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前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 格式:docx
- 大小:22.15 KB
- 文档页数:7
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
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访问中国,这是中美两国建交前的一次重要交流。
从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这次访问都进行了较为积极的宣传,体现了各自的政治立场和交往态度。
一、中国对外宣传中国对尼克松访华的宣传分为两个阶段:访问前宣传和访问后宣传。
(一)访问前宣传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的宣传重点是“史无前例的访问”,强调此次访问是长期保持和改善中美关系的计划和结果。
中国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以“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为主题的各种宣传活动和知识竞赛,大力宣传中美关系和两国文化交流,号召全民共同迎接这一历史性访问。
(二)访问后宣传在尼克松访问结束后,中国政府对外的宣传重点是弘扬中美友好,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新高度。
中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访问报告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传递出尼克松访华的积极意义和对中美关系的重要影响。
二、美国对外宣传美国政府和媒体对尼克松访华的宣传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多元。
(一)访问前宣传在访问前,美国政府着重强调这是一次外交突破和交流机会,为美国在亚洲地区加强地位提供了契机。
同时,美国媒体也将尼克松访华的背景和待遇放大,认为尼克松“一步登天”、“重回政坛”的表现是对该计划的成功预示。
(二)访问后宣传在尼克松访华结束后,美国的宣传重点转向了访问的细节和成果。
美国政府和媒体认为尼克松访华从战略高度上增强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为两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美国还则强调访问的实质和成果,比如中国等非全盟国成为被美国官方承认最具亲善的国家之一,其邦交也重新被美国舆论所重视。
总的来说,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反映了两国政治立场和交往态度。
在中国方面,宣传重点强调友谊、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待,弘扬中美关系和两国文化交流。
而在美国方面,宣传则强调战略利益的提升和实质的成果,突出了这一历史性访问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安保揭秘作者:武健华来源:《百姓生活》2013年第12期尼克松拍板乘坐中国飞机和红旗车1972年2月,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都加紧了准备。
在谈判交通问题时,中方坚持尼克松在中国境内必须乘坐中国的飞机以及中国提供的防弹红旗车;而美方坚持总统要全程乘坐他们的“空军一号”,美方要运来自己的总统座车,座车上要安排美方的特工保卫人员。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长的韩叙是个稳重的外交家,他不紧不慢,总是很耐心而又在不经意中把美方的大部分要求一一驳回,而且毫无妥协的余地。
他强调:从北京到杭州、上海,必须乘坐中方提供的飞机,我们的总理会与总统同机,不必担心安全。
座车和车上警卫也必须是中方提供。
韩叙说这是我们的主权问题,既然是美国总统来访,就要尊重和信任主人的安排。
最后,据说是尼克松亲自拍板同意乘坐中国飞机和座车。
在这之后,周总理又指示用国产的红旗轿车作为尼克松来访的元首座车。
为了万无一失,总理在临近尼克松访华前亲自试坐。
因为在试坐时发现了两个小毛病,后经中央警卫局与一机部驻在北京的车辆维修小组检修后才放心使用。
此次谈判,中方也做了一些妥协。
美方提出,2月27日从杭州到上海,尼克松总统愿邀请周恩来总理作为他的客人乘坐“空军一号”赴上海。
周总理最后同意。
这样安排使双方都不失面子。
大概在当时美国总统的出访历史上,这是唯一的一次总统使用所在国提供的飞机和座车。
那时中方参加谈判的人员都感到特别扬眉吐气。
当时,中国还没有喷气式大型客机,周总理的专机也仅仅是苏制伊尔——18的螺旋桨飞机。
当时美方保安(特工)人员都对总统此举惊恐万分。
美方代表对韩叙说:“韩先生,你实在太难对付了。
凡是你提出的并要坚持的,你就说这是原则不能让步。
凡是我们提出的要求你不能接受,你就说要有‘灵活性’,要求我们改变,中国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最后总是带来对你们有利的结果。
”韩叙却毫不露得意之色,谦逊地感谢他们的配合。
总统不见了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着陆。
2024年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一、尼克松访华背景尼克松访华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剧变之中。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冷战格局逐渐形成,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争夺。
