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中英对照翻译 张培基版
- 格式:pptx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0
2402019年40期总第480期ENGLISH ON CAMPUS有道词典、必应词典和金山词霸对比研究——以《匆匆》英译为例文/王 允或只显示译文,并有来自网络的参考例句以供人们参照。
2.必应词典。
必应词典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首款在线中英文智能词典,结合了互联网在线词典及桌面词典的优势,依托于必应搜索引擎技术,及时发现并收录网络新兴词汇,基于微软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独创性地推出近音词搜索,近义词比较,拼音搜索,搭配建议等功能。
其准确的整句翻译词库保证从网上及时收录流行语,并有专家人工纠错补充翻译。
3.金山词霸。
金山词霸是金山软件公司发布的一款免费的词典软件,完整收录了《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整合500多万双语及权威例句,141本专业版权词典。
PC端的金山软件除了支持主流的浏览器屏幕取词,还可以截取邮件、英文网页、办公文档内的词汇,并且内置的OCR光学识别技术还可截取PDF文档内的词汇。
其文本翻译功能依托于百度翻译引擎,可设定显示译文或逐句对照。
从上述三款桌面词典的官方介绍来看,他们功能基本相似,但必应词典在线翻译在语言范围,词库范围方面较另两种而言稍逊色。
有道词典和金山词霸都具有人工翻译服务,而必应词典暂时还不具备这项服务,鉴于人工翻译是收费的,本文仅就软件自带的免费翻译功能作对比,对比的对象仅限于汉英翻译。
需要厘清的是,尽管科技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及专业翻译人员会应用到电子词典软件以及其自带的翻译功能,但机器翻译毕竟质量有限,翻译的精确度、可靠度仍需专业人士来把关,切忌直接使用。
二、《匆匆》英译情况对比笔者将《匆匆》原文直接输入有道、必应、和金山的“全文翻译”界面,对比其翻译结果,以期研究以上几种电子词典对翻译的辅助功能差异与优劣。
下文将选取几个译例具体分析。
例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有道译文:The swallow, will come back again. The willowwill be green again; Peach blossom thanks, have open again.引言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根本目的在于克服语言障碍,达成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匆匆》译本比较与评析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这篇《匆匆》写于1922 年,正值“五四”落潮时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打击,但是作者虽彷徨但仍不失对生活的热切盼望,流露出对生命、对青春的无比珍视,对有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文章共五段,有一种淡淡的哀伤色彩,颇像一首小的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充满节奏感,内容饱富诗意。
作者多用排比句式,形式工整,句式灵活,语言极富感染力。
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文采飞扬。
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首尾呼应。
那朴素隽永的抒情气息,加上淳朴简练的文字,读来真是一种享受。
翻译一篇这样的文学作品绝非易事,但通读三篇译文,我认为各有特色,都较为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伤感惋惜的感情色彩。
因张培基先生的两篇译文变动并不大,他的译文2 只是在原译文基础上略加修改,因此分析报告把他的译文2 作为研究对象。
现就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进行比较,对其各自的语言特色加以分析。
对比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译: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张译: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the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peaches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分析:两人的译文都采用排比句,句子结构类似,也与原文形似。
但是,朱的译文最后一个分句没有使用thereisatime of 的句式,变为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气势上就没有三个完整排比句强烈,给人以没有很好地收尾的感觉。
汉英翻译中的“取”和“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朱纯深先生的《匆匆》译本和张培基先生的《匆匆》译本,即增词省词方面,用词差异方面和语序差异方面。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指出两位大师译本的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各种差异在文中导致的影响差异,对于整个译本的影响问题。
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对散文翻译的看法。
标签:对比分析;词汇句法差异;取舍从综合方面看,朱纯深先生的译文简洁活泼,而张培基先生的译文静态化和含义表面化的处理较多,这也导致了朱先生的译文字数少,张先生的译文较长。
通过分析,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汉英翻译中的“取”和“舍”,“取舍”的不同,词汇句法偏好就不同,因此译文最终的内容形式也就不同。
文章最后,旨在探讨“取舍”对译文的影响。
一、增词减词对比分析对比两个译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两位大师在对同一句话翻译时,所选的词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时候朱先生增加些词汇使得句子更加通顺,与此同时,张先生没有选择增词。
有的时候,朱先生没有增词,但是张先生却添加了词使得句子更饱满。
下面就举例对比分析。
1.原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译:Swallows may have gone,but there is a time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 have fallen,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张译: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the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once more;if thepeach flowers fade,they will blossom for another time.對于这句话的翻译,黑色的词是两位大师所加的不同的词。
