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手法闭合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0例作者:顾纯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1期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夹板固定中图分类号:R274.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30-01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一种骨伤科临床常见骨折,治疗方法众多,传统的手法整复治疗此类骨折在手术指征越来越宽的时代,其简、便、廉、效的优势无法被代替。
我院对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法闭合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疗效确切,笔者搜集并整理近期80例患者行分析总结。
1临床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34例,女46例,年龄15岁~82岁,平均60.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
按照损伤类型分:colles:60例,smith:7例,barton:13例(背侧型10例,掌侧型3例)。
均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后,小夹板固定,疗效良好。
2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年高体弱者取卧位),疼痛较甚者采用局部血肿内麻醉,患肢屈肘90°,伸直型损伤者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屈曲型损伤者前臂旋后位(掌心向上),助手握持前臂近端,术者双手分别握持患者大小鱼际,对抗拔伸牵引约30min,放松患者肌肉后,术者迅速将腕部掌屈尺偏(屈曲型为掌背伸尺偏)已纠正骨折成角、短缩移位,在持续牵引下,触摸骨折断端,如仍存在断端的对位欠佳,可使用端提、摇晃等手法纠正直至复位效果满意。
复位后在持续牵引下行小夹板包扎固定(4块木质小夹板,2宽2窄,置于腕部尺、桡、掌、背部,其中伸直型损伤者背侧夹板超腕,屈曲型损伤者掌侧夹板超腕),并使用棉质压垫,布绷带环形缠绕加压包扎,colles型及背侧型barton骨折均固定在前臂旋前掌屈尺偏位,smith型及掌侧型barton骨折固定在前臂旋后(或中立)背伸尺偏位。
固定完毕后均摄X片复查,如复位欠佳,可再次复位调整。
3术后处理及复查术后当日即行患肢手指屈伸、对掌功能锻炼,并注意抬高患肢,口服本院自制骨折合剂(组成:木香、丹皮、泽泻、拳参等),仍有疼痛较甚者可加服美洛昔康。
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作者:刘铁军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人收治101例桡骨远端骨折老年病人,通过手法复位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观察临床愈合时间及复位后综合疗效。
结果:本组101例患者,优31例,良61例,可8例,差1例。
优良率91.0%。
结论:何氏正骨手法外敷中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
【关键词】何氏伤科手法;桡骨远端骨折;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5-03-180-01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多见,特别是老年人,这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有主要关系。
对于这种疾病的医治,目前大多数基层临床骨科医生仍采用中医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的办法,作者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实习和进修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长期在四川天祥骨科医院工作,故在10余年的骨科临床工作中运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联合小夹板治疗过很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何仁甫是我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为四川著名中医骨科流派之一“何氏骨科”的开派奠基和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蜀中名医”,何氏正骨简便易行,操作灵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用药方法,常用的中药和独创的方剂达数30余种,生前组织编着出版了《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专著,主张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药治疗、按摩和功能锻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重点回顾性研究何氏称之为“瞬间复位”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法。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17%,多因地面湿滑,走路不稳,导致向前、向后或者向侧方跌倒,常为缓冲身体冲击力以掌跟着地导致骨折,冬季多发,发病年龄多在6~10岁和60~75岁之间[1],6~10岁好发,主要与小孩骨骼发育情况有关系;60~75岁好发,主要与病人易跌倒加之多存在的骨质疏松症有关系,跌倒时身体的重力、身体倾斜时的惯性力、手掌着地时体位变化产生的扭转力[2],桡骨远端与腕骨近端形成关节,通过腕关节的力约80%由舟状软骨及月骨传到桡骨远端[3],共同造成桡骨远端的骨破坏。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作者:张建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来我院骨科就诊的80例本市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是(44.1±8.2)天,对照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是(51.8±8.6)天,且观察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相比常规的切口复位法治疗效果明显要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整个骨折中的20%左右[1],是指位于距桡腕关节面3cm内的松质骨骨折,此处较为薄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骨折后愈合需要更长的时间。
桡骨远端的骨折机制复杂,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会影响患者以后手腕的功能,因此临床需要谨慎对待。