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美国逐渐意识到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尼克松作为美国政治领导人,对国际形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认识到,与中国改善关系不仅有助于美国应对苏联的威胁,还有助于推动全球政治格局的多元化。
因此,他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途径,并最终促成了访华之行。
二、访华前的美方宣传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美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首先,美国政府通过官方声明和外交渠道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
他们强调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共同责任。
此外,美方还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
美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强调这次访问对于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民间人士,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美关系的积极变化。
三、访华中的中方宣传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也进行了积极的对外宣传。
中方通过官方渠道向国际社会介绍了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强调了中美两国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中方还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安排媒体采访等方式,向美方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四、访华后双方宣传尼克松访华结束后,中美双方都继续进行了深入的对外宣传。
美方通过官方声明和媒体报道,强调了这次访问对于改善中美关系、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作用。
他们强调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前景,以及两国在维护全球安全和发展方面的共同责任。
中方则通过举办庆祝活动、发表社论等方式,进一步宣传了尼克松访华的成果和意义。
他们强调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和共同利益,呼吁两国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细节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细节。
《三联生活周刊》第1期刊登李菁文章,对此作了披露。
现摘编如下:
【总页数】1页(P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9.712
【相关文献】
1.尼克松访华期间的警卫细节——《红色警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回忆录》 [J], 邬吉成;王凡
2.尼克松访华时的警卫细节 [J], 邬吉成
3.历史于细节处见精神——略论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 谈娟
4.从尼克松访华细节看周恩来外交手腕 [J], 陈杨勇
5.观历史细节审今日教学——从《百家争鸣》中透视历史细节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J], 肖美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尼克松访华史料揭秘尼克松访华史料揭秘4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抵达北京,展开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结束长期的隔绝状态。
这次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周”。
日前,美国驻华大使馆首次披露一批尼克松访华的珍贵史料,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揭秘一不择手段的媒体争夺战自朝鲜战争之后,中美敌对20多年,在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之前,即便双方提前做了多次秘密沟通,美方仍不确定访问的结果。
从尼克松本人到随行访问的美国记者,无不表现出“如临战场”般的紧张。
当年随尼克松访华采访的美国记者称这次访问如同一场“到月球的访问”。
当时,中国首度向世界打开大门,没有一位记者对中国有具体的认识。
当时,美国许多媒体抢着报名参加尼克松访华的随行记者团,据说白宫新闻办公室两三个月内收到了无穷无尽的报名申请,各路记者都在不惜排挤别人地争取机会。
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汤姆·贾里尔回忆说:“他们限制了新闻媒体的人数,其中包括与白宫新闻组一起前往的技术人员。
当这次旅程越来越近的时候,纽约新闻界对这次访问的兴趣也不断增强。
突然之间,一些非技术人员、副总裁、总裁、执行制作人等,全都挤进来,以音效师和电工的身份报名。
”当尼克松最终启程时,“空军一号”上有6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随行。
