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尼克松访华演讲1972, US president Richard M. Nixon visited China, below was his Speech at a Welcoming Banquet Mr。
Prime Minister,I wish to thank you for your very gracious and eloquent remarks. At this very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o them than on any other such occasio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
Yet,what we say here will not be long remembered。
What we do here can change the world。
As you said in your toast,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If our two peoples are enemies,the future of this world we share together is dark indeed。
But if we can find common ground to work together, the change for world peace is immeasurably increased。
What legacy shall we leave our children?Are they destined to die for the hatreds which have plagued the old world,or are they destined to live because we had the vision to build a newworld?There is no reason for us to be enemies。
盘点新中国大事记——70年代
1、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971年,林彪叛逃,飞机失事在蒙古国。
3、1971年,中国联合国席位得到恢复。
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发表上海公报。
5、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同年中日建交。
6、1973年,爆发西沙保卫战。
7、1976年,周恩来逝世,北京爆发四五事件。
8、1976年,毛泽东逝世,朱德逝世。
9、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
10、1976年,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11、1977年,恢复高考。
1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
13、1978年中美建交。
14、1978年知青返乡。
15、1978年新闻联播开播。
16、1978年安徽凤阳带头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1979年,邓小平访美。
18、1979年,爆发对越自卫反击战。
商务谈判案例1 友好式开局策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将要展开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谈判。
为了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谈判环境和气氛,中国方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对谈判过程中的各种环境都做了精心而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甚至对宴会上要演奏的中美两国民间乐曲都进行了精心的挑选。
在欢迎尼克松一行的国宴上,当军乐队熟练地演奏起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美丽的亚美利加》时,尼克松总统简直听呆了,他绝没有想到能在中国的北京听到他如此熟悉的乐曲,因为,这是他平生最喜爱的并且指定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的家乡乐曲。
敬酒时,他特地到乐队前表示感谢,此时,国宴达到了高潮,而一种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也同时感染了美国客人。
一个小小的精心安排,赢得了和谐融洽的谈判气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的谈判艺术。
美国总统杰弗逊曾经针对谈判环境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不舒适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违背本意,言不由衷。
”英国政界领袖欧内斯特•贝文则说,根据他平生参加的各种会谈的经验,他发现,在舒适明朗、色彩悦目的房间内举行的会谈,大多比较成功。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个世纪70年代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到达北京,他怀着等待中日间最高首脑会谈的紧张心情,在迎宾馆休息.迎宾馆内气温舒适,田中角荣的心情也十分舒畅,与随从的陪同人员谈笑风生。
他的秘书早饭茂三仔细看了一下房间的温度计,是“17.8度”.这一田中角荣习惯的“17。
8度"使得他心情舒畅,也为谈判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美丽的亚美利加”乐曲、“ 17。
8度”的房间温度,都是人们针对特定的谈判对手,为了更好地实现谈判的目标而进行的一致式谈判策略的运用。
案例分析:一致式开局策略的目的在于创造取得谈判成功的条件。
运用一致式开局策略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在谈判开始时,以一种协商的口吻来征求谈判对手的意见,然后对其意见表示赞同和认可,并按照其意见开展工作。
运用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是,拿来征求对手意见的问题应该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对手对该问题的意见不会影响我方的利益。
谈判策略案例6篇谈判策略案例 (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将要展开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谈判。
为了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谈判环境和气氛,中国方面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对谈判过程中的各种环境都做了精心而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甚至对宴会上要演奏的中美两国民间乐曲都进行了精心的挑选。
在欢迎尼克松一行的国宴上,当军乐队熟练地演奏起由周亲自选定的《美丽的亚美利加》时,尼克松总统简直听呆了,他绝没有想到能在中国的北京听到他如此熟悉的乐曲,因为,这是他平生最喜爱的并且指定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的家乡乐曲。
敬酒时,他特地到乐队前表示感谢,此时,国宴达到了高潮,而一种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也同时感染了美国客人。
一个小小的精心安排,赢得了和谐融洽的谈判气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的谈判艺术。
美国总统杰弗逊曾经针对谈判环境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不舒适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违背本意,言不由衷。
”英国政界领袖欧内斯特•贝文则说,根据他平生参加的各种会谈的经验,他发现,在舒适明朗、色彩悦目的房间内举行的会谈,大多比较成功。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个世纪70年代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到达北京,他怀着等待中日间最高首脑会谈的紧张心情,在迎宾馆休息。
迎宾馆内气温舒适,田中角荣的心情也十分舒畅,与随从的陪同人员谈笑风生。
他的秘书早饭茂三仔细看了一下房间的温度计,是“17.8度”。
这一田中角荣习惯的“17.8度”使得他心情舒畅,也为谈判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美丽的亚美利加”乐曲、“ 17.8度”的房间温度,都是人们针对特定的谈判对手,为了更好地实现谈判的目标而进行的一致式谈判策略的运用。
案例分析:一致式开局策略的目的在于创造取得谈判成功的条件。
运用一致式开局策略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在谈判开始时,以一种协商的口吻来征求谈判对手的意见,然后对其意见表示赞同和认可,并按照其意见开展工作。
