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2003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41
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兰州市七里河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心,河西走廊的东部。
雷坛河流域是该区的重要水系之一,也是兰州市的主要水源之一。
雷坛河流域在夏季常受暴雨洪水的威胁,山洪灾害频发。
对雷坛河流域的临界雨量进行分析十分重要。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引发的河流水位暴涨,造成山区水流急剧增大,形成洪峰水位,从而导致土石流、泥石流等各种次生灾害的自然灾害。
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剧烈性和破坏性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了解雷坛河流域的临界雨量,可以提前预警山洪灾害,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临界雨量的分析是根据历史洪水记录和水文资料进行的。
通过对历史降雨数据和河水水位的分析,可以找到雷坛河流域不同程度的洪水的关键点,即临界雨量。
在该分析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学方法。
第一步是收集雷坛河流域的历史洪水记录和降雨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洪水情况和降雨量。
第二步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我们可以将历史洪水记录和降雨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不同降雨量下的洪水发生频率。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洪水的临界雨量。
第三步是建立临界雨量模型。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建立临界雨量和洪水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在未来某一特定的降雨量下,可能会发生的洪水情况。
第四步是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为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进行模型的验证和修正。
通过与实际洪水情况的对比,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并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修正。
根据完成的临界雨量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山洪灾害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河道治理,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修建防洪工程等。
也可以在地方上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人们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以上的临界雨量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潜在威胁,为山洪灾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该分析,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暴雨洪水计算分析《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表3.1.2灌溉设计保证率表3.3.3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3.3.3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5~10a确定。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C.0.1经验公式法。
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m A n (C.0.1)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 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K——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
(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C.0.2平均排除法1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q d =R(C . 0. 2-1) 86. 4T式中 q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 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T ——排涝历时(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K=0.017,m=1,n=-0.238,d=32. 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P -h 1-ET ' -F(C . 0. 2-2)86. 4T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h 1——水田滞蓄水深(mm )ET`——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mm ),一般可取3~5mm/d。
F ——历时为T 的水田渗漏量(mm ),一般可取2~8mm/d。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m -h 0计算。
h m 、h 0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1. 续灌渠道流量推算(1)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Q =0. 667αAe3600t η式中:α——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2014年8月前言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基础数据准备、山洪灾害调查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等内容。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是在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防治区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分析确定预警指标,绘制危险区图。
为了指导和规范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范围;——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中采用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的内容、方法及其成果表格格式;——现状防洪能力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格式;——危险区划分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要求;——山洪预警指标分析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要求;——危险区图绘制内容及成果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200平方公里以下小流域,200~1000平方公里流域的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可参照使用。