同时,还有两架包机搭载随访团其他记者,浩浩荡荡一同前往。
为了占到与总统一同抵达中国的先机,记者们都抢着搭载“空军一号”。
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汤姆·贾里尔则说:“当它抵达北京的时候,我们想,哎呀,我们是最早到达那里的人啊!”揭秘二尼克松“学握手” 夫人特意穿红装对于这次历史性的访华,尼克松心里也没多少谱。
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伯纳德·卡尔布说:“尼克松在飞机上就开始反复练习。
”另一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丹拉瑟也注意到了尼克松在飞机落地之前,小心翼翼做准备的细节:“当尼克松总统走下飞机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清楚,他肯定考虑到了——我不知道他是否在镜子前面练习过——但是他肯定考虑过当舱门打开的时候他确切地应该怎么做,从飞机上走到扶梯底端确切地有多少步,在扶梯底端握手的程序应该是怎样的等等问题。
「图⽂」罕见⽼照⽚:1972年尼克松访华全程1972年2⽉20⽇,尼克松在关岛乘机前往中国访问。
1972年2⽉21⽇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
⾝穿⼤⾐的尼克松与夫⼈帕特⾥夏两⼈⾛出机舱门,当⾛到离地⾯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他的⼿,急步朝站在舷梯外两三步远迎接的周恩来⾛来,周恩来站在原地也把⼿伸出来了。
影视剧照中美两国领导⼈的⼿握在⼀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个新时代的开始。
握⼿瞬间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
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了会谈。
双⽅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问题和台湾问题。
(以下是外媒拍摄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珍贵⽼照⽚)1972年2⽉21⽇,周恩来与尼克松⼀⾏合影。
1972年2⽉21⽇,尼克松在北京与军乐团的指挥握⼿。
1972年2⽉22⽇,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
1972年2⽉22⽇,⽑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尼克松。
1972年2⽉22⽇,尼克松夫⼈帕特参观北京饭店后厨。
1972年2⽉23⽇,尼克松夫⼈帕特在北京郊区喂猪。
1972年2⽉23⽇,尼克松夫⼈帕特访问北京的⼀所⼩学。
1972年2⽉24⽇,尼克松在北京参观⼗三陵。
1972年2⽉24⽇,尼克松登长城。
1972年2⽉24⽇,尼克松登长城。
1972年2⽉24⽇,尼克松夫妇游览长城。
1972年2⽉25⽇,尼克松冒雪参观故宫。
1972年2⽉25⽇,尼克松参观故宫观看汉代的⾦缕⽟⾐。
1972年2⽉25⽇,尼克松参观故宫观看汉代的青铜器“马踏飞燕”。
1972年2⽉25⽇,尼克松在叶剑英的陪同下参观故宫。
1972年2⽉25⽇,尼克松⼀⾏游览故宫。
1972年2⽉25⽇,周恩来在北京宴请尼克松⼀⾏。
1972年2⽉25⽇,尼克松夫妇以及安全顾问基⾟格在北京与中国⼯作⼈员合影。
1972年2⽉26⽇,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在杭州游览。
回望1972-尼克松访华日记1972 年 2 月 21 日,那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日子。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见证了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那一幕幕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上班。
可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人们交头接耳,脸上带着兴奋和期待的神情。
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要来咱们中国访问啦!我急匆匆赶到单位,发现同事们也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尼克松坐的专机可气派啦!”“不知道这次访问会给咱们带来啥变化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好奇。
下班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跟着人群来到了尼克松车队将要经过的街道旁。
人那叫一个多呀,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
等了好一会儿,终于听到远处传来了警笛声。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来啦,来啦!”大家伸长了脖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辆锃亮的黑色轿车,缓缓地行驶着。
尼克松就坐在其中一辆车里,我拼命地想看清他的模样,可惜车窗玻璃有点反光,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但那一刻,我的心还是砰砰直跳,这可是美国总统啊,居然来到了咱们中国!车队过去了,人们还久久不愿散去,都在兴奋地谈论着刚刚看到的场景。
回到家,我发现家里人也在讨论着尼克松访华的事。
“这可是件大事,说不定以后咱们和美国的关系能越来越好呢。