运用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是,拿来征求对手意见的问题应该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对手对该问题的意见不会影响我方的利益。
1977年大事记(原创实用版)目录1.1977 年大事记概述2.1977 年中国国内主要事件3.1977 年国际主要事件4.1977 年科技发展5.1977 年文化、艺术与体育成就正文【1977 年大事记概述】1977 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份。
在这一年里,中国与世界各国均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等诸多领域。
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77 年中国国内主要事件】1.中国恢复高考:在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中国政府决定从 1977 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让广大青年重新获得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机会。
这一决定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2.中共十一大召开:1977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明确了党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77 年国际主要事件】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7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是继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美中关系又一次重要互动。
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英国保守党赢得大选:1977 年 5 月,英国保守党在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赢得大选,结束了英国工党长达三年的执政。
【1977 年科技发展】1.个人电脑的普及:1977 年,苹果公司推出了 Apple II 电脑,被誉为最早期的个人电脑之一。
这一发明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让计算机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1977 年文化、艺术与体育成就】1.奥斯卡获奖影片:《安妮·霍尔》是 1977 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讲述了一名喜剧女演员的生活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幽默诙谐的对话赢得了广泛好评。
2.网球明星诞生:1977 年,美国网球运动员约翰·麦肯罗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子网球选手,他在此后的生涯中赢得了多个大满贯赛事冠军,成为网球史上的传奇人物。
华国锋接待第二次访华的尼克松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8期1976年2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时,中国由谁来接待尼克松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毛泽东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决定由代总理华国锋出面接待尼克松,晚会也由江青一个人出面改为华国锋和江青共同出面?华国锋陪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四人帮”又为何将华国锋的镜头删去?谁来出面接待第二次访华的尼克松?毛泽东拿定主意,要让世界了解华国锋中国从1972年起迎来了建国以来第三次建交的高潮,很多各国外宾来访。
华国锋任代总理后,外事工作十分繁忙。
1976年2月7日下午,华国锋会见委内瑞拉首任驻华大使。
16日下午,会见毛里塔尼亚总统特使。
18日晚,会见扎伊尔政府代表团。
19日,会见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中央理事会成员、基督教民主联盟黑森州主席。
特别是2月21日接待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这是华国锋任代总理后的第一件重大的外事活动。
这是尼克松第二次访华。
第一次是1972年2月,他以美国总统身份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尼克松在美国力排众议结束了中美两国隔绝20多年的状况,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2年是美国大选年,尼克松以压倒优势连任总统。
后因“水门事件”,不得已于1974年8月9日辞职,由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
尼克松下台后,美国对中国政策向后退。
尼克松遭到蔑视,蒙受耻辱,辞职后深居简出,日子过得寂寞而悲凉。
毛泽东决定邀请尼克松访华,时间定在2月21日-28日。
因尼克松下台,由中国派专机到加利福尼亚接尼克松夫妇到北京,这是飞到美国的第一架中国飞机。
同时,允许一批美国记者陪同采访。
到北京后,他仍住在1972年担任总统时所住的国宾馆18号,并同毛泽东主席会见。
接待规格相当于国家元首。
中国由谁来接待呢?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月28日,毛远新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主席决定仍是小平负责外事。
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始末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同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
至此,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之行成为了由中美对峙到中美了解这个漫长道路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行动。
尼克松总统的这次成功访问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同时存在多个敌手的处境,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重要的转折起始于1971年7月9日的一次秘密访问----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访华。
一、行程的开始(一)、基辛格秘密访华背后的国际背景第一、美国方面,7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受到严重打击,美国社会深陷崩溃边缘;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动的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脱身;苏联咄咄逼人的姿态让美国感到必须要找一个可靠的帮手。
事实上,当时的美苏矛盾已经大于中美矛盾。
第二、中国方面,1969年中苏边境爆发珍宝岛战争,中苏关系紧张异常,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重新调整中国的国际战略关系。
(二)、秘密访华的外交前奏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中美高层都开始考虑释放友好信号,展开中美双方的交流。
基辛格回忆说:“我们通过驻华沙大使去接触中国大使,我敦促斯托塞尔大使首先跟中国大使接触”,而斯托塞尔认为这样极具危险性,但他见过尼克松总统后,尼克松说:“下次你在华沙出席外交活动,如果有你的同行也就是中国大使在场,你要走过去向他问好。
”于是中国驻波兰大使李举卿在参加华沙文化宫举办的时装展览时收到了斯托塞尔转交的尼克松给周恩来的秘密信件。
尼克松表示他愿意与中国领导人会面,希望大使李举卿尽快向国内汇报。
中国方面,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天安门观礼台正中央,毛泽东会见中国友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二天毛泽东与斯诺的照片见诸中国各大报纸头条。
当毛主席的秘书李海荣向毛泽东文问起时,毛泽东也承认:“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是想放一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乒乓外交,1971年3月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派出使团参加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乒乓世界锦标赛,赛后中国邀请美国队访华,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如春雷般在世界上炸开,美国认为东西方冷战从乒乓球这里结束,东西方缓和从乒乓外交这里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公选课论文