本技术要求涉及的主要名词列于附录1“名词解释”,涉及的具体方法在培训材料中详细介绍。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目录前言 (i)1 总体要求 (1)1.1 范围 (1)1.2 目标 (1)1.3 内容 (1)1.4 成果要求 (2)2 主要技术标准 (4)3 技术路线 (5)4 设计暴雨计算 (8)4.1 暴雨历时确定 (8)4.2 暴雨频率确定 (8)4.3 设计雨型确定 (8)4.4 计算方法选择 (9)4.5 成果要求 (9)5 设计洪水分析 (10)5.1 净雨分析 (10)5.2 洪水频率确定 (10)5.3 洪水要素确定 (10)5.4 洪水计算方法 (10)5.5 水位流量关系计算 (11)5.6 合理性分析 (12)5.7 成果要求 (12)6 防洪现状评价 (13)6.1 成灾水位对应的洪水频率分析 (13)6.2 现状防洪能力确定 (13)6.3 危险区等级划分 (14)6.3.1 危险区范围确定 (14)6.3.2 危险区等级划分方法 (14)6.3.3 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确定 (15)6.4 成果要求 (15)7 预警指标分析 (16)7.1 一般规定 (16)7.2 雨量预警指标分析 (16)7.2.1 预警时段确定 (17)7.2.2 土壤含水量计算 (17)7.2.3 计算临界雨量 (18)7.2.4 综合确定预警指标 (18)7.2.5 合理性分析 (18)7.3 水位预警指标分析 (19)7.4 成果要求 (19)8 危险区图绘制 (20)8.1 危险区图 (20)8.2 特殊工况危险区图 (20)8.3 成果要求 (21)附录 (22)附录1 名词解释 (22)附录2 雨量预警方法 (25)附录2.1 代表雨量确定 (25)附录2.2 雨场划分 (25)附录2.3 经验估计法 (27)附录2.4 降雨分析法 (28)附录2.5 模型分析法 (29)附录3附表 (32)附表1 分析评价名录 (32)附表2 设计暴雨成果表 (34)附表3小流域汇流时间设计暴雨时程分配表 (36)附表4 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表 (38)附表5 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表 (40)附表6 防洪现状评价成果表 (42)附表7 临界雨量经验估计法成果表 (44)附表8 临界雨量降雨分析法成果表 (46)附表9 临界雨量模型分析法成果表 (48)附表10预警指标成果表 (50)附录4附图 (52)附图1 防洪现状评价图 (52)附图2 危险区划分示意图 (53)附图3 预警雨量临界线图 (55)1总体要求1.1范围适用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洪水分析计算,针对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灾对象,开展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
2.4 洪水2.4.1 洪水的暴雨特性、洪水成因、洪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流域地处副热带北缘,属山地温带湿润气候,是南北冷暖气流交绥要道,夏季受西风带天气系统的控制和副热带系统的影响,有时受两系统共同作用,锋面活动显著,降雨充沛,实测降水资料统计表明,流域年平均降水分布主要集中在5~10月,年最大暴雨发生在6月~8月居多。
一次大的降雨过程多集中在一天内,主要降雨历时为8~12h 。
##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因流域地处南北冷暖气流交绥要道,每遇较强降雨均可形成一次洪水过程,如遇深厚的强冷空气入侵,便可导致大强度的暴雨,即可发生特大洪水,其洪水特征受暴雨强度和地形的影响,暴雨主要集中在5~10月,由于该流域暴雨强度大,河床坡降陡,洪水汇流时间短,致使洪水暴涨暴落。
主要大洪水均系单峰,由于流域森林植被较好,河槽调蓄能力强,使得主峰段持续时间较长,峰型略胖。
2.4.2 设计洪水1、计算依据及基本方法依据GB50201~94《防洪标准》、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及工程布置,确定##三级电站等级为V 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为5级。
次要建筑物为5级,##三级电站坝址处按1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
电站厂房按3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
##河流域##三级电站所在的##河流域位于##省水文气象分区第Ⅷ区,##河流域##三级电站坝、厂址设计洪水采用瞬时单位线法,地区小流域经验公式等方法计算,以互验成果的合理性。
2.4.3 采用小流域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1、暴雨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根据《##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第Ⅷ小流域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推算,其公式如下:βt m KH Q = 式中:m Q —相应频率的洪峰流量,m 3/s ;K —与流域面积、形状有关的综合系数; β—造峰指数; t H —造峰雨量,mm 。
其中:nF t dt d t H H )24(2424++= 52.035.0F t =,242424H H F α=,a bF -+=)1(24α。
降雨量空间分布对山洪临界雨量的影响罗倩;李厚永;毛北平【摘要】Critical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lash flood early warning,which is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soil water content and underlying surfac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Taking Gaotihe Watershed in Chongyang County,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w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critical rainfall for early warning of flash floods.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HEC-HMS)and trial method were respectively used to calculate the designed flood and critical precipitation, th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was propos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nd critical rainfall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rainfall is the largest when the precipitation reduces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while it is the smal-lest when the rainstorm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indicating that th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ritical rainfall.Therefore,in the flood warning practice,we should adjust early warning index based on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山洪临界雨量是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受降雨、土壤含水量以及下垫面的影响,其中降雨量空间分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以湖北省崇阳县高堤河流域为例,采用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设计洪水,试算法计算临界雨量,提出了降雨量空间分布系数,分析了降雨量空间分布系数与临界雨量的关系,探讨了降雨空间分布对临界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降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时,达到相同成灾流量对应的临界雨量最大,暴雨中心在下游时临界雨量最小,说明降雨量空间分布对临界雨量影响显著.由分析可知,在山洪灾害预警实践中应根据实际的降雨空间分布对预警指标适当修正,对山洪进行动态雨量预警.【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7(048)024【总页数】6页(P15-19,100)【关键词】临界雨量;分布式水文模型;降雨量;空间分布;山洪灾害【作者】罗倩;李厚永;毛北平【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武汉43001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武汉43001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武汉4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山洪预警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是根据水文气象等预报信息预测,在山洪灾害将要发生时发布紧急指令或信号,其中临界雨量法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典型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
典型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
根据典型小流域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和山洪灾害的调查资料,采用实测雨量分析法、降雨灾害频率分析法和产汇流分析法对比,进行了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分析计算.