”父亲抽着烟,若有所思地说道。
接下来的几天,报纸、广播里全都是关于尼克松访华的消息。
听说尼克松去了故宫,欣赏了咱们中国的古老建筑;还去了长城,赞叹不已。
我就想啊,咱们中国的这些宝贝能让外国人这么喜欢,真是太自豪啦!有一天,我在街上碰到了一个老同学。
一见面,他就拉住我说:“你知道吗?尼克松吃中餐的时候,对咱们的美食赞不绝口呢!”我们俩就站在街边,聊了好久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各种趣事。
那段时间,感觉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种喜悦和期待之中。
大家都盼着这次访问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好变化。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的那段日子,我依然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亲历者:尼克松访华接待工作幕后琐记尼克松访华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中方却因国家形象、外交观瞻的政治需求,吹皱了一池原本封闭的静水,深深地触动了京城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某些改变的机遇和可能。
这是尼克松本人在来华前万万想象不到的,相信他当时对中国这些情况特别是基层状况的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
思想转弯1971年夏秋之际,中美两国政府确定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向,消息传出,立即轰动全世界。
在世人惊奇万分的同时,中共高层更觉棘手的是,在高调反帝几十年后,怎么能让党内各级干部及广大民众的头脑及时转弯,接受“美帝国主义头子”即将来到北京这样匪夷所思的严酷事实。
从当年冬季开始,一直到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达北京,中方先后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尼克松访华内部教育活动,下发多种学习材料,组织宣讲活动,努力平抚党内外的思想强震和巨大疑虑。
高层为此次宣讲活动定义为“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教育”,最早下发的是《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紧跟着的是外交部、北京市委印发的有关教育材料,学习的目的在于:“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尼克松为什么要来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让尼克松来等问题有进一步认识,解决一些糊涂思想,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
”(见外交部材料)在1972年春节前后,对事态进展颇为担忧的北京市委几次下达指示,要求加快学习进展,号召革命群众“为捍卫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尽最大的力量”。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斯诺,交谈长达五个小时之久,后来形成了只供传达的官方简本《谈话纪要》,并择要刊发于《参考消息》。
此次谈话被中央指定为基层群众需要反复学习、解开疑惑的主要材料之一。
毛在讲话中几次强调,尼克松是自己主动要求到中国访问的,中方是被动接受的。
这样充满优越感的表态,排遣了民众的思想惶恐和焦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外交政策上的难堪,显示中方强大示人、不可藐视的主体一面,倒看出美国人的几分狼狈和焦急。
毛说:“(尼克松)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有发表,守秘密啊。
尼克松访华前后鲜为人知的细节2012-02-20 17:11大庆日报我有话说字号:T T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左起周恩来、唐闻生、毛泽东、尼克松、基辛格。
检阅三军仪仗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新中国的访问,不仅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变了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国际关系的大格局,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本文是建国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口述实录的结集。
通过这些口述追忆,有助于我们了解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即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这一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周总理提出让美国人尝尝烤鸭言及尼克松与周恩来越洋的握手,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个行动准备——基辛格秘密来华。
接待基辛格秘密来访的工作,从1971年6月末就悄悄动起来了,经毛泽东同意,周恩来亲自部署成立了对美工作领导班子,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负责,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等参加。