张培基译《匆匆》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赏析邹斌【摘要】本文以张培基翻译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为例,对译本中所涉及的几种典型英语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并以此研究散文汉译英中修辞手法运用的重要性及其在再现原文音美,形美和意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This paper takes the novel Transient Days , which is written by Zhu Ziq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its English version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And it shows how im-portant it is to express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by using rhetorical devices,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to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sound, beauty of form and beauty of theme conveyed by the original work.【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张培基;《匆匆》;修辞手法【作者】邹斌【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语系四川乐山 61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4★语言·文学★【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ovel Transient Days , which is written by Zhu Ziq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its English version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And it shows how important it is to express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by using rhetorical devices,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to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sound, beauty of form and beauty of theme conveyed by the original work.【Key words】Zhang Peiji; Transient Days; rhetorical devices前言散文英译是翻译中比较难的领域。
《匆匆》英译本的修辞风格作者:刘晓静来源:《出版广角》2019年第18期【摘要】朱自清的代表作《匆匆》反映了当时“五四”青年的彷徨和对人生的追求,抒发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整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修辞风格,适合英语翻译,因此《匆匆》英译本的版本较多。
文章根据《匆匆》英译本的研究现状,展现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以朱纯深教授的《匆匆》英译本为例,剖析原文和英译本的修辞风格,研究主要包括排比、拟人、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关键词】《匆匆》;英译本;修辞【作者单位】刘晓静,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H5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9.18.027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匆匆》一文,以清秀的文字和精巧的写作结构赢得大批读者的喜爱。
朱自清的散文用语简练而纯朴,为我国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而《匆匆》的英译本也出现了较多版本,在海内外流传较广。
其中,朱纯深教授的《匆匆》英译本研究视角明确,分别从结构、意境、音律等方面对该文进行了英语阐释,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匆匆》英译本经典之作。
该版本完整地体现了原文的修辞风格,保存了朱自清散文的原汁原味,对我国优秀文学走出国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匆匆》英译本的研究现状自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中国文学英译本的研究方兴未艾。
根据知网关于“《匆匆》英译本”的关键词搜索,共计文章23篇,最早的一篇是2003年谭莲香的文章:《炉火纯青形神兼似——〈匆匆〉张培基英译本赏析》,作者对张培基翻译的《匆匆》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张教授的译文地道而自然,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1]。
除了张培基,张梦井、朱纯深的译本也被广大研究者所青睐。
据统计,单独以张培基译本或者朱纯深译本进行实例探讨的,各占20%;以两者译本作为对比视角进行探讨的,则超过了50%。
研究者对张梦井译本的探讨量则较为有限,不到10%。
译文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张培基和朱纯深对散文《匆匆》的翻译摘要:本文通过对张培基和朱纯深翻译的朱自清的名作《匆匆》的分析,从音韵层面、结构层面和意义层面对这两篇译文作了比较,论证了在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关系,并得出结论,即在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层次成系统的关系,每一层次都蕴涵着一定的意义。
因此,能否在翻译中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翻译形式内容多元关系《匆匆》再现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中作者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体现了对青春的珍惜,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有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从文体类型来看,《匆匆》是一篇随笔,但又颇像一首散文诗,虽不压韵,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本文试比较张培基和朱纯深翻译的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以期说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关系及在散文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一、音韵层面各种语言在声音层面上形成一种语势能指,可以转化为一种视觉的意象。