作者:段生荣 Duan Shengrong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甘肃武威,733000 刊名:水利规划与设计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SIGN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P333.2 关键词:典型流域临界雨量计算分析。
第4章设计暴雨4.1 暴雨历时确定暴雨历时除流域汇流时间τ、常规标准历时(10min、1H、6H、24H)外,根据福建省小流域暴雨山洪特性的需求,增加30min、3H 两个设计暴雨历时。
4.2 暴雨频率确定设计暴雨频率为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100年一遇5种。
4.3 设计雨型确定设计雨型采用福建省小流域设计暴雨推荐的雨型,即时段雨量序位百分比法计算。
4.4 计算方法及成果4.4.1 流域资料条件蛟溪流域郑坊控制断面上游无实测流量资料,在控制断面出口处有郑坊雨量站,具有1967年~2010年共46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邻近的洋口水文站有1956年~2010年共56年完整暴雨资料。
2006年以来流域内陆续建设了一些专用报汛站,但系列短尚难用于设计暴雨计算。
4.4.2 设计暴雨计算1)采用郑坊站作为代表站,据其年最大日雨量系列,借用近邻洋口水文站最大24H与日雨量关系,适线并修正计算得郑坊站最大24 H设计暴雨,见图4-1;图4-1 郑坊站年最大24H暴雨频率曲线同时查得24H暴雨衰减指数n2=0.61,并据暴雨公式计算各标准历时设计暴雨,成果见表4-1:表4-1 郑坊站设计暴雨计算成果表(方法1)2)根据福建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查算流域各标准历时点设计暴雨参数并计算各标准历时设计暴雨,成果见表4-2:表4-2 郑坊站设计暴雨计算成果表(方法2)3)经综合分析比较,24H设计暴雨采用方法1成果,其余历时采用方法2成果,同时根据分段暴雨关系式内插计算得30min、3H设计暴雨,经点面折算得流域各标准历时设计面雨量,成果见表4-3。
其中汇流时间τ由于暂无相关成果支撑,采用推理公式计算洪峰时得出的τ,算得相应暴雨量。
(请省局据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峰时得出的τ,内插算出相应暴雨量填入上表,切记)。
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
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是一个山区河谷,是兰州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由于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个区域也存在着山洪灾害的风险。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山洪灾害,必须进行临界雨量分析。
临界雨量是指当降雨超过一定强度时,雨水开始产生流出或渗透的临界值。
在雷坛河
流域,临界雨量分析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山洪灾害的可能性,从而采取必
要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为了进行临界雨量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地形梯度
雷坛河流域地势复杂,地形高差大,这对山洪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
国内外研究经验,当地形梯度较大,水系发育,降雨量增加时,易形成洪水灾害。
2.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也是临界雨量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雷坛河流域水文特征主要包括降雨量、
径流量、蒸发量等因素。
降雨量是引起洪水的直接原因,径流量是降雨后产生的溪流径流量。
3.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对临界雨量的影响比较显著。
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雨水的
渗透性不同,因此不同土壤类型的临界雨量也不同。
植被覆盖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等风险,从而对山洪灾害的防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可以得出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临界雨量的
预测值,进而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的预警和防控。
此外,还要根据洪水历史资料和气象预报,加强山洪灾害监测和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
造成的损失。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雨量确定技术指南暴雨洪涝灾害是一种由短时间内强降雨引起的大规模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确定其致灾临界(面)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下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确定的技术指南。
一、概述二、数据收集1.收集历年的降雨数据,包括小时降雨量、日降雨量等。
2.收集地理环境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分布等。
3.收集水文特征数据,包括山洪灾害历史、洪水位历史等。
4.收集土壤状况数据,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保持能力等。
三、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法:根据历年降雨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确定各降雨等级的出现频率及概率。
2.数理统计法:根据收集的历年降雨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分布函数。
3.地统计法:根据地理环境数据,采用空间插值方法,预测降雨场的空间分布。
4.水文模型法:将水文特征数据与降雨数据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的流域过程。
四、参数确定1.空间尺度:根据研究范围选择适当的空间尺度,一般以行政区划、水系、流域等为单位。
2.时间尺度: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时间尺度,可以是小时、日、月等。
