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自然观以及自然观的演变(西方)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就开始探讨

“何为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行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自然观,主要有道家的“道”、《周易》中的“生命自然观”、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

在西方,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

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

“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这些观点和中国古代部分哲学家的自然观相似,即都在寻求世界的本原,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质。

中国道家的自然观认为“道”衍生出了我们生活和存在的“自然界”,即“一元性”,并且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最终要遵循和效法“自然”,即“自然界”的“道”,从而达到“道法自然”,进一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道家的这种自然观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在尊重和服从自然界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盲目性,故而这种自然观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西方的自然观将“自然界”和“人”对立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且迅速的向世界进行殖民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却愈加明显。

(2)

自然观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五行学说、西方水火本源)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十分低下的背景下,吸收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并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着如下缺陷:总体上是唯物主义但蕴含着唯心主义的因素;探索纯粹自然界本原,不关心人类社会,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不能科学地

说明自然界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是16-18 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吸收古代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原子论”、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它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它具有机械性、不彻底性(包括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信仰上帝的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等特点。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它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