日本文论家滨田正秀在《文艺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无论元音还是辅音,都具有象征意义,都在无形中给人们以某种心理影响。
”一般认为英语中/e/、/i/等元音音素所形成的音色有强烈、精致之感,而/u/、/o/等通常传达高雅、滞重感,/æ/、/Λ/等元音给人以急促感,/i:/等长元音让人感到轻松和舒缓。
辅音中/f/、/s/、/w/等给人平和感,鼻音与流音常暗示流畅、和谐等属性。
这说明语音层面是蕴涵意义的。
例如: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张培基译文: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朱纯深译文: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显然,张译文中的oozes和trickle二字发音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
朱自清散文-匆匆英汉对照Rush 匆匆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 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三美论视角下的散文匆匆一、引言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重的文学体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以散文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而骄傲,中国现当代散文由“五四运动”以后初见雏形。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922年,正逢“五四运动”尾声,其语言优美,结构精巧。
朱自清先生背负着当时作为文化人的历史责任,在《匆匆》一文中,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无奈,并揭示了当时年轻人对国家命运感到迷茫的现实。
文中关于时间匆匆的思考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所触动,对今天的读者也具有警醒作用[1]。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
本文将运用三美论的角度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美论的翻译美学理论中包含了三个重要术语: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
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AO)是指审美活动中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物质。
翻译审美客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TAO)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活动中具有美学价值并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即原文。
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指语言的形式特征,是可以由人直观感受到的美学价值,即“形式美”。
美学理论将其定义为包含审美客体外部特征的自然属性。
语言的形式系统审美构成可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得以展现,即语音、词汇、句法等。
相对形式系统的物质性、可感知等特性而言,非形式系统则是非物质性的、抽象的。
非形式系统是模糊的,一般包含四个要素:“情”、“志”、“意”、“象”[3]。
“情”与“志”通常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意”与“象”则是“情”与“志”的体现。
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AS)是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因此翻译的审美主体简单而言就是译者。
审美主体具有两个属性:一、受制于审美客体;二、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性。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作者:孟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翻译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才会对翻译起指导作用。
翻译并非生搬硬套,字与字、词对词的一一对应,而是在忠于原文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要义,再用本国语言予以描述。
化境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的理想境界,要求译文在保存原文风味的基础上,语言上无生硬之感自然生动。
本文通过赏析张培基的译文《匆匆》的赏析,感受了译者忠于原文基础上地道的语言,将散文《匆匆》的感情与意境表达很到位,呈现了原文情感以及语言特色,没有露出译痕,值得学习与欣赏。
关键词:《匆匆》;化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一.化境所谓“化境”(Sublimation),就是剥去译文的外衣保留灵魂。
化境就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原语所传递的信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译语所传递的,但是世界又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找到这两种语言中所对应的信息传递内容。
译本实际上是译者根据原文进行自我阐述的过程,所以有些译本优于原文都是可能的。
就像我国伟大的翻译家林纾一样,他是通过懂语言的人的描述进行再创作的,他的译本就符合中文的语言环境。
把作品从原文转换成译文,既能生动流畅的表达出意思,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是化境。
二. 《匆匆》介绍《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文章生动的运用一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时光飞逝,韶华不再,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抒发了作者无奈与惋惜之情。
文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描述时光逝去不复返,又运用反问设问让读者进行反思。
对于文题,作者并没有直接运用时间的字样而是用描写时间的“匆匆”表达出时间的流逝之快。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是“五四”运动落潮期。
由于作者对现实十分失望无奈,但是作者却不敢堕落沉沦而是重整旗鼓,执着的追求。
作者通过文字抒发无奈与失望的同时也反问自己与读者,我们该在世间留下怎样的痕迹呢?人生不止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应有琴棋书画诗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