3.雨量参数:根据研究区域的降雨特征,选择适当的雨量指标,如最大60分钟降雨量、最大6小时降雨量等。
五、技术指南1.综合分析:综合运用上述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临界(面)雨量。
2.灾害评估:将确定的致灾临界(面)雨量与历史降雨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当前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
3.预警发布:根据历史降雨数据与致灾临界(面)雨量的对比分析,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
以上是关于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确定技术指南的简要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区特点及时更新数据,并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相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确定技术指南,以更好地预防和减轻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
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兰州市七里河区是兰州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位于兰州市中心地带。
雷坛河流域是七里河区最主要的水系之一,是该地区的重要水资源。
由于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加之气候变化和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雷坛河流域经常发生山洪灾害。
这些山洪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山洪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有必要对雷坛河流域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临界雨量的研究,可以为山洪灾害的预警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山洪灾害防范能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山洪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确定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的临界雨量,以便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2. 分析影响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临界雨量的主要因素,探讨其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分析不同地区临界雨量的异同,为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4. 深入挖掘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建议,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山洪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而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作为兰州市区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山洪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对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临界雨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雷坛河流域的地质地形特点,预测山洪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和时间,为当地政府和居民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
研究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有助于完善山洪灾害的防治体系,提高当地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效减少山洪灾害对居民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技术指南
哎,说起自然灾害啊,山洪可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它不仅破坏力惊人,而且防
不胜防。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怎么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尤其是那预警指标的确定,这可是重中之重!
首先呢,咱们得看看气象因素。
降雨量、降雨强度还有持续时间,这些都是影响
山洪的关键参数。
短时强降雨往往是引发山洪的罪魁祸首,这些数据都可以从气象观测站获取到哦。
再来聊聊地形地貌吧。
山坡陡峭不陡峭、土壤松散不松散、植被覆盖率高不高,
这些都能影响到山洪的发生情况。
你说要是山坡上光秃秃的没啥树,土还松得很,那不是一下雨就容易滑坡嘛!
别忘了水文因素也很重要。
河流流量突然变大啦,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啦,这都是
山洪爆发的重要征兆。
还得分析历史数据,找出山洪发生的规律和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呀。
确定预警指标的方法有很多种:统计分析法、专家系统法、模型模拟法和数据挖
掘法等等。
就拿统计分析法来说吧,通过历年降雨量与山洪灾害的关系研究,就能找出一个临界值作为预警指标了。
当然了,不同地区的临界雨量肯定不一样。
所以得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动态调整这
个指标才行。
不然的话,预警可就不准确不及时了哈。
最后呢,就是把这些确定的预警指标纳入监测系统中去实时监测和分析相关数据。
