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579.42 KB
- 文档页数:9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于景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0191)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2年7月第30卷增刊July 2012Vol.30supp.一、导论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
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古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系的领会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主客体二分。
以为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基分别的两个范畴,由此引发出主体何如领会客体,人类何如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题目。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全能论。
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
首先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只有适时耕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其次是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一为“直觉”,一为“理性中国古代自然观以充满空间的连续性物质即气作为自然界的本体,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演化生而来的,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科技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甚至是非常有限的。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存在许多的异同。
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部分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研究,并从多方面阐述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字: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古代自然观;原子论;天人合一1 引言“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着人类某一理论与思想体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
不同文化体系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体学科间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1]。
自然观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下文将介绍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些研究以及两者的异同点。
2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英语2012年9月《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班级:英语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一、什么是“自然观”?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
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
是神话的主体部分。
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view/50583.htm2)少数民族文献经书与口头的创世神话如:彝族的《彝书》、傣族的《论傣族诗歌》等22、阴阳五行说3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比较(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的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制约[1]。
不同文化体系间以及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中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西方不同古代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再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用处。
关键字: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正文:在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孩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呕吐不止。
他的奶奶说:“没事的,去村头找个风水先生,让他给看看家里的风水,看是不是得罪了那路神仙,或是什么孤魂野鬼啊。
”正在上大学的表哥马上反对她,“快去看医生,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啊。
”这则对话正好说明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元气说”、“五行说”、“阴阳说”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朴实的哲学观。
殷周宗教,既有“帝”或“矢”的抽象圣神概念,又有非常广泛的信仰活动,它堪与同一历史时期的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相媲美,然而事实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上诞生[2]。
在原始社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崇拜和图腾崇拜,但是,并未形成一个主宰整个自然和社会的至高的统一神。
摘要: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本文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由自然观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中西方自然观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自然自然观中西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试论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差异及其影响论文关键词:中西方自然教育观差异影响全球化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比较,系统地论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探讨了各自教育观的影响问题,主要分析在当今教育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方自然教育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及可取之处,提出了当今应该坚持的教育观。
一、序言中西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大相径庭,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原,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与呵护的态度;西方人则认为自然为上帝的造物,且从上帝处获得了掌控自然、征服自然的权力。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
因此,在看待问题、接受教育上会有不同的方式。
二、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概述与比较中西方传统与观念的冲突,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背景,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差异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在中国,自然教育观首先出现在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之中;在秦汉时期,黄老之学对自然教育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老子的自然教育观的核心是“无为”。
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但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排除一切人为。
在西方,最早的自然教育思想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近代。
例如: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的观点。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2]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独立发展的,但存在着差异。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作者:熊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从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国对世界本原、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看法,对自然的态度及各自文人的自然观,初步探讨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古代自然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古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
然而由于产生环境不同,西方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代的中国,气候温和、风调雨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文明早热且长期稳定发展,人们只需要适应自然就能衣食无忧,各民族在内向的地理环境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特点的朴素自然观,而欧洲的古代气候恶劣,平原少山多,依海而居形成的文明要求人们必须通过与自然艰苦抗争来求得生存,因此在各民族长期混战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西方人“以万物皆我所役”的西方古代自然观。
1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不同之处1.1对世界本原的看法1.1.1中国古代对自然本原的看法反映中国古代对自然本原看法的主要有“八卦说”、“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说”。
“八卦”在中国古代商周之际产生的著作《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古代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则是指《周易》中常出现的八种图案。
