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 训练习作
- 格式:docx
- 大小:32.67 KB
- 文档页数:8
依托文本随文练笔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6-0083-01低段的阅读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颇俱趣味,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就这为孩子模仿写话提供了素材。
同时,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经典之作,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蕴藏着丰富的说写训练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
所以,依托文本、随文练笔是提高孩子写话水平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一、借用文本——仿写段落二年级孩子写话尚处于模仿阶段,因此,仿写是降低写话难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挖掘课文中的写话素材,为学生寻求写话的基点,积累写话素材。
我们通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习课文中的某一段落,指导学生训练写话。
如《黄山奇石》一文中具体描写的四块奇石,段落结构相似,都是采用“总一分”或“分一总”的写法,先说奇石的名字,再具体介绍奇石的样子;或是先描写样子,最后点出奇石的名字。
学完课文后,我课件出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幅奇石图,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重点写出奇石的外形特点。
因为有了课文作例子,学生仿写得心应手。
如有一个学生描写“仙女弹琴”这块奇石就十分形象生动: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石头,远远望去,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手抚一张琴坐在山峰上,正在尽情地弹奏优美的乐曲。
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弹琴”。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纷纷提笔为不知名的奇石取名并具体描写名字的由来。
老师在写话本上的评语“一张灿烂的笑脸或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更让学生的写话热情高涨。
二、读文赏图——仿写外形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出示彩图蝌蚪和青蛙,学生仔细观察后,再阅读课文,找找课文描写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的句子读读,说说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理解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蝌蚪和青蛙的样子后,我把描写蝌蚪和青蛙样子主要方面的词综合在一起板书出来,然后出示小白兔彩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仔细观察,再说说小白兔的样子,仿写。
小练笔,大提升——谈依托小练笔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语文习题教学方法下,经常采用单元习题的教学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容易让学生对习题感到厌倦。
“小练笔”是一种相对灵活的写作练习,是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的特定主题扩展内容或模仿写作,并引导基于文本形式的模仿写作练习;以读写结合为基础,引导交叉练习;基于该练笔的主题,引导小练笔的整合练习,帮助学生开辟练习的“新渠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练笔习作训练引言:在新一轮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语言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穿插练习训练,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小练笔”的形式逐渐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小练笔”是一种相对灵活的写作练习,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某一主题拓展内容或模仿写作。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小练笔”的出发点,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写作练习,形成相对清晰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开拓写作的“新渠道”。
一、引导学生开展情境式练笔教材的教学十分注重词汇的积累。
在每一组文本之后,我们都可以发现,我们所运用的教材往往对词库进行特殊的安排。
成语、名句、谚语、寓言等不同形式的词汇积累也在中国园林中孕育。
然而,没有足够的训练,积累是不够的。
因此,在实践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留白教学,让学生们从鉴赏和分析中找到写作的兴趣。
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就《赠汪伦》这首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开展教学工作,这首古诗文教材要求学生能够朗读并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好分析,着重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重点进行探究,带领学生们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友情的浓重感触。
并且可以在此前提下做好资料的延伸,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友情方面的好词好句等进行仿写,经过这样的锻炼以后,学生再遇到描写友情的作文题目的时候就不会言之无物。
如何结合文本开展小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导读:本文如何结合文本开展小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结合文本开展小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梁绮铭番禺区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广东广州511483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小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如何结合文本开展小练笔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就是围绕这个内容进行探讨。
一、写作文,那么苦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学生把写作当作苦差。
于是,就产生了学生搜肠刮肚无话可说,教师硬着头皮精批细改千人一面的文章的现象,师生都是苦不堪言。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认为在于能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小练笔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有机地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感到难度大,不产生畏惧情绪,而且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
如果能结合文本开展有效的小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莫大的作用。
二、巧练笔,助写作小练笔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巧妙安排练笔,并注意斟酌练笔内容的多样化,就能让学生一见“练笔”就产生好感。
1.结合文本生字词进行小练笔所谓结合文本生字词进行小练笔是指运用文本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尽量多的生字词,写作内容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故事,也可以把文本的内容概括起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文本中的四字词语进行小练笔。
2.结合文本内容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文本内容以及个人感受,教师也可以检查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实施效果。
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交代写读后感的任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因为课前布置了任务,所以学生能有目的地听课,教学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如《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写,结果学生基本都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写自己因为不认真听课和复习导致没掌握知识而退步,后来认识错误,改正态度取得进步;有的学生写自己跟父母发生矛盾,后来知错认错等等,真正理解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意思。
依托教材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发布时间:2021-08-02T15:06:44.2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9期作者:陈萍[导读] 依托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的训练契合新课标精神,这种贯穿整个阅读学习过程的常态化微写作,不但可以促进大作文的整体提升,更会促进学生各方面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依托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的训练契合新课标精神,这种贯穿整个阅读学习过程的常态化微写作,不但可以促进大作文的整体提升,更会促进学生各方面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本文首先对依托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对目前高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问题提出依托教材文本阅读的情景化微写作教学策略并利用课堂实践检验,最后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反思。
[关键词] 教材文本阅读情境化微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与决定因素。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提高了语文教学要求。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在表达素养中强调“情境”。
“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
”“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
”[2] 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依托教材文本阅读,挖掘文本资源,设置“真实”情境,利用微写作的形式,为学生广开“写”路。