一旦达到了预警阈值就得赶紧发布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毕竟生命安全最重要了呀!。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补充细则(试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四年六月目录1降雨区划补充意见 (1)1.1降雨区划标准和方法 (1)1.1.1根据年降水量大小确定一级分区 (2)1.1.2以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确定二级分区 (2)1.1.3根据临界雨量系数大小确定三级分区 (3)1.2特征雨量的计算及降雨区划图的绘制 (3)2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4)2.1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4)2.2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步骤 (4)3实例: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 (5)3.1陕西省降雨区划过程 (5)3.2陕西省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划分 (7)3.3陕西省经济社会区划 (10)3.4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 (10)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的基础上,己先后下发“临界降雨确定技术细则”、“降雨区划技术细则”、“地质地形区划技术细则”和“社会经济区划技术细则”,以指导各省(区、市)进行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
根据目前对部分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的了解情况,有一些省(区、市)因资料原因,按照《技术大纲》及所发“降雨区划技术细则”在进行降雨区划工作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困难。
经研究,提出本山洪灾害防治区划补充细则,各省(区、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本补充细则提出的方法,完成本省(区、市)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
本补充细则提出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充分查明己发生的山洪灾害基础上,根据小流域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参照降雨、地形、地质特点和分布,结合社会经济特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和严重程度,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1降雨区划补充意见根据目前部分省(区、市)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过程中反馈的意见,原试行的“降雨区划技术细则”,以临界雨量与不同频率的时段设计雨量比较,以确定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区的区划划分方法,由于部分省(区、市)现阶段资料条件下所推求的各时段临界雨量值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很难完全根据“降雨区划技术细则”规定,做出真正意义上的降雨区划。
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兰州市七里河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心地带,是兰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雷坛河流域则是七里河区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流域范围广泛,涉及到了该区大部分地区。
由于地势较为陡峭,且降水较为集中,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防范山洪灾害,了解雷坛河流域的临界雨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的特点1.地理位置雷坛河流域地处秦岭山脉东麓,地势较为陡峭,河道多为峡谷地貌,水流湍急。
该地区季风气候显著,降水较为集中。
2.频发性由于地势陡峭且降水集中,雷坛河流域山洪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每年夏秋季节,特别是暴雨季节,山洪灾害高发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危害性山洪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特别是在山区,泥石流经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不仅毁坏了农田、房屋、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还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
二、雷坛河流域临界雨量的概念临界雨量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能引起山洪发生的最小雨量。
只要降雨量超过了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引起山洪灾害的发生。
了解雷坛河流域的临界雨量,对于防范山洪灾害,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1.气象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雷坛河流域近年来的气象数据,可以得知该区域的降雨规律,包括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
这些数据是进行临界雨量分析的基础。
2.水文数据分析对雷坛河流域各支流的水文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支流的洪峰流量、洪水过程等情况,为临界雨量分析提供依据。
3.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是影响临界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雷坛河流域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包括地形、土质、植被覆盖等情况,可以确定临界雨量的具体数值范围。
4.工程措施分析有关部门在进行临界雨量分析时,还需考虑当地的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房屋搬迁等防洪减灾工程的情况。