周恩来亲往钓鱼台国宾馆,选定了他情有独钟的、距北门不远的5号楼,作为基辛格一行的下榻之所。
5号楼的部分房间,立即被粉刷一新。
沙发、窗帘和一些家具也全换了新的,空调等设备做了全面检查。
基辛格房间客厅里增摆了酒台,放了各种中外名酒和香烟等。
对基辛格一行的饮食,周总理考虑得更为周到。
当时的钓鱼台国宾馆还没有契司(即奶酪),听说美国人爱吃契司,就专门到北京饭店去取。
了解到美国人爱吃海味,就准备了鲍鱼、海参、海贝等海鲜。
他还提出,应该让美国人尝尝烤鸭。
考虑到去烤鸭店不方便,接待组就请了北京烤鸭店的一位老厨师,在钓鱼台搞了个小烤炉。
载着秘密来华人员的飞机于北京时间7月9日中午12时15分抵达南苑机场。
基辛格等下飞机后,坐进拉着深色窗帘的红旗轿车,直奔钓鱼台国宾馆。
基辛格发出密码电报“我找到了”7月10日上午,中国方面安排基辛格等到故宫博物院参观,这是秘密之行中唯一的一项外出活动。
中方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陪同基辛格参观的,只有黄华等少数几位外交官员。
不知内情的基辛格在参观时说:今天的故宫显得格外清静和宽敞。
中国方面特意安排了一名摄影记者,给大家拍照留念。
基辛格等在北京停留了48小时,同周恩来的会谈就占用了17个小时,平均每天会谈8小时以上。
会谈前的寒暄,气氛还是相当轻松的。
例如在31岁的洛德向周恩来总理自报姓名后,周总理对他说:“小伙子,好年轻啊。
我们应该是半个亲戚呢。
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
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中国来访问。
”最后一次会谈结束后,叶剑英来宾馆,与基辛格一行进行其在华的最后一次午餐。
两天来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醇香的茅台酒打开了,叶剑英风趣地对基辛格说:“这次很对不起啦,没能以正式公开的方式来欢迎你,以后再补上。
下次来就不需要再躲在这里了,可以到烤鸭店品尝烤鸭,也可到东来顺吃涮羊肉,还可以给你们的家人买些纪念品。
”基辛格等离京时,叶剑英等到机场送行。
返回伊斯兰堡,基辛格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华盛顿发出密码电报“我找到了”。
这句短语的真实含义,就是北京之行取得成功。
第二次来华又添“偷筷子”笑料基辛格离开中国后刚过两个月,即9月13日,林彪携妻子、儿子私乘飞机叛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直到10月1日国庆节来临,国宾馆内仍处在一片剑拔弩张的氛围里。
可10月2日,负责人邬吉成接到通知匆匆赶到北京机场,开会研究的却是有关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和警卫安全问题。
“林彪事件”的突发,并没有影响中美关系“解冻”的进程。
会上传达了周总理的有关指示:“要把飞机场的标语检查一下,有哪些不适合的取下来。
美机组人员倾向于住东郊机场。
上海机场、广州机场,外交部、民航要去检查一下,主要是安全问题,具体由8341部队负责。
”基辛格带领着比第一次秘密来华时“庞大”得多的班子,于10月20日抵达北京。
比之更多务虚意义的第一次秘密接触,基辛格第二次来华拟订总统访华日程、敲定中美联合公报的务实会谈,就艰涩得多了。
为此,周总理以其过人的睿智折冲樽俎,致使洛德最后发出“周恩来太厉害了,让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方案,接受他们的方案,而且高高兴兴,心悦诚服”的慨叹。
基辛格第二次来华又增添了点新的笑料。
有个别随基辛格来华的美国人,在飞机场吃饭时,也许是想留点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作纪念,把筷子悄悄藏了起来,成为一件趣事。
选定《美丽的阿美利加》有深意在外交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李耀文通报说:尼克松访华的先遣小组17人,由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准将领队,定于1972年1月3日来华。
他们将逗留一周左右,除了到北京外,还要到杭州、上海。
12月23日,周恩来询问了接待、安全工作的准备情况。
有关负责人请示部分场所的毛主席像是不是要移走,有人提议将部分外宾参观场所的毛主席像移走,当时不能说移走,而要说“请走”。
周恩来表示同意。
请示的问题还有三军仪仗队的服装是否新做?周恩来同意做新的。
后来,换了新装的仪仗队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中国的仪仗队是我看到最出色的一个。
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着笔挺……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
”因中美尚未建交,周恩来指示招待宴会不悬挂国旗。
宴会上也不吃鱼翅。
宴会上要请军乐队演奏,除了中国的乐曲外,还应该找一些美国的民间乐曲来演奏。
后来,乐队就演奏了《美丽的阿美利加》等美国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加》尼克松很喜欢,在他的就职仪式上就演奏了这首乐曲。
但据说江青听了排练后大为不满,认为“是为美帝国主义唱赞歌”,周恩来听有关人员反映后说:“我记得这是一首赞美美国风光的曲子嘛,不要太‘左’了。
”关于招待美国方面的文艺节目,周总理认为上海的杂技不错,中央芭蕾舞剧团的《红色娘子军》,都可以演。
电影则可以放《成昆铁路》、《红旗渠》、《沙石峪》这几部纪录片。
1972年元旦刚过,黑格带着尼克松访华先遣小组,到了北京。
美国总统的新闻秘书奇格勒,也随黑格先遣小组来了,他的任务是就尼克松访华时的新闻报道事宜,与中国的有关人员洽商,其中包括通讯卫星的租用、地面接收站的设置等问题。
周总理指定由熊向晖与奇格勒晤谈。
参加接待的警卫人员每人做一套毛料衣服再过两天,尼克松就要到中国了。