依托教材文本阅读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教材文本,与作品、作者交流,读出自我的阅读体验。
现行的语文统编教材的编选,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选入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优秀范本,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表达。
写作能力就是一点点从阅读体验中形成并升华的。
2019/062020/11教学策略依托文本,为“读写融合”搭“桥”铺“路”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王丽澄费敏伟【摘要】阅读是由外而内的吸收,写作却是由内而外的表达。
把语文课本当作阅读和积累的关键素材,依托文本,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言语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从“仿写,再现优美语”“想象,展现灵性语”“扩写,呈现生动语”“续写,圆满尽言语”“自创,放飞个性语”五方面来论述依托文本,为“读写融合”搭“桥”铺“路”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仿写想象扩写续写创作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了关于“写话习作”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提示我们要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阅读与写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努力寻找读写的源头,并且有目的地进行第一学段的写话训练。
下面就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浅析依托文本,进行读写融合的方法。
一、仿写,再现优美语“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茅盾先生的这句话为我们指明方向。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仿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挖掘写话点,运用仿写来激发学生写话欲望,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写话水平。
(一)在相同结构处仿写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
儿歌句式整齐,每节四句,每句三字。
最经典的要数第二小节了:“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黄河、长江、长城和珠峰的美。
利用文中的句式“什么地方怎么样”仿照第二小节,选择四处美景让他们进行仿写。
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大大降低了仿写的难度,下面是班里学生写的。
生1写了:“漓江清,西湖秀,黄山奇,兵俑绝。
”生2写道:“故宫伟,桂林秀,黄山奇,西湖美。
”生3这样写:“泰山雄,华山俊,庐山奇,黄山美。
”(二)在修辞手法处仿写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
小学教育84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不乏名家名篇。
比如三年级教材中,就有许多优美的文章,他们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
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课本,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可以点燃创新火花的空白处,那也是训练习作创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依据课文就好比是给刚学走路的孩子一个扶手,使之少摔跟斗,尽快学会走路。
“随文仿写”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1.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学生可以仿写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这些既有形式感又有表现力的句式写法,有助于丰富句群,活跃篇章。
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一文,当讲到“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这一内容时,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学生在认真品读句子后,抓住了“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几个关键词,体会到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
笔者又问“如雨点般刺来,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雨点般”的快速与急促。
通过边读边悟,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的真实感觉。
接着,笔者引导道:这句话运用了“如……般……”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
“如……般……”这样的比喻句句式,能让句子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说完,出示比喻句练习:清澈的湖水如___般平静。
她那如___般的歌声真动听。
三月的天气如___般多变。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比喻句吗?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了对“如……般……”这样的比喻句句式的认识,达到了巩固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把比喻句再次送进句子中,读出矛进攻的猛烈。
这样的读写结合处理,一举两得,不仅使他们加强了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还让他们深入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2.仿写段落,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教师可从课文中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与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仿写,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构段能力。
依托文本,找准“读”与“写”的契合点摘要:抓准“效仿点”,感悟表达的方法;寻觅“冲突点”——演绎思维的碰撞;捕捉“补白点”——驰骋想象的空间;搜索“动情点”——激荡心灵的磁场,依托文本,找准“读”与“写”的契合点,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读写契合点在教学中,“读与写”的效果常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 “读”与“写”的契合点找不准。
其实,契合点的合理性是“读”与“写”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那么,如何找准这个契合点?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抓准“效仿点”——感悟表达的方法所谓效仿点,是指文本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等。
在教学中,把这种典型的地方找出来,探究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言语秘妙”,然后付之于练笔。
如:人教版第三册《秋天的雨》一文,其中明显的语言特征是灵动美好的比喻和拟人,如:“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钩住”一句,句中的“钩”字正是文章中语言运用中极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和趣味,正是作者言语表达的“秘妙”。
引导学生读出了这种“言语秘妙”,品味出“秘妙”的种种趣味,他们的写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对“秘妙”的追求,就有可能创造出孩子自己的“秘妙”。
如学生写下:我们好听的读书声钩住了窗外老师的脚。
二、寻觅“冲突点”——演绎思维的碰撞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文本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特点,察其言、观其色,挖掘其内心中复杂的心理,多视角剖析,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产生矛盾冲突。
利用这种冲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获得写话的动力。
例如:《中彩那天》中的父亲为同事捎的一张彩票中了名牌汽车,于是,他面临着一场道德的抉择。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此时父亲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哪。
在他的心中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论。
一个坚持要选择财富,一个坚持要选择道德。
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生1: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汽车,今天终于得到了,你不能放弃呀! 生2:不行,那样做的话就会失去道德!生3:你家生活贫困,一家六口全靠你维持生计,如果放弃,可能永远买不起这样的汽车。
依托文本训练习作一、对依托文本训练写作的认识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要做到文道统一,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教师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性质和特征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传道有它自身的特点,所谓“文”“道”结合,就是要求教师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得到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提高。
在悟“道”的同时不能轻“文”,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大多心知肚明,现在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教学,在读的方面只是突出了感悟和体验其情感价值,即吸纳其别人思维成果,却无暇顾及领会思想情感的载体——表达方法、构思技巧、叙述手段等,也即忽略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在写的方面,由于近年考试主打题型的话题作文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缺乏具有操作价值的学生写作理论指导教材,还有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的欠缺等诸多因素,写作课实际上处于语文课的边缘。
在读和写的关系方面,虽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辈早就提出过“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等教学建议,新课标也提出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但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因为对读写的认识不到位,读写关系自然成为“读非为写,写非所读”的两张皮,结果是,读是一套,写是一套,再加上考又是另一套,互不对接,各行其是,更加剧了语文学习无序无范的状态。