这些工程措施对于提高临界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2003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试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三年十二月目录1、典型区确定 (2)2、资料收集 (3)3、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8)4、无资料山洪灾害区域临界雨强分析方法 (13)5、临界雨量分析计算实例 (16)6、小结 (34)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对规划中涉及的有关定义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界定与阐述,但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前在山洪灾害防治方面所做工作不多,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在技术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指导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规划工作。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强)分析计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也是规划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如降雨区划中也要考虑临界雨量这个指标),更是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本《细则》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在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面的延伸、拓展和细化。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级和强度时,该流域或区域发生山溪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
把这时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称为该流域或区域的临界雨量(强)。
临界雨量(强)是一项指标,对于山洪灾害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山溪洪水、滑坡、泥石流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尽相同,三种灾害相对独立的区域或流域应分类进行分析计算,以某一种灾害为主,三种灾害难以分开,也可合并进行分析计算,即假定区域或流域内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相同。
通过灾害与降雨量直接建立关系,各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的方法是一致的。
因此,本《细则》介绍的方法对于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来说是通用的。
对于资料条件好的区域或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方法简便、直观、易行且成果合理可靠,但对于雨量站点稀少,或缺乏雨量资料的区域或流域临界雨量分析计算难度大。
本《细则》根据水文部门现有雨量站网的雨量资料(这些站有些可能不设在山洪沟或泥石流沟流域内),并利用气象站网雨量资料进行补充,分析计算典型区域的临界雨量,在先分析算单站临界雨量的基础上,然后分析计算山洪灾害区域的临界雨量,也可直接分析计算典型区域的临界雨量(假设该区域内临界雨量相等),通过湖南省典型实例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证明是现实可行的。
同时本《细则》也给出了资料缺乏和无资料区域或流域临界雨量的插补分析方法。
《细则》编制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在编制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本《细则》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工作中临界雨量的分析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1、典型区确定典型区域的确定应考虑以下主要条件。
(1)区域内应有一定数量的雨量站点(平均单站控制面积在200~300km2以下,资料条件差的地区可适当放宽),且分布比较均匀;具有较完整、详细的山洪灾害历史发生记录或调查资料;各站点具有时间序列较完整的雨量资料、一定的地质资料、水文资料和气候资料。
(2)区域内人口密度较大,具有典型山洪灾害地理特征,山洪灾害频繁,受灾情况严重。
(3)典型区域可以是一个流域,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在划分典型区域边界线时,区域内可包含若干条完整的流域面积不超过200km2的小流域,应尽量避免将小流域分割开,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相差不大。
2、资料收集2.1典型区域确定后,开始收集、整理典型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文气候特征、流域及河道特征资料。
2.1.1自然地理概况资料主要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支流(沟)水系分布情况等。
2.1.2典型山洪灾害区域特征资料主要包括: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填写表2.1。
2.1.3多年平均降雨概况(多年平均1-12月雨量分布),填写表2.2。
表2.2 地区多年月均降水量统计表(单位:mm)2.1.4典型山洪灾害区域各种比例尺最新地形图,根据规划区1:5万或1:1万地形图量算区域控制断面以上流域及河道特征值。
2.2搜集典型区域内现有气象台(站)、雨量站、水文站(包括水文实验站和水位站)的分布情况,并按表2.3统计各站的观测内容、观测系列;按1:100万比例尺绘制本省站网水系分布图,并将站点标注在图上,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气象、雨量及水文(水位)站点分布情况。
收集典型山洪灾害区域内气象、雨量、水文测站历年气象、雨量及水文资料观测方法、资料整编、有关系数(如浮标系数)取用情况等;并收集水文、水位站基面及各种基面之间的转换关系等。
表2.3 典型区域内水文站和雨量站观测情况统计表2.3搜集典型区域已有的最新暴雨等值线图、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