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了,邬吉成睡得正酣,突然接到从中南海警卫处值班室打来的电话,说周恩来将前来钓鱼台国宾馆,对尼克松下榻的18号楼的各项准备和安全设施再做一番查看,要他在那里等候。
他赶紧洗了把脸,换上准备在接待美国来宾时穿的涤卡军便服。
到了18号楼,邬吉成没等多久,周恩来的车就到了。
北京的2月还有几分料峭,在三更时分,更觉寒气袭人。
那天周恩来穿得也很单薄,可是他指指点点、一丝不苟地查看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钓鱼台。
回到办公室的邬吉成还没有暖过身子,电话铃就又响了起来。
打电话的是周恩来的卫士长张树迎:“总理让问问你,是不是没有质地好一点的制服?如果没有,总理说,拿他的一套给你。
尼克松来华,警卫人员一定要穿戴整洁,不能让人家小瞧我们。
”第二天,邬吉成把周恩来托张树迎来电话的事,向中央办公厅和警卫处的上级领导作了报告。
中央办公厅和警卫处领导当即决定:参加接待尼克松访华的警卫人员,马上到北京红都服装店量体裁衣,每人做一套毛料制服。
基辛格将中美首脑会晤比作瓦格纳歌剧序曲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的专机在东郊机场准点着陆。
按惯例,国家元首来华访问,仪仗队为120人到155人,而此次欢迎的仪仗队员多达360人。
这种少有的高规格,令尼克松非常满意。
欢迎仪式后,周恩来和尼克松同乘一部红旗轿车,直驱钓鱼台国宾馆。
毛泽东破例在尼克松到达的当天下午,就在中南海会见了他。
也恰恰是由于毛泽东亲自决定的意外和匆促,所以没来得及事先和负责尼克松警卫的官员打招呼,甚至连美国国务卿罗杰斯都被排除在外,几辆负责接送的车子,悄无声息地把美国总统尼克松、基辛格几个拉去了中南海。
尼克松、基辛格等走了以后,在钓鱼台的美方负责警卫的官员才发现,他们的总统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等不见了,顿时慌作一团。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人员便告诉他们不必紧张,你们的总统都受着很好的接待,安全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当美国客人进入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寓所后,毛泽东说:今天谈话的范畴是你定的,吹哲学。
于是,双方海阔天空。
当尼克松把话题拉到越南和台湾等具体问题时,毛泽东当即制止:“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
”他指了指周恩来说:“那是他跟你谈的事。
”美国人又提起“放空炮”的笑话,毛泽东说:“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
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
”尼克松笑着指指自己:“就是(打倒)像我这样的人。
”毛主席说:“就个人来说,你可能不在打倒之列。
可能他(指基辛格)也不在内。
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和敌对了二十多年的美国首脑第一次会面,竟然谈得那样无拘无束,轻松自如。
基辛格把这次会面比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必须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其涵盖的意义。
尼克松专门阅读了毛主席诗词钓鱼台18号楼会谈后晚8时,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行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了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体育表演。
就在看表演的时候,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而且越来越大。
如果雪一直这样下的话,明天长城、定陵的游览还能去吗?几位负责接待人员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周恩来一锤定音,不管想什么办法,明天还是按原定日程行动。
晚会一结束,吴忠、杨德中紧急动员了几十部洒水车,连夜对次日游览要经过的路面,进行喷洒盐水和清理工作,同时还安排人力,对登长城步行道上的积雪进行了清扫。
上午8时,参观游览的车队出钓鱼台国宾馆北门,按照预定的路线奔八达岭而去。
沿途整个路面已经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但公路两侧的原野依然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车队平安抵达长城,尼克松和他的随员们兴致勃勃地登上高高的烽火台,眺望观赏长城内外的景色。
为了这次访华,尼克松专门阅读了大量毛主席诗词和部分哲学著作,此刻他居高远瞩才有更多的感触,真正领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传神描绘。
此时,记者们也围了上来。
意犹未尽的尼克松,即兴对记者讲了一番话。
他讲到长城所反映的中国历史,还联系中美两国关系,说了一些含有政治寓意、哲理性的话。
表达了他对中国行的积极态度。
“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2月26日,尼克松在周恩来陪同下,乘坐中国领袖使用的伊尔—18涡轮螺旋桨专机,前往杭州。
一到杭州,中、美两方人员就各住各处,尼克松被安排在刘庄,周恩来住在西泠。
根据预先日程安排,下午是游西湖,周恩来和尼克松在花港观鱼景点会合。
由于工作人员没有领会好意图,导致周恩来随行人员在花港观鱼的景点等过了会合的时间,仍不见尼克松一行的身影。
周恩来连忙吩咐有关人员立即联络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