以往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规选择切开复位方案,但是对于老年人耐受力较差,故目前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案,疗效令人满意,现笔者将具体研究经过整理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来我院骨科就诊的80例本市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2例(52.5%),女性38例(47.5%),年龄最小患者为59岁,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为(65.5±2.6)岁。
左侧骨折41例,右侧骨折39例,8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在骨折2小时内入院,且都是闭合性新鲜骨折,无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家庭条件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 无移位骨折,可用功能位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
2.移位型骨折,需闭合复位。
术者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拇指,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
然后使腕关节掌曲,并同时在桡骨远骨折段上向掌侧及尺侧推压。
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应用前臂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10~14天改为中立位4周。
3.复位标准⑴桡骨茎突低于尺骨茎突1~2cm。
⑵桡骨远端背侧须平坦无骨突起,掌侧孤形凹陷恢复。
⑶手不桡偏,尺骨头轮廓正常,患手指活动良好。
⑷X线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面倾斜。
4.畸形愈合的治疗畸形较轻对腕部功能影响不大者,不考虑手术治疗。
畸形不太重仅有旋转障碍者,可作尺骨头切除术。
畸形严重无前臂旋转障碍者,可做cAMP bell手术,即尺骨头部分切除及桡骨远端截骨术。
多由于间接外力引起,摔倒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部背伸,手掌着地。
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
多横形。
粉碎形亦不少见。
腕疼痛肿胀,尤其以掌屈活动受限。
骨折移位严重者,可出现餐叉状畸形,即腕部背侧隆起,掌侧突出。
尺骨茎突轮廓消失。
腕部增宽,手向桡侧移位。
尺骨下端突出,桡骨茎突上移达到或超过尺骨茎突水平。
桡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向桡背移位的骨折端,粉碎骨折可触及骨擦音。
1.肩肘关节僵直由于骨折处理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
2.Sudeck骨萎缩或称反射性交感性骨萎缩。
表现在腕及手指肿胀、僵硬、皮肤红而变薄、骨普遍萎缩。
有时是突然发病。
常由骨折后未能主动锻炼所致。
3.伸拇长肌腱断裂通常发生在伤后4周或更长时间,由于原始损伤,伤及肌腱血运,缺血坏死而引起,也可能由于骨折波及Lister结节,肌腱在不平滑的骨沟上经常磨擦而断裂。
X线摄片显示典型移位,有以下几点:1.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移位。
2.桡骨远端骨折块向桡侧移位。
3.桡骨短缩,骨折处背侧骨皮质嵌入或为粉碎骨折。
4.骨折处向掌侧成角。
5.桡骨远端骨块旋后。
此外还显示尺骨头半脱位或全脱位,桡骨远端骨折向桡侧移位说明三角软骨边缘撕裂。
手法整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伸直型)
操作规范
一、托提折顶尺偏旋前手法复位 对不能耐受疼痛患者,局部血肿内麻醉,患者坐位,
年老体弱者平卧位,上臂外展约60°,肘关节屈曲90°,手心向下。一助手握住前臂,术
者两拇指并列置于桡骨远端背侧,余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先对抗牵引2-3min,
恢复桡侧柱和中间柱的骨性支柱,必须使桡骨桡侧方和尺侧方皮质恢复高度,以此稳定桡侧
柱和中间柱;待重叠移位基本纠正后,按骨折移位方向,双手拇指同时向掌侧按压,当指下
感觉骨折断端平齐时,双手食指抵住骨折近端向上托提,折顶腕关节使之掌屈尺偏旋前,纠
正骨折移位及成角畸形,维持中间柱和尺侧柱的稳定,理顺肌腱。
二、超腕关节中立位小夹板固定 复位成功后选用与患者前臂相匹配的可塑性柳木夹板
固定,在维持牵引下腕部外敷消定膏(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放置棉垫后,4块小夹板
超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掌背侧分别用2块较宽夹板固定桡骨,维持桡侧柱和中间柱的稳定,
桡侧和尺侧分别用2块较窄夹板固定,维系桡侧柱和尺侧柱的稳定,用4条系带捆扎,调整
松紧适度,前臂和远端用三角巾悬吊,保证腕关节中立位。
三、动静结合,早期康复干预分期予早期康复干预。
1、软组织肿胀期
骨折后,断端出血,软组织肿胀,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由于小夹板纵向挤压,静脉回流
受阻,肢体远端肿胀加剧,肿胀在术后24~72 h达到高峰。因此,腕部外敷中药消定膏(甘肃
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并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功能锻炼,嘱患者尽力
屈伸手指小关节,尽最大努力伸展五指持续5 s,尽最大努力握拳持续5 s。每日30次,早晚
各15次。以个体化耐受性为度。
2、肿胀消退期
小夹板固定后约3~5 d,断端出血停止,软组织肿胀高峰已过,开始进行轻手法被动活动
腕关节。嘱患者腕关节保持中立位,轻轻打开小夹板,洗去外敷膏药,医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
骨折部,另一手握住手指,轻轻使腕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可先掌屈,略背伸,再尺偏,略桡偏,最
后轻轻环转,约3~5次,然后外敷消定膏,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同时手指屈伸活动每日30
次,早晚各15次。
3、血肿吸收期
伤后1~2周,肿胀消退,骨折断端血肿开始吸收,纤维粘连形成,由于肢体的消肿,影响
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需要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在每次调整夹板松紧度时,
先轻手法按摩骨折局部大约3 min,牵拉腕关节大约10次左右,前后移动腕关节5次左右,在
这个过程中要做手指关节的被动活动,做腕关节的背伸掌屈活动约2 min,做腕关节的旋前旋
后活动及轻微按压下尺桡关节,约需要2 min,逐渐加大腕关节被动活动度,加大掌屈与尺偏
活动,可适度进行腕关节主动活动,以患者耐受为度,约10~15次。加大手指屈伸活动次数,
每日45次,早中晚各15次。同时肘关节在90~120°范围内做屈伸活动,肩关节作环周运动,
4、纤维粘连期
伤后2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约4~6周,局部肿胀已完全消退,疼痛消失,软组织的损伤已趋
于恢复,骨折端日趋稳定,小夹板仍未拆除。嘱患者开始进行腕关节主动运动,医生可根据骨
折纤维粘连程度沿轴向进行牵拉、挤压,活动幅度稍可加大5~10°,沿掌背方向进行前后位
滑动,沿桡尺侧进行左右位滑动,并作适度旋前、旋后位运动,以患者耐受为度,约50次。并
做前臂旋转的功能锻炼。要求4周后保证手指完全伸直,活动断端基本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