包括最大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暴雨等值线图和对应的统计参数(均值、偏态系数Cv、离差系数Cs)等值线图。
2.4搜集典型区域山洪灾害多发期雨量站历年降雨资料。
内容包括山洪灾害多发期逐日降水资料、历年分时段最大降雨量的特征值(包括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最大降雨系列)及降雨过程,暴雨中心位置及笼罩面积等。
搜集各时段最大暴雨系列时统一填写表2.4。
注:1.表中时间指最大时段雨量所发生的起始时间,雨量为相应时段内年最大雨量。
2.表中资料系列从建站观测时开始至2003年。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中未列12小时这个时段,据本细则分析,有条件且为影响山洪灾害重要时段应考虑增列。
2.5历史山洪灾害水文气象调查资料,包括降水资料、有关研究分析报告、山洪灾害区域内及邻近区域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山洪灾害发生过程总雨量和强降水发生前的异常天气特征等,历史洪水水位和实测成灾洪峰水位、洪峰流量、发生时间、历史暴雨和历史成果的可靠程度评价、山洪灾害发生过程、暴雨开始至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各地方志中有关山洪灾害的描述等。
2.5.1搜集历次山洪灾害对应的区域内降水过程的逐时段降水资料,统计过程总雨量。
逐时段降雨(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最大降雨量,并填写表2.5。
注:1.表中时间指山洪暴发对应的降雨过程中最大时段雨量所发生的起始时间,雨量为山洪暴发对应的降雨过程中最大时段雨量。
2.表中资料系列从建站观测时开始至2003年。
3.备注希望注明灾害情况,有详细资料,可另页附上。
2.6搜集典型区域山溪洪水灾害分析有关的水文资料,主要有水位、流量、河道比降、纵横断面、已有的历史暴雨洪水调查资料及有关山洪记载的历史文献资料等。
其中,水位资料为山洪灾害发生期洪水位要素摘录表;流量资料为山洪灾害发生期洪水要素摘录表。
搜集实测洪水比降、根据实测资料率定的河道糙率等。
2.7若区域内尚有未调查的暴雨、洪水及灾情时,应对其进行详细调查;或虽曾进行过调查但近期又出现过山洪灾害时,应进行补充调查。
调查内容应尽可能细致,包括致灾暴雨发生开始时间、暴雨持续时间、暴雨量级、暴雨开始至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最大暴雨强度、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山洪河道基本概况等。
同时应作好调查记录,包括被调查人年龄、住址、是否亲历该次灾害、文化程度、对灾害的描述情况、灾害痕迹调查测量情况等,并对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做出相应评价。
对引发山洪灾害的暴雨、洪水进行调查时,应统一按表2.6填写有关内容。
当搜集已有的山洪灾害暴雨、洪水调查资料时,也应统一填写表2.6。
2.8收集其他相关资料,包括水土流失、泥沙、地质、遥感、遥测及雷达测雨资料等。
收集的所有资料,除雨量、灾害时间等资料直接用于临界雨量分析计算外,其它资料,则用来进行灾害区综合条件的类比、对灾害发生的时间及程度的综合判断,并对临界雨量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及比拟采用等。
表2.6 山洪灾害暴雨、洪水调查记录表注:1.山洪灾害的暴雨、洪水调查时,应填写详细的调查记录。
记录中应详细记录被调查人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文化程度、对调查内容及灾情的描述等,同一调查点至少访问3人以上;调查人至少2人。
2.表中各项内容应尽量调查,确实无法调查的项目可空缺,但需说明原因。
泥石流山洪灾害,还应尽量调查10分钟雨强和30分钟雨强。
3.当搜集的过去调查资料不能满足规划需要时,还应进行补充调查。
3、临界雨量分析计算临界雨量按灾害种类划分为山溪洪水灾害临界雨量、泥石流灾害临界雨量、滑坡灾害临界雨量,因典型区域内泥石流、滑坡灾害较少且缺乏相关资料,临界雨量可合并进行分析计算(假定三者临界雨量相同)。
如泥石流灾害和滑坡灾害资料较好,临界雨量应分别进行分析计算,方法相同;按范围又可以划分为单站灾害临界雨量和区域灾害临界雨量。
下面介绍单站临界雨量及区域(可以是一条山洪沟或泥石流沟,也可以是多条)临界雨量的分析计算方法。
3.1单站临界雨量分析计算并利用其分析区域临界雨量3.1.1资料统计首先根据区域内历次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表,收集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各雨量站对应的雨量资料(区域内有的地方可能未发生山洪,但雨量资料也应一并收集),以水文部门的雨量资料为主,气象站网和实地调查雨量资料作为补充。
确定对应的降雨过程开始和结束时间,降雨过程的开始时间,是以连续3日每日雨量≤1mm后出现日雨量>1mm的时间;降雨过程的结束时间是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这里确定的是降雨过程统计时间,如灾害发生后降雨仍在持续,灾害会加重)。
过程时间确定后,在每次过程中依次查找并统计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最大雨量,过程总雨量及其每项对应的起止时间。
如果过程时间长度小于对应项的时段跨度,则不统计(如降雨过程小于12小时,则不统计12小时、24小时最大雨量及其起止时间),但过程雨量必须统计。
当降雨过程时间较长时(例如过程时间超过3天),降雨强度可能会出现2个或以上的峰值,则统计最靠近灾害发生时刻各时间段最大雨量。
如果收集的资料中已包含各时段雨量统计值,则可直接进行下步工作。
3.1.2临界雨量计算假设区域内共有S个雨量站,共发生山洪灾害N次,共统计T个时间段的雨量,R tij为t时段第i个雨量站第j次山洪灾害的最大雨量,则各站每个时间段N 次统计值中,最小的一个为临界雨量初值,即初步认为这个值是临界雨量,计算公式如下:()()N j R Min R tij ti 1==临界3.1.3单站临界雨量分析3.1.3.1不同站点相同时段的临界雨量不尽相同,与各站点地质、地形、前期降雨量及气候条件不同有关。
地形陡峭,土壤吸水能力较好,前期降雨量小,年雨量较大的地区,临界雨量就较大,相反则临界雨量就较小。
3.1.3.2同一站点不同时段的临界雨量,能反映该站点对于不同时间段最大降雨的敏感程度,因此需要对各时段的临界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山洪灾害调查资料,确定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时段。
因过程总雨量也有临界值,实际工作中,各时段临界雨量必须一起综合使用,并判别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如1小时这个时段出现大于临界值的降雨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小,3小时、6小时也出现大于临界值的降雨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