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看成是100%的功效的话,那读和写这两项主要训练内容各占50%,我们在教学中放掉了写作的50%,在读方的方面又丢弃了25%的关于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内容,等于说,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满打满算也只能收取25%的效益,再加上考试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看还能收获多少?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
更精确地说,从阅读中,我们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
但人们一般的想法是写作能力是从实际写作过程中培养的,这是错误的说法。
什么是依托文本?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文本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依托文本就是借助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表达、学会描写。
用教材中提供的文本作例子,把身边所见(所闻)和生活中的经历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地表达出来,并用笔描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技巧。
依托文本的意义和作用:任何语文教学的新兴模式与改革,都离不开文本,都是依托文本进行的。
语文课标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文本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凭借,课堂教学首先要依托文本,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著名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强调:“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离开了文本这个依托,任何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理念的革新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下面就谈谈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是如何依托文本,训练习作的。
二、如何依托文本训练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文本与写作的脱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让精读课文发挥一定的作用。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以文本为依托,循序渐进,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
从学生层面看,提到作文,不少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爱写,不会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依托文本习作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同时,依托文本习作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依托文本训练习作的具体尝试。
(一)由此及彼,仿写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是模仿,在仿中学习、内化语言的组合形式,在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绝不能放过文章写法的学习。
模仿型练笔就是侧重从课文的语言形式入手设计练笔,紧随课文,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从而学会表达。
1.仿写词句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丰富的词句积累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和保障。
教材中经典的构词形式、富有特点的句式都是不容错过的仿写点。
如《五彩池》一课有一组表示颜色的词:咖啡色、柠檬黄、橄榄绿……不妨引导学生模仿着再说出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词语替代课文中的词语,让五彩池的水变幻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该课中写五彩池的形状的句子也易学易仿,可以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点像……,有的恰似……。
”的句式尽情地描绘五彩池的玲珑多姿。
《孔子游春》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对泗水河畔的无限春光描写得相当精彩:“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此处的省略号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仿写空间。
他们是这样写的:“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滔滔的泗水是她奔腾的血脉,粉红的桃花是她漂亮的发饰,碧绿的草地是她柔软的绣花鞋……”斐然的文采哪里来?就在仿写中不知不觉地拥有了。
学习“造句”。
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课文中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可先让学生先阅读,体会其妙处,再进行练笔。
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
2.仿写片段教学中遇到具有明显特征,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就可以进行模仿。
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里面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学生,你能模仿他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来精神了,立即拿起手中的笔写了起来。
有的学生写道:“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他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
”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写,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这样的模仿其实是模仿课文句式表达,教同学们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有了可供学生搀扶的把手,同学们写起来就不觉得困难了。
如教学《赵州桥》的二三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进行仿写时告诉学生这段在写法上的规律,让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有例可仿,让学生明白写法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室一角,以总分段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在句子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外,还可以仿写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
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悉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
学习“构段”。
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
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的段进行阅读练笔,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
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小镇的早晨》《海底世界》;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
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
3.仿写篇章仿写篇章,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范文的作文方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我建议学生按这样的时间顺序写写自己的校园或自己的家乡。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迁移运用了平时小练笔时写的有关春夏秋冬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起来得心应手。
教师只需要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会从中悟出写的门径。
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
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
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学习“篇章”。
篇章练笔就是要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
篇章练习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
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总写,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
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
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
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小草》等。
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互动。
(二)释放心灵,练写1.巧补空白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一些情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合理的补充、想象。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我”在登天游峰的过程中,巧遇一位年已古稀的扫路老人的事,文中特别写到“我”和老人握别时的一段对话:“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那么30年后,他们是否能故地重逢呢?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然后想象30年后小屋周围环境、人物面貌、言行举止等变化,并把此情景写下来。
在练笔中,教师看到学生用饱醮爱的笔墨,描写了30年后扫路老人屋里的美好情景:宾主二人共忆往事,共叙佳话。
老人添了皱纹,多了银丝,而他的“浓茶”依旧“很热”、“很香”,门口还靠着一把“竹扫帚”……学生的笔下,依旧是一个“健朗自信”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从简短的练笔可以看出,学生也如同品味到了老人沏的浓茶,汲取到了老人笑对人生、热爱生活的精神力量。