韵律在地域性舞剧中的凸显的。
在地域性舞剧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既是舞剧作品舞蹈风格的速写,也是舞剧作品中地域文化显现的重要侧写。
《关东女人》通过加强体态的幅度张力与倾重感力来强化东北女性的坚强性格,以放大“艮”劲的力量感来凸显东北女性“大女人”的“家国情怀”。
《原风》这部作品则更加侧重于体态对于空间感的占有,追求“扭”与“浪”的性格气质,舞蹈韵律以腰为核心,脚下动作力量小而巧,上身韵律在展现空中翻飞的绢花为出发点与归宿来极力拓展舞者上肢“摇”与“摆”的幅度,热情奔放中散发着内在的浪漫情愫,是东北女性“水火交融”之性格的诠释。
《女大当嫁》这个剧舞蹈语汇全然是民间舞东北秧歌化,在女主角身上把东北秧歌的素材及技巧用大用广,对于男子角色则本着简约派方式,尽量追求简单。
在语汇运用上,只是东北秧歌,不添加或改造原本的动作方式,使作品人物生活化状态的特质大于舞蹈本在的动作化,并突出女主角的舞段。
“个性化”人物形象在地域性舞剧舞剧《原风》中的塑造。
舞剧《原风》,该剧主要人物“梁原”的原型即是黑龙江秧歌的开创者乔梁老师,乔梁老师以70岁高龄出演晚年“梁原”。
《原风》的成功正是源于这部剧自身的“个性化”特质。
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它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并在那里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以下是东北秧歌的一些特点:
1. 跳跃与活泼:东北秧歌以跳跃和腾挪的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舞姿轻盈而活泼。
舞者们会跃起、跳跃、旋转和迈步,展现出舞蹈的力量和活力。
2. 高度统一的编排:东北秧歌着重于整体编排与团体动作,舞者们以一致的节奏和动作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形成整齐划一的舞蹈画面。
3. 深情浓郁的表演:东北秧歌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间元素和生活场景,通过表演手法展现出淳朴、热情、豪爽的东北精神,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的情感。
4. 音乐节奏活泼:东北秧歌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如锣鼓、二胡、唢呐等传统东北乐器的演奏。
音乐的快节奏和鲜明的旋律使得东北秧歌更加活跃和有力量感。
5. 多样的服饰和道具:东北秧歌的服饰多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常见的有花裙子、绣花袍、锦帽等。
此外,舞蹈中常使用一
些道具,如扇子、花球、长巾等,用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
通过以上特点,东北秧歌展现了东北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是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欢庆的一种方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分析作者:李怡非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9期摘要:东北秧歌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舞蹈热情火爆,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朴实、幽默的性格。
本文就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10-03东北秧歌的历史较久,主要来源于民间人民的劳动和庆祝活动,在秧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民间戏曲和流行因素,将不同的艺术进行融合,形成刚柔并济、热情幽默的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东北秧歌。
一、东北秧歌及其历史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的歌舞表演形式,深受东北人民喜欢,在每逢重大的节日经常有秧歌的表演来为大家助兴。
在如今东北地区的城市或乡村中,也会有许多叔叔和阿姨在傍晚广场舞的时间扭秧歌锻炼身体,秧歌在东北的流传度非常高,几乎每一个东北人都会唱一小段或者扭上几下,这与秧歌自身风格特点是分不开的。
秧歌的表演形式非常诙谐和幽默,风格较为独特,既能淳朴豪放,又能生动活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北人民的性格,非常的热情却爽朗又十分的质朴稳重,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特征。
东北秧歌的服装非常鲜艳,大多数由色彩艳丽的戏剧服装为主,通常借助手巾花、扇子、红绸、高跷等进行表演,观众一般能够通过服装的样式来对表演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了解,其中角色多种多样,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妖精、历史流传的故事名人等,在欢快的奏乐声中轻快的舞动,很容易营造出欢快的气氛。
东北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杨宾于《柳边纪略》中有相关的记载,在宁古塔附近村庄的节日中,有当地人民进行秧歌活动,详细的记录了秧歌中的扮相特点、衣着服饰、音乐特点和欢乐的盛况,场面非常热闹有趣。
东北秧歌最早是由农民在农耕的过程中对丰收的期望和对农家生活的闲谈等发展而来的,属于民间艺术,清朝时期,在东北的满族人较多,许多汉族人民迁移到东北生活,带来不同的艺术和表演,东北秧歌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不同的但又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如祈福颂歌、民间杂技、武术表演、流行歌曲以及各种戏曲等,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受众范围也较广。
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发表时间:2010-12-21T13:44:06.44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张潇潇[导读] 在祖国的北方,是一片辽阔的黑土地张潇潇(常州市北郊中学,江苏常州213000)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10-02摘要:在祖国的北方,是一片辽阔的黑土地。
在这肥沃的的黑土地上,有关东人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生命活力。
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东北秧歌;风格特征;教学实践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源自田间劳动,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装表演。
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与秧歌相类的民间舞蹈“村田乐”的记载,清代还有人说明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
秧歌有不踩跷表演的“地秧歌”和踩跷表演的“高跷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作为北方地区极为普遍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秧歌通常是老百姓欢度传统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重要内容,南方地区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也非常丰富,但大都不同于秧歌,一般在各地小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比如安徽的花鼓灯、云南花灯等,在这我主要介绍我们家乡的东北秧歌。
一、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
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
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2-5人,1人领唱,众人相和。
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
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
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众说不一。
据多数秧歌艺人讲,传说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
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
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秧歌。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鞑儿”(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
从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入的,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
吉林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二、民俗风情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
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
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
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
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
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
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
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
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
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
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
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
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
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
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
有的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
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
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
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
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
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
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如黑龙江鹤岗市歌舞团推出的舞蹈《扭不够》是以秧歌为素材,表现当代农民喜获丰收之情的佳作。
《扭不够》如何感染观众?是因为这一舞蹈自娱性极强,舞蹈演员在台上就像“真的农民”那样,在改革开放科技致富的大道上,山乡具变“真”获得了特大的丰收。
演员们动了“真情”尽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他们在表演中流淌着长期生活积累的体验和感受。
在舞蹈的语言的选择、运用上,编导在传统秧歌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出“左右挑扭”这一风趣的主题动作,表现了东北人朴实、憨厚、诙谐的”土味。
如由王举编导,王晓燕主演的大型舞剧《关东女人》讲述了一个闯关东的女人传奇的一生,展示了命运在轮回中守望,生命在抗争中坚强的伟大精神。
舞剧通过画卷般的舞蹈和场景,将一位栩栩如生的“关东女性”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女主人公在舞剧中经历婚恋、丧夫、娶儿媳、战争、送子参军等一系列悲喜人生遭遇后,最终由一位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磨练成为一名热爱生活、性格刚毅的“关东女人”。
剧中关东女人的形象,随着剧情的深入不断变化,但从头到尾,都显现出关东女人的性格特点,并渗透着黑土地的民俗风情。
毫无疑问,东北秧歌是关东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群体性而又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它的产生虽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仍需要推陈出新。
街头的大秧歌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现在各地的秧歌表演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舞蹈编导们将大秧歌的舞姿改编得更具有现代感,富有大都市的文化气息,使街头大秧歌既有娱乐、健身的特点,更具有观赏性。
如把时装和富有个性的发型与扭秧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个性化魅力的展现。
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心灵的表达,是生命情感自由宣泄的一种方式,在舞蹈的同时它讲述着东北人自己的故事,每当人们看完东北秧歌都会有一种逗趣、热烈、放松豪放的感觉。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
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姑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