尼克松访华
当今世界格局中,中美关系是举足轻重的一组大国关系,它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两国都是大国,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既有深刻的分歧矛盾也有切身的共同利益。
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
而开启这二战后两国关系正式建立新篇章的就是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查德·尼克松访华事件。
访华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
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
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
”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
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
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
访华过程
1972年2月2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54分,尼克松的专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作短暂技术停留。
11时27分,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
11时30分,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
周总理的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事后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当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自己的书房会见了尼克松总统。
年近80高龄,又是大病初愈,毅力非凡的毛泽东在笑谈声中和尼克松交谈了70多分钟。
毛泽
东牢牢抓住了谈话的主题:中美关系中的“哲学”方面,即中美关系中的长远性、原则性、宏观性、战略性问题。
对这次谈话,基辛格后来写道:“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
”
下午6时整,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第一次会谈。
周总理提出,由他和尼克松谈“基本的大问题”,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和中国外长乔冠华谈促进关系正常化的具体问题,以加快会谈进程。
尼克松说,周总理提出的工作概念“令人满意”。
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
晚7时,周恩来为尼克松举行的欢迎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始。
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
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月23日,尼克松与周恩来在钓鱼台会谈。
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
26日上午9时离京飞杭州,尼克松一行下榻在风景如画的西湖宾馆。
下午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尼克松总统和夫人游览了杭州西湖。
在周总理和浙江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坐船游览了西湖。
在游船上,尼克松、周恩来以及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中方随行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还就公报的相关细节进行讨论。
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游览了杭州西湖。
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尼克松在上海欢迎宴会上即席讲话,称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希望在中美之间“建起一座跨越16000英里和22年敌对的长桥”。
27日上午9时前往上海,下午会谈。
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俗称的“上海公报”)。
28日上午10时尼克松一行离开上海回国。
访华成果
1972年2月28日,联合公报正式发表。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双方还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共同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
撤走。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历史上对尼克松访华的评价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对记者评论说,他对尼克松“有机会这样快地会见毛泽东感到意外,但是感到高兴”,并认为访问是“突破的继续”。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多尔则在参议院发表讲话说,“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握手一事不只是两位领导人或两个国家的行动。
这是在地球上人类的记录中非常罕见的事情”;“很少有一个事件标志着在人类为实现其文明的潜在力量所作的努力中迈出过比此更深远的一步”。
美国民众对尼克松访华的反应十分热烈。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专门通过一项联合决议,要求规定1972年2月21日为支持尼克松访华的纪念日。
美国新闻处的电报称,尼克松访华受到“美国人民压倒多数的支持。
两党所有的政治领袖实际上都和尼克松总统一样,具有同中国重新建立联系的愿望。
”
对尼克松访华的认识以及访华事件对当今的启示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我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前来中国的访问,以及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尼克松1972年2月的中国之行是他总统任内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大的外交行动之一。
这一历史性事件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开创了新关系,并对后来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克松认识到,建立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持久性的美中关系很有必要,美中利益的交汇点是加强双边关系的催化剂。
那个时候,尼克松总统和中国领导人找到了一个需要美中两国合作和友谊的战略利益交汇点。
访问的最终结果《联合公报》中“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认识已成为两国后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奠定“八·一七公报”的基础,从而使两个伟大国家的关系克服了那些难以避免的分歧。
随着世界格局的进一步变化和全球经济化的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在世界双边关系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之间的对话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关注的焦点。
和平是当今世界的大主题,而中美在这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中美之间的对话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事件中我们
能体会到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为中美两国破冰建交而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出双方的真诚,这是达成一致观点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今国与国之间谈判交流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