“五行说”中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还提出“五行无常胜”的思想,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胜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
“阴阳五行说”,是指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流,将阴阳和“五行”等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则是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
后来这一学说被神秘化,认为物质的性质比物质更根本,是阴阳两种性质产生了“五行”,再由“五行”产生了万物。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影响下的建筑空间摘要:在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影响下,形成了迥异的自然观。
西方重视分离、分类,强调建筑本体和几何学特质,把时间要素脱离于建筑空间之外。
而中国古代在儒道思想影响下重视空间的关系性和人与自然的连接性,在空间序列中带入时间性。
而自然观的差异导致了对于建筑空间营造的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处理方式。
关键词:自然观分离连接本体关系性时间正文:自然观是历史积累的人类对自然演化和存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基于对古希腊、古罗马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渐渐得到确立并作用于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发展。
中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始终与西方似乎是在各自的两条路径上不相交地独立发展。
在此作用下,形成了中西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差异。
一、中西方自然观概述1、西方的自然观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李约瑟指出,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这是一个沉默的世界,是一个僵死而被动的自然,其行为就像是一个自动机,一旦给它编好程序,它就按照程序中描述的规则不停地运行下去,在这个意义上,人被从自然界中孤立了出来;另一个是上帝统治着宇宙的神学世界,自然界是按照上帝的意志运行的。
[ 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P38-39]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就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人与自然相对的独立性与分离就已显现。
另一方面,这样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几何特质。
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Idea及其模像构成的,Idea在这里可以解释成作为内在秩序、抽象性、抑或美这些客体,而模像则是承载这些客体的物理形态。
因为上帝是统一的、绝对的,最趋近于上帝的形体是球体,因而球体及可被球体内切的其他几何形体则是理想的、更能趋于并反映美和客观自然的形态,我们称之为柏拉图形体。
柏拉图认为Idea与主体是完全分离的,要认识Idea是很困难的,人类只能勉强通过其模像来认识它,而柏拉图形体则是能认识Idea的理想模像。
2000年5月理论学刊M ay.2000 第3期 总第97期T heo ry Jou rnal N o.3Ser.N o.97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何正欣(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中图分类号〕N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09(2000)032005320311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
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有两种实体: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如前者有怀疑、推理、兴奋、发怒、意志活动等,而后者有运动、广延、大小、颜色等。
两种实体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彼此独立地运作。
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在他看来,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认识自然,发现自然的规律。
他坚信以掌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45、347页)。
这两句话,通常被后人表达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目的,是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而是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转引自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第47页)。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异同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异同点:
异同点:
1. 宇宙观:在古代,中西方都有各自独特的宇宙观。
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运行是围绕地球进行的。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则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2. 神话与宗教:中西方古代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众多神祇,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
中国古代则有五岳神、龙神等神灵信仰,同时也有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体系。
3. 自然现象解释:中西方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也存在差异。
希腊罗马文明倾向于用神话和神秘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
而中国古代注重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例如《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和《爻辞》中的易经卜卦。
4. 科学与哲学: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有显著贡献。
例如,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一。
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如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深远影响。
5. 技术与发明:中西方古代都有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发明。
例如,西方的罗马道路和拱桥、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6. 社会观念:中西方古代社会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古代西方,奴隶制度较为普遍,而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为主导。
综上所述,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这些观念和信仰在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英语2012年9月《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班级:英语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一、什么是“自然观”?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
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
是神话的主体部分。
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view/50583.htm2)少数民族文献经书与口头的创世神话如:彝族的《彝书》、傣族的《论傣族诗歌》等22、阴阳五行说3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1)阴阳学说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一。
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自,一看掌纹,能断出凶吉。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2部分摘自百度文库/view/b2e694196bd97f192279e9f7.html3本部分主要摘选自百度百科“阴阳五行说”词条/view/103389.htm《尚书·洪范》:五行——水、火、木、金、土。
相生相克与循环观。
五行无常胜《墨经》阐明了五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3、道家自然观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4、儒家自然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
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
”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
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二)西方古代的自然观1、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观古巴比伦,秩序战胜混沌,用混沌的尸体建造了山川、陆地。
2、古希腊神话开俄斯生出天、大地该娅,黑暗和白昼。
3、本原的理性猜测泰勒斯(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约前570—前490)认为“数”是自然的规律。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恩培多克斯(约前490—前430)提出“四根说”的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提出原子论的自然观。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44、理性猜测体系的自然观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大成者。
“质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4部分摘自百度百科“柏拉图”词条/view/996.htm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5三、有何异同?(一)异——“天人合一”还是“主客二分”?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5摘自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词条/view/4482.htm#36主要摘自百度文库《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view/4f8fcdc68bd63186bcebbc4b.html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